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5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爲殊勝智見?謂于此定,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,至圓滿位,于舊眼邊,發起色界大種所造清淨天眼,依此天眼,生淨眼識,依此眼識,能遍觀察前後左右上下諸色,如如色界大種所造清淨天眼舊眼邊起,如是如是,生淨眼識,依此眼識,領受觀察彼彼諸色,是名此中殊勝智見。有作是說,由意淨故,勝解觀見,即人肉眼。變成天眼,名勝智見。今此義中,即前所說,清淨眼識相應勝慧,說名爲智,亦名爲見,謂天眼識相應勝慧,領受觀察彼彼諸色,是名此中殊勝智見。

  

  第二種,殊勝知見。先是修光明定47,這個在《法蘊足論》講得很多,觀光明,先觀小的光,再大的光。他又打了很多比喻,假使說燒柴的柴火來說,先是一擔的柴燒,二擔,十擔,一百擔,一千擔,越來越大,最後大光明遍虛空盡法界都是光明,這麼觀,得了光明的定,得到之後取光明想,這樣子見了又修,修到圓滿的時候,于肉眼邊發起色界大種所造清淨天眼,就在自己的肉眼旁邊,就邊邊,挨著肉眼的地方,色界的大種,色界的清淨的四大種生起一個天眼,這個天眼是色界的大種生的。所以說我們要得通一定要修定,色界的定得到了,色界大種有了,你才能起天眼,如果你氣功師那樣子的,還是欲界的眼睛,看到什麼,看到什麼了,你想想看,這個不是天眼,這個是借人家的眼睛看的,這個東西學了教都很簡單的。色界的,我們要得天眼,決定色界的大種生起的天眼。這個天眼就生起清淨的眼識,不是我們一般的眼識,這個眼識能夠觀察各式各樣的東西,那就是前後內外上下都能觀察,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天眼跟肉眼的差別,這個是超過肉眼不曉得多少倍,這個就叫清淨的知見。

  

  什麼叫知見?眼識清淨相應的那個慧,慧心所,這叫知,也就叫見。眼識能觀察一切,但是跟它相應的慧,知見,知見還是在它慧裏邊。就是清淨的殊勝知見,第二種。

  

  

  

  

  雲何修定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證得勝分別慧?謂有苾刍,善知受生,善知受住,善知受滅盡沒,于此住念非不住念,及善知想善知尋,于此住念非不住念,是名修定。能令證得勝分別慧者,謂于此定,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一切不善慧,非理所引慧,所有不善障礙定慧,皆悉破壞,舍置不起此相違慧,生長堅住,由此故說,能令證得,勝分別慧。

  

  第叁種,勝分別慧,殊勝的能夠分別那個智慧。這個分別慧,指修加行什麼呢?修加行觀受心所,觀受生、受住、受滅,把這個受觀得很多48,然後能夠證到殊勝的慧。

  

  這樣子的定,你慢慢的修,多修多修,可以把一切不善的慧,不如法的慧,非理所引的慧,不善慧是不好的慧,就是跟煩惱相應的,或者是非理所引的不如理的,“所有不善障礙定慧”,不善的障礙定的那些慧,“皆悉破壞”,把一切不善的慧,非理所引的慧,所有不善障礙定的慧全部破壞掉。“舍置不起”,不但是破壞掉,把它舍掉了,永遠再不起了,就是文化大革命說的,打倒在地上再踏上一個腳,永世不得翻身,這樣子那些不好的慧,全部破壞掉了。

  

  與此相違的慧,“生長堅住”,反過來,跟它相反的,不善慧相反的是善慧,非理所引的慧相反是如理所引的慧,那個障礙定的慧(相反的),這個是不障礙定的慧,這些慧生長,長出來,而且堅住,堅固地安住不動。“由此故說,能令證得勝分別慧”,這樣子,證到勝分別慧。這是第叁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雲何修定,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證得諸漏永盡?謂有苾刍,于五取蘊,數數隨觀,生滅而住,謂此是色,此是色集,此是色滅,此是受想行識,此是受想行識集,此是受想行識滅,是名修定。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證得諸漏永盡。能令證得諸漏永盡者,漏謂叁漏,即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,彼于此定,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叁漏盡,等盡、遍盡、究竟盡,故名諸漏永盡。于此永盡,得獲成就,親近觸證,故名證得。

  

  第四個,“于五取蘊,數數隨觀,生滅而住”,第四個諸漏永盡觀什麼?觀五蘊,觀五蘊是五取蘊,有漏的五蘊,觀它的生滅,這樣子就觀到,最後得到諸漏永盡。

  

  什麼叫諸漏?叁漏,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,前面講過的。叁個漏全部永盡,叁界的漏都搞完了,那就出叁界了。“彼于此定,若習若修,若多所作”,不斷地修這個定,多多地修,得到自在以後,“能令叁漏盡、等盡、遍盡、究竟盡,故名諸漏永盡”,把這個定不斷地修,修得成熟自在以後,這個叁漏,欲漏、有漏、無明漏,把它消滅盡。等盡,這進一步消滅盡,遍盡,全部消滅,究竟盡,根子也消滅,最後的一切把它消盡了,諸漏永盡。這就是講盡的一層一層的層次,越來越深,究竟盡把它的根子都搞掉了,沒有了。那麼諸漏永盡之後,得到成就,親自證得到之後叫證得諸漏永盡。這在《法蘊足論》講的文字很多的,我們是只能夠略略地介紹一下。

