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6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不相應行的裏邊的,一些滅受想定的那些解釋。這個滅受想定,它把受想都滅掉了,那就是說,心王心所都滅完了,這樣子棄舍受等,這個受等心王心所全部把它棄掉,叫解脫。那就是無心定,能緣的心都沒有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依婆沙論,此雲解脫者,謂棄背義也。

  

  “依《婆沙論》,此雲解脫者,謂棄背義也”,根據《大毗婆沙》,這個所謂解脫,就是背棄,就是離開,跟你相背,跟你反其道而行之,你是貪,我就不貪,把你貪對掉。

  

  

  

  

  前叁無貪性者,初叁解脫,無貪爲體,近治貪故。叁中初二,不淨相轉,作青瘀等諸行相故。第叁解脫,清淨相轉,作淨光鮮行相轉故。此叁助伴,皆五蘊性。

  

  “前叁無貪性”,前面叁個解脫以無貪爲性。“初叁解脫,無貪爲體,近治貪故”,正是對貪的。“叁中初二,不淨相轉,作青瘀等諸行相故”,這叁個解脫裏邊,開頭兩個,他修的是不淨相。不淨相是什麼行相呢?就是青瘀等想,就是不淨觀的那個想。

  

  這個九想觀,“膀脹青瘀壞,血塗膿爛蛆”,大家要把記熟。那麼我們這個《叁歸依觀》,有些人傳過了,有的人還沒有傳,這個都是跟我們的教配得起的。我們這個道場,學修是一致的。我們說阿底峽,“說修一致殊勝阿底峽”,我們就是要學他的。說的、學的跟修的兩個要配得成套的。那麼《叁歸依觀》,這跟《俱舍》全部配套的。

  

  他修不淨想觀,“不淨相轉”,這個用不淨想來除貪的。

  

  那麼第叁的解脫,“清淨相轉,作淨光鮮行相轉故”,前面的是除貪,用不淨的青瘀等想來除貪的,這個容易。說也容易也不容易,你說青瘀想,你想了半天,你看到馬路上看到了, ,不曉得忘掉哪裏去了,青的顔色不見了,都看到紅的、白的,迷掉了,那麼你這個青瘀想,你要多想想了。所以說要串習,再再地修習了,等到你想到,開眼、閉眼來了,像那一個比丘一樣,看到一個打扮的跟天人一樣漂亮的女人跟他笑,那一般人就迷了,這一笑就昏了,他不但不昏,他看到她的牙齒,笑的牙齒,一看白骨,整個身都是白骨,一下子證阿羅漢了,這樣子就對了。所以說這個要串習了,如果你平時不串習的話,打仗也是的,這個兵要練的,不練的兵你去打吧,肯定打敗仗。那麼你這個白骨觀,你不練的話,“我懂了,我知道了,反正不要練習了,我什麼都懂了,我講也講得來”,你講吧,講了半天,你碰到境,你看看,你有沒有力量?馬上就打敗仗。所以這個要修的,你看人家老修行,呆呆的,“盡一樣想,去想它幹啥嘛?這個簡單的很,我一聽就會了,你一天到晚白骨、白骨,幹啥?”他修行有作用的,你不修沒有作用的。

  

  這個清淨相,“淨光鮮行相轉”,最好的行相轉了,不起貪心,這個難了!

  

  “此叁助伴,皆五蘊性”,那麼這是以無貪爲性,那麼助伴,無貪不能是孤立的,無貪是心所法,有心所法,必定有心王,必定有相應的心所。我們學過《根品》的,大地法十個,一切心都有的,那麼你無貪是善法,那你大善地法也都會有,你在欲界的話,還有尋伺等等,前面都講得很多,沒有學的要去看一看了。那麼它的助伴一起算起來,五蘊都有,色蘊就是定共戒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二二一一定者,謂二二定,一一定也。上二謂初二解脫,下二謂初二靜慮,以初二解脫,依初二靜慮起,名二二定也。一一定者,一謂第叁解脫,此一解脫,唯依第四禅起,名一一定也,以第四禅,離八災患,心澄淨故,有淨解脫。

  

  “二二一一定,謂二二定,一一定”,二二一一這個定,實際上要拆開來看的:二,二定,一,一定。那麼哪個二二定呢?第一個二是初二解脫,第一個、第二個解脫,這兩個二定,依的是哪兩個定呢?依初靜慮、二靜慮。“以初二解脫,依初二靜慮起”,叫二二定。這個二二定就是說,開頭兩個解脫,它依初二禅起,所以叫二嘛,二定。開頭兩個解脫,二定,依初二禅。

  

  一一定,第叁個解脫,“一謂第叁解脫,此一解脫,唯依第四禅起,名一一定也。以第四禅,離八災患,心澄淨故,有淨解脫”,第四禅一個定,就是第叁個解脫,這一個解脫,依的禅只能依第四禅,這麼一個定,不能依前叁禅。爲什麼原因?第四禅殊勝嘛,它離開八個災患,心是最澄淨,好象密室裏的燈一樣,一動也不動,“有淨解脫”,力量就強了,有淨解脫。這個我們想一想,要修淨解脫的人,起碼要得第四禅。有的人來不及要修淨解脫,你第四禅?初禅都沒有,你修什麼淨解脫?怎麼淨呢?你看到那個境來了,你昏都昏掉了,你還要解脫了?你還是遠離一點,還保險一些。那麼所以說,有的人狂了,自己不稱一稱自己有好大的能力,來不及要修最高的法,你去修吧!修了,你不下地獄,哪個下?這個要一定的能力的人才能修的東西。本來密法,無上密不是隨便哪個都能修的,你說一開始就要修無上密,你下邊的基礎,共同道熟密器才成就,共同道都沒有熟,密器也沒成就,那麼下邊四個密,叁個密不要,事密、理密、瑜伽密都不要,一開始就要拿無上密,你想想,你不是粉身碎骨,是哪個粉身碎骨?這個想也想起來的。現在的人偏偏都是這樣子的,一進入修密法了,馬上就要修無上密去了,你去修嘛。

