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面的粗苦障不缘它的话,上面净妙离也不有追求的心,也没有了,所以说它既然是近分定,一定要缘下地的。
“彼无间道,必缘下故”, 无间道,近分定是正在断烦恼,下边的烦恼是粗苦障,你如果不缘它的话,怎么断呢?所以在近分定,虽然是无色定也要缘下边的。根本的无色定,善的,下地的有漏法不缘的,无漏法九地要缘,类智品道。
这些都是总结前面的,没听过前面的是苦的,不晓得你说什么,这些规律都没有学过,那么学过前面规律,你一看就知道了,它有因为这些关系在里边,它不能缘,这个关系它能缘。
我们感到这一个苦闷的事情,才来的人是无从下手,我们又不能够停下来给你们补课,补了课的话后边的人又接不上去了。那么我们下个月要传戒,传戒之后,重点是学戒,又不能重新再讲,听磁带的时间也没有。那么什么时候补呢?我看只有那个时候补了,可能澳大利亚要邀请,那个时候,你们补课,你们把这个磁带听去吧!从第一盘听到。假使不去的话,怎么安排?另外安排。
己七、明等至断惑
从此第七,明等至断惑。论云:味、净、无漏,三等至中,何等至力,能断诸烦恼?颂曰:
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
释曰:诸无漏定皆能断惑,诸净近分亦断烦恼,即欣上厌下断也。言近分者,简根本地,以根本净不能断惑,不能断下,谓已离故;不能断自,自所缚故;不能断上,以胜已故;中间禅净,亦不断惑,故言近分。
“从此第七,明等至断惑”,这个等至断烦恼,怎么断?“论云:味、净、无漏三等至中,何等至力能断诸烦恼”,三种等至,一种是味,染污的;一种是净,是有漏的善的;一种是无漏。这三种等至里边,哪些等至能断烦恼的?
“颂曰:无漏能断惑,及诸净近分”,这个我们说学过前面的,这个颂词自己不解释也懂了,无漏的等至能断烦恼,这个前面讲了不晓得多少次了。“及诸净近分”,有漏的近分定断烦恼的,也是讲了不晓得多少次了。这里一个总结了,所以说讲不讲,都没有什么大关系,提一下就行了。
“释曰:诸无漏定,皆能断惑”,无漏定是断烦恼的,我们学无漏法干什么呢?断烦恼。我们再强调一下,佛教跟这些外道最重要差别一点,重点一点,但是这点就是区别佛教跟外道的——断不断烦恼。我们修了那么多无漏定,得了那么多无漏智慧干什么的?断烦恼的。你们看看气功师,断不断烦恼?修那么多功能,它是干什么的?看这个,看那个,看那个,看这个,放光干什么的,算命,是不是断烦恼?恐怕引起一些烦恼来。你东看西看的,烦恼还会多一些。而我们的佛教,从开始戒,这些不能做,那些不能做,断烦恼,粗的;那么定里边,定共戒得了,细的;道共戒一来,那是根子断了,都在断烦恼,从头到尾是断烦恼。到佛的果,断德圆满,烦恼都断得干干净净的,习气也没有了,断德。这个从始至终一条路线,当然还有智德、悲德,但是这条路线是彻头彻尾的,一开始就要做的,做到后来最圆满的是佛。如果你说不要修这个断烦恼的,那就可以说一句话,不是佛教。
那么无漏能断惑,无漏道就是断惑的。那么还有有漏的近分定,那么初禅,我们说世间的禅定,有漏禅定也能修,初禅到二禅,欲界到初禅,那怎么断的?近分定断的,在近分定里边,把九品的烦恼一品一品的断掉,以有漏道断,也可以生入初禅,把初禅的九品断了,生入二禅,这个就是近分定,净的近分定,有漏的近分定。
那么无漏定就不一定要近分定,根本定就能断烦恼。“释曰:诸无漏道定,皆能断惑”,各式各样的无漏道都能够断烦恼。那么有漏的,近分定能断,近分的有漏定也能断烦恼。“即欣上厌下断也”,欣上,看到上面的净妙离,好;厌下,下边粗苦障,不好。这样子的一比较就把下边断掉,求上边的,这是有漏的断法,这个也讲了不晓得多少次了。
“言近分者”,什么叫近分呢?“简根本地”,这也讲过的,从头听到这里的,这句话不讲也懂了,近分定不是根本定。“以根本净,不能断惑。不能断下,谓已离故;不能断自,自所缚故;不能断上,以胜已故”,有漏的善的近分定能断烦恼,大家已经知道了;根本定,有漏的善根本定能不能断?解脱道,不能断。断烦恼是无间道,解脱道之后,不是断烦恼的,已经是解放了。“不能断下,谓已断故”,断都断掉了,还断什么呢?下边的欲界烦恼,到了初禅,早就断完了。未到地定里边把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了,你说到了根本定断什么呢?没有断的了。能不能断自地?初地的烦恼,怎么断呢?自己断自己,“自所缚故”,自己把自己捆住的怎么断?我们说手指,自己指自己能不能指?一把刀,自己割自己能不能割?这没办法的,所以自己的初禅来说,断初地烦恼不行的。那么能不能断上呢?更不行了,上边的是更细,二禅比初禅还要胜,初禅的尚断不了,你说断二禅的,那不是笑话?那么所以说,不能断烦恼。下也不能断,自也不能断,上也不能断,就不断了,简单一句话,有漏根本定不是断烦恼的定。
