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殊胜的静虑,静虑是止观均等,超过那些无色定,也超过那些近分定,但是这个四个里边,最高的又是第四静虑,这些殊胜的定,都是依第四静虑来修的。
“缘欲可见色”,它缘是缘什么?欲界的可以见的色。色法有好几种,眼耳鼻舌身,色声香味触,无表色,里边可见色只有一个色法,眼耳鼻舌身的净色根,肉眼见不到,声香味触,这个也见不到,那么无表色更见不到,可见色就是眼的对象。
这里一个问题,青黄赤白是可见色,地水火风是触处,是身的对象,地是坚硬性,水是湿性,火是暖性,风是动性,它是触的对象(前面讲《界品》的时候都讲过),怎么是可见色呢?这里就是说,它缘的时候是假的地水火风,“地谓显形色,随世想立名”,这个假的地水火风。那么寄托在假地水火风里边,就是真的地水火风,就是地水火风,观的时候,用假的地水火风把它引出来。等于我们观空一样的,你说观空性,空性本来没有样子的,也没有颜色的,但是我们一般观空性,都是用青的色,遍法界的青色,来作空观的入门。那么这个地水火风,也是一样,真的地水火风是身的对象,不好观,那么以假的地水火风作个入门,所以说,观欲可见色,就是假地水火风都是显形色,都是可以见的。
后二边53处,如次空识,二善无色,为其自性,各缘自地,四蕴为境。
“后二边处,如次空识,二善无色”,“后二边处”,挨着次第是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,这是无色界的最后两个定。善无色,有漏的善,“后二净无色”,净就是有漏善,那么这个边处可能是遍处写错了,不能改,在旁边注一个。“为其自性”,它的自性就是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。“各缘自地,四蕴为境”,各缘它自地的四个蕴,因为无色界没有色蕴,只有四个蕴,受想行识。
应知此中,修观行者,从诸解脱,入诸胜处,从诸胜处,入诸遍处,以后后起胜前前故。谓修解脱,但于所缘,总取净相,未能分别青黄赤白,后四胜处,虽能分别青黄赤白,而未能作无边行相。前四遍处,谓观青等,一一无边,复思青等,为何所依,知依大种,故次观地等,一一无边,复思此所觉色,由何广大,知由虚空,故次观空无边处,复思此能觉,谁为所依,知依广识,故观识无边处,此所依识,无别所依,故别更不修上为遍处。
“应知此中,修观行者,从诸解脱,入诸胜处,从诸胜处,入诸遍处,以后后起胜前前故”,这里就是把这个三个东西,把它连贯起来说,应当知道,这个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解脱、胜处、遍处,它的关系是修观行的,修行的人,修行加行的人,先从八解脱,然后进入八胜处,再从八胜处,进入十遍处。“以后后起胜前前故”,后后的比前面的胜,遍处胜于胜处,胜处又胜于解脱,所以说,它的次第,从前面的解脱进入胜处,从胜处入遍处,这个我们一看也看出来了。
“但于所缘,总取净相,未能分别青黄赤白,后四胜处,虽能分别青黄赤白,而未能作无边行相,前四遍处,谓观青等一一无边,复思青等为何所依”,这个我们先说,这个解脱的时候,解脱跟胜处,解脱的时候,于所缘的境,就是第三净解脱,它只取净相,没有说把它分别是青的、黄的、赤的、白的。那么到四胜处的时候,青黄赤白就拿出来了;但是青黄赤白是有了,没有遍一切处,那么最后,这个十遍处,它就是把青黄赤白观了之后,还要观它无边行相遍一切处,没有间隙的。这是后后胜前前的行相。
“前四遍处”,十遍处里边,前面四个遍处,青黄赤白遍一切处,“一一无边”,这样子观了所造色的青黄赤白之后。然后又观青黄赤白这个所造色依什么的?依能造色。“知依大种故,次观地等,一一无边”,观地水火风,一一遍虚空。
“复思此所觉色,由何广大”,再进一步思惟,这个我们所观的色,不管能造也好,所造也好,它为什么能够那么遍一切处的能观呢?“知由虚空”,因为有这个虚空容纳,它可以遍一切处,所以说再把色舍掉,观空,“故次观空无边处”,观空无边处。
“复思”,再进一层,“复思此能觉谁为所依,知依广识”,这个空我们说,依什么来的?依我们的能觉的心,这个心就是识,依这个无边的识。“故观识无边处”,再进一步观识无边处。
“此所依识,无别所依”,这个识依什么?没有什么依的!那么所以再上面没有了,这个十个遍处到此为止。一个一个依一个,一个依一个,到最后的识无边处,无所依了,到此为止了。“故别更不修上为遍处”,所以在识无边处之上,再没有加一个遍处了。