  

  那麼這四個,四修定,在佛教裏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法相。

  

  好,第二十八卷圓滿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九

  

  分別定品第八之二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乙二、明能依功德

  

  丙一、明四無量

  

  從此第二,明能依功德。就中六:一、明四無量,二、明八解脫,叁、明八勝處,四、明十遍處,五、明得依身,六、明起定緣。且第一明四無量者,論雲:如是已說,所依止定,當辨依定,所生功德,諸功德中,先辨無量。頌曰:

  

  無量有四種  對治瞋等故  慈悲無瞋性  喜喜舍無貪

  

  此行相如次  與樂及拔苦  欣慰有情等  緣欲界有情

  

  喜初二靜慮  余六或五十  不能斷諸惑  人起定成叁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能依功德”,前面講了很多的定,是所依的定,現在,依靠那個定有什麼功德?能依的功德,要講依在定上的功德。

  

  “就中分六,一、明四無量,二、明八解脫,叁、明八勝處,四、明十遍處,五、明得依身”,依什麼身得的,“六、明起定緣”,要修定的緣。

  

  先講四無量。“且第一明四無量者。論雲:如是已說所依止定”,所依的定講得也不少了,那麼能依的功德現在該說了。“當辨依定,所生功德”,依了這些定産生什麼功德呢?如果說修了定沒有功德的,那修它幹啥?正因爲它定裏有産生很多功德,所以要修定。那麼能夠依這些定功德是什麼?我們前面是智的功德,這是定的功德,這兩個不要混淆。

  

  “諸功德中,先辨無量”,那麼多定生的功德,先說四無量。

  

  這些我們在《五字真言》都是要念,“永具安樂及安樂因”,這個天天念的,倒底你們能不能把這個四無量搞清楚,也不敢說了,那麼這裏就是講四無量。很多人說講《五字真言》,這裏就在講了,一段一段地給你講,全部給你講,說個老實話,接受不了。下邊二十空,現在怎麼講呢?二十空那是中觀的東西,講了也莫明其妙。大般若的二十二個喻也不太好懂,那麼十地頌,那比較好懂一些。反正《五字真言》都是五大部裏收進來的,十地頌是《現觀》的,二十空頌是《入中論》的,這都是大部論裏收來的。

  

  四無量,“無量有四種,對治瞋等故”,無量有四個,慈、悲、喜、舍,對治的。“慈悲無瞋性”,這裏是慈無量、悲無量,它以無瞋爲性。“喜喜”,喜就是喜,以喜爲性。那麼舍,無貪爲性。

  

  “此行相如次”,它們的行相挨了次第,慈無量心是與樂,悲無量是拔苦,喜無量是欣慰,舍無量是有情等。這個等不是很多很多有情,有情平等平等,有情平等。“緣欲界有情”,它緣的那些有情呢?欲界的。色界、無色界沒有苦,你怎麼拔?所以說它要緣欲界的。

  

  “喜初二靜慮,余六或五十”,依什麼?喜無量依初靜慮,這是依的地,喜無量依初禅、二禅,因爲有喜。就是其余叁個無量,慈悲舍,依六個地,未到、中間、四靜慮都可以依。那麼喜無量,決定是依初二靜慮,初二靜慮有喜的,你說你修無量,慈悲修了,修喜,結果沒有喜的,你怎麼修呢?這個初靜慮、二靜慮有喜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句總標,次一句顯唯有四,次兩句出體,次叁句明行相,次一句明所緣,次兩句明所依地,次一句明不斷惑,次一句明處及成。無量有四種者,一慈,二悲,叁喜,四舍。言無量者,無量有情爲所緣故,引無量福故,感無量果故。

  

  “釋曰:初句總標”,四個無量有四個,總標。“次一句顯唯有四”,下邊一句,爲什麼無量只有四個?因爲它對治就是四個東西。“次兩句出體”,那麼這個四無量的體是什麼。再下面叁句是行相,慈無量、喜無量、悲無量,它們的行相如何。再下邊一句,它所緣什麼境。再下面兩句,這四無量依什麼地,依什麼定。“不能斷諸惑,人起定成叁”,最後第二句它不斷煩惱的,只是把它壓下去。最後一句,“明處及成”,什麼地方的人能起,怎麼樣子成就。

  

  “無量有四種”,第一個,我們所說的無量,這個是定的功德,有四種無量,就是慈悲喜舍。這裏重複提一下,舍,舍有受的舍,苦樂憂喜舍五個受,就是屬于受的舍;還有行舍,行蘊裏邊的相應行,就是心所法裏邊一個舍,舍心所;這是無量舍,四無量裏邊有一個舍。所以說,講到舍,假使人家給你辯論,說舍什麼什麼,你倒先問他:你說的是行舍?還是受舍?還是無量舍?你說清楚了,我才能跟你說,我回答你了無量舍,你說我不是的,我說行舍;我給你說行舍,你說不是的,我說受舍。那你不是開玩笑?你要輸的了。那你要問清楚:你問什麼舍?我再給你回答。就是要反問一下。

  

  “言無量者,無量有情爲所緣故”,爲什麼叫四無量呢?它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