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6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快要念“嗡阿ra巴雜那的……”的時候,不是“叁門清淨心”?這個就是把你心穩下來的,這個調就是一層一層地穩下來,不要來不及念“叁門清淨心”,這樣子你心怎麼觀想?這個入定,怎麼定得下去?這個我們以前教過的,這個調要把心一層一層地沈下去,然後你心,不是微微心,把粗心要細點下去,下面修定中那個觀,觀那個念咒了,觀想才有點氣味。真正要入定,那談何容易?就是有點氣味。

  

  微微心之後,才能入滅盡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由自地淨心,及下無漏出者,明出滅定心也,出滅定心,或起有頂淨心,或起下無所有處無漏心,如是入心,唯是有漏,通從有漏無漏心出。

  

  “由自地淨心,及下無漏出”,入滅盡定的心,轉過來,要微微心,那麼出滅盡定,出滅盡定的心,“或起有頂淨心”。自地就是入滅盡定要有頂的地入的,因爲它是有漏法,有頂可以入的,有頂的心是微微心。他出定,還是出有頂的淨心、善心也可以,或者要起無漏心的話,有頂沒有無漏心,不能出有頂的,要起下邊的無所有處的無漏的心,就是說無所有處的無漏定的心,出這個滅盡定的心可以。

  

  “如是入心,唯是有漏”,入這個滅盡定的心決定是有漏的,因爲是有頂的定,從有頂的定進入這個滅盡定,一定是有漏的,微微心,而且是很細很細的心。“通從有漏無漏心出”,但是出定的心,有漏也可以,無漏也可以,你要有漏的心出定,就是有頂的定,出有頂的心,有頂的淨心出定,就是有漏心;假使要無漏心出定,那就是下邊的無所有處的無漏定的心出來,也可以。

  

  總結一下,入定的心決定是有漏,出定的心可以有漏,也可以無漏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爲入定的時候,要緣這個滅盡定,你先要入這個定,先要緣那個滅盡定那個心,決定是有漏的,滅盡定是有漏的。那麼你出定,你不緣這個定了,你要做其它事情去了,那可以有漏心、無漏心都能出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叁境欲可見者,初叁解脫,唯以欲界色處爲境,有差別者,初二境可憎,第叁境可愛。四境類品道,自上苦集滅者,四無色解脫,各緣自地上地苦集滅谛,及緣九地類智品道,爲所緣境。非擇滅虛空者,無色解脫,亦緣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擇滅,及緣九地類智品上非擇滅,及與虛空,爲所緣境。

  

  “叁境欲可見者”,叁,前面叁個解脫,以欲界的色處爲境,欲可見,可見就是色。我們前面講過的:什麼叫可見呢?眼睛能見的就是色法。“唯以欲界的色處爲境”。

  

  “有差別者,初二境可憎,第叁境可愛”,都是欲界的色法,那麼有差別,初兩個解脫緣的是可憎的境,就是不好看的境,討厭的境,第叁個境卻是緣可愛的、鮮淨的境,那麼這是它的層次不同。

  

  那麼這裏就附帶一個問題,你觀的是欲界的色,那麼你欲界的色怎麼能夠除色界的貪呢?初二禅的心也有色界的貪心在裏邊,那麼你觀的是欲界的色,那麼你厭惡的、除的貪也是離欲界的色的貪,那麼色界的貪怎麼能除?他就是說欲界的貪,是對治掉了,色界的貪,並不是正面對治,但是因爲欲界的色的貪除掉之後,也可以使這個色界的貪遠離,因爲它們是有連帶的關系的,一個除掉之後,那個的心也暫時起不來了,色界的貪也可以除掉。反正都是眼睛所對的色境,有共同之處。

  

  這叁個解脫,都是以欲界的色處爲境。這是共同的色境爲境,但是有差別,初二的解脫,它的境是可厭的境,第叁個解脫是可愛的境,這是講初叁個解脫。

  

  “四境類品道,自上苦集滅”,那麼下邊四個解脫,就是四、五、六、七,這四個解脫,四無色定,這四個無色解脫,各緣自地上地的苦集滅,“及緣九地類智品道,爲所緣的境”,那個無色界的善定,我們知道,可以緣上緣自,不緣下的,這是有漏定,緣自地上地的苦集滅,如果無漏的話,九地的類智品道都能緣,能緣九地。無色界,因爲下地比他差,他已經離開下地了,下地的苦集滅就不去緣了,自地的沒有離開,可以緣,上地的當然更沒有離了,也可以緣。那麼是無漏道,他就可以緣類智品道。這個前面都講過的,所以說講到這裏,你如果沒有前面的,是困難的,如果有前面的,這裏就念過去就行了,因爲你一念,前面的那一串,一連串東西都起來了,那以前講得清清楚楚,類智品道不曉得出現了幾次了,法智品道六地,類智品道九地,我們是再叁再叁地講了不少了,才來的就吃虧了。那麼類智品道九地,緣都能緣了,所以說這個四無色解脫,它無漏的話,這個九品的類智品的道都能緣,那就是九地。這個九地就是未到、中間、四根本、叁無色,這個九個地,他都能緣,類智品道。法智品不能緣,法智品道,六地的法智品道不能緣,因爲無色界不緣欲界的,法智是緣欲界的,那這個法智品道跟它不相幹,這個在前面都講的。

  

