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6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“二界边故”,第四禅的第三解脱,色界的边;灭受想解脱,有顶,无色界的边,是两界的边,所以得身证名。因为这两个原因,一个是殊胜,一个是两个界的边,叫身证。

  

  “第三解脱,唯取净相,令惑不起,名为殊胜”,先观不净相,烦恼不起,这个固然很好,但是观净的烦恼也不起,这才殊胜。所以说这个特别殊胜,第三解脱。第八解脱,“以无心故,名为殊胜”,你一切观想观想,都是有心的,第八个解脱,心都没有了,那就是比前面那个要殊胜。这两个殊胜的,所以它们叫身作证。那么边界,第三个解脱,色界边边,第四静虑,色界的边;第八个解脱,有顶的定,是无色界的边。所以说,以这两个原因,一个是界的边,一个是殊胜,这两个解脱叫身作证,叫它身作证的名字。

  

  《光记》里边有这么一个注解,他说,第三解脱,“初于身色以胜解力,取清净相,后渐遣除解脱成满,缘身解脱此为究竟,故偏于此立身证名”51,在自己的身上,这个色法观想,开始是不净观,灭贪,后来第三解脱,由清净相来除这个贪,等到你解脱,到这个时候,身的解脱就满了,不净观的解脱还不够满,你的净观来,他也不动贪心了,这个解脱满了,身的解脱,到此为最究竟的,我们缘身的解脱,缘这个身不起贪心的解脱,以第三的解脱为到究竟。缘不净的还不叫究竟,缘了净的又不起贪心,这才是究竟。所以说,叫身证。这个身的解脱,到此为究竟,叫身证,这是《光记》的另外一个解释。

  

  那么灭尽定没有心的,只依身住的,它也是身证到的,心没有了,这个灭尽定是没有心的,没有心,但是依身证到的,叫身证。“就胜故然,理实皆尔”,那么这是从殊胜方面说,把它们两个立身证,这是《光记》里边又一个理由,这个做个参考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三、明八胜处

  

  从此第三,明八胜处。论云:已辨解脱,次辨胜处。颂曰:

  

  胜处有八种  二如初解脱  次二如第二  后四如第三

  

  “从此第三,明八胜处,论云:已辨解脱,次辨胜处”,解脱,这个境不能把你捆住了,解脱了。胜处,进一层,不但它捆你不住,你还要把它降伏,这个是解脱的更进一层。解脱是因,胜处是果,有了解脱那个因,然后才达到胜处,你没有解脱的话,你根本胜不过那个境的,你怎么超胜那个境呢?所以说,只要不被境所捆缚,然后你再进一层,把这个境降伏。那么这个是解脱的果,那么也是力量更加一层的。八个解脱超过来,胜处,把那个处能够胜,克服它。

  

  “颂曰:胜处有八种”,胜处也有八个,“二如初解脱”,前面两个胜处,跟初解脱一样。“次二如第二”,第三、第四个胜处,跟第二解脱一样。“后四如第三”,后面四个解脱跟第三解脱一样,那就是换句话说,把前面三个解脱扩大,成了八个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胜处有八种:一、内有色想观外色少;二、内有色想观外色多;三、内无色想观外色少;四、内无色想观外色多。内无色想观外青黄赤白,为四胜处,足前成八。八中初二,如初解脱,次二如第二解脱,后四如第三解脱。前修解脱,唯能弃背贪心,不能制境。后修胜处,能制所缘,随所乐观,惑终不起,能制伏境,心胜境处,故名胜处。

  

  “释曰:胜处有八种,一、内有色想观外色少;二、内有色想观外色多”,前面是内有色想,观外色,现在是观色多色少,把第一解脱分成两个,一个多,一个少。开始修的时候,不能修多,只能少的观。不净观一样的,开始观的时候,一节一节观骨头,然后观你自己一身,再慢慢扩大,到两个,三个,一个房间,一个村子,乃至一个县,一个国,乃至四海之内,扩大。那么观都是这样子的,从少的观起,先观外色少。第二,观外色多。第三,内无色想,观外色少,也是观少。然后,“内无色想观外色多”,内无色想,观外色,那么下边就是内无色想,外色多。多什么东西呢?少什么东西呢?观它的青黄赤白,四个胜处,一共八个。前面是多少多少,后面的具体的青的、黄的、赤的、白的,观这些,那个兜拢来八个胜处。我们说八解脱,第三个解脱是内无色想观外净色,这个净色是个总的,现在净色的,青、黄、赤、白,给你具体地拿出来,观这个,分了四个胜处。那么四个加前面四个,八个。

  

  “八中初二,如初解脱”,八个里边的初二,开头两个,就是第一个解脱。内有色想观外色,一个多、一个少,分了两个。“次二”,第三、第四个胜处是第二解脱,就是内无色想观外色,又分多、少两个。后四个胜处,如第三解脱。

  

  那么这是把它配一配,它的意思,基本上前面讲过这里也可以知道了,所以不多说了。但是比较一下,“前修解脱,唯能弃背贪心,不能制境”,前面修八个解脱,把那个贪心弃背,把它舍弃了,把它除掉了,但不能把这个境降伏。

