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堂一樣,那你這個話,你敢不敢說?我看餓你叁天,你就不一樣了,吃飽跟餓一樣,你吃飯跟吃屎一樣,敢不敢說嗎?就是你有這個能耐,也不能叫大家這樣子做了,你說做個榜樣,叫大家跟你一樣做,成了個什麼世界呢?你想想看。所以,“道谛如船筏,必應舍故”,到後來必定要舍的,不能盡抓住那個東西,過了河了,就要放了;但是重點是沒有過河不能放的,沒有過河你不要了,那你怎麼過呢?
“故緣彼谛,得無願名”,所以說道谛要舍,苦集二谛要厭,那麼這個都是無願,屬于無願,得無願的名,“不願樂故”,對這些沒有意樂的心,叫無願。
“謂此超過現前所對苦、集、道谛,可厭舍故”,這個就是說,這個真是真的不執著了,他超過了現前所對的苦、集、道叁個谛,苦、集谛可厭,道谛要舍的。這個我們也想得很簡單嘛,道谛是要舍的。現在有些人就提倡,用現在的流行歌曲來唱佛的聖號,這個對不對?在那些不信佛的男女,或者初信佛的人叫他唱一唱,好的,本來他唱的流行歌曲的下流話,你把它內涵改掉,成了念佛的清淨的聖號,這個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。但是你信了佛了之後,甚至于出了家之後,再在口裏邊盡流行歌曲的挂在那邊,這個有過,不對。過了河,你要舍了,這個流行歌曲調子要舍掉,你要念這個真正清淨的梵音,不要念那些流行歌曲。
還有那些有人提出,五會念佛好不好?對居士說很好,它有音樂的感覺,能夠使人本來要聽音樂的,他去念佛去了,有這個吸引力,很好;但是你出了家,在廟子裏邊搞起音樂來了,就不對了,這個畢竟是帶音樂性的東西,還有什麼鋼琴伴奏的,什麼小提琴拉的那些,在廟裏能不能行呢?在廟子裏邊要老叁寶腔,必定老叁寶,你是出家人了,已經過了在家的這個階段,不能再把流行歌曲挂在身邊。這個也簡單的很,你說它絕對不對,也不是,一定對,也不對!絕對不對,它可以起很大作用,社會上吸引很多人進入佛門;“那就對了”,你也唱起來了,出家人站在臺上,登了臺上,流行歌曲,“我念佛嘛,我不是唱歌”,你這個調不對頭,這個音調是輕浮的音調,跟叁寶腔不一樣的。這個道理很簡單,但是很多人歡喜,因爲他心裏歡喜這個東西,總是強調這個對。那麼倒底對不對,自己想一想就知道了。
“于苦谛下,空、非我相,非所厭舍”,在苦谛的下面,空、非我相,不能擺在無願叁摩地裏邊,這個不是要厭舍東西,既不可厭也不能舍。“以與涅槃相相似故”,這個空、非我跟涅槃的相相象的,那麼這個不是要舍要厭的東西,所以說無願叁摩地裏邊沒有空、非我兩個相,而這兩個相就擺到空叁摩地去了。
此通淨無漏者,此上等持,各通二種,二謂淨及無漏,世、出世間,等持別故。
“此通淨無漏”,那麼這個叁叁摩地講好之後,這叁個等持,它是從叁種前面說的叁種等持,這裏等持有沒有叁種呢?他說這個叁叁摩地是屬于通有漏的善,跟無漏的善兩種,決定是善的,沒有味著的。空、無相、無願,那怎麼味著呢?根本跟味著相反的東西。但是它通有漏無漏,有漏的也有,無漏的也有。
“此上等持各通二種”,每一個等持都通二種。什麼叫二種?“二謂淨及無漏”,一個是有漏善,一個是無漏善。“世、出世間等持別故”,一種是世間的等持,一個是出世間的等持,有差別,所以說有的是淨,有的是無漏。
無漏叁脫門者,唯無漏者,名叁解脫門,能與解脫涅槃爲入門故。
“無漏叁脫門”,在裏邊屬于無漏那一方面,就叫叁解脫門。“唯無漏者,名叁解脫門,能與解脫涅槃爲入門故”,在這個叁叁摩地裏邊,只有無漏的那一部分叫叁解脫門,能與解脫涅槃作一個入門,那麼我們如果要解脫,要涅槃,進入涅槃解脫的,那就是要從這個門進去,空、無相、無願。這個我們在一般的佛教的書裏邊,經常看到這些東西,那麼現在我們基本上把它的介紹得相當的清楚。
丁叁、明重空等叁
從此第叁,明重空等叁。論雲:契經複說,叁重等持:一、空空,二、無願無願,叁、無相無相,其相雲何?頌曰:
重二緣無學 取空非常相 後緣無相定 非擇滅爲靜
有漏人不時 離上七近分
“從此第叁,明重空等叁。論雲:契經複說,叁重等持”,這個也是經上說的,他說經裏邊還有叁個等持,這叁個等持叫重等持,就是重複的。哪叁種等持呢?他說叫空空、無願無願、無相無相,空也要空掉,無願還要把它無願,無相再把它沒有相,就無相那個相,也要去掉它,那個是真正離開執著了。你如果把無相無相,再抓把它抓成一個無相,那你麻煩了,你又執著一個相起來了。“其相雲何”,那麼這個叁重叁摩地,它是怎麼的相貌呢?
