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無願叁摩也要無願。
“不取苦相,因集生緣者,此五非是無漏相故;不取道等四行相者,爲厭舍故,謂此無願,不願聖道,作道等相,便欣于道,不能厭故”,他這裏說爲什麼無願叁摩地只取一個無常相?空相,前面已經空叁摩地厭掉了,不說了,把空相厭掉了。無願叁摩地,還有很多行相了,前面說的,前面無願叁摩地有很多行相,集谛的因集生緣,還有這個苦裏邊苦、非常,那麼還有道谛的道如行出,怎麼無願無願叁摩地只取一個非常相呢?他下邊要給你簡別,不取苦相,本來還有一個苦呢,怎麼不取苦呢?集谛裏邊,因集生緣四個相本來有的,怎麼無願無願沒有它呢?
“此五非是無漏相故”,這五個相都不是無漏相,無漏不會苦的,無漏也不會因集生緣,不會生起那些。你現在緣的是無願叁摩地,無願叁摩地是聖道,聖道沒有苦相,也沒有因集生緣,所以說不能起苦的行相,也不能起因集生緣的行相,因爲這五個東西不屬于無漏的,現在無願叁摩地是無漏,不能起這個行相。
“不取道等四行相”,那麼道谛,道如行出,它是四個行相是無漏的,該能起了?“爲厭舍故,謂此無願,不願聖道”,它這個無願無願把聖道也厭掉了,他已經過了河了,再執著它幹啥呢?假使你說道如行出的相,對道還是有欣的歡喜的意思在裏邊,不能厭,就厭不了了,所以說,道谛的道如行出四個行相也不起,那就是說,把道谛也要舍掉。
後緣無相定,非擇滅爲靜者,釋重無相也。無相無相,即緣無學無相叁摩地,非擇滅爲境,以無漏法無擇滅故,觀前無相,非擇滅故,于無相上,複更無相,名無相無相。觀非擇滅,但取靜相,非滅、妙、離,濫非常滅,不作滅相,以非擇滅是無記性故,不作妙相,非離系果,不作離相。
“後緣無相定,非擇滅爲靜”,那麼最後一個無相無相,無相無相就是緣無學的無相叁摩地,就是後面那個無相無相,“緣無相定”就是無相叁摩地。這個無相叁摩地,本來無相叁摩地是擇滅,現在無相無相是緣它的非擇滅。“以無漏法無擇滅故”,無相叁摩地,它是無漏法,無漏法怎麼好擇滅呢?有漏法是煩惱,可以擇滅,現在無相叁摩地是無漏的,你怎麼擇滅呢?那就是非擇滅,緣缺不生,擇滅是不行的,但是緣缺不生是可以的。“以無漏法無擇滅故”,不能有擇滅。
“觀前無相,非擇滅故”,那麼就觀前面無相,觀它的非擇滅那個東西,一樣是滅,但是方式不同。“于無相上,複更無相”,本來是無相,再也不要執著個無相,把無相也掃掉,無相無相。
“觀非擇滅”,把無相的東西,觀它的非擇滅,那就是說把無相的相也去掉。“但取靜相”,在滅谛的四個相,無相叁摩地,滅靜妙離四個都有,這裏只取一個靜相。靜相就是息下去了,把這個無相也息下去。
爲什麼滅靜妙離四個只取靜呢?“非滅、妙、離”,滅妙離叁個不能起這個行相,爲什麼?“濫非常滅”,假使取滅的行相,跟無常那個滅要混淆,這個是絕對寂靜的東西,不是無常滅,所以不作滅相。“以非擇滅是無記性故,不作妙相”,妙是善,那麼非擇滅是無記的。這個非擇滅跟虛空無爲都是無記的,這個都是前後要一貫,本來你講到這裏,“怎麼非擇滅是無記的呢”?是無記的,擇滅是勝義善,這個早就講過了。“不作妙相”,妙是善,既然是無記的,妙的行相也不起。“非離系果,不作離相”,它是非擇滅,不是擇滅的離系果,不作離,它也無所謂離,離系果有離,它不是離系果,怎麼叫離呢?所以說本來是無相叁摩地作的行相是滅靜妙離,無相無相叁摩地,只是靜的行相,滅、妙、離都不能起。
有漏人不時者,重叁等持,唯是有漏,厭聖道故,唯叁洲人,不時無學,能起此定。離上七近分者,明重空等叁,依十十45地起,謂欲界、未至、中間、四本靜慮、四本無色也。初禅已上,七近分地,無重空等叁,故言離也。
那麼這個把重叁摩地,叁個行相也講完了,講完了之後,他要辨它的叁性,這個重叁摩地,它是屬于有漏無漏?那麼什麼人能修這個叁摩地?
