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缘的有情是无量,所缘的境是无量的有情,所以叫无量。“引无量福故”,从缘境是无量,(158A)所感的果也是无量,因为境是无量,从缘那个境产生的福报,等流果也是无量。引无量福,福气有无量福,最后的果,异熟果,这是无量的福是等流果,这个无量的果是异熟果,都是无量,所以就叫四无量。境是无量的,等流果是无量的福,异熟果是无量的果。
问:此何缘唯有四种?答:颂言对治瞋等故(等取害等三障故也),此有四障,一瞋,二害,三不欣慰,四欲贪瞋,对治此四,多行障故,建立慈等。
“问:此何缘唯有四种”,为什么只有四个呢?你说四无量,既然每一个无量有那么大的福,那么大的果,不是多修一点嘛?只有四个干什么呢,八个不是更好吗?
“答:颂言对治瞋等故”,因为这个四无量是能对治的法门。对治什么?“瞋等”,等就是害,下面三个障,下面都要讲。那么此有四障,哪四个障呢?一个是瞋;一个是害。一个是不欣慰,妒嫉,人家有好了,不高兴,你好你的,我心里非常不服你,你好你的好了!我认为你不好。这样人很多。人都有这个妒嫉心,所以要修这个喜无量,人家有好的,起随喜心。有的人发财了,生气,这个人是你的冤家,“他这个人怎么发起财了,看他没几天就要倒霉的”,这种心理要不得,人家发财,他有福气,过去他培了福,现在得了果,是好事情。不欣悦,人家有好的事情不高兴,这是妒嫉,以妒嫉为体的。四是欲贪瞋,舍无量,就是有欲的贪,欲的瞋,对亲的要接近,对冤家要远离、要消灭等等,这是由贪瞋作怪,不能平等。如果要冤亲平等的话,不能生欲贪,不能生欲瞋。瞋决定是欲界的,贪是三界都有,这里指的是欲界的贪瞋,因为这四无量属于欲界的。
“对治此四,多行障故,建立慈等”,这四个是多行障,经常发现的,经常出现的障,所以要修四无量。有些不是多行障,就不必那么严重地对治,这个每一个人都有,而且经常会发生,所以说要修四无量来对治它。反正我们学法,总是把自己心里对照,不要去看人家,你看这个人妒嫉,这个人你看他要害人,尽是照人家,不好!自己看看自己,到底心里怎么样?有没有妒嫉心?有没有这个害的心?有没有欲贪瞋的心?尽量观察自己,把烦恼息下去,这是修行。经常看人家,说人家的不好,搞矛盾等等,这不是修行,这是修烦恼。所以一样的一个镜子,对自己照就是修行,对人家照就是修烦恼,感的果也不一样了。
慈悲无瞋性,喜喜舍无贪者,出体也。慈悲二种,无瞋为体。若依论主,慈用无瞋,悲是不害也,喜即喜受,舍即无贪,此慈悲等,若并眷属,五蕴为体。
“慈悲无瞋性,喜喜舍无贪”,慈无量、悲无量两种,无瞋为体。这是有部说法,慈悲两个无量心,都是无瞋,没有瞋心才有慈,没有瞋心才能悲。如果对人有瞋心的话,这个人受苦,“该受”,那你怎么悲呢?悲不起来了。
“若依论主,慈用无瞋,悲是不害”,假使根据世亲菩萨的意思,他是有点不一样。慈是无瞋与乐,你要给他快乐,没有瞋心,有瞋心不会给他快乐的。悲是拔苦,是不害,不去迫害他,不去恼害他,这是悲。他认为行相两个不一样,但是不害也好,瞋也好,都是一个体系的,是瞋的等流下来一些小的烦恼。
“喜即喜受”,这个喜无量,它体就是喜受。“舍即无贪”,舍就是无贪。“此慈悲等,若并眷属,五蕴为体”,这个慈悲喜舍,它的体固然如此,一个是无瞋,一个是不害,一个是喜受,一个是无贪,都是心所法。但是它的眷属就是相应俱有法,一起加上来的话五蕴为体,五个蕴都有。定共戒是色蕴,相应的心王心所,那就是受蕴、想蕴、行蕴,心王就是识蕴,所以这五个蕴都有。
问:若舍无贪性,如何能治瞋?答:此所治瞋,贪所引故。若依论主,舍用无贪、无瞋二法为体。
“问:若舍无贪性,如何能治瞋”,假使说舍无量心是无贪,我们对有情有冤有亲,亲家是起贪心,以无贪对治它可以,对亲家舍了,不怎么亲近了。但是冤家对他有起瞋恨心的,你说无贪来对治瞋,这个怎么对治?这两个不相干的。
“若舍无贪性”,舍无量假使无贪为性,怎么对治瞋呢?你对冤家有瞋恨心,本来就是对他有瞋恨心,那有贪呢?本来就没有贪,再来个无贪有什么用呢?