  

  第四禅是最厲害,所以他能修淨解脫。

  

  

  

  

  四無色定善者,四無色解脫,以善定爲體,非無記染,非解脫故,亦非散善,性微劣故,無色散善者,如命終心也。

  

  “四無色定善”,這麼叁個解脫講完了,下邊還有四個解脫,就是四無色定。四無色解脫呢,依善的定爲體。定有叁種,味定、淨定、無漏定,這個就是依善的,不是味的。“非無記染”,不是無記的,也不是染汙的。“非解脫故”,無記的、染汙不能解脫了,不是解脫。“亦非散善”,散心的善,力量太弱了,不能解脫,一定要定。所以說我們要真正得到好處,非定不可,一切佛教的功德,都從定中來的,所以大家對定的功夫要重視,但是定也不能憑空而來,要從戒下手。

  

  所以說佛教裏邊,次第是擺得很清楚,但是我們這個人偏偏就是不量力,要跳,戒也沒有,定也沒有,就要學慧去了,好象戒也沒修,要得定了,這個都是徒勞,甚至有危險性。那麼我們說這個散的善法,力量是很微弱,不能起作用。這個我們說很顯然的,你說不淨觀,我也懂了,我也會講,我也會看,看了很多的參考書。對了,你看懂了,心沒有定,你有好大力量?這你自己一問就問到了。你自己不淨觀看過的,什麼都看過的,你上陣去打一仗看,馬上就輸了,這個我也可以保你的險,除非你得了定的功夫,保不了了,或者你菩薩再來的,我也保不了了,是個凡夫的話,保證你打敗。

  

  “無色散善者”,什麼叫無色界的散善心呢?你說無色界不是入定的嗎?他已經命終的那個心,不是定心,散心。這個心不能起,八解脫不能修,就是要把它除開了,這個四無色解脫把命終的散心要除開。染汙的、無記的,更不要說了,要善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滅受想解脫,微微無間生者,滅定解脫,有解厭背受想,有釋厭背一切有所緣心,有釋解脫定障,故名解脫。微微心後,此定現前,入滅定心,總有叁種:一者想心,二者微細心,叁者微微心。前對想心,已名微細,此更微細,故名微微。從微微心,入滅盡定。

  

  “滅受想解脫,微微無間生”,這個頌是最後第八解脫。第八解脫,“滅定解脫,有解厭背受想,有釋厭背一切有所緣心”,這個兩個解釋,就是說滅受想定的解脫,有的人說是因爲受想兩個心所最不好,所以要把它去掉。受想爲什麼厲害,我們前面在《界品》也講過了,就是受想爲什麼立兩個蘊?一個蘊,我們說色蘊有十一個法,受蘊只有一個法,受心所,想蘊又是一個想心所,一個法,行蘊多得不得了,相應行、不相應行,那麼識蘊六個心王。那麼爲什麼受蘊、想蘊要兩個法立兩個蘊呢?(159A)那就是這兩個法特別厲害,前面都講過的。那麼他要厭背這兩個東西,就是流轉生死,起煩惱,都是這兩個東西來的,那麼他要把這個除掉,那些就可以解脫很多的苦惱,所以說厭背受想。

  

  有的說,“厭背一切有所緣心”,就是把所有的心都去掉,這兩個是一致的,它的重點是厭背受想,你要厭背受想,你把一切心不滅掉,受想怎麼滅得掉的呢?當然把所有的心都要滅掉它了,滅受想定,這是說的重點是滅受想,但是你要滅受想,把一切有所緣的心都要滅掉,受想才滅得掉。我們想一想,受想是什麼心所?大地法,一切心都有它的,你要麼不起心,起心就有受想,那你要它不起受想,你怎麼辦?心把它滅掉,就完了。所以說,要把能緣的心全部滅掉,才能夠滅受想了。所以這兩個解釋本身是一致的。

  

  “有釋解脫定障”,也有的說,滅受想定,是解脫定障的,定裏邊的障,就是不染無知,不屬于煩惱的,他對修定的自在不能有,那麼你要解脫定障,要修滅受想定,這個叫解脫。

  

  那麼它怎麼修呢?“微微心後”,要入這個定,“此定現前,入滅定心”,這個定現前,依有頂的定起,那麼入滅定心。“總有叁種”,入滅盡定的心,你要入滅盡定,有叁種心,就是入定之前有叁種心。“一者想心”,開始粗心了,想心;二者是“微細心”,把心把它慢慢地細下去,微細了;最後再細下去,“微微心”,道有沒有了,就是若有若無的那個心,微微心。“前對想心,已名微細”,第二個,對有想心,已經叫微細了,這個心比微細心還要微細,叫微微心。“從微微心”,才能入滅盡定,心幾乎停下來了,那麼才能入滅盡定,如果你心跳得很厲害,你一下子怎麼入滅盡定呢?滅不下去的。所以心慢慢地平下來。

  

  我這裏想起來一個,你們念《五字真言》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