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为殊胜智见?谓于此定,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,至圆满位,于旧眼边,发起色界大种所造清净天眼,依此天眼,生净眼识,依此眼识,能遍观察前后左右上下诸色,如如色界大种所造清净天眼旧眼边起,如是如是,生净眼识,依此眼识,领受观察彼彼诸色,是名此中殊胜智见。有作是说,由意净故,胜解观见,即人肉眼。变成天眼,名胜智见。今此义中,即前所说,清净眼识相应胜慧,说名为智,亦名为见,谓天眼识相应胜慧,领受观察彼彼诸色,是名此中殊胜智见。
第二种,殊胜知见。先是修光明定47,这个在《法蕴足论》讲得很多,观光明,先观小的光,再大的光。他又打了很多比喻,假使说烧柴的柴火来说,先是一担的柴烧,二担,十担,一百担,一千担,越来越大,最后大光明遍虚空尽法界都是光明,这么观,得了光明的定,得到之后取光明想,这样子见了又修,修到圆满的时候,于肉眼边发起色界大种所造清净天眼,就在自己的肉眼旁边,就边边,挨着肉眼的地方,色界的大种,色界的清净的四大种生起一个天眼,这个天眼是色界的大种生的。所以说我们要得通一定要修定,色界的定得到了,色界大种有了,你才能起天眼,如果你气功师那样子的,还是欲界的眼睛,看到什么,看到什么了,你想想看,这个不是天眼,这个是借人家的眼睛看的,这个东西学了教都很简单的。色界的,我们要得天眼,决定色界的大种生起的天眼。这个天眼就生起清净的眼识,不是我们一般的眼识,这个眼识能够观察各式各样的东西,那就是前后内外上下都能观察,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天眼跟肉眼的差别,这个是超过肉眼不晓得多少倍,这个就叫清净的知见。
什么叫知见?眼识清净相应的那个慧,慧心所,这叫知,也就叫见。眼识能观察一切,但是跟它相应的慧,知见,知见还是在它慧里边。就是清净的殊胜知见,第二种。
云何修定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证得胜分别慧?谓有苾刍,善知受生,善知受住,善知受灭尽没,于此住念非不住念,及善知想善知寻,于此住念非不住念,是名修定。能令证得胜分别慧者,谓于此定,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一切不善慧,非理所引慧,所有不善障碍定慧,皆悉破坏,舍置不起此相违慧,生长坚住,由此故说,能令证得,胜分别慧。
第三种,胜分别慧,殊胜的能够分别那个智慧。这个分别慧,指修加行什么呢?修加行观受心所,观受生、受住、受灭,把这个受观得很多48,然后能够证到殊胜的慧。
这样子的定,你慢慢的修,多修多修,可以把一切不善的慧,不如法的慧,非理所引的慧,不善慧是不好的慧,就是跟烦恼相应的,或者是非理所引的不如理的,“所有不善障碍定慧”,不善的障碍定的那些慧,“皆悉破坏”,把一切不善的慧,非理所引的慧,所有不善障碍定的慧全部破坏掉。“舍置不起”,不但是破坏掉,把它舍掉了,永远再不起了,就是文化大革命说的,打倒在地上再踏上一个脚,永世不得翻身,这样子那些不好的慧,全部破坏掉了。
与此相违的慧,“生长坚住”,反过来,跟它相反的,不善慧相反的是善慧,非理所引的慧相反是如理所引的慧,那个障碍定的慧(相反的),这个是不障碍定的慧,这些慧生长,长出来,而且坚住,坚固地安住不动。“由此故说,能令证得胜分别慧”,这样子,证到胜分别慧。这是第三个。
云何修定,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证得诸漏永尽?谓有苾刍,于五取蕴,数数随观,生灭而住,谓此是色,此是色集,此是色灭,此是受想行识,此是受想行识集,此是受想行识灭,是名修定。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证得诸漏永尽。能令证得诸漏永尽者,漏谓三漏,即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,彼于此定,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,能令三漏尽,等尽、遍尽、究竟尽,故名诸漏永尽。于此永尽,得获成就,亲近触证,故名证得。
第四个,“于五取蕴,数数随观,生灭而住”,第四个诸漏永尽观什么?观五蕴,观五蕴是五取蕴,有漏的五蕴,观它的生灭,这样子就观到,最后得到诸漏永尽。
什么叫诸漏?三漏,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,前面讲过的。三个漏全部永尽,三界的漏都搞完了,那就出三界了。“彼于此定,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”,不断地修这个定,多多地修,得到自在以后,“能令三漏尽、等尽、遍尽、究竟尽,故名诸漏永尽”,把这个定不断地修,修得成熟自在以后,这个三漏,欲漏、有漏、无明漏,把它消灭尽。等尽,这进一步消灭尽,遍尽,全部消灭,究竟尽,根子也消灭,最后的一切把它消尽了,诸漏永尽。这就是讲尽的一层一层的层次,越来越深,究竟尽把它的根子都搞掉了,没有了。那么诸漏永尽之后,得到成就,亲自证得到之后叫证得诸漏永尽。这在《法蕴足论》讲的文字很多的,我们是只能够略略地介绍一下。
