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6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永離衆苦及衆苦因”,嘴裏說得很好聽,做就做不到,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。一些居士,儀軌,“我一天四座不斷”,念得很勤,人家有點小事情幫忙,“唉!我沒空,對不起!我不來”。這個念了幹啥的?你念了半天,對佛面前說,“我要幫助衆生,要利益衆生”,真正利益衆生事情來了,一點也不做。那麼還有一個,反過來了,一天到晚做利益衆生去了,經也不念了,對不對?又不對了!你利益衆生,你本錢有沒有?你沒有學,沒有修,你沒本錢。沒有本錢,憑你這個世間上一點點力量去利益,利益好多呢?自己還沒有跳出叁界火宅,你怎麼能幫助他呢?我們說永具安樂及安樂因,最大的安樂什麼?涅槃的安樂。你怎麼能使他得到呢?最苦的苦因,地獄的苦,無間地獄的苦,你有什麼能力把它除掉呢?那你沒有學修,你怎麼除呢?所以說,自己的學修有了,再去幫助人家,這個要兩方面統一起來的,不能偏于一邊,專門把自己的功夫拿得很緊,念了很多話,不兌現的,那說個不好聽的話是騙佛,你佛面前盡說好話,在衆生面前,好事不幹,你這個怎麼做呢?那你一味地做事情,不修持了,那個也是有漏法,真正安樂,真正拔苦也做不到的。

  

  那麼這兩種,把它如何平均起來?這個是菩薩戒裏都有了,這些我們已經講過了,沒有聽到的,以後有機會去把磁帶聽一下。

  

  那麼對上品的起這個意樂,當然很容易,真誠的意樂,意樂勝解,要發這個勝解心,勝解心就是決定的心,我真正地,不是假地,一定要把一切樂給他,如果真正碰到事情了,就給。那就是真正意樂心了。

  

  “此願成已”,這個願成功了(上品容易)。“于中下親,亦漸次修”,那麼修中品的親,中品的親,那就是自己的財法之交,那些也是在世間上說也是,最好的好朋友,那麼也要把一切安樂施給他。

  

  中品親修好了之後,修下品親,那麼下品親,財交,總算也有點好處的,那麼他幫助你經濟上的,你也要使他一切安樂,這個都還是好修。

  

  這樣子親這一品修好了,“如是勝解。于親叁品,得平等已 ”,把他都平等地把最大的安樂都要給他,上中下叁品一樣的都是與樂。這個修呢,比較容易。

  

  “次于處中”,那麼對處中的,不相幹的人,要真誠的意樂、真正的勝解,要把快樂布施他,這個就難一點了。“他跟我不相幹的,我給他那麼好幹啥?”那麼這個已經難一點,但是不頂難。

  

  最後,是上、中、下怨,中品的修成功之後了,修下怨,對你的親友有仇的那些人,你要把他布施一切安樂,這個不太容易了。中、上的怨更難了,如果你這下、中、上的要漸次修,這樣子都修成了,慈無量就成功了。

  

  “如是勝解,由數習力,能于上怨,起與樂願,與上親等,修此勝解,既得無退,次于所緣,漸修令廣,謂漸運想,思惟一邑、一國、一方、一切世界,與樂遍滿,是爲修習,慈無量成”,修成了。上品的怨修成之後,這樣的勝解,還要數習力,經常修,經常修,開始修不習慣的,修不起的,怨家是怨家,親家是親家,決定平不了,一定要經常修,經常修,這個就是改變我們習慣,我們說,人的思想都是習慣養成的,你哪裏本來有個什麼思想?都是一切因緣和合的,你小時侯的家庭環境,社會一些信仰的東西,你學校裏學的一些知識,湊攏來,再前輩子帶來的一些過去的那些,善根也好,過去的煩惱也好,都成了你現在的思想,你如果調了個環境思想還會改變的,那麼這個思想,過去的,無始以來的思想,貪瞋癡,怨親分明的,有仇恨,有貪的那些思想,經常修四無量會改變的,要數習修。

  

  我們這裏要強調,要數習修,經常修。我們修四加行,十萬是最起碼的一個起點,要麼不修,起碼十萬,十萬,二十萬,叁十萬,一百萬,我們說修四歸依十萬還容易,磕大頭磕一百萬,你想想看,這個要修好多?那是很艱苦的,磕個大頭,很吃力啊,身體年輕的,身體好的還感不到,但是你一天磕上幾百,甚至一仟的話,恐怕也相當吃力,那麼要年紀大一點的,身體差的,更吃不消。要發的願磕十萬,已經不容易了,要磕一百萬,甚至于不止一百萬的,那不容易噢!

  

  海公上師進藏,跟他一起進去的永光法師,以前的成都的佛教會的會長,學法他不如海公上師,差得很遠,他就是發了一個大願,就是要磕一百萬大頭。他進藏之後開始磕,沒有磕完,回到漢地以後又磕,最後這輩子磕完了一百萬。他的行持,我們平時去看看他,也看不出什麼。但是他圓寂的時候,他的弟子親自告訴我的,他火化以後,去撿舍利,第一次撿了半天,撿不到。後來,第二次再去撿,撿了很小的一顆,綠顔色的一顆舍利。這個綠顔色舍利,放在兩千倍的顯微鏡下一看,裏邊一棵大樹,樹下一個老和尚,跏趺而坐。那麼這個東西一般就聯系到他生前,他生前是修綠度母的,所以說得了一個綠舍利。他也歡喜坐禅的,他歡喜坐的,坐在大樹下,這個都是因果有聯系的。(158B)他的功德一般人看不出來,我問他的一個侍者師,也是我們學生,寶光寺的,他是最親近的侍者師,他說他就是平時愛坐,另外也看不出什麼,綠度母是經常修的,一百萬大禮是磕滿的,他的功德是這樣子。那麼燒到一個舍利也不簡單了,我們說舍利不是馬馬乎乎的,這個不是裝作出來的,它裏邊還有一棵大樹,還有一個老和尚。

