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等下去,对中庸的那一品本来是没有贪,也没有瞋,本来是舍的。
我们昨天讲了这个。讲下去了,接下去。它缘的境是欲界的有情,不缘上界,因为是对治的是瞋等障,那么上界没有瞋,也没有欲贪,所以说不缘上界。
喜初二静虑,余六或五十者,明依地也。喜无量,唯依初二禅立。余六者,谓余三无量,依六地也,谓四静虑、未至、中间。或五者,或有师说,唯依五地,除未至地,谓修无量,是容预位,已离欲者,方能修故,故除未至。或有欲令,此四无量,通依十地,谓欲界、四根本禅,及四禅近分,并中间,此意欲令,定不定地,根本加行,皆无量摄,故通十地。
初二静虑有喜,就是喜无量依初、二静虑来修的。其余三个无量依六地,或者五。喜无量,当然,要欣喜要有喜受的,所以说,它一定是初禅、二禅。初禅 离生喜乐,二禅定生喜乐,这个与喜相应。三禅以上没有喜,所以不修喜无量,只依初、二禅。
其余三个无量依六地。未至、中间、四静虑,或者说只有五个地,未到地定要除掉,他说未到地定,还是近分定,修无量要是容预位,就是说要比较缓的修,正在断烦恼的时候,没有这个功夫修无量,所以说,把未到地定的那个近分定除掉,那就是五地。
“已离欲者,方能修故,故除未至”,一方面是容预位,一方面修无量要在解脱道,已经离了欲的,正在离欲没有功夫修,所以把未到地定除掉。
“或欲令此四无量,通依十地”,也有一种说法,四无量十个地都能修,欲界、四根本、四禅的近分、中间定都能修,这个就是说,定、不定地、加行、根本都算进去,那么欲界也能修它的加行,所以把欲界也算进去了。正规的四无量成就,当然是要得定的。那么你在开始修的时候,要闻思来修,那也可以算进去的话,那欲界也可以摆进去了。那么把它扩大之后,也可以十个地方都能修。
不能断诸惑者,此四无量,不能断惑,谓有三义:一、谓有漏根本静虑摄故前文已释根本不断惑耳也;第二胜解作意相应起故,断惑要须真实作意,此既胜解,故不能断;三、遍缘一切有情境故,断惑要须缘法作意,此缘有情,故不断惑。前文说此治四障者,约加行位,制伏瞋等,或此能令断已更远,故前说此,能治四障,若依根本,四种无量,实不断惑。
“不能断诸惑”,这个四无量能不能断烦恼?不能断!“此四无量,不能断惑”,不能断惑,但是能把它压下去,制伏烦恼是有的,根子断不了。那么为什么不能断?三个原因。
第一,“谓有漏根本静虑摄故”,假使有漏的根本定,我们说有漏定,它在近分定才是断烦恼的,到了根本定,解脱道了,不是无间道,它不断烦恼,已经断掉的,所以说,它既然依根本定修的,它就不能断烦恼。
第二,“胜解作意,相应起故,断惑要须真实作意,此既胜解,故不能断”,胜解作意相应,就是说,你起的心,要他得乐,要他离苦,这是你自己主观的想象,并没有使他真正地得到乐,得到拔苦。但是这是你的愿望,不是颠倒心,你是有这个心。我们说修四无量,重点是对治自己的障,瞋心大的修慈无量;害心重的,修悲无量;那些嫉妒心厉害的,修喜无量;那么那些对怨家、亲家放不下的,就修舍无量,这是对治自己内心的障的。
那么对外界,虽然缘欲界的一切有情,真正对他们能不能得益呢?那就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,主要是对治自己,不像大悲心。我们前面说的,这个悲无量跟大悲的差别,大悲决定能起作用的,使对方决定能真的拔苦的,而悲无量,就起这个愿望,它能不能拔苦,还不一定的,当然,他跟你相应,你的力量加持他,也有拔苦的作用,但是如果不相应的话,毕竟是一个愿望,对这个拔苦的能力是微的。“胜解作意”,这是一个胜解,跟前面修不净观一样的,胜解作意,不是真实作意,那么既然是胜解作意,不能断惑。
第三,“遍缘一切有情境故”,这跟不净观都有相像之处,也是缘有情的。“断惑要须缘法作意”,断惑,缘法的,我们说这个十六行相都是缘法的共相,你缘一个一个有情的话,不是断惑的境。“此缘有情故不断惑”,这个四无量都是缘的有情,欲界的一切有情,所以不是断惑的。
虽然不断惑,但是能制伏烦恼。我们不要说,不断惑的,修它干啥?佛教主要是断烦恼,烦恼都断不了的,修它毫无用处,花那么多功夫干什么呢?那就是虽然不断惑,但是制伏烦恼的力量是有的,不要轻视。所谓断惑,就是把它根子除掉,这个力量是没有,但是制下去,不使它发出来,这个力量极大,所以说一般的都要修四无量。我们的仪轨,大家都看到的,归依发心之后,就是四无量,那就是四无量重要性也可以知道。
“前文说此治四障者,约加行位,制伏瞋等,或此能令断已更远,故前说此能治四障”,这个,你说不断惑,你前面说的能对治四个障,不是前面才讲的?对治我们的这个瞋、害、不欣慰、欲贪瞋,这四个障,就是四无量对治。那么不断烦恼,怎么对治呢?“约加行位”,加行的时候能够制伏。“或此能令已断更远”,或者使它本来已经断掉的,更远一点,不会给它发起来,所以说还是有作用。“故前说此能治四障”,所以前面说能对治四个障。“若依根本四种无量实不断惑”,从根本上说,四无量的本身并不断惑,但是它的加行能断惑,不要抹杀了它的力量。从四无量的根本定得到之后,它的本身来说不断惑,加行的时候,能制伏四个障,或者已经断了的障,使它更远离,所以作用还是很大。
问:初习业位,云何修慈等?答:谓先思惟,自所受乐,便作此念,愿诸有情,一切等受如是快乐。若彼本来,烦恼增盛,不能如是平等运心,应于有情,分为三品,所谓亲友、处中、怨雠。亲复分三,谓上、中、下,上亲友者,谓生法身;中亲友者,谓财法交;下亲友者,谓唯财交。处中为一。怨复分三,上怨雠者,谓夺名誉、命及亲友;中怨雠者,谓夺已身、命缘资具;下怨雠者,谓夺亲友命缘资具。总成七品。
“问:初习业位,云何修慈等”,修慈无量,“等”悲喜舍,这些开始修的时候怎么修?
