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般贪禅味都是根本定贪的,因为他还是第一次得定,根本定的味道还没有尝过,就是那个未到地定也有些味道,也要染污,也贪着它,那么有的人说,所以说这个未到地定也有这个染污的定,味定。那么这样子,第一个未到定,包括的有净的,一样的、通的,都是净定,有漏善;它有一个特殊性,又通无漏道;又有说它也通味定的,三个都具。但是一般说,近分定都不通味定的。
那么好,这一段我们讲好了,明天再接下去。
第134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讲到,“近分八舍净,初亦圣或三”,昨天讲完了,这个问题不大。
昨天他们说讨论有一个问题,还是比较含糊的,就是以前我们提出的那个问题,就是全不成而得里边,他在定里边有受生得,谓从上地生自地时,得自地净。这是得净定,从上地生到自地的时候,这个自地就是说他已经得了这个地,这个地的定得到的,那么从上地生到这里来的时候,得到这个地的净定。
下面一个颂,“死净生一切,染生自下染”,这个染是染污心,生的时候,他有贪着那个处。欲界是贪着那个五欲,主要是男女,那么色界、无色界,贪着那个生处,前面《世间品》讲过的。投生决定有染污心,如果你不贪着那个地方,你就不会去投生了。所以说初生的时候是染污心,这个染不是染静虑,如果你当作染静虑讲是讲不通了,染污心。在投生的时候,假使他是善心,或者无记心死的,那么他对一切地都可以生。因为他是染心,不能生上。但是不管你生上生下,对那个地方都有贪着,一些地的染污心都要生起来。那么他这里就注解有,“随生何地,生彼染故”,你生那个地,就是对那个地方有染着,没有染着你怎么会投生去呢?欲界的人,他投生看见父母交会,就贪着这个,他就去投生了。那么色、无色界他的处所,色界他的处所有所贪着,染着,他也去投生。那么这是净心,净心就是说善的,或者无覆无记心,命终的。但是染污心命终的,那就是说不善心,或者是有覆无记心命终的,那么不能生上地,因为生上地,决定要把下面的染污去掉,才能生上地了,既然下面染污心还生起的,上地生不到,只能自地跟下地的染,染着自己这个地,或者染着下边的地,一生染就会投生。这个地方,这个染跟前面那个净指的不是一个东西。
己九、明中定不同
从此第九,明中定不同。颂曰:
中静虑无寻 具三唯舍受
释曰:中间静虑,无寻唯伺,具三等至,唯舍相应。言中间者,谓初静虑,寻伺相应,二禅已上,皆无寻无伺,唯中间静虑,无伺有寻41,故彼胜初,未及第二,依此义故,立中间名。此定能招大梵处果,多修习者,为大梵故。
“从此第九,明中定不同”,中定不同,我们是这里很简单,《俱舍论》里边是有一句话的42,二十八卷,他这么一个开端,他说中间静虑与诸近分,“为无别义,为亦有殊”。他就是这个提的问题,他这里没有提,《俱舍论》里边提这个问题,中间静虑,它在静虑中间,是初禅、二禅之间,那么近分定,假使我们说二禅的近分定,也在初禅跟二禅之间,那么这个中间静虑跟近分是不是同的?还是有不一样的?《俱舍论》里边问答,“义亦有殊”,这个近分定跟中间定不一样的。“谓诸近分,为离下染是入初因,中定不然,复有别义”,这个近分定就是离下地染的,是入上地的一个因,中间定不是如此,所以说它不一样,不但不一样,还有其它意思在里边,那么其它意思就是颂里边讲了。
“颂曰:中静虑无寻,具三唯舍受”。
“释曰:中间静虑无寻唯伺”,这个我们前面《世间品》讲过,中间静虑跟初禅、二禅都不一样,初禅是有寻有伺,二禅是无寻无伺,那么初禅的近分定也是有寻有伺,二禅的近分定也是无寻无伺,那么这个中间禅是无寻唯伺,所以说两个都不是。
“具三等至”,这个中间定具足三个等至,味定、净定、无漏定都有。中间静虑通无漏的,这个我们前面都学过,法智品六地,就是这个未到、中间、四静虑,所以中间定也通无漏的;也通味定,染污的;也通净定的,有漏善的,这是它的特征。那么近分定是不通无漏的,这个前面都讲过。
“唯舍受相应”,这个定,他的受是舍受,只能跟舍受相应,没有喜乐。
(157A)“言中间者,谓初静虑寻伺相应,二禅以上,皆无寻无伺,唯中间静虑有伺无寻”,中间定,是有伺没有寻的。
“故彼胜初,未及第二”,它没有寻,比初禅胜,但是还有伺,比二禅要差,所以说胜初,胜过初禅,但是不及第二,第二是无寻无伺,它还有一个伺。
“依此义故,立中间名”,它两个都不是,比初禅好一点,比二禅要差一点,那么只好中间,站在中间叫中间定,这个中间定是这么来的。
