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講的,中間靜慮,“唯伺”,無尋唯伺。“上無”,二禅以上,無尋無伺,這個頌是很簡單了,但是抓的意思很多,都值得背的頌。
釋曰:初下有尋伺者,初謂初禅,下謂未至,此有尋有伺,謂與尋伺共相應故。中唯伺者,中間靜慮,無尋唯伺叁摩地也。上無者,二禅已上,乃至有頂,無尋無伺,此名無尋無伺叁摩地也。
釋曰:“初下有尋伺者”,初是指的初禅,下,初禅下邊就是未到地定,這兩個禅定,都是有尋有伺。“謂與尋伺共相應故”,這個我們前面都講過,所以我說這個後邊沒有什麼多講的,前面都講過,多講就重複了。那麼才來的,這個也好懂,有尋有伺的只有兩個,兩個等持,一個是初禅,一個是未到地定。那麼無尋唯伺的,“中唯伺”,這個頌裏邊,中唯伺就是中間靜慮才講過的,唯伺,尋沒有了,只有一個伺,那就是無尋唯伺叁摩地,中間那個中間禅。“二禅以上,乃至有頂”,一直到有頂,非想非想天,都是無尋無伺,“此名無尋無伺叁摩地”,所以說叁個叁摩地,《瑜伽師地論》就講了很多叁摩地,有尋有伺地、無尋唯伺地、無尋無伺地,那講了很多很多的內容。那麼這裏“上無”,這個上,二禅以上,包括二靜慮的近分定,這個一定要知道,二靜慮裏的近分定也是無尋無伺,跟中間定不一樣。中間定是無尋唯伺,所以說中間定不是二禅的近分定,一定要搞清楚。二禅的近分定,近分定,一切近分定(除初禅近分定)不通無漏,這個中間靜慮通無漏,很多地方不一樣。
丁二、明單空等叁
從此第二,明單空等叁。論雲:契經複說,叁種等持:一、空,二、無願,叁、無相,其相雲何?頌曰:
空謂空非我 無相謂滅四 無願謂余十 谛行相相應
此通淨無漏 無漏叁脫門
“從此第二,明單空等叁”,空、無相、無願。這個我們經常碰到的,尤其是講禅宗的,都是講空、無相、無願,那麼倒底是什麼呢?一般的書裏就是講得依稀恍惚,好象你們大家都懂了,說了幾句話,沒有給你直截了當的解釋,這裏就是明明白白地、踏踏實實地給你講,倒底什麼東西?
空,有單空,還有重空,空,空空,空空叁摩地,還有無相叁摩地,無相無相叁摩地,無願叁摩地,無願無願叁摩地,這個有兩重。那麼怎麼樣子的?爲什麼要重呢?這個以後馬上就跟著要講下去。
先明單的,“論雲:契經複說叁種等持”,經裏邊說前面叁個等持,有尋有伺、無尋唯伺、無尋無伺,這是一種。另外還有叁個等持,也是經常說的,空、無願、無相,“其相雲何”,那是什麼一回事?
“頌曰:空謂空非我”,空叁摩地,它的行相,就是空跟非我的行相。那麼“無相”叁摩地,“謂滅四”,滅谛的四個行相,就是滅、靜、妙、離。
“無願謂余十”,十六個行相裏邊,除了空、非我是空叁摩地,無相叁摩地,滅谛四個行相,其它的還有十個,十六除了六,還有十個,這其它的十個行相,都屬于無願叁摩地。
“谛行相相應”,就是這些四谛的行相相應的,就是指前面空、無我,滅谛四個,還有其余十個,這屬于四谛十六行相裏邊的,跟它們相應的,就是分了叁個叁摩地。
“此通淨無漏,無漏叁脫門”,這個空叁摩地、無相叁摩地、無願叁摩地,它通兩種,一種是有漏的善等持,一種是無漏等持,其中無漏的等持,就叫叁解脫門。我們說的叁解脫門,就是指的這個空、無相、無願的無漏的那一部分,有漏的不叫叁解脫門,因爲有漏不能解脫,無漏的才能解脫。
釋曰:空謂空非我者,空叁摩地,謂空、非我相應等持,空即空我所,非我空其我,故二行相,俱得名空。
“釋曰:空謂空非我者”,這個空就是指前面空叁摩地。這個空叁摩地,它的行相是空、非我兩個行相。“謂空、非我相應等持”,對空行相、非我行相相應的那個定就是說空叁摩地。那麼空,空什麼?空是空的我所。非我什麼?非我就是空了我自己本身。那麼就是說,假使我們說這個房間是空的,房間是有的,這個屋子是有的,但是裏面沒有東西,我所,房子裏所藏的東西沒有;如果說這個房子非我,這個房子都沒有了,屋子也空掉了。那麼人一樣的,說你非我的時候,你這個補特伽羅空掉了,沒有了;假使是說空的話,沒有我所。這個我、我所就是薩迦耶見的行相,都在裏邊。
“故二行相,俱得名空”,這兩個行相都是空,一個是空我所,一個是空我的主體,都是空,所以叫空叁摩地。
無相謂滅四者,無相叁摩地,謂緣滅谛四種行相相應等持,涅槃離十相,故名無相。定緣無相,得無相名。言十相者,謂色等五,男女二種,叁有爲相除住相也。
無相叁摩地,“謂滅四”,無相,我們一想就想起來了,沒有相的,什麼相都去掉了,就是我們說所謂的離言說,不可思議,滅四句、絕八非等等,就是指的無相,說半天就是無相。
