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天堂一样,那你这个话,你敢不敢说?我看饿你三天,你就不一样了,吃饱跟饿一样,你吃饭跟吃屎一样,敢不敢说吗?就是你有这个能耐,也不能叫大家这样子做了,你说做个榜样,叫大家跟你一样做,成了个什么世界呢?你想想看。所以,“道谛如船筏,必应舍故”,到后来必定要舍的,不能尽抓住那个东西,过了河了,就要放了;但是重点是没有过河不能放的,没有过河你不要了,那你怎么过呢?
“故缘彼谛,得无愿名”,所以说道谛要舍,苦集二谛要厌,那么这个都是无愿,属于无愿,得无愿的名,“不愿乐故”,对这些没有意乐的心,叫无愿。
“谓此超过现前所对苦、集、道谛,可厌舍故”,这个就是说,这个真是真的不执着了,他超过了现前所对的苦、集、道三个谛,苦、集谛可厌,道谛要舍的。这个我们也想得很简单嘛,道谛是要舍的。现在有些人就提倡,用现在的流行歌曲来唱佛的圣号,这个对不对?在那些不信佛的男女,或者初信佛的人叫他唱一唱,好的,本来他唱的流行歌曲的下流话,你把它内涵改掉,成了念佛的清净的圣号,这个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。但是你信了佛了之后,甚至于出了家之后,再在口里边尽流行歌曲的挂在那边,这个有过,不对。过了河,你要舍了,这个流行歌曲调子要舍掉,你要念这个真正清净的梵音,不要念那些流行歌曲。
还有那些有人提出,五会念佛好不好?对居士说很好,它有音乐的感觉,能够使人本来要听音乐的,他去念佛去了,有这个吸引力,很好;但是你出了家,在庙子里边搞起音乐来了,就不对了,这个毕竟是带音乐性的东西,还有什么钢琴伴奏的,什么小提琴拉的那些,在庙里能不能行呢?在庙子里边要老三宝腔,必定老三宝,你是出家人了,已经过了在家的这个阶段,不能再把流行歌曲挂在身边。这个也简单的很,你说它绝对不对,也不是,一定对,也不对!绝对不对,它可以起很大作用,社会上吸引很多人进入佛门;“那就对了”,你也唱起来了,出家人站在台上,登了台上,流行歌曲,“我念佛嘛,我不是唱歌”,你这个调不对头,这个音调是轻浮的音调,跟三宝腔不一样的。这个道理很简单,但是很多人欢喜,因为他心里欢喜这个东西,总是强调这个对。那么倒底对不对,自己想一想就知道了。
“于苦谛下,空、非我相,非所厌舍”,在苦谛的下面,空、非我相,不能摆在无愿三摩地里边,这个不是要厌舍东西,既不可厌也不能舍。“以与涅槃相相似故”,这个空、非我跟涅槃的相相象的,那么这个不是要舍要厌的东西,所以说无愿三摩地里边没有空、非我两个相,而这两个相就摆到空三摩地去了。
此通净无漏者,此上等持,各通二种,二谓净及无漏,世、出世间,等持别故。
“此通净无漏”,那么这个三三摩地讲好之后,这三个等持,它是从三种前面说的三种等持,这里等持有没有三种呢?他说这个三三摩地是属于通有漏的善,跟无漏的善两种,决定是善的,没有味着的。空、无相、无愿,那怎么味着呢?根本跟味着相反的东西。但是它通有漏无漏,有漏的也有,无漏的也有。
“此上等持各通二种”,每一个等持都通二种。什么叫二种?“二谓净及无漏”,一个是有漏善,一个是无漏善。“世、出世间等持别故”,一种是世间的等持,一个是出世间的等持,有差别,所以说有的是净,有的是无漏。
无漏三脱门者,唯无漏者,名三解脱门,能与解脱涅槃为入门故。
“无漏三脱门”,在里边属于无漏那一方面,就叫三解脱门。“唯无漏者,名三解脱门,能与解脱涅槃为入门故”,在这个三三摩地里边,只有无漏的那一部分叫三解脱门,能与解脱涅槃作一个入门,那么我们如果要解脱,要涅槃,进入涅槃解脱的,那就是要从这个门进去,空、无相、无愿。这个我们在一般的佛教的书里边,经常看到这些东西,那么现在我们基本上把它的介绍得相当的清楚。
丁三、明重空等三
从此第三,明重空等三。论云:契经复说,三重等持:一、空空,二、无愿无愿,三、无相无相,其相云何?颂曰:
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 后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
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
“从此第三,明重空等三。论云:契经复说,三重等持”,这个也是经上说的,他说经里边还有三个等持,这三个等持叫重等持,就是重复的。哪三种等持呢?他说叫空空、无愿无愿、无相无相,空也要空掉,无愿还要把它无愿,无相再把它没有相,就无相那个相,也要去掉它,那个是真正离开执着了。你如果把无相无相,再抓把它抓成一个无相,那你麻烦了,你又执着一个相起来了。“其相云何”,那么这个三重三摩地,它是怎么的相貌呢?