“答:谓先思惟自所受乐,便作此念,愿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乐,若彼本来烦恼增盛,不能如是平等运心,应于有情分为三品”,这个修四无量的慈无量的一个方法,他说你自己假使受到什么快乐,那你起这个念头,希望这个乐,一切有情同样地能受到;假使他本来这个人,他是烦恼蛮盛的,你对一切有情起平等心,起不来的,那么就还要做三品的想。
“应于有情分为三品”,把有情分为三等,一个是亲的,一个是中等的,一的是怨雠,亲友是要一切乐,要使他一样地享受。这个心容易起来,父母对孩子,他自己吃了好东西,总要省下来给孩子吃一点,这个是慈的心。那么对中品的人,就不一定,他跟我不相干的,给也好,不给也好,无所谓,或者给也给差一点,不是同等跟我一样好的东西。那么对冤家,不但是不给他,还希望他再受得苦一点。那心就不平等了,那么你这样子有三品怨亲的话,一切有情同等地受我自己这样的快乐,这个心生不起来的。先要修这个平等心,把它分三品。三品里边再分三品,亲里边上亲、中亲、下亲,怨家里边又分上、中、下,处中,中等的那个就不要分了,本来是既不冤又不亲,那个算了一品就够了。
这里说,上品的亲,一般说,“谓生法身”,使我们生法身的,父母生的是这个血肉的身,能够传你法身的,那就是最重的亲,我们的和尚、亲教师、剃度师等等,那么这是恩最大的。那么能够生养我们生身的,那当然是也算是一个包在里边的,但是重点还是法身为主。中亲友,“谓财法交”,财交法交,财上有往来的,法上有往来的,这样的亲友是中等的,反正这里都以佛法为重的。下亲友,“唯财交”,只有财产的经济往来,他给你经济,帮助你,或者什么样子,法上没有什么的,那这是下等的亲,总算也是亲。
处中的,那就一品就够了,中等的本来就是跟你不相干的,不用分三品。
怨家也是分三品,上怨雠,最厉害的怨雠,“谓夺名誉、命及亲友”,他不但是把你的名夺掉,名誉夺掉,就是扫你的面子,把你名誉破坏了,把你命也去掉,甚至把你亲友也夺掉,就是把,就像以前那个抄家一样的,把你财产抄了,把你命断了,把你亲友、妻子、儿女都充公了,以前就是这样子的,那是最上等的冤雠。第二等的,中怨雠,“谓夺己身命缘资具”,他只是夺自己的命,命缘资具,就是养身的,生命财产这些东西。“下怨雠者,谓夺亲友命缘资具”,不是自己了,自己的亲友的生命,或者是他的养身的资具,把它夺走的,这是下等的雠,也是雠,对亲友,你跟他好的,他把他的命断了,或者把他的财产掠夺了,那对你说也是雠,那么这是下等的雠。
一共是分七品。
分别品已,先于上亲,发起真诚与乐胜解,此愿成已,于中下亲,亦渐次修如是胜解。于亲三品,得平等已,次于处中,下中上怨,亦渐次修如是胜解。由数习力,能于上怨,起与乐愿,与上亲等。修此胜解,既得无退,次于所缘,渐修令广,谓渐运想,思惟一邑、一国、一方、一切世界,与乐遍满,是为修习,慈无量成。
把这个七品分好之后,“先于上亲,发起真诚与乐胜解”,对上品亲,这个很容易,你把自己所有的享受的快乐,都要给他,使他一样的享受。真诚的心,不是假的,不是假情假意的,我们有时“愿诸有情永具安乐及安乐因”,念是这么念的,假情假意。真正说要拔苦,他有点困难,叫你帮忙,“我没有功夫”,那好了,你这个那里是永具安乐及安乐因呢?“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