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5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讲的,中间静虑,“唯伺”,无寻唯伺。“上无”,二禅以上,无寻无伺,这个颂是很简单了,但是抓的意思很多,都值得背的颂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初下有寻伺者,初谓初禅,下谓未至,此有寻有伺,谓与寻伺共相应故。中唯伺者,中间静虑,无寻唯伺三摩地也。上无者,二禅已上,乃至有顶,无寻无伺,此名无寻无伺三摩地也。

  

  释曰:“初下有寻伺者”,初是指的初禅,下,初禅下边就是未到地定,这两个禅定,都是有寻有伺。“谓与寻伺共相应故”,这个我们前面都讲过,所以我说这个后边没有什么多讲的,前面都讲过,多讲就重复了。那么才来的,这个也好懂,有寻有伺的只有两个,两个等持,一个是初禅,一个是未到地定。那么无寻唯伺的,“中唯伺”,这个颂里边,中唯伺就是中间静虑才讲过的,唯伺,寻没有了,只有一个伺,那就是无寻唯伺三摩地,中间那个中间禅。“二禅以上,乃至有顶”,一直到有顶,非想非想天,都是无寻无伺,“此名无寻无伺三摩地”,所以说三个三摩地,《瑜伽师地论》就讲了很多三摩地,有寻有伺地、无寻唯伺地、无寻无伺地,那讲了很多很多的内容。那么这里“上无”,这个上,二禅以上,包括二静虑的近分定,这个一定要知道,二静虑里的近分定也是无寻无伺,跟中间定不一样。中间定是无寻唯伺,所以说中间定不是二禅的近分定,一定要搞清楚。二禅的近分定,近分定,一切近分定(除初禅近分定)不通无漏,这个中间静虑通无漏,很多地方不一样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二、明单空等三

  

  从此第二,明单空等三。论云:契经复说,三种等持:一、空,二、无愿,三、无相,其相云何?颂曰:

  

  空谓空非我  无相谓灭四  无愿谓余十  谛行相相应

  

  此通净无漏  无漏三脱门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单空等三”,空、无相、无愿。这个我们经常碰到的,尤其是讲禅宗的,都是讲空、无相、无愿,那么倒底是什么呢?一般的书里就是讲得依稀恍惚,好象你们大家都懂了,说了几句话,没有给你直截了当的解释,这里就是明明白白地、踏踏实实地给你讲,倒底什么东西?

  

  空,有单空,还有重空,空,空空,空空三摩地,还有无相三摩地,无相无相三摩地,无愿三摩地,无愿无愿三摩地,这个有两重。那么怎么样子的?为什么要重呢?这个以后马上就跟着要讲下去。

  

  先明单的,“论云:契经复说三种等持”,经里边说前面三个等持,有寻有伺、无寻唯伺、无寻无伺,这是一种。另外还有三个等持,也是经常说的,空、无愿、无相,“其相云何”,那是什么一回事?

  

  “颂曰:空谓空非我”,空三摩地,它的行相,就是空跟非我的行相。那么“无相”三摩地,“谓灭四”,灭谛的四个行相,就是灭、静、妙、离。

  

  “无愿谓余十”,十六个行相里边,除了空、非我是空三摩地,无相三摩地,灭谛四个行相,其它的还有十个,十六除了六,还有十个,这其它的十个行相,都属于无愿三摩地。

  

  “谛行相相应”,就是这些四谛的行相相应的,就是指前面空、无我,灭谛四个,还有其余十个,这属于四谛十六行相里边的,跟它们相应的,就是分了三个三摩地。

  

  “此通净无漏,无漏三脱门”,这个空三摩地、无相三摩地、无愿三摩地,它通两种,一种是有漏的善等持,一种是无漏等持,其中无漏的等持,就叫三解脱门。我们说的三解脱门,就是指的这个空、无相、无愿的无漏的那一部分,有漏的不叫三解脱门,因为有漏不能解脱,无漏的才能解脱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空谓空非我者,空三摩地,谓空、非我相应等持,空即空我所,非我空其我,故二行相,俱得名空。

  

  “释曰:空谓空非我者”,这个空就是指前面空三摩地。这个空三摩地,它的行相是空、非我两个行相。“谓空、非我相应等持”,对空行相、非我行相相应的那个定就是说空三摩地。那么空,空什么?空是空的我所。非我什么?非我就是空了我自己本身。那么就是说,假使我们说这个房间是空的,房间是有的,这个屋子是有的,但是里面没有东西,我所,房子里所藏的东西没有;如果说这个房子非我,这个房子都没有了,屋子也空掉了。那么人一样的,说你非我的时候,你这个补特伽罗空掉了,没有了;假使是说空的话,没有我所。这个我、我所就是萨迦耶见的行相,都在里边。

  

  “故二行相,俱得名空”,这两个行相都是空,一个是空我所,一个是空我的主体,都是空,所以叫空三摩地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无相谓灭四者,无相三摩地,谓缘灭谛四种行相相应等持,涅槃离十相,故名无相。定缘无相,得无相名。言十相者,谓色等五,男女二种,三有为相除住相也。

  

  无相三摩地,“谓灭四”,无相,我们一想就想起来了,没有相的,什么相都去掉了,就是我们说所谓的离言说,不可思议,灭四句、绝八非等等,就是指的无相,说半天就是无相。

  

