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些功德是怎么样子得,以什么样子的人能够开始修起来。
丙六、明起定缘
从此第六,明起定缘。论曰:诸有生在色无色界,起静虑、无色,由何等别缘?颂曰:
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 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
释曰:生上二界,总由三缘:一由因力,谓于先时,近及数习,为起因故;二由业力,谓先曾造感上地生顺后受业,彼业异熟将起现前,势力能令进起彼定;三法尔力,谓器世间将欲坏时,下地有情,法尔能起上地静虑。生上二界,起无色定,由因业力,非法尔力,无云等天,无灾坏故。生在色界,起静虑时,由上二缘,及法尔力。若生欲界,起上定时,于前三缘,更加教力。
“从此第六,明起定缘。论云:诸有生在色、无色界,起静虑、无色,由何等别缘”,生了人间,是有佛的教,那么生在色界、无色界,他要起静虑、无色,有什么其它的因缘?这些因缘,不管是人间的,或者是色界、无色界的,下边都要广讲,人间就是多一个教,其它的也有。
“二界由因业,能起无色定,色界起静虑,亦由法尔力”,“二界”,色界、无色界,他要生起无色定的话,那么有两种,一个是因,一个是业,由因的力量也能生起无色定,由业的力量也能生起无色定。色界要起静虑的话,那不是起无色定,在色界里的起四静虑的话,除了因力、业力之外,还有一个法尔力,法尔力就是世界坏了之后,法尔,自己会生到上的静虑上去。假使三禅天,风灾快来的时候,三禅天人就有一个人,他得到四禅,就赞叹四禅定非常好,大家就听他的话修四禅,等三禅的有情全部生到四禅去之后,然后风灾来了,把这个器世界破坏了,吹掉。那么这是法尔力,前面我们讲《世间品》早讲过的。
“释曰:生上二界,总由三缘”,生到上二界的那些有情,要起定的话,总有三个缘,那无色定是两个缘,色界的定,静虑是三个缘,人间再加一个,佛教的力量。生上二界,总有三缘。上二界,总的来说三个缘,就是色、无色定都包在一起,三个缘。
“一由因力,谓于先时,近及数习,为起因故”,第一个是“因力”,于过去,“近”是近修,“及数习”为起因,生起定的因。过去,就是前一辈子,他近修,近修就是说前一辈子修起的,修过那个定,那么数习,这一辈子经常在修的,那么这样子的为因,他可以生起这个定。
“二由业力,谓先曾造感上地生,顺后受业, 彼业异熟,将起现前势力,能令进起彼定”,过去造的业,顺后受业,顺后受业就不是第二辈受的,那么过去造了这些业,他已经生到色界了,生到色界之后,他这个顺后受业的力量,它成熟了,那么就可以,这个力量使他能得到这个定。
“三法尔力”,法尔如此的力量,就是器世间坏的时候,“谓器世间将要坏时,下地有情,法尔能起上地静虑”,那么这法尔力量是怎么一回事呢?就是器世间要坏的时候,下地的有情法尔,自然,他有这个能力,能够生起上定。假使说欲界,这个大火烧上来……。假使地狱火烧的时候,地狱有情有的是业满了,上去了,有的是业还没有满的,寄生他方世界,地狱空了之后,地狱就烧,地狱烧了,饿鬼,饿鬼也是一样,有情都没有,饿鬼去烧,畜生趣,跟人间是一起的,畜生就是说它的业报都满了,假使没有满的,他方世界去。人间就是有一个人他得了初禅,他就赞叹初禅,劝大家修,他们都很欢喜也照他学,都生到初禅天去了,人间空了,那么就是人间的火起来了,这样子一层层上去,一直到第三禅空。第四禅不动,没有灾的,那就不需要。
所以说,“生上二界起无色定有因业力,非法尔力”,这是,前面是总的三个力,这里是分别说,假使生到上二界的人,要起无色定,只有两个,因力跟业力,没有法尔力。“无云等天,无灾患故”,因为你生到上边了,无云天就是第四禅以上,没有灾的,所以起这个无色定,没有法尔力的。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因为下边要起火,或者起水,或者起风,那么欲界生初禅,初禅生二禅,二禅生三禅,三禅生四禅。那么无色定,下边那个第四禅是没有灾的,所以说法尔力没有,起无色定,由法尔力量,它不坏的,它不需要,这样法尔力量就没有了。那么就是两个因素,一个是因力,一个是业力。
“生在色界起静虑时,由上二缘及法尔力”,在色界的人,他要起静虑的时候,那么它有三个缘,一方面因力也有,一方面业力也有,再加上一个法尔力,因为色界天要坏的,在初禅要坏的时候,法尔生到二禅去,二禅要坏的时候,法尔生到三禅去,三禅要坏的时候,法尔生到四禅去,所以法尔力有。
