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5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般貪禅味都是根本定貪的,因爲他還是第一次得定,根本定的味道還沒有嘗過,就是那個未到地定也有些味道,也要染汙,也貪著它,那麼有的人說,所以說這個未到地定也有這個染汙的定,味定。那麼這樣子,第一個未到定,包括的有淨的,一樣的、通的,都是淨定,有漏善;它有一個特殊性,又通無漏道;又有說它也通味定的,叁個都具。但是一般說,近分定都不通味定的。

  

  那麼好,這一段我們講好了,明天再接下去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134講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講到,“近分八舍淨,初亦聖或叁”,昨天講完了,這個問題不大。

  

  昨天他們說討論有一個問題,還是比較含糊的,就是以前我們提出的那個問題,就是全不成而得裏邊,他在定裏邊有受生得,謂從上地生自地時,得自地淨。這是得淨定,從上地生到自地的時候,這個自地就是說他已經得了這個地,這個地的定得到的,那麼從上地生到這裏來的時候,得到這個地的淨定。

  

  下面一個頌,“死淨生一切,染生自下染”,這個染是染汙心,生的時候,他有貪著那個處。欲界是貪著那個五欲,主要是男女,那麼色界、無色界,貪著那個生處,前面《世間品》講過的。投生決定有染汙心,如果你不貪著那個地方,你就不會去投生了。所以說初生的時候是染汙心,這個染不是染靜慮,如果你當作染靜慮講是講不通了,染汙心。在投生的時候,假使他是善心,或者無記心死的,那麼他對一切地都可以生。因爲他是染心,不能生上。但是不管你生上生下,對那個地方都有貪著,一些地的染汙心都要生起來。那麼他這裏就注解有,“隨生何地,生彼染故”,你生那個地,就是對那個地方有染著,沒有染著你怎麼會投生去呢?欲界的人,他投生看見父母交會,就貪著這個,他就去投生了。那麼色、無色界他的處所,色界他的處所有所貪著,染著,他也去投生。那麼這是淨心,淨心就是說善的,或者無覆無記心,命終的。但是染汙心命終的,那就是說不善心,或者是有覆無記心命終的,那麼不能生上地,因爲生上地,決定要把下面的染汙去掉,才能生上地了,既然下面染汙心還生起的,上地生不到,只能自地跟下地的染,染著自己這個地,或者染著下邊的地,一生染就會投生。這個地方,這個染跟前面那個淨指的不是一個東西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九、明中定不同

  

  從此第九,明中定不同。頌曰:

  

  中靜慮無尋  具叁唯舍受

  

  釋曰:中間靜慮,無尋唯伺,具叁等至,唯舍相應。言中間者,謂初靜慮,尋伺相應,二禅已上,皆無尋無伺,唯中間靜慮,無伺有尋41,故彼勝初,未及第二,依此義故,立中間名。此定能招大梵處果,多修習者,爲大梵故。

  

  “從此第九,明中定不同”,中定不同,我們是這裏很簡單,《俱舍論》裏邊是有一句話的42,二十八卷,他這麼一個開端,他說中間靜慮與諸近分,“爲無別義,爲亦有殊”。他就是這個提的問題,他這裏沒有提,《俱舍論》裏邊提這個問題,中間靜慮,它在靜慮中間,是初禅、二禅之間,那麼近分定,假使我們說二禅的近分定,也在初禅跟二禅之間,那麼這個中間靜慮跟近分是不是同的?還是有不一樣的?《俱舍論》裏邊問答,“義亦有殊”,這個近分定跟中間定不一樣的。“謂諸近分,爲離下染是入初因,中定不然,複有別義”,這個近分定就是離下地染的,是入上地的一個因,中間定不是如此,所以說它不一樣,不但不一樣,還有其它意思在裏邊,那麼其它意思就是頌裏邊講了。

  

  “頌曰:中靜慮無尋,具叁唯舍受”。

  

  “釋曰:中間靜慮無尋唯伺”,這個我們前面《世間品》講過,中間靜慮跟初禅、二禅都不一樣,初禅是有尋有伺,二禅是無尋無伺,那麼初禅的近分定也是有尋有伺,二禅的近分定也是無尋無伺,那麼這個中間禅是無尋唯伺,所以說兩個都不是。

  

  “具叁等至”,這個中間定具足叁個等至,味定、淨定、無漏定都有。中間靜慮通無漏的,這個我們前面都學過,法智品六地,就是這個未到、中間、四靜慮,所以中間定也通無漏的;也通味定,染汙的;也通淨定的,有漏善的,這是它的特征。那麼近分定是不通無漏的,這個前面都講過。

  

  “唯舍受相應”,這個定,他的受是舍受,只能跟舍受相應,沒有喜樂。

  

  (157A)“言中間者,謂初靜慮尋伺相應,二禅以上,皆無尋無伺,唯中間靜慮有伺無尋”,中間定,是有伺沒有尋的。

  

  “故彼勝初,未及第二”,它沒有尋,比初禅勝,但是還有伺,比二禅要差,所以說勝初,勝過初禅,但是不及第二,第二是無尋無伺,它還有一個伺。

  

  “依此義故,立中間名”,它兩個都不是,比初禅好一點,比二禅要差一點,那麼只好中間,站在中間叫中間定,這個中間定是這麼來的。

  