  无相三摩地它是什么行相呢?凡是三摩地,它有能缘的心,所缘的境,它能缘心缘什么?缘的是灭谛。作什么行相?灭谛四个行相,灭、静、妙、离。跟灭谛的四个行相相应的三摩地,这就叫无相三摩地。那么为什么叫无相呢?灭谛是涅槃了,这个涅槃它离十个相,这个十个相代表世间的一切相,所以叫无相。“定缘无相,得无相名”,涅槃是无相,那么我们这个定缘的是涅槃,这个灭谛就是涅槃。这个虚空无为跟非择灭无为不属于灭谛的,这个前面也讲了很多,灭谛指的择灭就是涅槃,择灭涅槃就是灭谛。那么缘灭谛的,灭谛是没有相的。没有相,你具体说什么相没有呢?十个相没有,这个十个相代表一切的相,这个定,缘无相的那个定叫无相,什么释?你们自己想。

  

  “言十相者,谓色等五”,什么叫没有十个相呢?先把色等五,就是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这个五个没有的;再加上男、女。色声香味触,欲界的,男女,也欲界的;色界,香、味没有,那么是声、触是有的,那么男女,色界没有。三有为相生、异、灭,这个三界都有。所以说这十个相把三界的东西都包完了,一切相都包完了,都离不开这十个相,这十个相离掉了,就是无相。 《金刚经》里讲的无相无相,用这个解释也可以,“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,你见一切相没有相,就可以见佛了。那么这个叫无相,把这个十个相离掉,那就是涅槃,它是没有相的,你说有个相就是,这个就是执着一个相,无相,跟你说无相就没有相就完了,你还有无相的那个相,那又错了。

  

  这里除住相,生住异灭,住除掉为什么?住跟涅槃有相近之处,涅槃是常住的,所以说,住相除掉。三有为相,前面也讲过的,住相跟无为法有混淆,所以说一般都讲三有为相,生、异、灭。本来也没有住,剎那生灭,哪有住呢?

  

  

  

  

  无愿谓余十,谛行相相应者,释无愿三摩地,谓缘余谛十种行相相应等持。言余谛者,谓余苦谛,非常、苦相,集谛下四,因、集、生、缘,道谛下四,道、如、行、出,此名余谛十种行相。非常与苦,及集谛因,此二谛相,可厌患故,道谛如船筏,必应舍故,故缘彼谛,得无愿名,不愿乐故,名为无愿。谓此超过现前所对苦、集、道谛,可厌舍故,于苦谛下,空、非我相,非所厌舍,以与涅槃相相似故。

  

  

  “无愿谓余十,谛行相相应者”,无愿三摩地,一共四谛十六行相,空三摩地,两个行相,空、无我,无相三摩地四个行相,灭、静、妙、离,那么余下来还有十个行相,这十个行相相应的都叫无愿三摩地。

  

  “释无愿三摩地,谓缘余谛,十种行相”,集谛、道谛八个行相,再加苦谛里边还有苦、无常两个行相,一共十个行相,这个就是无愿三摩地的行相,这个相应的等持,就叫无愿三摩地。那么余谛是什么?“谓余苦谛,非常、苦相”,苦谛在空三摩地里边已经除了空、非我,那余下来还有两个——苦跟非常,那么集谛下边没有出现过,因、集、生、缘,道谛下边,道、如、行、出,这个十个都在无愿三摩地里边。“此名余谛,十种行相”,什么余谛什么行相说清楚了。

  

  “非常与苦及集谛因,此二谛相,可厌患故”,这个苦谛里边的非常、苦,大家不会欢喜的,哪有欢喜无常的?人家总是欢喜天长地久,与天地同寿,都希望要长的,哪个希望无常?人家生了个小孩子,人家都说这个小孩长得好,将来长寿,你说这孩子无常,那个气死了,把你打出来了。集谛是因、集、生、缘,这些都是可厌恶。集谛就是烦恼搞起来的,造的业,都是可厌患的。

  

  那道谛是好的,无漏的你怎么不要呢?怎么又无愿呢?“道谛是船筏,必应舍故”,“我所说法,如筏喻者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”,就是《金刚经》,道谛是船筏,你要渡河非要道谛不可,过了河了,再把道谛抓得紧紧的,这是执着。所以说我们很多人他不懂这个道理,他说你们持戒二百五十条,不合时宜,执着。执着,你要过了河,你可以说执着,过了河再抓得紧,你说不要了;你没有过河,你怎么不执着呢?你没有过河,你说我把船打烂了,这个船是执着,不要它。那你怎么过河呢?那就淹死就完了。所以这些很简单的道理,一般人偏偏要跟你乱搅,你们持戒执着,吃素又是执着,要无分别心,要无持无犯,什么东西说了很多。这听起来很高,这是过河的人说的话,你没有过河,谈不上,你还得把河过了再说话。所以这个很简单的事情,偏偏有的人很混淆,一般人尽在这个里边打滚,而且自以为高。这个抱女人一样的,“可以抱的,这个男的、女的是一样的,抱去没有关系”,那你没有关系,你过了河没有?你没有过河,你就有关系的,你犯戒了,犯了戒下地狱了,怎么没有关系呢?你说地狱、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