“有漏人不時者,重叁等持”,就是空空、無願無願、無相無相,這叁個等持,只是有漏的。怎麼有漏呢?“厭聖道故”,本來空、無相、無願是無漏的,你現在把它厭舍掉,那不是有漏的嗎?無漏的怎麼厭無漏呢?但是這個有漏,卻是高級的有漏,不是一般人能起的,只有叁洲裏邊的人,還是要不時解脫的利根阿羅漢才能起這個定,所以這雖說是有漏,實際上是很高的。
“離上七近分者,明重空等叁依十一地起”,這個重空叁摩地,十一個地都能起,謂欲界、未至、中間、四根本,四無色都能起。“初禅已上,七近分地無重空等叁,故言離也”,初禅以上有七個近分地,初禅的近分定,未到地定可以起,那麼上邊七個近分定,它們沒有這個重叁摩地沒有,所以要離開。那我們說欲界跟那個有頂怎麼也能起?有漏的,當然能起,它都是有漏的,欲界是有漏,有頂也是沒有無漏。但是這個有漏卻不是一般有漏,欲界的聖者要起這個重空叁摩地,必定要得到未到地定的聖道以後,是阿羅漢當然有聖道;那麼有頂的聖者,有頂的人他要起這個重空叁摩地要得到無所有處的聖道。前面講過的,有頂沒有聖道的,無漏道沒有的,要借下邊那個地,無所有處的無漏道,那麼他一定要得到了無所有處無漏道之後,然後才能起重空叁摩地。雖然說有頂、欲界都能起,這是阿羅漢的事情,得了無漏道之後的事情,才能起這個有漏定。
丁四、明修四等持
從此第四,明修四等持。論雲:契經複說,四種等持,一、爲住現法樂,二、爲得勝知見,叁、爲得分別慧,四、爲諸漏永盡。修叁摩地,其相雲何?頌曰:
爲得現法樂 修諸善靜慮 爲得勝知見 修淨天眼通
爲得分別慧 修諸加行善 爲得諸漏盡 修金剛喻定
“明修四等持”,四個等持,這個經裏邊還有四個等持,也要解釋一下。這四個等持很有名的,一般書上講得也不少。“爲住現法樂”,現法樂住,這是前面見過面的。“爲得勝知見”,殊勝知見,沒有見過,《法蘊足論》講得很多。“叁、爲得分別慧”,勝分別慧。第四,諸漏永盡,“爲諸漏永盡”。修叁摩地目的是,第一個現法樂住,第二個得殊勝知見,第叁個得勝分別慧,第四個諸漏永盡,把煩惱都滅完。這個就是說,有四個等持。
“頌曰:爲得現法樂,修諸善靜慮”,要得到現法樂住,那麼修善的,就不是味靜慮了,要得善的靜慮,有漏的善。“爲得勝知見,修淨天眼通”,要得殊勝知見,要修清淨的天眼通。“爲得分別慧,修諸加行善”,加行的善法。“爲得諸漏盡,修金剛喻定”,這是已經無漏的。這個善,前面的,你現法樂住要修善靜慮,這個不管有漏無漏都能有現法樂住,所以說善。
釋曰:爲得現法樂,修諸善靜慮者,善言通攝淨及無漏,修諸善靜慮,得住現法樂故。修淨天眼,得殊勝知見,知見即是清淨眼識相應慧也。若修叁界諸加行善,及無漏善,得分別慧。修金剛喻定,得諸漏永盡。
“爲得現法樂,修諸善靜慮者,善言通攝淨及無漏”,不管你有漏善,無漏善,都能有現法樂住的功能。“修諸善靜慮,得住現法樂故”,凡是善的靜慮修了,都會得到現法樂住,只有味靜慮是得不到的。
修清淨的天眼,“得殊勝知見”,“知見即是清淨眼識相應慧”,爲什麼叫知見呢?清淨的眼識,不但是眼睛看到了,還有相應的慧,跟清淨眼識同時生起的相應的那個慧,就是它真正的體,殊勝知見。
“若修叁界諸加行善”,叁界的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加行善,“及無漏善得分別慧”,得殊勝的分別的慧。
修金剛喻定,那就是說無學那個金剛喻定,斷了最後有頂第九品煩惱的,得到諸漏永盡,這一品斷了之後,一切煩惱都沒有了,諸漏永盡。
這四種,這裏講得很簡單,《法蘊足論》講得很多,我們也不能全部把它拿來講了,但是我們可以略略地把它的要點說一下。
雲何爲修?謂于此定,若修若習,恒作常作,加行不舍,總名爲修。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者,顯于此定,能得自在。能令證得現法樂住者,謂于此定,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,于現法中,證得樂住,可愛可樂,可欣可意,無所悕望,無所思慕,寂靜安隱,故名樂住。于此樂住,得獲成就,親近觸證,故名證得。46
《法蘊足論》先說現法樂住,這個定是善的靜慮,有漏也好,無漏也好的善靜慮,“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”,你不斷地修那個定,“多所作”,再再地修,得到自在之後。“能令證得現法樂住”,就可以證到現法樂住。
什麼叫現法樂住?“謂于此定若習,若修,若多所作”,假使這個定,這有四個禅,你好好地修,好好地多多地去修,現法中,當下得到一種安樂。什麼叫樂住?“可愛可樂,可欣可意”,這個現法當下能夠得到一個很可愛,可意,可意樂,感到心裏很意樂的,可欣可意,可以羨慕的,可以對自己合心的。“無所悕望”,但是沒有所希望,“無所思慕”,也不是象世間上人對五欲貪著那麼樣子,雖然心裏很舒服很高興,但是沒有什麼追求的希望,也沒有思慕,跟那個什麼,特別去攀緣那些,寂靜的安穩,這個叫樂住。
這個寂靜的安穩很重要,不是我們心裏想到,“唉呀!明天要去電影了”,高興得不得了,那個不行的。寂靜的安樂,這是現法樂住,就住在現法當中很寂靜很安樂,這是叫現法樂住。
“于此樂住,得獲成就,親近觸證”,這樣子的樂住,你修成功了,證到了,叫證得現法樂住。
雲何名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