那么这个地方,我们把《法蕴足论》的补充一下,他说修这个十遍处的,怎么修法呢?先是把心收拢来,观自己身,观自己身上取一个小的青,稍稍取一个青的颜色,然后使它极清楚,观这个青颜色,观的极明白、清楚,好象跟镜子里边照出来东西一样,那么清楚。观出之后,慢慢扩大,扩大到整个的世界,都是一个青颜色,这叫青一切处,青遍处。那么黄赤白也是,先观自己身上一个小的黄颜色,然后扩大扩大到全部的法界,赤、白一样。再观自己身上的地相,少的,先观少的,然后扩大扩大到无边的地。那么这样子,水火风也是一样,这个观了青黄赤白、地水火风之后,又观到色都是有它的过失,一切色法都是可破坏的,都是一切过患的依的地方。老子就说,吾有大患,为吾有身。身是一切痛苦的一个根源,那么一切色法,也都是一切灾患的依住的地方。那么把识去掉,观一切空,所以说把识去掉之后,观空。观空怎么观?先观自己的鼻子、喉咙、口等等小的空隙处,然后扩大、扩大,一直到遍法界,整个的都是一个空,叫空无边处。空还是有所缘,是我们所缘的境,再想这个空是所缘的,也不要它,只留一个能缘的识,反过来观识,缘空的识,先是观缘一个空的识,然后把它扩大扩大到无边,遍一切处。这就是大概地说一下十遍处的修法。
丙五、明得依身
从此第五,明得依身。论云:此解脱等三门功德,为由何得一问?依何身起二问?颂曰:
灭定如先辨 余皆通二得 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
释曰:灭定解脱,根品已释,余解脱等,通由二得。若曾修者,由离染得,未曾习者,由加行得。四无色解脱,空识二遍处,一一通依,三界身起,余唯人起,由教力故,异生及圣,皆能现起。
“从此第五,明得依身”,这个前面的八解脱、胜处等等,他们是怎么得的?依什么身来得?“此解脱等三门功德”,解脱、胜处、遍处,三门功德,“为由何得”,怎样子得到?依什么身得?依何身起来?
“颂曰:灭定如先辨,余皆通二得,无色依三界,余唯人趣起”,灭尽定,《根品》讲过了,灭尽定,在阿罗汉这个圣者加行得,佛离染得。佛,都是把烦恼,最后的烦恼、所知障,诸冥、一切诸冥除尽之后,一切染污离开之后,一切功德自然起来,而其他的圣者就是阿罗汉、声闻、缘觉,要加行得,因为灭尽定不是容易起的,一定要加功用行,不经过努力是起不来的,所以一般都是加行得。只有佛,才是万德具备的,只要离染之后自然会得,这么前面讲过的。
“余皆通二得”,其余的两个得都有,加行得、离染得都有,因为灭尽定特别难了,我们前面说过的,灭尽定要从一个明利的想心把它慢慢地息下去,细微的心,起了细微心,细微心还不行,又要微微心,这个心细得来若有若无的样子,先入无想定,由无想定,再进入灭尽定,所以说要修灭尽定,要入了无想定之后,才能进去。
“若曾修者,由离染得,未曾习者,由加行得”,其余两个就是其它的,就是说除了灭尽定这个解脱之外,其它的功德,两种得都有。假使你以前修过的,离染得,烦恼断掉了之后,自然这个过去的功德就显出来了,假使你过去没有修过,那你还得重新修,加行得。所以说佛教里边,没有便宜的,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,突然开悟了,或者什么功能显出来了,以前修过的,修过的东西,只要离了染了之后,自然他的功德又重新又显出来了,得到了。如果你以前没有修过,那么你说我跟他一样,离了染了,你怎么没有得了?你没有修过,怎么得呢?加行得,还得重新加功用行之后,慢慢才得到。
那么四无色解脱,跟那个空识两遍处,这是无色定,“一一通依三界身起,余唯人起”,这个四个无色解脱,空无边、识无边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空识二遍处,三界的身都能修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都能修。其余的三解脱、八胜处等等,这个就只有人间能生起来。“由教力故”,因为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,这些东西,通世间法的,通有漏定的。那么你没有佛出世,也可以修,所以三界的人都能修,但是这个三解脱、八胜处等等,非要佛教,才能够修,那么人间有佛的教,不在人间,没有佛的教化,那你没有学的就起不来了,所以只能人起。
“异生及圣皆能现起”,那么这个却不限于圣者,因为这是有漏功德,只要听了佛的教,你得了禅定之后,凡夫、圣者都能现起这个八胜处、八解脱等等的功德,那么我们说那个,因为这是有漏的功德,所以异生也能得到。
那么灭尽定,是哪个人得呢?灭尽定一定要最初的得是人间,因为灭尽定是一定要佛说了才能修,没有佛说,你自己修不来,不像这个四禅八定,有有漏定,世间道也能修,那么灭尽定没有佛教的话,修不来的,所以一定要最初的灭尽定得到,人间得,因为有佛先教了,佛的教授在人间,所以他一定要在人间才能最初生起。如果你已经修到了,后来失去了,生到色界去了,那么色界也可以再起来灭尽定,再修起来是可以的。第一次起,决定是人间,因为你没有教是不会起的。那么这就是说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