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些功德是怎麼樣子得,以什麼樣子的人能夠開始修起來。
丙六、明起定緣
從此第六,明起定緣。論曰:諸有生在色無色界,起靜慮、無色,由何等別緣?頌曰:
二界由因業 能起無色定 色界起靜慮 亦由法爾力
釋曰:生上二界,總由叁緣:一由因力,謂于先時,近及數習,爲起因故;二由業力,謂先曾造感上地生順後受業,彼業異熟將起現前,勢力能令進起彼定;叁法爾力,謂器世間將欲壞時,下地有情,法爾能起上地靜慮。生上二界,起無色定,由因業力,非法爾力,無雲等天,無災壞故。生在色界,起靜慮時,由上二緣,及法爾力。若生欲界,起上定時,于前叁緣,更加教力。
“從此第六,明起定緣。論雲:諸有生在色、無色界,起靜慮、無色,由何等別緣”,生了人間,是有佛的教,那麼生在色界、無色界,他要起靜慮、無色,有什麼其它的因緣?這些因緣,不管是人間的,或者是色界、無色界的,下邊都要廣講,人間就是多一個教,其它的也有。
“二界由因業,能起無色定,色界起靜慮,亦由法爾力”,“二界”,色界、無色界,他要生起無色定的話,那麼有兩種,一個是因,一個是業,由因的力量也能生起無色定,由業的力量也能生起無色定。色界要起靜慮的話,那不是起無色定,在色界裏的起四靜慮的話,除了因力、業力之外,還有一個法爾力,法爾力就是世界壞了之後,法爾,自己會生到上的靜慮上去。假使叁禅天,風災快來的時候,叁禅天人就有一個人,他得到四禅,就贊歎四禅定非常好,大家就聽他的話修四禅,等叁禅的有情全部生到四禅去之後,然後風災來了,把這個器世界破壞了,吹掉。那麼這是法爾力,前面我們講《世間品》早講過的。
“釋曰:生上二界,總由叁緣”,生到上二界的那些有情,要起定的話,總有叁個緣,那無色定是兩個緣,色界的定,靜慮是叁個緣,人間再加一個,佛教的力量。生上二界,總有叁緣。上二界,總的來說叁個緣,就是色、無色定都包在一起,叁個緣。
“一由因力,謂于先時,近及數習,爲起因故”,第一個是“因力”,于過去,“近”是近修,“及數習”爲起因,生起定的因。過去,就是前一輩子,他近修,近修就是說前一輩子修起的,修過那個定,那麼數習,這一輩子經常在修的,那麼這樣子的爲因,他可以生起這個定。
“二由業力,謂先曾造感上地生,順後受業, 彼業異熟,將起現前勢力,能令進起彼定”,過去造的業,順後受業,順後受業就不是第二輩受的,那麼過去造了這些業,他已經生到色界了,生到色界之後,他這個順後受業的力量,它成熟了,那麼就可以,這個力量使他能得到這個定。
“叁法爾力”,法爾如此的力量,就是器世間壞的時候,“謂器世間將要壞時,下地有情,法爾能起上地靜慮”,那麼這法爾力量是怎麼一回事呢?就是器世間要壞的時候,下地的有情法爾,自然,他有這個能力,能夠生起上定。假使說欲界,這個大火燒上來……。假使地獄火燒的時候,地獄有情有的是業滿了,上去了,有的是業還沒有滿的,寄生他方世界,地獄空了之後,地獄就燒,地獄燒了,餓鬼,餓鬼也是一樣,有情都沒有,餓鬼去燒,畜生趣,跟人間是一起的,畜生就是說它的業報都滿了,假使沒有滿的,他方世界去。人間就是有一個人他得了初禅,他就贊歎初禅,勸大家修,他們都很歡喜也照他學,都生到初禅天去了,人間空了,那麼就是人間的火起來了,這樣子一層層上去,一直到第叁禅空。第四禅不動,沒有災的,那就不需要。
所以說,“生上二界起無色定有因業力,非法爾力”,這是,前面是總的叁個力,這裏是分別說,假使生到上二界的人,要起無色定,只有兩個,因力跟業力,沒有法爾力。“無雲等天,無災患故”,因爲你生到上邊了,無雲天就是第四禅以上,沒有災的,所以起這個無色定,沒有法爾力的。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因爲下邊要起火,或者起水,或者起風,那麼欲界生初禅,初禅生二禅,二禅生叁禅,叁禅生四禅。那麼無色定,下邊那個第四禅是沒有災的,所以說法爾力沒有,起無色定,由法爾力量,它不壞的,它不需要,這樣法爾力量就沒有了。那麼就是兩個因素,一個是因力,一個是業力。
“生在色界起靜慮時,由上二緣及法爾力”,在色界的人,他要起靜慮的時候,那麼它有叁個緣,一方面因力也有,一方面業力也有,再加上一個法爾力,因爲色界天要壞的,在初禅要壞的時候,法爾生到二禅去,二禅要壞的時候,法爾生到叁禅去,叁禅要壞的時候,法爾生到四禅去,所以法爾力有。