  “非擇滅虛空者,無色解脫,亦緣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擇滅,及緣九地類智品上非擇滅,及與虛空爲所緣境”,這裏就是說,這個四無色解脫,它不但緣自地、上地的苦集滅,也緣它上面的苦集的非擇滅,滅谛不能擇滅,無漏法不能擇滅,有漏法的苦集二谛可以非擇滅。苦集二谛上的非擇滅,它也可以緣,九地類智品上的非擇滅也可以緣,還有虛空無爲也能緣,這是四無色解脫的所緣境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第叁靜慮,甯無解脫?答:第叁定中,無眼識所引顯色貪故,又自地妙樂所動亂故,故無解脫。

  

  “問:第叁靜慮,甯無解脫”,爲什麼第叁靜慮沒有解脫呢?初二靜慮是初二解脫,第四靜慮是第叁解脫,後邊四個解脫就是四個無色定,最後滅盡定又是依有頂定起的,那麼第叁靜慮跳掉了,爲什麼第叁靜慮沒有解脫?提這個問。

  

  “答:第叁定中無眼識所引顯色貪故,又自地妙樂所動亂故,故無解脫”,第叁靜慮裏邊,眼睛所生的色(顯色)的貪沒有,第叁靜慮沒有眼識的,無尋無伺地前面五個識都是尋伺,那麼沒有尋伺,你前五識就不起,前五識不起,眼識不起,你看什麼色呢?你不看色,貪也沒有了,所以說沒有眼識所引起的貪。“又自地妙樂所動亂故”,自地的妙樂,第叁禅的樂是叁界最大的樂,這個樂是好事,還是壞事?動亂,雖然是樂,對修善品說是動亂,就不能解脫了,你要解脫的話,這個樂把你吸住了,“故無解脫”,所以解脫沒有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行者何緣,修淨解脫?答:爲欲令欣,修淨解脫,前不淨觀,令心沈戚,今修淨觀,策發令欣。或爲審知,自堪能故,謂前所修,不淨解脫,爲成不成,若觀淨相,煩惱不起,彼方成故。

  

  “問:行者何緣修淨解脫”,爲什麼修行的人要修淨解脫呢?

  

  “爲欲令欣,修淨解脫”,這是第叁解脫了。淨解脫修它幹什麼?我們懷疑,你心的煩惱的貪已經息下去了,還要把它引起來,再把它息下去幹什麼?第一個原因,“爲欲令欣修淨解脫”,把心把它舉起來。前面的那個不淨觀,初二解脫修不淨觀的,“令心沈戚”,修不淨觀,討厭東西,心裏沈下去了,就是沒有勁了,沒有勁,把它提起來,要修淨解脫,這是一個原因。“今修淨觀,策發令欣”,前面兩個不淨觀把你的心修得沈沒下去,那麼現在淨解脫把它策發一下,把它舉起來,這是一個。

  

  第二個原因,“或爲審知,自堪能故,謂前所修不淨解脫,爲成不成,若觀淨相,煩惱不起,彼方成故”,第二個原因,就是自己來看看你有沒有能力,看看自己力量大小如何。前面你初二解脫修的是不淨觀,不淨解脫,用不淨的法把自己的煩惱、貪心息下去,那麼現在反過來,你試試看你真的貪心是不是沒有了,用淨的相來觀一觀,看你煩惱起不起。這就是密法。密法裏邊爲什麼修什麼什麼東西的呢?那就是要看看你,檢查你煩惱還有沒有?你靠不淨觀,你盡觀,煩惱看不到了,好象是沒有了;但是你淨觀一現前,會不會起來?這就是看看你這個,所謂大威德的欲鈎把你鈎出來了,你平時煩惱沈到裏邊去了,你看不到了,看不到,把你鈎了,這麼鈎了,這個東西給你鈎出來了,看看你淨相現前煩惱還有沒有。如果還有的話,馬上鈎了把它斷掉,如果沒有了就行了,那麼是淨解脫。就是看你前面修的不淨解脫到底成就不成就。因爲很多的時候,老修行,煩惱是沈下去了,好象是沒有了。一般就是說,在水底下邊的魚,不動的魚,你以爲水裏沒有魚了,那你怎麼辦呢?你個魚鈎子把它擺點東西下去,鈎在那裏看它,它看到東西來了,它貪心來了,又出來了,一動起來,一動你把它抓住了,所以說你要看它,它躲在下邊,害怕了,它不動了,你以爲沒有了,就糟了,它還在裏邊,那就是要鈎了。那麼密法爲什麼要鈎?鈎就上鈎這個東西,你看看你沒有事了,什麼東西好了,但是你還沒有斷呢!把它鈎出來。所以這個東西,你說你一天到晚在煩惱裏,你去鈎啊,那你完蛋了。本來已經夠嗆了,你再去鈎他,那你不得了,你下地獄去了。這是煅煉看自己能力有沒有到家,試驗試驗的,不是真地叫你去,一天到晚去觀淨相,等到觀了淨相,煩惱不起了,那成功了,這是考驗自己。那麼我們現在,你們這些人不要去考驗自己,還是不淨觀多修習,這個考驗不得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何故經中第叁、第八解脫,得身證名,非余六耶?答:以于八中,此二勝故,二界邊故,得身證名。第叁解脫,唯取淨相,令惑不起,名爲殊勝;第八解脫,以無心故,名爲殊勝。第叁解脫,有色界邊,第八解脫,在無色界邊。

  

  “問:何故經中第叁、第八解脫,得身證名”,這裏提一個問題:那麼多解脫,第叁個解脫身作證,第八個解脫是身作證,其它的都沒有,爲什麼原因?

  

  “答:以于八中,此二勝故”,八個解脫裏邊,這兩個特別殊勝,一個原因,特別殊勝是一個原因。第二個原因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