“頌曰:重二緣無學,取空非常相,後緣無相定,非擇滅爲靜,有漏人不時,離上七近分”,那麼這個空空、無相無相、無願無願叁摩地,這個屬于有漏的,但是雖然有漏的,只有無學,而且是利根的,這個才能修。爲什麼要修這個有漏呢?我們下邊看了就知道。
釋曰:重二者,標名也。緣無學下,正辨釋也。空空等故,名爲重二,緣無學字,流入下叁句中。取空非常相者,一、取空相,二、取非常相。取空相者,釋空空也。空空等持,緣前無學空叁摩地,取彼空相,空相順厭,勝非我故。唯取空相,不取非我,于空取空,故名空空。如燒死屍,以杖回轉,屍既盡已,杖亦應燒,先以空相,故燒煩惱已,後起空定,厭舍前空,故名空空。
“釋曰:重二者”,第一個“重二”,這是標名。就是說重二,就是空空,無相無相。“緣無學下,正辨釋也”,就是說它們緣什麼?緣無學的。
“空空等故,名爲重二”,先說重二,什麼叫重二呢?空空、無相無相、無願無願,兩個重的,叫重二。
那麼這些定緣什麼?緣無學。緣無學的什麼?一定要是無學的境界,這個跟著通下邊的,流入下叁句。
“取空非常相者,一取空相,二取非常相”,什麼叫取空相?“釋空空”,空空取的是空相。“空空等持,緣前無學空叁摩地”,什麼叫緣無學呢?就是說前面無學的空叁摩地,你把他這個空叁摩地再把它空掉,這個叫空空叁摩地。所以說叫緣無學,前面的叁個叁摩地,無學修的,那麼把前面無學的空叁摩地再把它空掉,以空的行相來緣前面無學的空叁摩地,那麼這個“取彼空相”,把這個無學空叁摩地,再把它空掉。
(157B)“空相順厭,勝非我故,唯取空相”,因爲空跟厭是比較相順,非我不一定順這個厭,所以這裏單取空相,不取非我相,于空叁摩地裏邊再取空,叫空空。那麼這個比喻,《五字真言》就有,“如燒死屍,以杖回轉,屍既盡矣,杖亦應燒”,“屍杖病愈藥”,《五字真言》裏一句話。病愈藥是另外一個意思;屍杖,燒死屍,這個死屍你要翻動的,不翻動,它這裏燒焦了,後邊還是沒有燒掉,那把它翻來翻去翻。等到死屍燒完了,這個杖還要不要?杖也不要了,一起燒掉了。這個屍杖,你在燒屍的時候要用它的,死屍燒完了,這個杖沒有用了,也把它燒掉了。那空叁摩地空你前面的那東西,把它空掉那時需要,等到你已經空掉之後,這個空叁摩地也不要了,就是屍杖一樣的,也不要了。
病愈藥一樣的,是害病的時候,要吃藥,病好了,這個藥要不要了?不要了。你病好了,再吃藥,毛病又吃出來了,好人吃什麼藥呢?好人吃了藥,吃出病來了,所以說病愈了之後,藥也不要了,那麼屍體燒完了之後,這個杖也不要了。這就是空空叁摩地的意思,本來你要空那些相,空掉之後,那這個空也不要了。
“先以空相,故燒煩惱已”,先以空把煩惱燒掉。“後起空定,厭舍前空,故名空空”,煩惱燒掉了,還有一個空叁摩地也不要了,再起一個空,把前面那個空叁摩地也舍掉,那麼這叫空空叁摩地。這個比喻很清楚,一想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。
爲什麼說空相順厭,非我相不厭呢?這個在《大毗婆沙》裏邊打個比喻44,他說一個人在曠野裏走路,很害怕,突然之間來了一個人,這個人陌生的,跟你毫不相幹的,但是兩個人作伴,感到心裏踏實一點,膽子也大一點,那感到舒服,這個人來的是非我,不是我,但是你歡喜他。空呢,沒有人你就害怕。空跟非我有差別,空是順厭,非我不順厭,即使不是你,來一個人跟你毫不相幹的,但是他來了,你還是不厭它的,還是歡喜,因爲你曠野裏害怕,那麼這就是區別空跟非我的兩個行相,跟厭一個順一個不順,那麼《大毗婆沙》舉了這個喻。
這個空空叁摩地講得很清楚了。
取非常相者,釋無願無願也。無願無願,緣前無學無願等持,取非常相,觀前無願,作非常相,厭舍無願,無願不欣,重言無願。不取苦相,因集生緣者,此五非是無漏相故。不取道等四行相者,爲厭舍故,謂此無願,不願聖道,作道等相,便欣于道,不能厭故。
下邊講無願無願叁摩地。“取非常相”,無願無願叁摩地,要取非常相。“無願無願,緣前無學無願等持”,緣前無學,這個頌上的就是一直要通下叁個定都要,以前無學的無願叁摩地,再用無願的再去緣它,無願對它起一個非常的行相,既然它是非常的,那是沒有什麼可以願著的。“取非常相,觀前無願”,前面那個無願叁摩地,觀它是非常的,“作非常相,厭舍無願”,這個無願也是無常的,也把它厭掉了。這是不要執著,反正這是去執著的,無願叁摩地,固然是那些不追求,但是這個無願叁摩地不要願著它,也不要執著它。“無願不欣,重言無願”,不要去羨慕那個無願,就是不要執著那個無願叁摩地,所以說無願無願,就是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