無相叁摩地它是什麼行相呢?凡是叁摩地,它有能緣的心,所緣的境,它能緣心緣什麼?緣的是滅谛。作什麼行相?滅谛四個行相,滅、靜、妙、離。跟滅谛的四個行相相應的叁摩地,這就叫無相叁摩地。那麼爲什麼叫無相呢?滅谛是涅槃了,這個涅槃它離十個相,這個十個相代表世間的一切相,所以叫無相。“定緣無相,得無相名”,涅槃是無相,那麼我們這個定緣的是涅槃,這個滅谛就是涅槃。這個虛空無爲跟非擇滅無爲不屬于滅谛的,這個前面也講了很多,滅谛指的擇滅就是涅槃,擇滅涅槃就是滅谛。那麼緣滅谛的,滅谛是沒有相的。沒有相,你具體說什麼相沒有呢?十個相沒有,這個十個相代表一切的相,這個定,緣無相的那個定叫無相,什麼釋?你們自己想。
“言十相者,謂色等五”,什麼叫沒有十個相呢?先把色等五,就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個五個沒有的;再加上男、女。色聲香味觸,欲界的,男女,也欲界的;色界,香、味沒有,那麼是聲、觸是有的,那麼男女,色界沒有。叁有爲相生、異、滅,這個叁界都有。所以說這十個相把叁界的東西都包完了,一切相都包完了,都離不開這十個相,這十個相離掉了,就是無相。 《金剛經》裏講的無相無相,用這個解釋也可以,“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”,你見一切相沒有相,就可以見佛了。那麼這個叫無相,把這個十個相離掉,那就是涅槃,它是沒有相的,你說有個相就是,這個就是執著一個相,無相,跟你說無相就沒有相就完了,你還有無相的那個相,那又錯了。
這裏除住相,生住異滅,住除掉爲什麼?住跟涅槃有相近之處,涅槃是常住的,所以說,住相除掉。叁有爲相,前面也講過的,住相跟無爲法有混淆,所以說一般都講叁有爲相,生、異、滅。本來也沒有住,剎那生滅,哪有住呢?
無願謂余十,谛行相相應者,釋無願叁摩地,謂緣余谛十種行相相應等持。言余谛者,謂余苦谛,非常、苦相,集谛下四,因、集、生、緣,道谛下四,道、如、行、出,此名余谛十種行相。非常與苦,及集谛因,此二谛相,可厭患故,道谛如船筏,必應舍故,故緣彼谛,得無願名,不願樂故,名爲無願。謂此超過現前所對苦、集、道谛,可厭舍故,于苦谛下,空、非我相,非所厭舍,以與涅槃相相似故。
“無願謂余十,谛行相相應者”,無願叁摩地,一共四谛十六行相,空叁摩地,兩個行相,空、無我,無相叁摩地四個行相,滅、靜、妙、離,那麼余下來還有十個行相,這十個行相相應的都叫無願叁摩地。
“釋無願叁摩地,謂緣余谛,十種行相”,集谛、道谛八個行相,再加苦谛裏邊還有苦、無常兩個行相,一共十個行相,這個就是無願叁摩地的行相,這個相應的等持,就叫無願叁摩地。那麼余谛是什麼?“謂余苦谛,非常、苦相”,苦谛在空叁摩地裏邊已經除了空、非我,那余下來還有兩個——苦跟非常,那麼集谛下邊沒有出現過,因、集、生、緣,道谛下邊,道、如、行、出,這個十個都在無願叁摩地裏邊。“此名余谛,十種行相”,什麼余谛什麼行相說清楚了。
“非常與苦及集谛因,此二谛相,可厭患故”,這個苦谛裏邊的非常、苦,大家不會歡喜的,哪有歡喜無常的?人家總是歡喜天長地久,與天地同壽,都希望要長的,哪個希望無常?人家生了個小孩子,人家都說這個小孩長得好,將來長壽,你說這孩子無常,那個氣死了,把你打出來了。集谛是因、集、生、緣,這些都是可厭惡。集谛就是煩惱搞起來的,造的業,都是可厭患的。
那道谛是好的,無漏的你怎麼不要呢?怎麼又無願呢?“道谛是船筏,必應舍故”,“我所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”,就是《金剛經》,道谛是船筏,你要渡河非要道谛不可,過了河了,再把道谛抓得緊緊的,這是執著。所以說我們很多人他不懂這個道理,他說你們持戒二百五十條,不合時宜,執著。執著,你要過了河,你可以說執著,過了河再抓得緊,你說不要了;你沒有過河,你怎麼不執著呢?你沒有過河,你說我把船打爛了,這個船是執著,不要它。那你怎麼過河呢?那就淹死就完了。所以這些很簡單的道理,一般人偏偏要跟你亂攪,你們持戒執著,吃素又是執著,要無分別心,要無持無犯,什麼東西說了很多。這聽起來很高,這是過河的人說的話,你沒有過河,談不上,你還得把河過了再說話。所以這個很簡單的事情,偏偏有的人很混淆,一般人盡在這個裏邊打滾,而且自以爲高。這個抱女人一樣的,“可以抱的,這個男的、女的是一樣的,抱去沒有關系”,那你沒有關系,你過了河沒有?你沒有過河,你就有關系的,你犯戒了,犯了戒下地獄了,怎麼沒有關系呢?你說地獄、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