“此定能招大梵处果,多修习者,为大梵故”,修这个定感的果,大梵天,生到大梵天去的,只要能够多修这个定的,他能做大梵天王。那么这个里边,有的人会混淆,大梵天王是有这个不正见的,他能生一切,一切都是他创造的,那不是佛教的见,是外道见,那么怎么起无漏呢?这个问题,你们怎么说呢?这个里边的差别,一个是生静虑,一个是定静虑,定静虑能生无漏道,生静虑,生到那个地方去的,它没有无漏的,所以这个不要混淆。所以我们也问过几个同学,我说这个《定品》很容易,他们说表面上看看容易,要深入下去,还是有点麻烦的。那么前后要照顾,有些前面讲过的,要把它串连起来,意思都在里边了。
中间定只有舍受,为什么舍受呢?《顺正理论》有两个说法43,他说,“无三识身,故无喜乐”,没有三识,就是眼耳身三个识,在定里没有的,所以喜乐是没有。“又由自勉功用转故”,他没喜乐,他正在用功,他里边正在用功;他没有忧苦,已经离开欲了。所以说苦乐忧喜都没有,只有舍。
丙四、明诸等持
丁一、明寻伺等三
从此第四,明诸等持,就中:一、明寻伺等三,二、明单空等三,三、明重空等三,四、明修四等持。且第一明寻伺等三者,论云:已说等至,云何等持?经说等持,总有三种,一、有寻有伺,二、无寻唯伺,三、无寻无伺,其相云何?颂曰:
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
“从此第四,明诸等持”,前面的等至讲了八个,分别了很多,那么等持也是三摩地,又有很多分别。“就中:一、明寻伺等三”,有寻有伺,无寻唯伺,还有一个是无寻无伺,三界里边,把寻伺又可以分成三大类,三种等持。
第二,“明单空等三”,空、无相、无愿,这个我们经常听到的,空、无相、无愿,《五字真言》也有。那么什么叫空、无相、无愿呢?三解脱门,无漏的就是三解脱门。我们说进了庙,进了三门,有的地方写一座山的山,山门,这是外行话,三门不是庙在山上叫山门,庙里边三个解脱门,你进了庙,就得三个解脱,空、无相、无愿,这是三解脱门,叫解脱。
我们记得以前,还有些闹笑话的。据说有一个香客,他跑到庙里,不懂,就问里边的人,他说:你们这三门,哪三扇门呢?他说大殿一扇门,天王殿一扇门,这样子给他解释。这个你想想看,你这个怎么说呢?人家假使这个居士是学过法的,你这个太难为情了。
最近有人讲起,有的道场很用功,但是不学教。不学教,单是用功,如果你过去的善根很厚,这一辈子用功,开悟了,固然是头等,很好;如果你过去善根没有,这一辈子又没有学教,什么都不懂,又开不了悟,那么你这一辈子怎么办呢?而且我们再说一个,真正开悟的人,都是积累了很多的闻思修才来的。那么也有人考证,过去的大禅师,很多都是精通教理,那么从这一点看,我们感到学禅的人,如果把教全部不看了,这个还是对佛法有一定不足之处,反正人家来问你,一问三不知,你这个人天师怎么一问三不知呢?你这个怎么说呢?
第三,“明重空等三”,空、无相、无愿,三空解脱,那么“重空”──空空、无相无相、无愿无愿,这是两重的,这个没有见过面,只有《俱舍》里讲,其它地方没有见过。
第四,“明修四等持”,四等持那就是说现法乐住、殊胜智见、胜分别慧,跟诸漏永尽,这个在《法蕴足论》是讲得很仔细,这里也是讲了它的纲要。
那么这些都是等持的分别。前面等至讲那八个定,那么等持主要是有这三种,这些都是经上的那些名相,所以讲论就是要解释经,经上提到的名相都要给它一个恰当的解释。那么先经上说的有三种等持,那么我们怎么叫三等持呢?
“且第一明寻伺等三,论云:已说等至”,等至的事情说完了,还有等持还没讲。“经说等持,总有三种”,这是根据经上来的。我们说论是讲经的,这个话我再三地强调,为什么呢?就是有的人说经是佛说的,你们不学,论是后人造的,你偏偏学,好象颠倒了。你不学论,你怎么能通经呢?我们的学论就是为了通经,所以说这个你要真正通经,你非要从大菩萨、大祖师他们的论下手不可。因为现在的人根机差了,不像佛在世,一个偈一说,马上得法眼净,甚至于漏尽解脱。现在的人再给你说一百遍,你听了个莫明其妙,只有看注解,注解就是论,论就是大祖师、大菩萨说的东西,它给你指示佛说的话的意思在哪里,密意在哪里,这就靠这一些了。经里边说的等持有三种,一个是有寻有伺,一个是无寻唯伺,第三是无寻无伺。“其相云何”,那么这些倒底是怎么一回事?
“颂曰:初下有寻伺,中唯伺上无”,很简单,“初”,初静虑。“下”,未至,未到地定,初禅的还不到一点,未到地定,有寻有伺。那么“中”,中间定,刚才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