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5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无愿三摩也要无愿。

  

  “不取苦相,因集生缘者,此五非是无漏相故;不取道等四行相者,为厌舍故,谓此无愿,不愿圣道,作道等相,便欣于道,不能厌故”,他这里说为什么无愿三摩地只取一个无常相?空相,前面已经空三摩地厌掉了,不说了,把空相厌掉了。无愿三摩地,还有很多行相了,前面说的,前面无愿三摩地有很多行相,集谛的因集生缘,还有这个苦里边苦、非常,那么还有道谛的道如行出,怎么无愿无愿三摩地只取一个非常相呢?他下边要给你简别,不取苦相,本来还有一个苦呢,怎么不取苦呢?集谛里边,因集生缘四个相本来有的,怎么无愿无愿没有它呢?

  

  “此五非是无漏相故”,这五个相都不是无漏相,无漏不会苦的,无漏也不会因集生缘,不会生起那些。你现在缘的是无愿三摩地,无愿三摩地是圣道,圣道没有苦相,也没有因集生缘,所以说不能起苦的行相,也不能起因集生缘的行相,因为这五个东西不属于无漏的,现在无愿三摩地是无漏,不能起这个行相。

  

  “不取道等四行相”,那么道谛,道如行出,它是四个行相是无漏的,该能起了?“为厌舍故,谓此无愿,不愿圣道”,它这个无愿无愿把圣道也厌掉了,他已经过了河了,再执着它干啥呢?假使你说道如行出的相,对道还是有欣的欢喜的意思在里边,不能厌,就厌不了了,所以说,道谛的道如行出四个行相也不起,那就是说,把道谛也要舍掉。

  

  

  

  

  后缘无相定,非择灭为静者,释重无相也。无相无相,即缘无学无相三摩地,非择灭为境,以无漏法无择灭故,观前无相,非择灭故,于无相上,复更无相,名无相无相。观非择灭,但取静相,非灭、妙、离,滥非常灭,不作灭相,以非择灭是无记性故,不作妙相,非离系果,不作离相。

  

  “后缘无相定,非择灭为静”,那么最后一个无相无相,无相无相就是缘无学的无相三摩地,就是后面那个无相无相,“缘无相定”就是无相三摩地。这个无相三摩地,本来无相三摩地是择灭,现在无相无相是缘它的非择灭。“以无漏法无择灭故”,无相三摩地,它是无漏法,无漏法怎么好择灭呢?有漏法是烦恼,可以择灭,现在无相三摩地是无漏的,你怎么择灭呢?那就是非择灭,缘缺不生,择灭是不行的,但是缘缺不生是可以的。“以无漏法无择灭故”,不能有择灭。

  

  “观前无相,非择灭故”,那么就观前面无相,观它的非择灭那个东西,一样是灭,但是方式不同。“于无相上,复更无相”,本来是无相,再也不要执着个无相,把无相也扫掉,无相无相。

  

  “观非择灭”,把无相的东西,观它的非择灭,那就是说把无相的相也去掉。“但取静相”,在灭谛的四个相,无相三摩地,灭静妙离四个都有,这里只取一个静相。静相就是息下去了,把这个无相也息下去。

  

  为什么灭静妙离四个只取静呢?“非灭、妙、离”,灭妙离三个不能起这个行相,为什么?“滥非常灭”,假使取灭的行相,跟无常那个灭要混淆,这个是绝对寂静的东西,不是无常灭,所以不作灭相。“以非择灭是无记性故,不作妙相”,妙是善,那么非择灭是无记的。这个非择灭跟虚空无为都是无记的,这个都是前后要一贯,本来你讲到这里,“怎么非择灭是无记的呢”?是无记的,择灭是胜义善,这个早就讲过了。“不作妙相”,妙是善,既然是无记的,妙的行相也不起。“非离系果,不作离相”,它是非择灭,不是择灭的离系果,不作离,它也无所谓离,离系果有离,它不是离系果,怎么叫离呢?所以说本来是无相三摩地作的行相是灭静妙离,无相无相三摩地,只是静的行相,灭、妙、离都不能起。

  

  

  

  

  有漏人不时者,重三等持,唯是有漏,厌圣道故,唯三洲人,不时无学,能起此定。离上七近分者,明重空等三,依十十45地起,谓欲界、未至、中间、四本静虑、四本无色也。初禅已上,七近分地,无重空等三,故言离也。

  

  那么这个把重三摩地,三个行相也讲完了,讲完了之后,他要辨它的三性,这个重三摩地,它是属于有漏无漏?那么什么人能修这个三摩地?