  “此定能招大梵處果,多修習者,爲大梵故”,修這個定感的果,大梵天,生到大梵天去的,只要能夠多修這個定的,他能做大梵天王。那麼這個裏邊,有的人會混淆,大梵天王是有這個不正見的,他能生一切,一切都是他創造的,那不是佛教的見,是外道見,那麼怎麼起無漏呢?這個問題,你們怎麼說呢?這個裏邊的差別,一個是生靜慮,一個是定靜慮,定靜慮能生無漏道,生靜慮,生到那個地方去的,它沒有無漏的,所以這個不要混淆。所以我們也問過幾個同學,我說這個《定品》很容易,他們說表面上看看容易,要深入下去,還是有點麻煩的。那麼前後要照顧,有些前面講過的,要把它串連起來,意思都在裏邊了。

  

  中間定只有舍受,爲什麼舍受呢?《順正理論》有兩個說法43,他說,“無叁識身,故無喜樂”,沒有叁識,就是眼耳身叁個識,在定裏沒有的,所以喜樂是沒有。“又由自勉功用轉故”,他沒喜樂,他正在用功,他裏邊正在用功;他沒有憂苦,已經離開欲了。所以說苦樂憂喜都沒有,只有舍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四、明諸等持

  

  丁一、明尋伺等叁

  

  從此第四,明諸等持,就中:一、明尋伺等叁,二、明單空等叁,叁、明重空等叁,四、明修四等持。且第一明尋伺等叁者,論雲:已說等至,雲何等持?經說等持,總有叁種,一、有尋有伺,二、無尋唯伺,叁、無尋無伺,其相雲何?頌曰:

  

  初下有尋伺  中唯伺上無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諸等持”,前面的等至講了八個,分別了很多,那麼等持也是叁摩地,又有很多分別。“就中:一、明尋伺等叁”,有尋有伺,無尋唯伺,還有一個是無尋無伺,叁界裏邊,把尋伺又可以分成叁大類,叁種等持。

  

  第二,“明單空等叁”,空、無相、無願,這個我們經常聽到的,空、無相、無願,《五字真言》也有。那麼什麼叫空、無相、無願呢?叁解脫門,無漏的就是叁解脫門。我們說進了廟,進了叁門,有的地方寫一座山的山,山門,這是外行話,叁門不是廟在山上叫山門,廟裏邊叁個解脫門,你進了廟,就得叁個解脫,空、無相、無願,這是叁解脫門,叫解脫。

  

  我們記得以前,還有些鬧笑話的。據說有一個香客,他跑到廟裏,不懂,就問裏邊的人,他說:你們這叁門,哪叁扇門呢?他說大殿一扇門,天王殿一扇門,這樣子給他解釋。這個你想想看,你這個怎麼說呢?人家假使這個居士是學過法的,你這個太難爲情了。

  

  最近有人講起,有的道場很用功,但是不學教。不學教,單是用功,如果你過去的善根很厚,這一輩子用功,開悟了,固然是頭等,很好;如果你過去善根沒有,這一輩子又沒有學教,什麼都不懂,又開不了悟,那麼你這一輩子怎麼辦呢?而且我們再說一個,真正開悟的人,都是積累了很多的聞思修才來的。那麼也有人考證,過去的大禅師,很多都是精通教理,那麼從這一點看,我們感到學禅的人,如果把教全部不看了,這個還是對佛法有一定不足之處,反正人家來問你,一問叁不知,你這個人天師怎麼一問叁不知呢?你這個怎麼說呢?

  

  第叁,“明重空等叁”,空、無相、無願,叁空解脫,那麼“重空”──空空、無相無相、無願無願,這是兩重的,這個沒有見過面,只有《俱舍》裏講,其它地方沒有見過。

  

  第四,“明修四等持”,四等持那就是說現法樂住、殊勝智見、勝分別慧,跟諸漏永盡,這個在《法蘊足論》是講得很仔細,這裏也是講了它的綱要。

  

  那麼這些都是等持的分別。前面等至講那八個定,那麼等持主要是有這叁種,這些都是經上的那些名相,所以講論就是要解釋經,經上提到的名相都要給它一個恰當的解釋。那麼先經上說的有叁種等持,那麼我們怎麼叫叁等持呢?

  

  “且第一明尋伺等叁,論雲:已說等至”,等至的事情說完了,還有等持還沒講。“經說等持,總有叁種”,這是根據經上來的。我們說論是講經的,這個話我再叁地強調,爲什麼呢?就是有的人說經是佛說的,你們不學,論是後人造的,你偏偏學,好象顛倒了。你不學論,你怎麼能通經呢?我們的學論就是爲了通經,所以說這個你要真正通經,你非要從大菩薩、大祖師他們的論下手不可。因爲現在的人根機差了,不像佛在世,一個偈一說,馬上得法眼淨,甚至于漏盡解脫。現在的人再給你說一百遍,你聽了個莫明其妙,只有看注解,注解就是論,論就是大祖師、大菩薩說的東西,它給你指示佛說的話的意思在哪裏,密意在哪裏,這就靠這一些了。經裏邊說的等持有叁種,一個是有尋有伺,一個是無尋唯伺,第叁是無尋無伺。“其相雲何”,那麼這些倒底是怎麼一回事?

  

  “頌曰:初下有尋伺,中唯伺上無”,很簡單,“初”,初靜慮。“下”,未至,未到地定,初禅的還不到一點,未到地定,有尋有伺。那麼“中”,中間定,剛才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