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面的粗苦障不緣它的話,上面淨妙離也不有追求的心,也沒有了,所以說它既然是近分定,一定要緣下地的。
“彼無間道,必緣下故”, 無間道,近分定是正在斷煩惱,下邊的煩惱是粗苦障,你如果不緣它的話,怎麼斷呢?所以在近分定,雖然是無色定也要緣下邊的。根本的無色定,善的,下地的有漏法不緣的,無漏法九地要緣,類智品道。
這些都是總結前面的,沒聽過前面的是苦的,不曉得你說什麼,這些規律都沒有學過,那麼學過前面規律,你一看就知道了,它有因爲這些關系在裏邊,它不能緣,這個關系它能緣。
我們感到這一個苦悶的事情,才來的人是無從下手,我們又不能夠停下來給你們補課,補了課的話後邊的人又接不上去了。那麼我們下個月要傳戒,傳戒之後,重點是學戒,又不能重新再講,聽磁帶的時間也沒有。那麼什麼時候補呢?我看只有那個時候補了,可能澳大利亞要邀請,那個時候,你們補課,你們把這個磁帶聽去吧!從第一盤聽到。假使不去的話,怎麼安排?另外安排。
己七、明等至斷惑
從此第七,明等至斷惑。論雲:味、淨、無漏,叁等至中,何等至力,能斷諸煩惱?頌曰:
無漏能斷惑 及諸淨近分
釋曰:諸無漏定皆能斷惑,諸淨近分亦斷煩惱,即欣上厭下斷也。言近分者,簡根本地,以根本淨不能斷惑,不能斷下,謂已離故;不能斷自,自所縛故;不能斷上,以勝已故;中間禅淨,亦不斷惑,故言近分。
“從此第七,明等至斷惑”,這個等至斷煩惱,怎麼斷?“論雲:味、淨、無漏叁等至中,何等至力能斷諸煩惱”,叁種等至,一種是味,染汙的;一種是淨,是有漏的善的;一種是無漏。這叁種等至裏邊,哪些等至能斷煩惱的?
“頌曰:無漏能斷惑,及諸淨近分”,這個我們說學過前面的,這個頌詞自己不解釋也懂了,無漏的等至能斷煩惱,這個前面講了不曉得多少次了。“及諸淨近分”,有漏的近分定斷煩惱的,也是講了不曉得多少次了。這裏一個總結了,所以說講不講,都沒有什麼大關系,提一下就行了。
“釋曰:諸無漏定,皆能斷惑”,無漏定是斷煩惱的,我們學無漏法幹什麼呢?斷煩惱。我們再強調一下,佛教跟這些外道最重要差別一點,重點一點,但是這點就是區別佛教跟外道的——斷不斷煩惱。我們修了那麼多無漏定,得了那麼多無漏智慧幹什麼的?斷煩惱的。你們看看氣功師,斷不斷煩惱?修那麼多功能,它是幹什麼的?看這個,看那個,看那個,看這個,放光幹什麼的,算命,是不是斷煩惱?恐怕引起一些煩惱來。你東看西看的,煩惱還會多一些。而我們的佛教,從開始戒,這些不能做,那些不能做,斷煩惱,粗的;那麼定裏邊,定共戒得了,細的;道共戒一來,那是根子斷了,都在斷煩惱,從頭到尾是斷煩惱。到佛的果,斷德圓滿,煩惱都斷得幹幹淨淨的,習氣也沒有了,斷德。這個從始至終一條路線,當然還有智德、悲德,但是這條路線是徹頭徹尾的,一開始就要做的,做到後來最圓滿的是佛。如果你說不要修這個斷煩惱的,那就可以說一句話,不是佛教。
那麼無漏能斷惑,無漏道就是斷惑的。那麼還有有漏的近分定,那麼初禅,我們說世間的禅定,有漏禅定也能修,初禅到二禅,欲界到初禅,那怎麼斷的?近分定斷的,在近分定裏邊,把九品的煩惱一品一品的斷掉,以有漏道斷,也可以生入初禅,把初禅的九品斷了,生入二禅,這個就是近分定,淨的近分定,有漏的近分定。
那麼無漏定就不一定要近分定,根本定就能斷煩惱。“釋曰:諸無漏道定,皆能斷惑”,各式各樣的無漏道都能夠斷煩惱。那麼有漏的,近分定能斷,近分的有漏定也能斷煩惱。“即欣上厭下斷也”,欣上,看到上面的淨妙離,好;厭下,下邊粗苦障,不好。這樣子的一比較就把下邊斷掉,求上邊的,這是有漏的斷法,這個也講了不曉得多少次了。
“言近分者”,什麼叫近分呢?“簡根本地”,這也講過的,從頭聽到這裏的,這句話不講也懂了,近分定不是根本定。“以根本淨,不能斷惑。不能斷下,謂已離故;不能斷自,自所縛故;不能斷上,以勝已故”,有漏的善的近分定能斷煩惱,大家已經知道了;根本定,有漏的善根本定能不能斷?解脫道,不能斷。斷煩惱是無間道,解脫道之後,不是斷煩惱的,已經是解放了。“不能斷下,謂已斷故”,斷都斷掉了,還斷什麼呢?下邊的欲界煩惱,到了初禅,早就斷完了。未到地定裏邊把欲界的九品煩惱斷完了,你說到了根本定斷什麼呢?沒有斷的了。能不能斷自地?初地的煩惱,怎麼斷呢?自己斷自己,“自所縛故”,自己把自己捆住的怎麼斷?我們說手指,自己指自己能不能指?一把刀,自己割自己能不能割?這沒辦法的,所以自己的初禅來說,斷初地煩惱不行的。那麼能不能斷上呢?更不行了,上邊的是更細,二禅比初禅還要勝,初禅的尚斷不了,你說斷二禅的,那不是笑話?那麼所以說,不能斷煩惱。下也不能斷,自也不能斷,上也不能斷,就不斷了,簡單一句話,有漏根本定不是斷煩惱的定。
