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等下去,對中庸的那一品本來是沒有貪,也沒有瞋,本來是舍的。
我們昨天講了這個。講下去了,接下去。它緣的境是欲界的有情,不緣上界,因爲是對治的是瞋等障,那麼上界沒有瞋,也沒有欲貪,所以說不緣上界。
喜初二靜慮,余六或五十者,明依地也。喜無量,唯依初二禅立。余六者,謂余叁無量,依六地也,謂四靜慮、未至、中間。或五者,或有師說,唯依五地,除未至地,謂修無量,是容預位,已離欲者,方能修故,故除未至。或有欲令,此四無量,通依十地,謂欲界、四根本禅,及四禅近分,並中間,此意欲令,定不定地,根本加行,皆無量攝,故通十地。
初二靜慮有喜,就是喜無量依初、二靜慮來修的。其余叁個無量依六地,或者五。喜無量,當然,要欣喜要有喜受的,所以說,它一定是初禅、二禅。初禅 離生喜樂,二禅定生喜樂,這個與喜相應。叁禅以上沒有喜,所以不修喜無量,只依初、二禅。
其余叁個無量依六地。未至、中間、四靜慮,或者說只有五個地,未到地定要除掉,他說未到地定,還是近分定,修無量要是容預位,就是說要比較緩的修,正在斷煩惱的時候,沒有這個功夫修無量,所以說,把未到地定的那個近分定除掉,那就是五地。
“已離欲者,方能修故,故除未至”,一方面是容預位,一方面修無量要在解脫道,已經離了欲的,正在離欲沒有功夫修,所以把未到地定除掉。
“或欲令此四無量,通依十地”,也有一種說法,四無量十個地都能修,欲界、四根本、四禅的近分、中間定都能修,這個就是說,定、不定地、加行、根本都算進去,那麼欲界也能修它的加行,所以把欲界也算進去了。正規的四無量成就,當然是要得定的。那麼你在開始修的時候,要聞思來修,那也可以算進去的話,那欲界也可以擺進去了。那麼把它擴大之後,也可以十個地方都能修。
不能斷諸惑者,此四無量,不能斷惑,謂有叁義:一、謂有漏根本靜慮攝故前文已釋根本不斷惑耳也;第二勝解作意相應起故,斷惑要須真實作意,此既勝解,故不能斷;叁、遍緣一切有情境故,斷惑要須緣法作意,此緣有情,故不斷惑。前文說此治四障者,約加行位,製伏瞋等,或此能令斷已更遠,故前說此,能治四障,若依根本,四種無量,實不斷惑。
“不能斷諸惑”,這個四無量能不能斷煩惱?不能斷!“此四無量,不能斷惑”,不能斷惑,但是能把它壓下去,製伏煩惱是有的,根子斷不了。那麼爲什麼不能斷?叁個原因。
第一,“謂有漏根本靜慮攝故”,假使有漏的根本定,我們說有漏定,它在近分定才是斷煩惱的,到了根本定,解脫道了,不是無間道,它不斷煩惱,已經斷掉的,所以說,它既然依根本定修的,它就不能斷煩惱。
第二,“勝解作意,相應起故,斷惑要須真實作意,此既勝解,故不能斷”,勝解作意相應,就是說,你起的心,要他得樂,要他離苦,這是你自己主觀的想象,並沒有使他真正地得到樂,得到拔苦。但是這是你的願望,不是顛倒心,你是有這個心。我們說修四無量,重點是對治自己的障,瞋心大的修慈無量;害心重的,修悲無量;那些嫉妒心厲害的,修喜無量;那麼那些對怨家、親家放不下的,就修舍無量,這是對治自己內心的障的。
那麼對外界,雖然緣欲界的一切有情,真正對他們能不能得益呢?那就是一個良好的願望而已,主要是對治自己,不像大悲心。我們前面說的,這個悲無量跟大悲的差別,大悲決定能起作用的,使對方決定能真的拔苦的,而悲無量,就起這個願望,它能不能拔苦,還不一定的,當然,他跟你相應,你的力量加持他,也有拔苦的作用,但是如果不相應的話,畢竟是一個願望,對這個拔苦的能力是微的。“勝解作意”,這是一個勝解,跟前面修不淨觀一樣的,勝解作意,不是真實作意,那麼既然是勝解作意,不能斷惑。
第叁,“遍緣一切有情境故”,這跟不淨觀都有相像之處,也是緣有情的。“斷惑要須緣法作意”,斷惑,緣法的,我們說這個十六行相都是緣法的共相,你緣一個一個有情的話,不是斷惑的境。“此緣有情故不斷惑”,這個四無量都是緣的有情,欲界的一切有情,所以不是斷惑的。
雖然不斷惑,但是能製伏煩惱。我們不要說,不斷惑的,修它幹啥?佛教主要是斷煩惱,煩惱都斷不了的,修它毫無用處,花那麼多功夫幹什麼呢?那就是雖然不斷惑,但是製伏煩惱的力量是有的,不要輕視。所謂斷惑,就是把它根子除掉,這個力量是沒有,但是製下去,不使它發出來,這個力量極大,所以說一般的都要修四無量。我們的儀軌,大家都看到的,歸依發心之後,就是四無量,那就是四無量重要性也可以知道。
“前文說此治四障者,約加行位,製伏瞋等,或此能令斷已更遠,故前說此能治四障”,這個,你說不斷惑,你前面說的能對治四個障,不是前面才講的?對治我們的這個瞋、害、不欣慰、欲貪瞋,這四個障,就是四無量對治。那麼不斷煩惱,怎麼對治呢?“約加行位”,加行的時候能夠製伏。“或此能令已斷更遠”,或者使它本來已經斷掉的,更遠一點,不會給它發起來,所以說還是有作用。“故前說此能治四障”,所以前面說能對治四個障。“若依根本四種無量實不斷惑”,從根本上說,四無量的本身並不斷惑,但是它的加行能斷惑,不要抹殺了它的力量。從四無量的根本定得到之後,它的本身來說不斷惑,加行的時候,能製伏四個障,或者已經斷了的障,使它更遠離,所以作用還是很大。
問:初習業位,雲何修慈等?答:謂先思惟,自所受樂,便作此念,願諸有情,一切等受如是快樂。若彼本來,煩惱增盛,不能如是平等運心,應于有情,分爲叁品,所謂親友、處中、怨雠。親複分叁,謂上、中、下,上親友者,謂生法身;中親友者,謂財法交;下親友者,謂唯財交。處中爲一。怨複分叁,上怨雠者,謂奪名譽、命及親友;中怨雠者,謂奪已身、命緣資具;下怨雠者,謂奪親友命緣資具。總成七品。
“問:初習業位,雲何修慈等”,修慈無量,“等”悲喜舍,這些開始修的時候怎麼修?