假使生在欲界,“起上定時,于前叁緣更加教力”,欲界的人要起上面的靜慮,上面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乃至無色定的話,他就是有前面的因力、業力,再加上法爾力,再要加一個教力,佛的說教,聽了佛的教,修,也可以得到。因爲因的力量也可以得到,因爲業的力量也能得到,因爲這個法爾力量也可以得到,加上佛教了之後,照佛的說去修,也能得到,所以人間的最多,因緣最多。
那麼這裏因力跟業力的差別,因力就是說順生受業,前一輩子修過的,或者這一輩子經常鍛煉的,這個叫因力,那麼實際上,順生受業也是業,因爲它是很近,力量對定來說比較是近的,所以叫因力。順後受業,它是遠一點,就擺在業力去了,順生受業,它擺在因力去了,業力裏邊就不要擺了,所以說順後受的,擺到業力裏邊;順生受的,跟現世經常鍛煉的,都擺在因的力量裏邊去,因爲對這個定來說,比較近的。
那麼這裏邊幾個因素講完了。
下邊是第叁大科,前面序分、正宗分,這是流通分。
流通分
甲二、明正法住世
從此大文第二,明正法住世,若叁分明義已下,是流通分。論雲:前來分別種種法門,皆爲弘持世尊教法,何謂正法一問?當住幾時二問?頌曰:
佛正法有二 謂教證爲體 有持說行者 此便住世間
“從此大文第二,明正法住世”,我們講了半天,爲什麼原因?都要使正法住世。我們是看到現在的修行的人,這一點好象是不大夠,即使他很用功,他的目的是自己了生死,所以說我們中國,說是大乘的國家,但是開口閉口,了生死、了生死,沒有說正法住世,廣度衆生。正法住世就是度衆生了,你有了正法,衆生才得益嘛!你單是自己了生死,你怎麼說大乘呢?了生脫死,往生淨生,你往生淨生,你一定不能忘記掉,還要返到娑婆,將來還要廣度衆生,你了了生死之後,你將來還要廣度衆生的,你這個單是爲了了生死的話,你怎麼算大乘呢?所以說真正的我們佛教,世親菩薩已給你指出方向了,講了那麼多《俱舍》,爲什麼原因?正法久住。正法久住是大乘,自利利他都在裏邊了,自己沒有修持,沒有自利,正法你怎麼能把它住世?正法住了世之後,廣利一切衆生。所以說真正我們的比丘的責任,就是住持正法了,這個佛早就說的,比丘就是佛的接班人嘛,就是佛的後代,佛子,佛的子,佛的事業都是要比丘的僧團來負擔的,佛的事業什麼呢?正法住世,度衆生,住持正法。所以說這個住持正法的事情,是比丘天然的責任!不能逃避的!你說要逃避正法住世,那你這個比丘的資格還成問題了。
“若叁分明義已下,是流通分”,那麼就是說,這裏下邊的第叁分,是流通分。這個大科我們前面都有,我們以前的大部分同學,都發了科判,後來的就沒有了。
“論雲:前來分別種種法門,皆爲弘持世尊教法”,我們前面講了那麼多的法門,《俱舍論》講了六百個頌,爲什麼原因要講呢?都是弘持世尊的教法,這個我們在序分裏邊就有,都是爲了弘持教法的。
那麼問:“何爲正法?”那麼你弘持世尊正法,什麼叫正法呢?“當住幾時?”正法住世多少時間呢?“頌曰:佛正法有二,謂教證爲體,有持說行者,此便住世間”,佛的正法簡單地說有兩個,教正法、證正法,教證爲體。一般地說,我們現在重視的是都有偏,有的是要求證,專門是坐禅,有的就是學教,學好了就沒有事了。一般的佛學院就是學教爲重點,證好象不是他們的事情,那麼有些老修行,只要求證,教不想學,這個都是兩個偏差,都是走向一個極端。教證兩個是互相扶持的,沒有教你怎麼修證?沒有證,教來說是說空話,數他人寶了,對自己沒有受用的。
釋曰:上兩句答初問,下兩句答第二問。正法有二,一教,二證。教謂契經、調伏、對法,證謂叁乘菩提分法。有能受持及正說者,教法住世;有能依教正修行者,佛正證法,便住世間。
“釋曰:上兩句答初問,下兩句答第二問”,什麼叫正法呢?正法有兩個,一個是教,一個證,所以說要正法住世,教證都要全的,缺一個,不行了,正法就缺一個支分。“一教二證,教謂契經、調伏、對法”,經律論,這叁個東西就是教。那麼這個裏邊,叁藏全的叫教,不能偏于一方面。證呢,“謂叁乘菩提分法”,所謂證正法,叁乘,聲、緣、菩薩,叁乘的菩提分法,修行的那些方法。
“有能受持,及正說者,教法住世”,教正法住世的行相是怎麼呢?這些叁藏十二部,有能受持,有些人能夠把叁藏十二部受持下來,能受持了。受持,不是拿了本書就算了,以前的佛在世的比丘都是背的,所以海公上師強調要背東西的,我們雖然背東西,比以前說起來,不曉得少了多少,以前的經也沒有寫,又沒有寫下來的,都是靠記憶的,背下來的,那麼我們說這個叫受持了。如果你說,“我有本經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