那么这四个,四修定,在佛教里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法相。
好,第二十八卷圆满。
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九
分别定品第八之二
乙二、明能依功德
丙一、明四无量
从此第二,明能依功德。就中六:一、明四无量,二、明八解脱,三、明八胜处,四、明十遍处,五、明得依身,六、明起定缘。且第一明四无量者,论云:如是已说,所依止定,当辨依定,所生功德,诸功德中,先辨无量。颂曰:
无量有四种 对治瞋等故 慈悲无瞋性 喜喜舍无贪
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
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 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
“从此第二,明能依功德”,前面讲了很多的定,是所依的定,现在,依靠那个定有什么功德?能依的功德,要讲依在定上的功德。
“就中分六,一、明四无量,二、明八解脱,三、明八胜处,四、明十遍处,五、明得依身”,依什么身得的,“六、明起定缘”,要修定的缘。
先讲四无量。“且第一明四无量者。论云:如是已说所依止定”,所依的定讲得也不少了,那么能依的功德现在该说了。“当辨依定,所生功德”,依了这些定产生什么功德呢?如果说修了定没有功德的,那修它干啥?正因为它定里有产生很多功德,所以要修定。那么能够依这些定功德是什么?我们前面是智的功德,这是定的功德,这两个不要混淆。
“诸功德中,先辨无量”,那么多定生的功德,先说四无量。
这些我们在《五字真言》都是要念,“永具安乐及安乐因”,这个天天念的,倒底你们能不能把这个四无量搞清楚,也不敢说了,那么这里就是讲四无量。很多人说讲《五字真言》,这里就在讲了,一段一段地给你讲,全部给你讲,说个老实话,接受不了。下边二十空,现在怎么讲呢?二十空那是中观的东西,讲了也莫明其妙。大般若的二十二个喻也不太好懂,那么十地颂,那比较好懂一些。反正《五字真言》都是五大部里收进来的,十地颂是《现观》的,二十空颂是《入中论》的,这都是大部论里收来的。
四无量,“无量有四种,对治瞋等故”,无量有四个,慈、悲、喜、舍,对治的。“慈悲无瞋性”,这里是慈无量、悲无量,它以无瞋为性。“喜喜”,喜就是喜,以喜为性。那么舍,无贪为性。
“此行相如次”,它们的行相挨了次第,慈无量心是与乐,悲无量是拔苦,喜无量是欣慰,舍无量是有情等。这个等不是很多很多有情,有情平等平等,有情平等。“缘欲界有情”,它缘的那些有情呢?欲界的。色界、无色界没有苦,你怎么拔?所以说它要缘欲界的。
“喜初二静虑,余六或五十”,依什么?喜无量依初静虑,这是依的地,喜无量依初禅、二禅,因为有喜。就是其余三个无量,慈悲舍,依六个地,未到、中间、四静虑都可以依。那么喜无量,决定是依初二静虑,初二静虑有喜的,你说你修无量,慈悲修了,修喜,结果没有喜的,你怎么修呢?这个初静虑、二静虑有喜。
释曰:初句总标,次一句显唯有四,次两句出体,次三句明行相,次一句明所缘,次两句明所依地,次一句明不断惑,次一句明处及成。无量有四种者,一慈,二悲,三喜,四舍。言无量者,无量有情为所缘故,引无量福故,感无量果故。
“释曰:初句总标”,四个无量有四个,总标。“次一句显唯有四”,下边一句,为什么无量只有四个?因为它对治就是四个东西。“次两句出体”,那么这个四无量的体是什么。再下面三句是行相,慈无量、喜无量、悲无量,它们的行相如何。再下边一句,它所缘什么境。再下面两句,这四无量依什么地,依什么定。“不能断诸惑,人起定成三”,最后第二句它不断烦恼的,只是把它压下去。最后一句,“明处及成”,什么地方的人能起,怎么样子成就。
“无量有四种”,第一个,我们所说的无量,这个是定的功德,有四种无量,就是慈悲喜舍。这里重复提一下,舍,舍有受的舍,苦乐忧喜舍五个受,就是属于受的舍;还有行舍,行蕴里边的相应行,就是心所法里边一个舍,舍心所;这是无量舍,四无量里边有一个舍。所以说,讲到舍,假使人家给你辩论,说舍什么什么,你倒先问他:你说的是行舍?还是受舍?还是无量舍?你说清楚了,我才能跟你说,我回答你了无量舍,你说我不是的,我说行舍;我给你说行舍,你说不是的,我说受舍。那你不是开玩笑?你要输的了。那你要问清楚:你问什么舍?我再给你回答。就是要反问一下。
“言无量者,无量有情为所缘故”,为什么叫四无量呢?它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