  

  “后修胜处,能制所缘”,后来再修胜处,能够制伏所缘的境。“随所乐观,惑终不起”,随你怎么观,烦恼不会起了。“能制伏境,心胜境处,故名胜处”,能够把境降伏,我的心能够超胜,就是打仗的话,把这些境打败了,我心胜,心能够力量超过那个境的处,就是心能够把它降伏那个处,叫胜处。

  

  佛在菩提树下,要成道之前,不是魔女来扰佛?魔的三个女儿来扰佛,佛不但是不动心,佛有八解脱的功德,也有八胜处,他把她们三个变成哪个什么?好象一个狗,一个狐,一个蛇,三个很丑的野兽,她们弄得很惭愧,爬了回去,那就是胜处,把它们降伏了。

  

  

  另外我从哪里看到有个书上,记不清楚是哪一本,一个阿罗汉,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一个魔女来扰乱他,他就是入定,不动心,但是他不能把她降伏,不能把她变成其他的东西。那么,这个是打了个平手,对方不能使他动心,他也不能像佛那样把她变成很丑的东西,那么这是胜处的功德还没有。

  

  这里八解脱、八胜处讲了。观行的时候,我们说总是从少观到多的,这龙树菩萨有说的52,他是怎么说呢?“学观之始,畏心难摄,不取多境”,要修观的时候,开始修,你的心要把它摄持,这个很难摄持的,不能多观,要从少的观起。

  

  那么什么叫胜处?能降伏所缘的境,使它随心转,要跟我的心转,不受境的牵制,这叫降伏。那么就是说佛能够把那个境变成他所随心转,变成最丑的狗、狐、蛇那些动物,就是说胜处,能够随心所转。如果我们不能随心所转,不给它捆缠起来,是解脱的功能,那么这些都是很高的境界。一般说,我们只能是在向着这个方向走,你现在说你马上要得这个定,你说初禅、二禅得了没有?四禅更没有得,那这个解脱都没有,什么胜处哪里来呢?那么这是作我们的远景。我们修行不要害怕,一些烦恼由这些方法来对治的,只要我们能够用功的下去,这些方法哪一天能够修了,这些东西都能降伏。

  

  那么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136讲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讲到八胜处,八胜处就是从八解脱再往上一步,变化而来。现在我们讲十遍处,十遍处也是跟着八胜处来的。那么这个里边的次第就是,最初是八解脱,八胜处是中间,真正成就了,就是十遍处,这三个的次第是这样子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四、明十遍处

  

  从此第四,明十遍处。论云:已辨胜处,次辨遍处。颂曰:

  

  遍处有十种  八如净解脱  后二净无色  缘自地四蕴

  

  “从此第四,明十遍处,论云:已辨胜处,次辨遍处”,胜处,已经能观地、水、火、风,多观、少观都有了,但是没有遍一切处,十遍处,把它再扩大,到一切处。

  

  “颂云:遍处有十种,八如净解脱,后二净无色,缘自地四蕴”,这个也很简单,十个遍处,遍处有十个,八个跟净解脱一样。那么下边,最后是两个无色定,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,一共是十个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遍处有十,谓周遍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,及空与识二无边处,于一切处,周遍观察,无有间隙,故名遍处。

  

  “释曰:遍处有十,谓周遍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,及空与识二无边处”,观地、水、火、风、青、黄、赤、白,遍一切处,最后,两个无色定,空遍一切处,识遍一切处,这就是十个遍处。

  

  “于一切处,周遍观察,无有间隙,故名遍处”,什么叫遍处?在一切处,周遍地观察,遍一切地方,没有间隙,一点空空也没有,全部充满,这叫遍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十中前八,如净解脱,谓八自性,皆是无贪,若并助伴,皆五蕴性,依第四静虑,缘欲可见色。

  

  “十中前八,如净解脱,谓八自性,皆是无贪,若并助伴,皆五蕴性,依第四静虑,缘欲可见色”,这个十个遍处的前面八个跟净解脱一样。净解脱,我们说前面的观外境色,观外境色,但是没有分它的颜色,只是观净色;这里把它分析,以青黄赤白,把它一个一个颜色分出来,这是能依色,所依的地水火风,也把它观出来,能依是所依的地水火风来的,那么再观它的地水火风。这个八个遍处的自性,以无贪为自性,跟前面一样的,观净的色,但是不起贪心,这个是第三个净解脱来的,变出来的。

  

  “若并助伴,皆五蕴性”,假使把助伴,它无贪是一个心所法,助伴,心所法不孤起,一定有它的因缘,一定有它的缘起。那么跟它相应的有心王、心所,跟它俱有的有四相,生住异灭,还有得,这一类的,那么这一些都叫助伴。助伴全部加进去的话,五蕴都有的。那么定共戒是有色蕴,想心所、受心所,是受想二蕴,其它的心所法是行蕴,加上不相应行,也在行蕴里边,再生住异灭,心王就是识蕴,五蕴都有。

  

  修这个十遍处,一定要依第四静虑,最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