“中間禅淨,亦不斷惑,故言近分”,那麼中間禅,我們說是不是近分定啊?這個大家想想看,中間禅,初禅跟二禅中間,是不是近分定?不是!中間禅不是近分定,它也不能斷惑,所以說只有近分定斷惑。那麼中間禅爲什麼不是近分定?後邊要講,我們現在可以先提一下,近分定,初禅是有尋有伺,那麼近分定、未到地定也是有尋有伺;二禅是無尋無伺,而近分定也是無尋無伺;中間禅無尋唯伺,所以也不是二禅近分定,那麼也不是初禅。所以說把它安了個名詞,中間禅,在初禅、二禅的中間。那麼叁禅、四禅中間有沒有中間禅?沒有。這個中間禅是特殊的,因爲尋伺裏邊夾在中間,初禅是有尋有伺,二禅是無尋無伺,中間夾了一個有伺無尋的中間禅,這是特別有這麼一個禅。二禅以上都是無尋無伺,加不進去,沒有好加的,所以說在有尋有伺,無尋無伺中間加了這麼一個中間定,這是中間定在特殊條件下産生的,它也不是近分定,所以不能斷惑。
己八、明近分差別
從此第八,明近分差別。論雲:近分有幾一問?何受相應第二問也?于味等至,爲皆具不叁問?頌曰:
近分八舍淨 初亦聖或叁
釋曰:近分八者,答初問,四本靜慮、四本無色,各有近分,與八根本,爲入門故。舍者,答第二問,此八近分,皆舍相應,作功用轉,故無喜、樂。淨字及初亦聖或叁者,答第叁問。淨者,謂八近分,皆淨定攝,初亦聖者,初禅近分,亦通無漏,此八近分,皆無有味,離染道故。或叁者,或言顯別有說,初未至定,有味等至,未起根本,亦貪此故,由此未至,具叁等至。
“從此第八,明近分差別”,近分的不同。“論雲:近分有幾”,近分定有幾種?第一個問題,“何受相應”,近分定跟什麼受相應的?就是近分定裏邊是什麼受?第二個問題。“于味等至,爲皆具不”,第叁個問題,是不是都具足味等至、淨等至、無漏等至?都具不具足的?叁個問題。
“頌曰:近分八”,近分有幾?八個,第一個問題。何受相應?“舍”,第二個問題。“淨”,那麼八個近分定,都是淨,就是善的有漏定,是淨。有沒有味的?“初亦聖或叁”,初個近分定,就是未到地定,也通無漏,聖就是無漏。就是說叁種等至通不通的?就是說八個近分定,都是淨,都是有漏善。那麼中間的一個初禅的近分定,就是未到地定,特殊,它也可以通無漏。同時有的人說也通味定,也有味著,這個就有的說沒有,有的說有,“或叁”,就是或者有人這麼說,有叁種都通,這是未到地定的特殊性,其余的都是善的有漏。
“釋曰:近分八者,答初問”,近分是有八個,第一個問題。那麼初禅近分,二禅近分,乃至無所有處近分、非想非非想處的近分,八個等至,八個近分定。“四本靜慮、四本無色,各有近分,與八根本爲入門故”,八個根本有八個入門的近分定,這個是配起的,所以沒有什麼懷疑。
那麼近分定裏邊,它跟什麼受相應?我們說初禅喜樂,二禅又是喜樂,叁禅是樂受,心裏的意地樂,四禅叫就是舍受,以上都是舍受,那麼近分定是什麼受相應?這個問題。“舍”,近分定都是舍受,答第二問。“此八近分皆舍相應,作功用轉,故無喜樂”,這個近分定都是舍受相應。爲什麼舍受相應?還要問一下,“作功用轉”,正在作功用,正在拼命,跟煩惱在打仗了,你怎麼喜得起來呢?正在拼搏的時候是舍受,喜樂要等了打勝之後才喜樂,還沒有打勝,你喜不起來,正在拼命的在搏鬥,舍受,正在作功用,正在作功用的時候,用功的時候,談不上喜受、樂受,“故無喜樂”。
“淨字及初亦聖或叁者”,這兩句答第叁個問。第一個是說,這個八個近分定,都是有漏善定。淨者,“謂八近分皆淨定攝”,這八個近分,從總來說都是屬于有漏的善的。那麼裏邊特殊性,“初及聖”,這是一個特殊,第一個近分定,就是未到地定,“亦通無漏道”,也通無漏定,初禅的近分也通無漏,這個未到地定,“九得邊二果”,阿羅漢果有九個定可以得,包括未到地定,那就是能起無漏道的,所以說初禅的近分亦通無漏。
“此八近分,皆無有味”,總地說,八個近分定都沒有味。“離染道故”,正在離開染汙,怎麼有貪著味道呢?不會有。所以總地來說,八個近分定都沒有味定,沒有染汙的。“或叁者,或言顯別有說”,最後那個或叁,另外論師一種說法,“初未至定,有味等至”,初禅的未到地定,就是初禅的近分定,它有味等至,有貪著它這個本地的禅味那個染汙定。“未起根本,亦貪此故”,因爲它是第一個定,根本定還沒有得到,一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