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3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獨名靜慮。

  

  “問:何故色界定獨名爲勝”,這個問得很好,你說殊勝可以叫靜慮,那麼四個色界定叫靜慮,對了,有的人就滿足了,“四靜慮對了,對了”;但是爲什麼它叫靜慮,它勝在哪地方呢?作用殊勝,才能叫靜慮,那麼你說它是殊勝,什麼殊勝?你還得要問。

  

  “答:一、謂諸等持內攝十八支;二、止觀均行,最能審慮;叁、名現法樂住;四、名樂通行。故色界定,獨名靜慮”,它有四個殊勝點,第一個在等持裏邊,一共八等持,四個禅、四無色,這個八個等持裏邊,攝十八個禅支的只有四個靜慮,這是第一個殊勝,攝十八禅支。

  

  第二個,“止觀均行”,止跟觀兩個恰恰平衡的。“最能審慮”,就在這個平衡的情況之下,慧的作用特別大,最能審慮。那麼無色界,就是定多止少,未到地定、中間定,觀多止少,都不均行。

  

  第叁個,“現法樂住”,現前所得法的樂,就是這四靜慮這個功能,所以它是現法樂住。

  

  那麼前面講的四個通行,樂通行裏邊得了四禅的叫樂通行,那麼樂通行也是,只有殊勝的樂通行也是四禅才有。

  

  所以從這幾個方面看,這四個定特別殊勝,所以它有這個資格叫靜慮,其它的定沒有這些殊勝之點,就沒有資格叫靜慮,那麼殊勝就殊勝在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色界染定,甯得此名?答:由彼亦能邪審慮故,世尊亦說有惡靜慮。

  

  “問:色界染定,甯得此名”,這裏就出來了,染汙定,色界裏邊也有染汙定,在後邊馬上就要講,再過去兩個頌,第二段,“此本等至八,前七各有叁,謂味淨無漏”,味靜慮就是染汙定,那麼這個染汙定,它是染汙的,不是善的,它怎麼也叫靜慮啊?

  

  “答:由彼亦能邪審慮故”,它雖然是染汙的,但也有審慮的作用,邪的審慮,不是正的審慮。“世尊亦說有惡靜慮”,佛也說有一種靜慮是染汙的,叫惡靜慮,不是善的。所以前面說,“總而言之”,謂善性心一境性,這個“總而言之”加進去有需要的,不是說一切都是善的,也有染汙定的,總的來說是善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心一境性,是靜慮體,依何相立初、二、叁、四?答:頌言初具伺喜樂,後漸離前支。謂初定內,具伺、喜、樂,名初靜慮。後之叁定,漸離前支,謂唯離伺,有喜、樂支,立第二靜慮,若離伺、喜,唯有樂支,立第叁靜慮,具離叁種,立第四靜慮。故一境性,分爲四種。

  

  “問:心一境性是靜慮體”,靜慮的體是心一境性,心集中在一點。“依何相立,初、二、叁、四”,那麼你說四個靜慮,它的體都是心一境性,把心集中在一點,初禅如此,二禅也如此,叁禅也如此,四禅也是一樣,那麼你怎麼分一、二、叁、四呢(都是心一境性)?那當然,它有它的層次不同。

  

  “答:頌言,初具伺喜樂,後漸離前支”,它的分別,就是它禅支不同。謂初靜慮裏邊“具伺、喜、樂”,都有的,具伺,有伺有尋,初靜慮有尋伺,也有具喜,具樂,尋伺喜樂都有。後邊叁個定,“漸離前支”,一個一個離開前面那一支。那就是挨了次第來,這個四靜慮,這叁個次第,後邊的靜慮離開,一個一個離開前面的。二禅離開第一個伺,那就是無尋無伺,第二靜慮喜樂還是有,但是尋伺沒有,“後之叁定,漸離前支,謂唯離伺有喜樂支”,喜樂沒有除掉,單除一個伺的,就是第二靜慮,定生喜樂,喜樂是有的,尋伺沒有了。那麼第叁靜慮,尋伺沒有,喜也沒有,但是有個樂,離喜妙樂。那麼第四靜慮,樂也沒有,尋伺、喜當然沒有了,那麼漸離前支。(153B)所以這個次第,寫得很扼要,記起來也好記。

  

  “謂唯離伺,有喜、樂支”,離開伺以後,還有喜、樂,這是第二靜慮;假使離了伺、喜兩支,還有個樂支,這是第叁靜慮;假使離開叁個,伺喜樂全部除掉,那就是第四靜慮,第四靜慮就是舍念中受定,他喜樂都沒有了。

  

  “故一境性分爲四種”,雖然都是心一境性,但是從禅支不同分了四個,很清楚,一點不含糊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二、明四無色定

  

  從此第二,明無色定。論雲:已辨靜慮,無色雲何?頌曰:

  

  無色亦如是  四蘊離下地  並上叁近分  總名除色想

  

  無色謂無色  後色起從心  空無邊等叁  名從加行立

  

  非想非非想  昧劣故立名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無色定”,四個靜慮講完了,講四無色。“論雲:已辨靜慮,無色雲何”,靜慮講完了,那麼無色定是怎麼回事?