假使生在欲界,“起上定时,于前三缘更加教力”,欲界的人要起上面的静虑,上面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乃至无色定的话,他就是有前面的因力、业力,再加上法尔力,再要加一个教力,佛的说教,听了佛的教,修,也可以得到。因为因的力量也可以得到,因为业的力量也能得到,因为这个法尔力量也可以得到,加上佛教了之后,照佛的说去修,也能得到,所以人间的最多,因缘最多。
那么这里因力跟业力的差别,因力就是说顺生受业,前一辈子修过的,或者这一辈子经常锻炼的,这个叫因力,那么实际上,顺生受业也是业,因为它是很近,力量对定来说比较是近的,所以叫因力。顺后受业,它是远一点,就摆在业力去了,顺生受业,它摆在因力去了,业力里边就不要摆了,所以说顺后受的,摆到业力里边;顺生受的,跟现世经常锻炼的,都摆在因的力量里边去,因为对这个定来说,比较近的。
那么这里边几个因素讲完了。
下边是第三大科,前面序分、正宗分,这是流通分。
流通分
甲二、明正法住世
从此大文第二,明正法住世,若三分明义已下,是流通分。论云:前来分别种种法门,皆为弘持世尊教法,何谓正法一问?当住几时二问?颂曰:
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 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
“从此大文第二,明正法住世”,我们讲了半天,为什么原因?都要使正法住世。我们是看到现在的修行的人,这一点好象是不大够,即使他很用功,他的目的是自己了生死,所以说我们中国,说是大乘的国家,但是开口闭口,了生死、了生死,没有说正法住世,广度众生。正法住世就是度众生了,你有了正法,众生才得益嘛!你单是自己了生死,你怎么说大乘呢?了生脱死,往生净生,你往生净生,你一定不能忘记掉,还要返到娑婆,将来还要广度众生,你了了生死之后,你将来还要广度众生的,你这个单是为了了生死的话,你怎么算大乘呢?所以说真正的我们佛教,世亲菩萨已给你指出方向了,讲了那么多《俱舍》,为什么原因?正法久住。正法久住是大乘,自利利他都在里边了,自己没有修持,没有自利,正法你怎么能把它住世?正法住了世之后,广利一切众生。所以说真正我们的比丘的责任,就是住持正法了,这个佛早就说的,比丘就是佛的接班人嘛,就是佛的后代,佛子,佛的子,佛的事业都是要比丘的僧团来负担的,佛的事业什么呢?正法住世,度众生,住持正法。所以说这个住持正法的事情,是比丘天然的责任!不能逃避的!你说要逃避正法住世,那你这个比丘的资格还成问题了。
“若三分明义已下,是流通分”,那么就是说,这里下边的第三分,是流通分。这个大科我们前面都有,我们以前的大部分同学,都发了科判,后来的就没有了。
“论云:前来分别种种法门,皆为弘持世尊教法”,我们前面讲了那么多的法门,《俱舍论》讲了六百个颂,为什么原因要讲呢?都是弘持世尊的教法,这个我们在序分里边就有,都是为了弘持教法的。
那么问:“何为正法?”那么你弘持世尊正法,什么叫正法呢?“当住几时?”正法住世多少时间呢?“颂曰:佛正法有二,谓教证为体,有持说行者,此便住世间”,佛的正法简单地说有两个,教正法、证正法,教证为体。一般地说,我们现在重视的是都有偏,有的是要求证,专门是坐禅,有的就是学教,学好了就没有事了。一般的佛学院就是学教为重点,证好象不是他们的事情,那么有些老修行,只要求证,教不想学,这个都是两个偏差,都是走向一个极端。教证两个是互相扶持的,没有教你怎么修证?没有证,教来说是说空话,数他人宝了,对自己没有受用的。
释曰:上两句答初问,下两句答第二问。正法有二,一教,二证。教谓契经、调伏、对法,证谓三乘菩提分法。有能受持及正说者,教法住世;有能依教正修行者,佛正证法,便住世间。
“释曰:上两句答初问,下两句答第二问”,什么叫正法呢?正法有两个,一个是教,一个证,所以说要正法住世,教证都要全的,缺一个,不行了,正法就缺一个支分。“一教二证,教谓契经、调伏、对法”,经律论,这三个东西就是教。那么这个里边,三藏全的叫教,不能偏于一方面。证呢,“谓三乘菩提分法”,所谓证正法,三乘,声、缘、菩萨,三乘的菩提分法,修行的那些方法。
“有能受持,及正说者,教法住世”,教正法住世的行相是怎么呢?这些三藏十二部,有能受持,有些人能够把三藏十二部受持下来,能受持了。受持,不是拿了本书就算了,以前的佛在世的比丘都是背的,所以海公上师强调要背东西的,我们虽然背东西,比以前说起来,不晓得少了多少,以前的经也没有写,又没有写下来的,都是靠记忆的,背下来的,那么我们说这个叫受持了。如果你说,“我有本经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