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6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“二界邊故”,第四禅的第叁解脫,色界的邊;滅受想解脫,有頂,無色界的邊,是兩界的邊,所以得身證名。因爲這兩個原因,一個是殊勝,一個是兩個界的邊,叫身證。

  

  “第叁解脫,唯取淨相,令惑不起,名爲殊勝”,先觀不淨相,煩惱不起,這個固然很好,但是觀淨的煩惱也不起,這才殊勝。所以說這個特別殊勝,第叁解脫。第八解脫,“以無心故,名爲殊勝”,你一切觀想觀想,都是有心的,第八個解脫,心都沒有了,那就是比前面那個要殊勝。這兩個殊勝的,所以它們叫身作證。那麼邊界,第叁個解脫,色界邊邊,第四靜慮,色界的邊;第八個解脫,有頂的定,是無色界的邊。所以說,以這兩個原因,一個是界的邊,一個是殊勝,這兩個解脫叫身作證,叫它身作證的名字。

  

  《光記》裏邊有這麼一個注解,他說,第叁解脫,“初于身色以勝解力,取清淨相,後漸遣除解脫成滿,緣身解脫此爲究竟,故偏于此立身證名”51,在自己的身上,這個色法觀想,開始是不淨觀,滅貪,後來第叁解脫,由清淨相來除這個貪,等到你解脫,到這個時候,身的解脫就滿了,不淨觀的解脫還不夠滿,你的淨觀來,他也不動貪心了,這個解脫滿了,身的解脫,到此爲最究竟的,我們緣身的解脫,緣這個身不起貪心的解脫,以第叁的解脫爲到究竟。緣不淨的還不叫究竟,緣了淨的又不起貪心,這才是究竟。所以說,叫身證。這個身的解脫,到此爲究竟,叫身證,這是《光記》的另外一個解釋。

  

  那麼滅盡定沒有心的,只依身住的,它也是身證到的,心沒有了,這個滅盡定是沒有心的,沒有心,但是依身證到的,叫身證。“就勝故然,理實皆爾”,那麼這是從殊勝方面說,把它們兩個立身證,這是《光記》裏邊又一個理由,這個做個參考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叁、明八勝處

  

  從此第叁,明八勝處。論雲:已辨解脫,次辨勝處。頌曰:

  

  勝處有八種  二如初解脫  次二如第二  後四如第叁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八勝處,論雲:已辨解脫,次辨勝處”,解脫,這個境不能把你捆住了,解脫了。勝處,進一層,不但它捆你不住,你還要把它降伏,這個是解脫的更進一層。解脫是因,勝處是果,有了解脫那個因,然後才達到勝處,你沒有解脫的話,你根本勝不過那個境的,你怎麼超勝那個境呢?所以說,只要不被境所捆縛,然後你再進一層,把這個境降伏。那麼這個是解脫的果,那麼也是力量更加一層的。八個解脫超過來,勝處,把那個處能夠勝,克服它。

  

  “頌曰:勝處有八種”,勝處也有八個,“二如初解脫”,前面兩個勝處,跟初解脫一樣。“次二如第二”,第叁、第四個勝處,跟第二解脫一樣。“後四如第叁”,後面四個解脫跟第叁解脫一樣,那就是換句話說,把前面叁個解脫擴大,成了八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勝處有八種:一、內有色想觀外色少;二、內有色想觀外色多;叁、內無色想觀外色少;四、內無色想觀外色多。內無色想觀外青黃赤白,爲四勝處,足前成八。八中初二,如初解脫,次二如第二解脫,後四如第叁解脫。前修解脫,唯能棄背貪心,不能製境。後修勝處,能製所緣,隨所樂觀,惑終不起,能製伏境,心勝境處,故名勝處。

  

  “釋曰:勝處有八種,一、內有色想觀外色少;二、內有色想觀外色多”,前面是內有色想,觀外色,現在是觀色多色少,把第一解脫分成兩個,一個多,一個少。開始修的時候,不能修多,只能少的觀。不淨觀一樣的,開始觀的時候,一節一節觀骨頭,然後觀你自己一身,再慢慢擴大,到兩個,叁個,一個房間,一個村子,乃至一個縣,一個國,乃至四海之內,擴大。那麼觀都是這樣子的,從少的觀起,先觀外色少。第二,觀外色多。第叁,內無色想,觀外色少,也是觀少。然後,“內無色想觀外色多”,內無色想,觀外色,那麼下邊就是內無色想,外色多。多什麼東西呢?少什麼東西呢?觀它的青黃赤白,四個勝處,一共八個。前面是多少多少,後面的具體的青的、黃的、赤的、白的,觀這些,那個兜攏來八個勝處。我們說八解脫,第叁個解脫是內無色想觀外淨色,這個淨色是個總的,現在淨色的,青、黃、赤、白,給你具體地拿出來,觀這個,分了四個勝處。那麼四個加前面四個,八個。

  

  “八中初二,如初解脫”,八個裏邊的初二,開頭兩個,就是第一個解脫。內有色想觀外色,一個多、一個少,分了兩個。“次二”,第叁、第四個勝處是第二解脫,就是內無色想觀外色,又分多、少兩個。後四個勝處,如第叁解脫。

  

  那麼這是把它配一配,它的意思,基本上前面講過這裏也可以知道了,所以不多說了。但是比較一下,“前修解脫,唯能棄背貪心,不能製境”,前面修八個解脫,把那個貪心棄背,把它舍棄了,把它除掉了,但不能把這個境降伏。