  

  “頌曰:無色亦如是,四蘊離下地”,無色定也跟靜慮一樣,也有生,也有定。生靜慮同樣的,無色天,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修了定了後,就生無色天,那麼定靜慮,就是修他的定。所以說跟靜慮一樣,“亦如是”,也分兩種。

  

  “四蘊離下地”,它的體只有四個蘊,因爲無色界沒有色的,色蘊就沒有了。“離下地”,他離開了第四靜慮,下邊的色界,那麼得到無色界。

  

  “並上叁近分,總名除色想”,這四個無色定,根本定,還有上邊叁個近分定,都叫除色想,都沒有色的。最初的那個近分定不能叫除色想,就是空無邊處那個近分定,它要觀第四禅的粗苦障,要觀它的色法,那麼他不能說除色想,上邊的叁個近分定與四個根本定,都是除色想,色蘊就沒有了,再也不觀了。

  

  “無色謂無色,後色起從心”,什麼叫無色?色法沒有的叫無色。既然沒有色了,那你以前無色界沒有色,假使以後掉下來了,生到色界或者欲界,這個色哪裏來的啊?“起從心”,從心上起來的,它就是熏習在心上的色種子,它可以從心起現行,那麼這是經部的說法。

  

  “空無邊等叁,名從加行立”,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,這叁個無色定,從它加行的功夫來安名的。“非想非非想,昧劣故應名”,非想非非想,當體立名,它本身那個定是暗昧、昧劣,是不清楚、力量很微,這個叫非想非非想,叫微微想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無色亦如是者,無色定體四,各有二種,生無色體,世品已說;定無色體,亦善性攝,心一境性,與色界同,故言如是。四蘊者,然助伴體,唯有四蘊,彼無色故,除色蘊也。離下地者,辨差別也,雖一境性體相無差別,離下地生,故分四種:離第四靜慮生,立空無邊處名;離空處生,立識無邊處;離識處生,立無所有處;離無所有處生,立非想非非想處。

  

  “釋曰:無色亦如是者”,無色定體,也是跟四靜慮一樣,有四個。“各有二種”,也有生靜慮跟定靜慮。生靜慮在無色界的體,在世間品說過,就是在無色界有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等,這四個。這個無色界有沒有方所的?沒有的,既然沒有色,也沒有方向,也沒有處所,所以說無色界的沒有中陰身的,哪裏死掉,就當下就是無色界,沒有跑來跑去的。無色界沒有處所的,你不要跑的;那麼你來的時候,假使從無色界死掉了,也不要跑過來的,無色界到處是它,都有它,當下就生出來了。

  

  生無色體,無色的體世間品講過;那麼定的無色體,也是善性所攝的心一境性,也是心一境性,“與色界同”,跟色界四個靜慮同的,“故言如是”,說這些地方跟色界是一樣的,但是沒有禅支。下面不同的,就是四蘊,“然助伴體,唯有四蘊”,他的心的主體是等持,心一境性那個叁摩地,但是他的助伴卻不是五蘊,色界的助伴是五蘊,這裏是沒有五蘊,“然助伴體,唯有四蘊”,只有四個蘊,“彼無色故”,色蘊沒有的,所以沒有定共戒,所以色蘊是不成立的。

  

  “離下地”,辨差別。那麼這個心一境性,它的體相是不是一樣的呢?不一樣。“離下地生,故分四種”,它一個一個離開下地,分了四種。怎麼分四種呢?第一個,“離第四靜慮生”,離開了四靜慮的投生,那麼就不生在四靜慮,可以生第一個空無邊處,就是四靜慮再不投生了,往上生,生到這個空無邊處去;離了空無邊處生,就是空無邊處的投生把它去掉了,再不投生了,往上,識無邊處;離識邊處的生,生無所有處;離無所有處生,立一個非想非非想處。他離下地安立上地的名字,一個一個離下地,所以說它有四個層次不同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並上叁近分,總名除色想者,前四根本無色,並上叁無色近分,此七總名,除去色想;空處近分,未得此名,緣下地色,有色想故。

  

  “並上叁近分,總名除色想”,這個裏邊要總結一下,這四個根本的無色定,還有上叁個近分定,就是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叁個根本的近分定,這七個都叫除色想,都沒有色法。“前四根本無色,並上叁無色近分,此七總名,除去色想”,都沒有色的,那麼空無邊處近分有沒有色呢?它也是無色定。它不是,沒有除,“未得此名”,空無邊處的近分定不能叫除色想,“緣下地色,有色想故”,因爲修空無邊處的近分定的時候,要緣上邊的空無邊處是靜妙離,又要厭惡第四靜慮下邊的粗苦障,那就是要一個欣,一個厭,要厭的話,就要看第四靜慮的色法,所以說它不能叫除色想,它還要緣色的。上邊的幾個根本定跟近分定,不緣色,所以說都叫除色想。

  

  

  

  

  無色謂無色者,無色界中,謂無色故,立無色名。依大衆部、化地部等,無色界中,許有色法,以色微故,立無色名。問:無色多劫,色相續斷,後沒生下,色從何生?答:頌言後色起從心者,謂昔所起色異熟因,熏習在心,功能今熟,是故今色,從彼心生,此是論主依經部釋也。

  

  “無色謂無色”,什麼叫無色?無色界中沒有色法的,色蘊沒有的。什麼叫色蘊呢?變礙爲性,要變化的、阻礙的東西在無色界找不到的,都沒有這樣的東西。所以說唯物主義,到了無色界就沒有辦法了,物質沒有了,你怎麼唯呢?當然有些大衆部說無色界也有物質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