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5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緣的有情是無量,所緣的境是無量的有情,所以叫無量。“引無量福故”,從緣境是無量,(158A)所感的果也是無量,因爲境是無量,從緣那個境産生的福報,等流果也是無量。引無量福,福氣有無量福,最後的果,異熟果,這是無量的福是等流果,這個無量的果是異熟果,都是無量,所以就叫四無量。境是無量的,等流果是無量的福,異熟果是無量的果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此何緣唯有四種?答:頌言對治瞋等故(等取害等叁障故也),此有四障,一瞋,二害,叁不欣慰,四欲貪瞋,對治此四,多行障故,建立慈等。

  

  “問:此何緣唯有四種”,爲什麼只有四個呢?你說四無量,既然每一個無量有那麼大的福,那麼大的果,不是多修一點嘛?只有四個幹什麼呢,八個不是更好嗎?

  

  “答:頌言對治瞋等故”,因爲這個四無量是能對治的法門。對治什麼?“瞋等”,等就是害,下面叁個障,下面都要講。那麼此有四障,哪四個障呢?一個是瞋;一個是害。一個是不欣慰,妒嫉,人家有好了,不高興,你好你的,我心裏非常不服你,你好你的好了!我認爲你不好。這樣人很多。人都有這個妒嫉心,所以要修這個喜無量,人家有好的,起隨喜心。有的人發財了,生氣,這個人是你的冤家,“他這個人怎麼發起財了,看他沒幾天就要倒黴的”,這種心理要不得,人家發財,他有福氣,過去他培了福,現在得了果,是好事情。不欣悅,人家有好的事情不高興,這是妒嫉,以妒嫉爲體的。四是欲貪瞋,舍無量,就是有欲的貪,欲的瞋,對親的要接近,對冤家要遠離、要消滅等等,這是由貪瞋作怪,不能平等。如果要冤親平等的話,不能生欲貪,不能生欲瞋。瞋決定是欲界的,貪是叁界都有,這裏指的是欲界的貪瞋,因爲這四無量屬于欲界的。

  

  “對治此四,多行障故,建立慈等”,這四個是多行障,經常發現的,經常出現的障,所以要修四無量。有些不是多行障,就不必那麼嚴重地對治,這個每一個人都有,而且經常會發生,所以說要修四無量來對治它。反正我們學法,總是把自己心裏對照,不要去看人家,你看這個人妒嫉,這個人你看他要害人,盡是照人家,不好!自己看看自己,到底心裏怎麼樣?有沒有妒嫉心?有沒有這個害的心?有沒有欲貪瞋的心?盡量觀察自己,把煩惱息下去,這是修行。經常看人家,說人家的不好,搞矛盾等等,這不是修行,這是修煩惱。所以一樣的一個鏡子,對自己照就是修行,對人家照就是修煩惱,感的果也不一樣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慈悲無瞋性,喜喜舍無貪者,出體也。慈悲二種,無瞋爲體。若依論主,慈用無瞋,悲是不害也,喜即喜受,舍即無貪,此慈悲等,若並眷屬,五蘊爲體。

  

  “慈悲無瞋性,喜喜舍無貪”,慈無量、悲無量兩種,無瞋爲體。這是有部說法,慈悲兩個無量心,都是無瞋,沒有瞋心才有慈,沒有瞋心才能悲。如果對人有瞋心的話,這個人受苦,“該受”,那你怎麼悲呢?悲不起來了。

  

  “若依論主,慈用無瞋,悲是不害”,假使根據世親菩薩的意思,他是有點不一樣。慈是無瞋與樂,你要給他快樂,沒有瞋心,有瞋心不會給他快樂的。悲是拔苦,是不害,不去迫害他,不去惱害他,這是悲。他認爲行相兩個不一樣,但是不害也好,瞋也好,都是一個體系的,是瞋的等流下來一些小的煩惱。

  

  “喜即喜受”,這個喜無量,它體就是喜受。“舍即無貪”,舍就是無貪。“此慈悲等,若並眷屬,五蘊爲體”,這個慈悲喜舍,它的體固然如此,一個是無瞋,一個是不害,一個是喜受,一個是無貪,都是心所法。但是它的眷屬就是相應俱有法,一起加上來的話五蘊爲體,五個蘊都有。定共戒是色蘊,相應的心王心所,那就是受蘊、想蘊、行蘊,心王就是識蘊,所以這五個蘊都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若舍無貪性,如何能治瞋?答:此所治瞋,貪所引故。若依論主,舍用無貪、無瞋二法爲體。

  

  “問:若舍無貪性,如何能治瞋”,假使說舍無量心是無貪,我們對有情有冤有親,親家是起貪心,以無貪對治它可以,對親家舍了,不怎麼親近了。但是冤家對他有起瞋恨心的,你說無貪來對治瞋,這個怎麼對治?這兩個不相幹的。

  

  “若舍無貪性”,舍無量假使無貪爲性,怎麼對治瞋呢?你對冤家有瞋恨心,本來就是對他有瞋恨心,那有貪呢?本來就沒有貪,再來個無貪有什麼用呢?