  

  “後修勝處,能製所緣”,後來再修勝處,能夠製伏所緣的境。“隨所樂觀,惑終不起”,隨你怎麼觀,煩惱不會起了。“能製伏境,心勝境處,故名勝處”,能夠把境降伏,我的心能夠超勝,就是打仗的話,把這些境打敗了,我心勝,心能夠力量超過那個境的處,就是心能夠把它降伏那個處,叫勝處。

  

  佛在菩提樹下,要成道之前,不是魔女來擾佛?魔的叁個女兒來擾佛,佛不但是不動心,佛有八解脫的功德,也有八勝處,他把她們叁個變成哪個什麼?好象一個狗,一個狐,一個蛇,叁個很醜的野獸,她們弄得很慚愧,爬了回去,那就是勝處,把它們降伏了。

  

  

  另外我從哪裏看到有個書上,記不清楚是哪一本,一個阿羅漢,也是一個很厲害的一個魔女來擾亂他,他就是入定,不動心,但是他不能把她降伏,不能把她變成其他的東西。那麼,這個是打了個平手,對方不能使他動心,他也不能像佛那樣把她變成很醜的東西,那麼這是勝處的功德還沒有。

  

  這裏八解脫、八勝處講了。觀行的時候,我們說總是從少觀到多的,這龍樹菩薩有說的52,他是怎麼說呢?“學觀之始,畏心難攝,不取多境”,要修觀的時候,開始修,你的心要把它攝持,這個很難攝持的,不能多觀,要從少的觀起。

  

  那麼什麼叫勝處?能降伏所緣的境,使它隨心轉,要跟我的心轉,不受境的牽製,這叫降伏。那麼就是說佛能夠把那個境變成他所隨心轉,變成最醜的狗、狐、蛇那些動物,就是說勝處,能夠隨心所轉。如果我們不能隨心所轉,不給它捆纏起來,是解脫的功能,那麼這些都是很高的境界。一般說,我們只能是在向著這個方向走,你現在說你馬上要得這個定,你說初禅、二禅得了沒有?四禅更沒有得,那這個解脫都沒有,什麼勝處哪裏來呢?那麼這是作我們的遠景。我們修行不要害怕,一些煩惱由這些方法來對治的,只要我們能夠用功的下去,這些方法哪一天能夠修了,這些東西都能降伏。

  

  那麼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136講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講到八勝處,八勝處就是從八解脫再往上一步,變化而來。現在我們講十遍處,十遍處也是跟著八勝處來的。那麼這個裏邊的次第就是,最初是八解脫,八勝處是中間,真正成就了,就是十遍處,這叁個的次第是這樣子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四、明十遍處

  

  從此第四,明十遍處。論雲:已辨勝處,次辨遍處。頌曰:

  

  遍處有十種  八如淨解脫  後二淨無色  緣自地四蘊

  

  “從此第四,明十遍處,論雲:已辨勝處,次辨遍處”,勝處,已經能觀地、水、火、風,多觀、少觀都有了,但是沒有遍一切處,十遍處,把它再擴大,到一切處。

  

  “頌雲:遍處有十種,八如淨解脫,後二淨無色,緣自地四蘊”,這個也很簡單,十個遍處,遍處有十個,八個跟淨解脫一樣。那麼下邊,最後是兩個無色定,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,一共是十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遍處有十,謂周遍觀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,及空與識二無邊處,于一切處,周遍觀察,無有間隙,故名遍處。

  

  “釋曰:遍處有十,謂周遍觀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,及空與識二無邊處”,觀地、水、火、風、青、黃、赤、白,遍一切處,最後,兩個無色定,空遍一切處,識遍一切處,這就是十個遍處。

  

  “于一切處,周遍觀察,無有間隙,故名遍處”,什麼叫遍處?在一切處,周遍地觀察,遍一切地方,沒有間隙,一點空空也沒有,全部充滿,這叫遍處。

  

  

  

  

  十中前八,如淨解脫,謂八自性,皆是無貪,若並助伴,皆五蘊性,依第四靜慮,緣欲可見色。

  

  “十中前八,如淨解脫,謂八自性,皆是無貪,若並助伴,皆五蘊性,依第四靜慮,緣欲可見色”,這個十個遍處的前面八個跟淨解脫一樣。淨解脫,我們說前面的觀外境色,觀外境色,但是沒有分它的顔色,只是觀淨色;這裏把它分析,以青黃赤白,把它一個一個顔色分出來,這是能依色,所依的地水火風,也把它觀出來,能依是所依的地水火風來的,那麼再觀它的地水火風。這個八個遍處的自性,以無貪爲自性,跟前面一樣的,觀淨的色,但是不起貪心,這個是第叁個淨解脫來的,變出來的。

  

  “若並助伴,皆五蘊性”,假使把助伴,它無貪是一個心所法,助伴,心所法不孤起,一定有它的因緣,一定有它的緣起。那麼跟它相應的有心王、心所,跟它俱有的有四相,生住異滅,還有得,這一類的,那麼這一些都叫助伴。助伴全部加進去的話,五蘊都有的。那麼定共戒是有色蘊,想心所、受心所,是受想二蘊,其它的心所法是行蘊,加上不相應行,也在行蘊裏邊,再生住異滅,心王就是識蘊,五蘊都有。

  

  修這個十遍處,一定要依第四靜慮,最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