“颂曰:重二缘无学,取空非常相,后缘无相定,非择灭为静,有漏人不时,离上七近分”,那么这个空空、无相无相、无愿无愿三摩地,这个属于有漏的,但是虽然有漏的,只有无学,而且是利根的,这个才能修。为什么要修这个有漏呢?我们下边看了就知道。
释曰:重二者,标名也。缘无学下,正辨释也。空空等故,名为重二,缘无学字,流入下三句中。取空非常相者,一、取空相,二、取非常相。取空相者,释空空也。空空等持,缘前无学空三摩地,取彼空相,空相顺厌,胜非我故。唯取空相,不取非我,于空取空,故名空空。如烧死尸,以杖回转,尸既尽已,杖亦应烧,先以空相,故烧烦恼已,后起空定,厌舍前空,故名空空。
“释曰:重二者”,第一个“重二”,这是标名。就是说重二,就是空空,无相无相。“缘无学下,正辨释也”,就是说它们缘什么?缘无学的。
“空空等故,名为重二”,先说重二,什么叫重二呢?空空、无相无相、无愿无愿,两个重的,叫重二。
那么这些定缘什么?缘无学。缘无学的什么?一定要是无学的境界,这个跟着通下边的,流入下三句。
“取空非常相者,一取空相,二取非常相”,什么叫取空相?“释空空”,空空取的是空相。“空空等持,缘前无学空三摩地”,什么叫缘无学呢?就是说前面无学的空三摩地,你把他这个空三摩地再把它空掉,这个叫空空三摩地。所以说叫缘无学,前面的三个三摩地,无学修的,那么把前面无学的空三摩地再把它空掉,以空的行相来缘前面无学的空三摩地,那么这个“取彼空相”,把这个无学空三摩地,再把它空掉。
(157B)“空相顺厌,胜非我故,唯取空相”,因为空跟厌是比较相顺,非我不一定顺这个厌,所以这里单取空相,不取非我相,于空三摩地里边再取空,叫空空。那么这个比喻,《五字真言》就有,“如烧死尸,以杖回转,尸既尽矣,杖亦应烧”,“尸杖病愈药”,《五字真言》里一句话。病愈药是另外一个意思;尸杖,烧死尸,这个死尸你要翻动的,不翻动,它这里烧焦了,后边还是没有烧掉,那把它翻来翻去翻。等到死尸烧完了,这个杖还要不要?杖也不要了,一起烧掉了。这个尸杖,你在烧尸的时候要用它的,死尸烧完了,这个杖没有用了,也把它烧掉了。那空三摩地空你前面的那东西,把它空掉那时需要,等到你已经空掉之后,这个空三摩地也不要了,就是尸杖一样的,也不要了。
病愈药一样的,是害病的时候,要吃药,病好了,这个药要不要了?不要了。你病好了,再吃药,毛病又吃出来了,好人吃什么药呢?好人吃了药,吃出病来了,所以说病愈了之后,药也不要了,那么尸体烧完了之后,这个杖也不要了。这就是空空三摩地的意思,本来你要空那些相,空掉之后,那这个空也不要了。
“先以空相,故烧烦恼已”,先以空把烦恼烧掉。“后起空定,厌舍前空,故名空空”,烦恼烧掉了,还有一个空三摩地也不要了,再起一个空,把前面那个空三摩地也舍掉,那么这叫空空三摩地。这个比喻很清楚,一想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。
为什么说空相顺厌,非我相不厌呢?这个在《大毗婆沙》里边打个比喻44,他说一个人在旷野里走路,很害怕,突然之间来了一个人,这个人陌生的,跟你毫不相干的,但是两个人作伴,感到心里踏实一点,胆子也大一点,那感到舒服,这个人来的是非我,不是我,但是你欢喜他。空呢,没有人你就害怕。空跟非我有差别,空是顺厌,非我不顺厌,即使不是你,来一个人跟你毫不相干的,但是他来了,你还是不厌它的,还是欢喜,因为你旷野里害怕,那么这就是区别空跟非我的两个行相,跟厌一个顺一个不顺,那么《大毗婆沙》举了这个喻。
这个空空三摩地讲得很清楚了。
取非常相者,释无愿无愿也。无愿无愿,缘前无学无愿等持,取非常相,观前无愿,作非常相,厌舍无愿,无愿不欣,重言无愿。不取苦相,因集生缘者,此五非是无漏相故。不取道等四行相者,为厌舍故,谓此无愿,不愿圣道,作道等相,便欣于道,不能厌故。
下边讲无愿无愿三摩地。“取非常相”,无愿无愿三摩地,要取非常相。“无愿无愿,缘前无学无愿等持”,缘前无学,这个颂上的就是一直要通下三个定都要,以前无学的无愿三摩地,再用无愿的再去缘它,无愿对它起一个非常的行相,既然它是非常的,那是没有什么可以愿着的。“取非常相,观前无愿”,前面那个无愿三摩地,观它是非常的,“作非常相,厌舍无愿”,这个无愿也是无常的,也把它厌掉了。这是不要执着,反正这是去执着的,无愿三摩地,固然是那些不追求,但是这个无愿三摩地不要愿着它,也不要执着它。“无愿不欣,重言无愿”,不要去羡慕那个无愿,就是不要执着那个无愿三摩地,所以说无愿无愿,就是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