  

  “有漏人不时者,重三等持”,就是空空、无愿无愿、无相无相,这三个等持,只是有漏的。怎么有漏呢?“厌圣道故”,本来空、无相、无愿是无漏的,你现在把它厌舍掉,那不是有漏的吗?无漏的怎么厌无漏呢?但是这个有漏,却是高级的有漏,不是一般人能起的,只有三洲里边的人,还是要不时解脱的利根阿罗汉才能起这个定,所以这虽说是有漏,实际上是很高的。

  

  “离上七近分者,明重空等三依十一地起”,这个重空三摩地,十一个地都能起,谓欲界、未至、中间、四根本,四无色都能起。“初禅已上,七近分地无重空等三,故言离也”,初禅以上有七个近分地,初禅的近分定,未到地定可以起,那么上边七个近分定,它们没有这个重三摩地没有,所以要离开。那我们说欲界跟那个有顶怎么也能起?有漏的,当然能起,它都是有漏的,欲界是有漏,有顶也是没有无漏。但是这个有漏却不是一般有漏,欲界的圣者要起这个重空三摩地,必定要得到未到地定的圣道以后,是阿罗汉当然有圣道;那么有顶的圣者,有顶的人他要起这个重空三摩地要得到无所有处的圣道。前面讲过的,有顶没有圣道的,无漏道没有的,要借下边那个地,无所有处的无漏道,那么他一定要得到了无所有处无漏道之后,然后才能起重空三摩地。虽然说有顶、欲界都能起,这是阿罗汉的事情,得了无漏道之后的事情,才能起这个有漏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四、明修四等持

  

  从此第四,明修四等持。论云:契经复说,四种等持,一、为住现法乐,二、为得胜知见,三、为得分别慧,四、为诸漏永尽。修三摩地,其相云何?颂曰:

  

  为得现法乐  修诸善静虑  为得胜知见  修净天眼通

  

  为得分别慧  修诸加行善  为得诸漏尽  修金刚喻定

  

  “明修四等持”,四个等持,这个经里边还有四个等持,也要解释一下。这四个等持很有名的,一般书上讲得也不少。“为住现法乐”,现法乐住,这是前面见过面的。“为得胜知见”,殊胜知见,没有见过,《法蕴足论》讲得很多。“三、为得分别慧”,胜分别慧。第四,诸漏永尽,“为诸漏永尽”。修三摩地目的是,第一个现法乐住,第二个得殊胜知见,第三个得胜分别慧,第四个诸漏永尽,把烦恼都灭完。这个就是说,有四个等持。

  

  “颂曰:为得现法乐,修诸善静虑”,要得到现法乐住,那么修善的,就不是味静虑了,要得善的静虑,有漏的善。“为得胜知见,修净天眼通”,要得殊胜知见,要修清净的天眼通。“为得分别慧,修诸加行善”,加行的善法。“为得诸漏尽,修金刚喻定”,这是已经无漏的。这个善,前面的,你现法乐住要修善静虑,这个不管有漏无漏都能有现法乐住,所以说善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为得现法乐,修诸善静虑者,善言通摄净及无漏,修诸善静虑,得住现法乐故。修净天眼,得殊胜知见,知见即是清净眼识相应慧也。若修三界诸加行善,及无漏善,得分别慧。修金刚喻定,得诸漏永尽。

  

  “为得现法乐,修诸善静虑者,善言通摄净及无漏”,不管你有漏善,无漏善,都能有现法乐住的功能。“修诸善静虑,得住现法乐故”,凡是善的静虑修了,都会得到现法乐住,只有味静虑是得不到的。

  

  修清净的天眼,“得殊胜知见”,“知见即是清净眼识相应慧”,为什么叫知见呢?清净的眼识,不但是眼睛看到了,还有相应的慧,跟清净眼识同时生起的相应的那个慧,就是它真正的体,殊胜知见。

  

  “若修三界诸加行善”,三界的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的加行善,“及无漏善得分别慧”,得殊胜的分别的慧。

  

  修金刚喻定,那就是说无学那个金刚喻定,断了最后有顶第九品烦恼的,得到诸漏永尽,这一品断了之后,一切烦恼都没有了,诸漏永尽。

  

  这四种,这里讲得很简单,《法蕴足论》讲得很多,我们也不能全部把它拿来讲了,但是我们可以略略地把它的要点说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云何为修?谓于此定,若修若习,恒作常作,加行不舍,总名为修。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者,显于此定,能得自在。能令证得现法乐住者,谓于此定,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,于现法中,证得乐住,可爱可乐,可欣可意,无所悕望,无所思慕,寂静安隐,故名乐住。于此乐住,得获成就,亲近触证,故名证得。46

  

  《法蕴足论》先说现法乐住,这个定是善的静虑,有漏也好,无漏也好的善静虑,“若习若修,若多所作”,你不断地修那个定,“多所作”,再再地修,得到自在之后。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”,就可以证到现法乐住。

  

  什么叫现法乐住?“谓于此定若习,若修,若多所作”,假使这个定,这有四个禅,你好好地修,好好地多多地去修,现法中,当下得到一种安乐。什么叫乐住?“可爱可乐,可欣可意”,这个现法当下能够得到一个很可爱,可意,可意乐,感到心里很意乐的,可欣可意,可以羡慕的,可以对自己合心的。“无所悕望”,但是没有所希望,“无所思慕”,也不是象世间上人对五欲贪着那么样子,虽然心里很舒服很高兴,但是没有什么追求的希望,也没有思慕,跟那个什么,特别去攀缘那些,寂静的安稳,这个叫乐住。

  

  这个寂静的安稳很重要,不是我们心里想到,“唉呀!明天要去电影了”,高兴得不得了,那个不行的。寂静的安乐,这是现法乐住,就住在现法当中很寂静很安乐,这是叫现法乐住。

  

  “于此乐住,得获成就,亲近触证”,这样子的乐住,你修成功了,证到了,叫证得现法乐住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云何名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