  

  要把上親跟上怨,兩個修得一樣了,數習力,一定要經常修。那麼這個就是說我們也很科學的,量變能導引質變的,要質上的變化,沒有數量的變化是不行的,起不來的。所以說要數習數習,經常的去習的話,……。我們這很多人就不耐煩,一般《五字真言》今天念,明天念,後天念,一天念兩遍,叁遍,“幹啥嘛?我背也背下來了,還要念?”數習力,你沒有數習力,你改變不了你的習氣的,思想也改變不了的,就是要天天念。所以很多人說念誦太多了,你不念,你思想怎麼改變?你念都嫌煩了,那個菩薩道的無量的難行苦行,你怎麼修呢?我們看看那些現代的大德們,虛雲老和尚也好,廣欽老和尚也好,弘一大師也好,都修苦行的,沒有苦行,不會出什麼成績的,要想舒舒服服地成佛,那很困難。

  

  這樣子經過數習以後,他能夠産生一個奇迹,把上怨跟這個上親可以把他拉平,一樣的起與樂的願,跟上親一樣的,就是靠修。你不修,你說這個道理很簡單,上品跟下怨把它拉平就可以了,你拉得平嗎?拉不平的,只有天天去修,修是很簡單,就是那麼想想想!但是想到後來會平的,這個東西就是數習力的關系。所以不要看輕這個重複的事情盡做盡做。我們前面不是說過的,“南無觀世音菩薩”,一天地念,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,這樣子,你念它幹啥?念了有好處!你怎麼沒有好處呢?越多呢,質量會改變的。我們只要想寫字好了,你天天寫,天天寫,你那個就會寫得好起來,你不寫,你自己去看帖好了,這個帖是這麼的,哪個名家寫的,你把它看了會了,鑒別力也有了,哪個寫得好,哪個寫得差,都有了,你下手試試看,不行的,下了手跟小學生一樣的,沒有練習嘛!天天練,天天練,練了之後就好起來了,這個奇不奇怪?一點也不奇怪,數習力,就是數習力。

  

  “修此勝解,既得無退”,這樣子的勝解心修到不退之後,你畢竟還是怨親還有限的人,要把所緣的人,有情把它擴大。“次于所緣,漸修令廣”,跟不淨觀一樣的,修法都差不多的,修自己,修人家,再擴大到一個房間,一個村子,一個鎮,一個縣,乃至擴大到一個國家,一直到四海邊,這個不說四海,擴大擴大,一直擴大到哪裏?一隅,一個小城鎮,一個國家,一個方,東方所有的地方,西方,南方,四維上下,一切世界遍滿,“與樂遍滿”,所有一切世界的有情,欲界的,都給他與樂的心,充滿了這個十方世界。

  

  “是爲修習,慈無量成”,這樣子,慈無量心修成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修悲法者,謂觀有情,沒衆苦海,便願令彼,皆得解脫。

  

  “修悲法者,謂觀有情沒衆苦海”,修悲無量的方法,就觀一切有情,在苦海裏邊,頭出頭沒,在苦海裏漂浮了,“便願令彼,皆得解脫”,那苦得很了,就發一個願使他離開一切的苦。

  

  

  

  

  修喜法者,謂想有情,得樂離苦,便深喜慰,實爲樂哉。

  

  “修喜法者,謂想有情得樂離苦,便深喜慰,實爲樂哉”,修喜無量,看到衆生離開苦了,得了安樂,自己怎麼樣?深深地高興,欣慰,這個心,他離開苦了,他得了安樂了,我高興得很。這個父親對孩子才起得這個心,一般說就比較……,世間上的人就是這個煩惱也根深蒂固的,很不容易起來,很不容易生起個欣喜心,總是人家好了,我是不高興,人家比我差,我才高興,要突出自己。我們經常說的,凡是凡夫都是要突出自己,在人家面前說我怎麼樣,怎麼樣能幹,怎麼怎麼樣地好,我不倒單,幹什麼?突出自己,我超過人家,我比人家高。說話裏邊,你們仔細去聽聽好了,很多人說話都圍繞著自己在說,目的在啥呢?擡出自己來,我比你們好,那麼這個心就是我執産生的,我執是無始以來每個人都有的,那麼我們佛教恰恰修的就是破我,把我破掉了,你這個東西就沒有了。那麼我們呢,我要破談何容易?平時,就是我執的苗子露出來的時候,趕快把它砍掉,不要給它擴大,把它縮縮,縮到一個小小的把它製伏它,慢慢把它根子去掉,這就是修行。你自己就是照鏡子了,平時你說話裏邊,思想裏邊有沒有突出我(我的這個心思)?

  

  我們在《戒定慧基本叁學》的《禅定品》後邊,有個叁十六個恃49,這個都是我執的表現,我執在裏邊,你怎麼看得到呢?末那識把阿賴耶識執爲我,産生我慢、我愛、我癡,這個東西,你自己覺不到的,那麼你怎麼自己看到自己我執在起作用呢?就是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