  

  “答:此所治瞋,貪所引故”,這個瞋,還是貪引起的。我們要回憶到前面講《隨眠品》的時候,貪瞋癡慢疑,貪,貪瞋、貪癡、貪慢、貪疑,一切煩惱都從貪引起的,這個話大家要記住。那麼所以說,包括瞋在裏邊,因爲瞋也是貪引起的。這個我們也可以體會的,冤家往往是親家造成的,跟他好得不得了的時候,就會成冤家,一個意見不對了,成了冤家。因爲太好了,一向大家都是互相隨順的,碰到一個事情不隨順,不聽了,那就是氣得不得了了,那冤家就來了,甚至于動刀的都有,這個事情,所以冤親都是無常的。菩提道次第也講了這個冤親平等的說法。有個經說,有的人對一個女人生了很多貪心,他說你貪什麼呢?前輩子不曉得殺了你幾次了,是大冤家,你現在怎麼又生起貪心來了?這個過去世的冤家、親家是無常的,翻來覆去在變的,所以說沒有一定的親家,也沒有一定的冤家。那麼所以說,這個所治的瞋是貪所引故。

  

  “若依論主,舍用無貪、無瞋二法爲體”,那麼這是有部的說法了,因爲前面講有部的時候,貪、貪瞋、貪癡、貪慢、貪疑,都是貪引的,但依世親論主,他的看法,不如兩個都說出來好,一個是無貪,一個無瞋,這兩個法爲體,那麼對冤家是無瞋,對親家是無貪,這個是冤親平等,“二法爲體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與樂及拔苦,欣慰有情等者,明行相也。與樂是慈,拔苦是悲,欣慰是喜,有情等是舍,謂怨親平等,舍怨舍親,名爲舍也。願諸有情,得如是樂,如是思惟,入慈等至。願諸有情,離如是苦,如是思惟,入悲等至。諸有情類,得樂離苦,豈不快哉,如是思惟,入喜等至。諸有情類,平等平等,無有怨親,如是思惟,入舍等至。

  

  “與樂及拔苦,欣慰有情等”,這是行相。慈無量心,與樂。“與樂是慈”,一切有情要給他快樂,父母對孩子總是千方百計地給他吃、給他穿、逗他歡喜,這是與樂。“拔苦是悲”,有苦把它拔除,一點小苦都把它拔掉,這是悲。“欣慰是喜”,他有好的事情,心裏高興,這是喜。“有情等”,有情平等是舍,這就是四個無量心行相。什麼叫“有情等”?“怨親平等,舍怨舍親”,舍怨,怨家不要記住,親也不要執著,這個叫舍。

  

  “願諸有情,得如是樂,如是思惟,入慈等至”,那麼這是說怎麼修慈等至的加行。他發這個願心,希望一切有情得這樣子的快樂,這樣子思惟之後,入慈等至,入慈心定。我們天天念四無量,“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”,這個就是說,發這個願,將來要入慈無量心的定就是這個願發起來。天天在發了,你說念誦沒有用,你說怎麼沒用呢?都是精髓,每一個念誦裏的東西都是包含著很大的修行在裏邊,《五字真言》去看,沒一個不是寶貝,偏偏有人不想念,你把寶貝不要;不要,你要拿什麼呢?你拿沙子、石頭。

  

  “願諸有情,離如是苦,如是思惟入悲等至”,離苦。

  

  “諸有情類,得樂離苦,豈不快哉”,一切有情得了快樂,離了一切苦了,這個是很舒服的事情,心裏很高興,這樣的思惟,喜等至,喜無量。人家得了快樂,人家離了苦了,我高興,這是喜無量。這個很重要,我們現在一般的人這個心,妒嫉心都是有的,大家不要死捧面子,當然也不是說故意去挑剔人家的過失了。每一個人的妒嫉心有沒有?自己去問自己有沒有,人家得了好處,你是怎麼樣對待?假使你很高興,高興得不得了,好象自己得到一樣,那才是真正隨喜。會不會呢?恐怕一般不會。假使說傳法,某人傳了法了,我沒有,氣得不得了,我比他好不傳,他這麼一個人傳了,妒忌,不但妒忌,甚至于把上面的人都恨起來了。這個心要不得,造罪了。所以說這個心,我們不要掩飾,每一個人都會有。如何對治?起喜無量心。

  

  “諸有情類,平等平等,無有怨親,如是思惟,入舍等至”,一切有情平等平等,沒有怨親,這樣子思惟呢,能夠生舍無量。如果我們修菩提心,這是基礎,沒有這個舍無量,你菩提心怎麼生起來?《菩提道次第》講菩提心的時候,先要修舍無量。

  

  

  

  

  緣欲界有情者,明所緣境,此四無量,普緣欲界,一切有情,不緣上界者,謂能治彼瞋等障故,上界無瞋等,故不緣上界也。

  

  緣欲界有情。這是說:四無量心緣什麼境呢?是欲界的有情。“此四無量,普緣欲界一切有情,不緣上界”。

  

  好了,很長,今天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135講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,昨天我們講到四無量,今天還是接下去。無量,昨天講了有四種,慈悲喜舍,對治的是瞋、害、不欣慰、欲貪瞋,這是四無量所對治的。那麼四無量的體性,有部的說法,慈悲兩種都是無瞋爲體;世親菩薩認爲,慈是無瞋,悲是不害,不惱害人家。喜就是喜受,這是一樣的。舍是無貪。

  

  那麼這個無貪裏邊就是有一個問題,平等舍,怨親平等,對親無貪是對的,對怨怎麼無貪呢?本來沒有貪,就是仇恨,瞋恨心。那麼這個就是說,所謂瞋也是貪所引起的,所以這是有部的說法,所謂瞋就是貪瞋,前面我們講《隨眠品》一開始就講,沒有貪就沒有瞋,這個瞋還是貪引起的,所以說這個瞋還是要無貪來對治,無貪是根本。

  

  但是世親菩薩的看法,還是分兩個好一些,對親是無貪,對怨是無瞋,這兩個把它平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