“中间禅净,亦不断惑,故言近分”,那么中间禅,我们说是不是近分定啊?这个大家想想看,中间禅,初禅跟二禅中间,是不是近分定?不是!中间禅不是近分定,它也不能断惑,所以说只有近分定断惑。那么中间禅为什么不是近分定?后边要讲,我们现在可以先提一下,近分定,初禅是有寻有伺,那么近分定、未到地定也是有寻有伺;二禅是无寻无伺,而近分定也是无寻无伺;中间禅无寻唯伺,所以也不是二禅近分定,那么也不是初禅。所以说把它安了个名词,中间禅,在初禅、二禅的中间。那么三禅、四禅中间有没有中间禅?没有。这个中间禅是特殊的,因为寻伺里边夹在中间,初禅是有寻有伺,二禅是无寻无伺,中间夹了一个有伺无寻的中间禅,这是特别有这么一个禅。二禅以上都是无寻无伺,加不进去,没有好加的,所以说在有寻有伺,无寻无伺中间加了这么一个中间定,这是中间定在特殊条件下产生的,它也不是近分定,所以不能断惑。
己八、明近分差别
从此第八,明近分差别。论云:近分有几一问?何受相应第二问也?于味等至,为皆具不三问?颂曰:
近分八舍净 初亦圣或三
释曰:近分八者,答初问,四本静虑、四本无色,各有近分,与八根本,为入门故。舍者,答第二问,此八近分,皆舍相应,作功用转,故无喜、乐。净字及初亦圣或三者,答第三问。净者,谓八近分,皆净定摄,初亦圣者,初禅近分,亦通无漏,此八近分,皆无有味,离染道故。或三者,或言显别有说,初未至定,有味等至,未起根本,亦贪此故,由此未至,具三等至。
“从此第八,明近分差别”,近分的不同。“论云:近分有几”,近分定有几种?第一个问题,“何受相应”,近分定跟什么受相应的?就是近分定里边是什么受?第二个问题。“于味等至,为皆具不”,第三个问题,是不是都具足味等至、净等至、无漏等至?都具不具足的?三个问题。
“颂曰:近分八”,近分有几?八个,第一个问题。何受相应?“舍”,第二个问题。“净”,那么八个近分定,都是净,就是善的有漏定,是净。有没有味的?“初亦圣或三”,初个近分定,就是未到地定,也通无漏,圣就是无漏。就是说三种等至通不通的?就是说八个近分定,都是净,都是有漏善。那么中间的一个初禅的近分定,就是未到地定,特殊,它也可以通无漏。同时有的人说也通味定,也有味着,这个就有的说没有,有的说有,“或三”,就是或者有人这么说,有三种都通,这是未到地定的特殊性,其余的都是善的有漏。
“释曰:近分八者,答初问”,近分是有八个,第一个问题。那么初禅近分,二禅近分,乃至无所有处近分、非想非非想处的近分,八个等至,八个近分定。“四本静虑、四本无色,各有近分,与八根本为入门故”,八个根本有八个入门的近分定,这个是配起的,所以没有什么怀疑。
那么近分定里边,它跟什么受相应?我们说初禅喜乐,二禅又是喜乐,三禅是乐受,心里的意地乐,四禅叫就是舍受,以上都是舍受,那么近分定是什么受相应?这个问题。“舍”,近分定都是舍受,答第二问。“此八近分皆舍相应,作功用转,故无喜乐”,这个近分定都是舍受相应。为什么舍受相应?还要问一下,“作功用转”,正在作功用,正在拼命,跟烦恼在打仗了,你怎么喜得起来呢?正在拼搏的时候是舍受,喜乐要等了打胜之后才喜乐,还没有打胜,你喜不起来,正在拼命的在搏斗,舍受,正在作功用,正在作功用的时候,用功的时候,谈不上喜受、乐受,“故无喜乐”。
“净字及初亦圣或三者”,这两句答第三个问。第一个是说,这个八个近分定,都是有漏善定。净者,“谓八近分皆净定摄”,这八个近分,从总来说都是属于有漏的善的。那么里边特殊性,“初及圣”,这是一个特殊,第一个近分定,就是未到地定,“亦通无漏道”,也通无漏定,初禅的近分也通无漏,这个未到地定,“九得边二果”,阿罗汉果有九个定可以得,包括未到地定,那就是能起无漏道的,所以说初禅的近分亦通无漏。
“此八近分,皆无有味”,总地说,八个近分定都没有味。“离染道故”,正在离开染污,怎么有贪着味道呢?不会有。所以总地来说,八个近分定都没有味定,没有染污的。“或三者,或言显别有说”,最后那个或三,另外论师一种说法,“初未至定,有味等至”,初禅的未到地定,就是初禅的近分定,它有味等至,有贪着它这个本地的禅味那个染污定。“未起根本,亦贪此故”,因为它是第一个定,根本定还没有得到,一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