“答:謂先思惟自所受樂,便作此念,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,若彼本來煩惱增盛,不能如是平等運心,應于有情分爲叁品”,這個修四無量的慈無量的一個方法,他說你自己假使受到什麼快樂,那你起這個念頭,希望這個樂,一切有情同樣地能受到;假使他本來這個人,他是煩惱蠻盛的,你對一切有情起平等心,起不來的,那麼就還要做叁品的想。
“應于有情分爲叁品”,把有情分爲叁等,一個是親的,一個是中等的,一的是怨雠,親友是要一切樂,要使他一樣地享受。這個心容易起來,父母對孩子,他自己吃了好東西,總要省下來給孩子吃一點,這個是慈的心。那麼對中品的人,就不一定,他跟我不相幹的,給也好,不給也好,無所謂,或者給也給差一點,不是同等跟我一樣好的東西。那麼對冤家,不但是不給他,還希望他再受得苦一點。那心就不平等了,那麼你這樣子有叁品怨親的話,一切有情同等地受我自己這樣的快樂,這個心生不起來的。先要修這個平等心,把它分叁品。叁品裏邊再分叁品,親裏邊上親、中親、下親,怨家裏邊又分上、中、下,處中,中等的那個就不要分了,本來是既不冤又不親,那個算了一品就夠了。
這裏說,上品的親,一般說,“謂生法身”,使我們生法身的,父母生的是這個血肉的身,能夠傳你法身的,那就是最重的親,我們的和尚、親教師、剃度師等等,那麼這是恩最大的。那麼能夠生養我們生身的,那當然是也算是一個包在裏邊的,但是重點還是法身爲主。中親友,“謂財法交”,財交法交,財上有往來的,法上有往來的,這樣的親友是中等的,反正這裏都以佛法爲重的。下親友,“唯財交”,只有財産的經濟往來,他給你經濟,幫助你,或者什麼樣子,法上沒有什麼的,那這是下等的親,總算也是親。
處中的,那就一品就夠了,中等的本來就是跟你不相幹的,不用分叁品。
怨家也是分叁品,上怨雠,最厲害的怨雠,“謂奪名譽、命及親友”,他不但是把你的名奪掉,名譽奪掉,就是掃你的面子,把你名譽破壞了,把你命也去掉,甚至把你親友也奪掉,就是把,就像以前那個抄家一樣的,把你財産抄了,把你命斷了,把你親友、妻子、兒女都充公了,以前就是這樣子的,那是最上等的冤雠。第二等的,中怨雠,“謂奪己身命緣資具”,他只是奪自己的命,命緣資具,就是養身的,生命財産這些東西。“下怨雠者,謂奪親友命緣資具”,不是自己了,自己的親友的生命,或者是他的養身的資具,把它奪走的,這是下等的雠,也是雠,對親友,你跟他好的,他把他的命斷了,或者把他的財産掠奪了,那對你說也是雠,那麼這是下等的雠。
一共是分七品。
分別品已,先于上親,發起真誠與樂勝解,此願成已,于中下親,亦漸次修如是勝解。于親叁品,得平等已,次于處中,下中上怨,亦漸次修如是勝解。由數習力,能于上怨,起與樂願,與上親等。修此勝解,既得無退,次于所緣,漸修令廣,謂漸運想,思惟一邑、一國、一方、一切世界,與樂遍滿,是爲修習,慈無量成。
把這個七品分好之後,“先于上親,發起真誠與樂勝解”,對上品親,這個很容易,你把自己所有的享受的快樂,都要給他,使他一樣的享受。真誠的心,不是假的,不是假情假意的,我們有時“願諸有情永具安樂及安樂因”,念是這麼念的,假情假意。真正說要拔苦,他有點困難,叫你幫忙,“我沒有功夫”,那好了,你這個那裏是永具安樂及安樂因呢?“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