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永离众苦及众苦因”,嘴里说得很好听,做就做不到,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。一些居士,仪轨,“我一天四座不断”,念得很勤,人家有点小事情帮忙,“唉!我没空,对不起!我不来”。这个念了干啥的?你念了半天,对佛面前说,“我要帮助众生,要利益众生”,真正利益众生事情来了,一点也不做。那么还有一个,反过来了,一天到晚做利益众生去了,经也不念了,对不对?又不对了!你利益众生,你本钱有没有?你没有学,没有修,你没本钱。没有本钱,凭你这个世间上一点点力量去利益,利益好多呢?自己还没有跳出三界火宅,你怎么能帮助他呢?我们说永具安乐及安乐因,最大的安乐什么?涅槃的安乐。你怎么能使他得到呢?最苦的苦因,地狱的苦,无间地狱的苦,你有什么能力把它除掉呢?那你没有学修,你怎么除呢?所以说,自己的学修有了,再去帮助人家,这个要两方面统一起来的,不能偏于一边,专门把自己的功夫拿得很紧,念了很多话,不兑现的,那说个不好听的话是骗佛,你佛面前尽说好话,在众生面前,好事不干,你这个怎么做呢?那你一味地做事情,不修持了,那个也是有漏法,真正安乐,真正拔苦也做不到的。
那么这两种,把它如何平均起来?这个是菩萨戒里都有了,这些我们已经讲过了,没有听到的,以后有机会去把磁带听一下。
那么对上品的起这个意乐,当然很容易,真诚的意乐,意乐胜解,要发这个胜解心,胜解心就是决定的心,我真正地,不是假地,一定要把一切乐给他,如果真正碰到事情了,就给。那就是真正意乐心了。
“此愿成已”,这个愿成功了(上品容易)。“于中下亲,亦渐次修”,那么修中品的亲,中品的亲,那就是自己的财法之交,那些也是在世间上说也是,最好的好朋友,那么也要把一切安乐施给他。
中品亲修好了之后,修下品亲,那么下品亲,财交,总算也有点好处的,那么他帮助你经济上的,你也要使他一切安乐,这个都还是好修。
这样子亲这一品修好了,“如是胜解。于亲三品,得平等已 ”,把他都平等地把最大的安乐都要给他,上中下三品一样的都是与乐。这个修呢,比较容易。
“次于处中”,那么对处中的,不相干的人,要真诚的意乐、真正的胜解,要把快乐布施他,这个就难一点了。“他跟我不相干的,我给他那么好干啥?”那么这个已经难一点,但是不顶难。
最后,是上、中、下怨,中品的修成功之后了,修下怨,对你的亲友有仇的那些人,你要把他布施一切安乐,这个不太容易了。中、上的怨更难了,如果你这下、中、上的要渐次修,这样子都修成了,慈无量就成功了。
“如是胜解,由数习力,能于上怨,起与乐愿,与上亲等,修此胜解,既得无退,次于所缘,渐修令广,谓渐运想,思惟一邑、一国、一方、一切世界,与乐遍满,是为修习,慈无量成”,修成了。上品的怨修成之后,这样的胜解,还要数习力,经常修,经常修,开始修不习惯的,修不起的,怨家是怨家,亲家是亲家,决定平不了,一定要经常修,经常修,这个就是改变我们习惯,我们说,人的思想都是习惯养成的,你哪里本来有个什么思想?都是一切因缘和合的,你小时侯的家庭环境,社会一些信仰的东西,你学校里学的一些知识,凑拢来,再前辈子带来的一些过去的那些,善根也好,过去的烦恼也好,都成了你现在的思想,你如果调了个环境思想还会改变的,那么这个思想,过去的,无始以来的思想,贪瞋痴,怨亲分明的,有仇恨,有贪的那些思想,经常修四无量会改变的,要数习修。
我们这里要强调,要数习修,经常修。我们修四加行,十万是最起码的一个起点,要么不修,起码十万,十万,二十万,三十万,一百万,我们说修四归依十万还容易,磕大头磕一百万,你想想看,这个要修好多?那是很艰苦的,磕个大头,很吃力啊,身体年轻的,身体好的还感不到,但是你一天磕上几百,甚至一仟的话,恐怕也相当吃力,那么要年纪大一点的,身体差的,更吃不消。要发的愿磕十万,已经不容易了,要磕一百万,甚至于不止一百万的,那不容易噢!