“答:此所治瞋,贪所引故”,这个瞋,还是贪引起的。我们要回忆到前面讲《随眠品》的时候,贪瞋痴慢疑,贪,贪瞋、贪痴、贪慢、贪疑,一切烦恼都从贪引起的,这个话大家要记住。那么所以说,包括瞋在里边,因为瞋也是贪引起的。这个我们也可以体会的,冤家往往是亲家造成的,跟他好得不得了的时候,就会成冤家,一个意见不对了,成了冤家。因为太好了,一向大家都是互相随顺的,碰到一个事情不随顺,不听了,那就是气得不得了了,那冤家就来了,甚至于动刀的都有,这个事情,所以冤亲都是无常的。菩提道次第也讲了这个冤亲平等的说法。有个经说,有的人对一个女人生了很多贪心,他说你贪什么呢?前辈子不晓得杀了你几次了,是大冤家,你现在怎么又生起贪心来了?这个过去世的冤家、亲家是无常的,翻来覆去在变的,所以说没有一定的亲家,也没有一定的冤家。那么所以说,这个所治的瞋是贪所引故。
“若依论主,舍用无贪、无瞋二法为体”,那么这是有部的说法了,因为前面讲有部的时候,贪、贪瞋、贪痴、贪慢、贪疑,都是贪引的,但依世亲论主,他的看法,不如两个都说出来好,一个是无贪,一个无瞋,这两个法为体,那么对冤家是无瞋,对亲家是无贪,这个是冤亲平等,“二法为体”。
与乐及拔苦,欣慰有情等者,明行相也。与乐是慈,拔苦是悲,欣慰是喜,有情等是舍,谓怨亲平等,舍怨舍亲,名为舍也。愿诸有情,得如是乐,如是思惟,入慈等至。愿诸有情,离如是苦,如是思惟,入悲等至。诸有情类,得乐离苦,岂不快哉,如是思惟,入喜等至。诸有情类,平等平等,无有怨亲,如是思惟,入舍等至。
“与乐及拔苦,欣慰有情等”,这是行相。慈无量心,与乐。“与乐是慈”,一切有情要给他快乐,父母对孩子总是千方百计地给他吃、给他穿、逗他欢喜,这是与乐。“拔苦是悲”,有苦把它拔除,一点小苦都把它拔掉,这是悲。“欣慰是喜”,他有好的事情,心里高兴,这是喜。“有情等”,有情平等是舍,这就是四个无量心行相。什么叫“有情等”?“怨亲平等,舍怨舍亲”,舍怨,怨家不要记住,亲也不要执着,这个叫舍。
“愿诸有情,得如是乐,如是思惟,入慈等至”,那么这是说怎么修慈等至的加行。他发这个愿心,希望一切有情得这样子的快乐,这样子思惟之后,入慈等至,入慈心定。我们天天念四无量,“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”,这个就是说,发这个愿,将来要入慈无量心的定就是这个愿发起来。天天在发了,你说念诵没有用,你说怎么没用呢?都是精髓,每一个念诵里的东西都是包含着很大的修行在里边,《五字真言》去看,没一个不是宝贝,偏偏有人不想念,你把宝贝不要;不要,你要拿什么呢?你拿沙子、石头。
“愿诸有情,离如是苦,如是思惟入悲等至”,离苦。
“诸有情类,得乐离苦,岂不快哉”,一切有情得了快乐,离了一切苦了,这个是很舒服的事情,心里很高兴,这样的思惟,喜等至,喜无量。人家得了快乐,人家离了苦了,我高兴,这是喜无量。这个很重要,我们现在一般的人这个心,妒嫉心都是有的,大家不要死捧面子,当然也不是说故意去挑剔人家的过失了。每一个人的妒嫉心有没有?自己去问自己有没有,人家得了好处,你是怎么样对待?假使你很高兴,高兴得不得了,好象自己得到一样,那才是真正随喜。会不会呢?恐怕一般不会。假使说传法,某人传了法了,我没有,气得不得了,我比他好不传,他这么一个人传了,妒忌,不但妒忌,甚至于把上面的人都恨起来了。这个心要不得,造罪了。所以说这个心,我们不要掩饰,每一个人都会有。如何对治?起喜无量心。
“诸有情类,平等平等,无有怨亲,如是思惟,入舍等至”,一切有情平等平等,没有怨亲,这样子思惟呢,能够生舍无量。如果我们修菩提心,这是基础,没有这个舍无量,你菩提心怎么生起来?《菩提道次第》讲菩提心的时候,先要修舍无量。
缘欲界有情者,明所缘境,此四无量,普缘欲界,一切有情,不缘上界者,谓能治彼瞋等障故,上界无瞋等,故不缘上界也。
缘欲界有情。这是说:四无量心缘什么境呢?是欲界的有情。“此四无量,普缘欲界一切有情,不缘上界”。
好了,很长,今天到这里。
第135讲
《俱舍论颂疏》,昨天我们讲到四无量,今天还是接下去。无量,昨天讲了有四种,慈悲喜舍,对治的是瞋、害、不欣慰、欲贪瞋,这是四无量所对治的。那么四无量的体性,有部的说法,慈悲两种都是无瞋为体;世亲菩萨认为,慈是无瞋,悲是不害,不恼害人家。喜就是喜受,这是一样的。舍是无贪。
那么这个无贪里边就是有一个问题,平等舍,怨亲平等,对亲无贪是对的,对怨怎么无贪呢?本来没有贪,就是仇恨,瞋恨心。那么这个就是说,所谓瞋也是贪所引起的,所以这是有部的说法,所谓瞋就是贪瞋,前面我们讲《随眠品》一开始就讲,没有贪就没有瞋,这个瞋还是贪引起的,所以说这个瞋还是要无贪来对治,无贪是根本。
但是世亲菩萨的看法,还是分两个好一些,对亲是无贪,对怨是无瞋,这两个把它平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