海公上师进藏,跟他一起进去的永光法师,以前的成都的佛教会的会长,学法他不如海公上师,差得很远,他就是发了一个大愿,就是要磕一百万大头。他进藏之后开始磕,没有磕完,回到汉地以后又磕,最后这辈子磕完了一百万。他的行持,我们平时去看看他,也看不出什么。但是他圆寂的时候,他的弟子亲自告诉我的,他火化以后,去捡舍利,第一次捡了半天,捡不到。后来,第二次再去捡,捡了很小的一颗,绿颜色的一颗舍利。这个绿颜色舍利,放在两千倍的显微镜下一看,里边一棵大树,树下一个老和尚,跏趺而坐。那么这个东西一般就联系到他生前,他生前是修绿度母的,所以说得了一个绿舍利。他也欢喜坐禅的,他欢喜坐的,坐在大树下,这个都是因果有联系的。(158B)他的功德一般人看不出来,我问他的一个侍者师,也是我们学生,宝光寺的,他是最亲近的侍者师,他说他就是平时爱坐,另外也看不出什么,绿度母是经常修的,一百万大礼是磕满的,他的功德是这样子。那么烧到一个舍利也不简单了,我们说舍利不是马马乎乎的,这个不是装作出来的,它里边还有一棵大树,还有一个老和尚。
要把上亲跟上怨,两个修得一样了,数习力,一定要经常修。那么这个就是说我们也很科学的,量变能导引质变的,要质上的变化,没有数量的变化是不行的,起不来的。所以说要数习数习,经常的去习的话,……。我们这很多人就不耐烦,一般《五字真言》今天念,明天念,后天念,一天念两遍,三遍,“干啥嘛?我背也背下来了,还要念?”数习力,你没有数习力,你改变不了你的习气的,思想也改变不了的,就是要天天念。所以很多人说念诵太多了,你不念,你思想怎么改变?你念都嫌烦了,那个菩萨道的无量的难行苦行,你怎么修呢?我们看看那些现代的大德们,虚云老和尚也好,广钦老和尚也好,弘一大师也好,都修苦行的,没有苦行,不会出什么成绩的,要想舒舒服服地成佛,那很困难。
这样子经过数习以后,他能够产生一个奇迹,把上怨跟这个上亲可以把他拉平,一样的起与乐的愿,跟上亲一样的,就是靠修。你不修,你说这个道理很简单,上品跟下怨把它拉平就可以了,你拉得平吗?拉不平的,只有天天去修,修是很简单,就是那么想想想!但是想到后来会平的,这个东西就是数习力的关系。所以不要看轻这个重复的事情尽做尽做。我们前面不是说过的,“南无观世音菩萨”,一天地念,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十万,这样子,你念它干啥?念了有好处!你怎么没有好处呢?越多呢,质量会改变的。我们只要想写字好了,你天天写,天天写,你那个就会写得好起来,你不写,你自己去看帖好了,这个帖是这么的,哪个名家写的,你把它看了会了,鉴别力也有了,哪个写得好,哪个写得差,都有了,你下手试试看,不行的,下了手跟小学生一样的,没有练习嘛!天天练,天天练,练了之后就好起来了,这个奇不奇怪?一点也不奇怪,数习力,就是数习力。
“修此胜解,既得无退”,这样子的胜解心修到不退之后,你毕竟还是怨亲还有限的人,要把所缘的人,有情把它扩大。“次于所缘,渐修令广”,跟不净观一样的,修法都差不多的,修自己,修人家,再扩大到一个房间,一个村子,一个镇,一个县,乃至扩大到一个国家,一直到四海边,这个不说四海,扩大扩大,一直扩大到哪里?一隅,一个小城镇,一个国家,一个方,东方所有的地方,西方,南方,四维上下,一切世界遍满,“与乐遍满”,所有一切世界的有情,欲界的,都给他与乐的心,充满了这个十方世界。
“是为修习,慈无量成”,这样子,慈无量心修成了。
修悲法者,谓观有情,没众苦海,便愿令彼,皆得解脱。
“修悲法者,谓观有情没众苦海”,修悲无量的方法,就观一切有情,在苦海里边,头出头没,在苦海里漂浮了,“便愿令彼,皆得解脱”,那苦得很了,就发一个愿使他离开一切的苦。
修喜法者,谓想有情,得乐离苦,便深喜慰,实为乐哉。
“修喜法者,谓想有情得乐离苦,便深喜慰,实为乐哉”,修喜无量,看到众生离开苦了,得了安乐,自己怎么样?深深地高兴,欣慰,这个心,他离开苦了,他得了安乐了,我高兴得很。这个父亲对孩子才起得这个心,一般说就比较……,世间上的人就是这个烦恼也根深蒂固的,很不容易起来,很不容易生起个欣喜心,总是人家好了,我是不高兴,人家比我差,我才高兴,要突出自己。我们经常说的,凡是凡夫都是要突出自己,在人家面前说我怎么样,怎么样能干,怎么怎么样地好,我不倒单,干什么?突出自己,我超过人家,我比人家高。说话里边,你们仔细去听听好了,很多人说话都围绕着自己在说,目的在啥呢?抬出自己来,我比你们好,那么这个心就是我执产生的,我执是无始以来每个人都有的,那么我们佛教恰恰修的就是破我,把我破掉了,你这个东西就没有了。那么我们呢,我要破谈何容易?平时,就是我执的苗子露出来的时候,赶快把它砍掉,不要给它扩大,把它缩缩,缩到一个小小的把它制伏它,慢慢把它根子去掉,这就是修行。你自己就是照镜子了,平时你说话里边,思想里边有没有突出我(我的这个心思)?
我们在《戒定慧基本三学》的《禅定品》后边,有个三十六个恃49,这个都是我执的表现,我执在里边,你怎么看得到呢?末那识把阿赖耶识执为我,产生我慢、我爱、我痴,这个东西,你自己觉不到的,那么你怎么自己看到自己我执在起作用呢?就是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