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殊勝的靜慮,靜慮是止觀均等,超過那些無色定,也超過那些近分定,但是這個四個裏邊,最高的又是第四靜慮,這些殊勝的定,都是依第四靜慮來修的。
“緣欲可見色”,它緣是緣什麼?欲界的可以見的色。色法有好幾種,眼耳鼻舌身,色聲香味觸,無表色,裏邊可見色只有一個色法,眼耳鼻舌身的淨色根,肉眼見不到,聲香味觸,這個也見不到,那麼無表色更見不到,可見色就是眼的對象。
這裏一個問題,青黃赤白是可見色,地水火風是觸處,是身的對象,地是堅硬性,水是濕性,火是暖性,風是動性,它是觸的對象(前面講《界品》的時候都講過),怎麼是可見色呢?這裏就是說,它緣的時候是假的地水火風,“地謂顯形色,隨世想立名”,這個假的地水火風。那麼寄托在假地水火風裏邊,就是真的地水火風,就是地水火風,觀的時候,用假的地水火風把它引出來。等于我們觀空一樣的,你說觀空性,空性本來沒有樣子的,也沒有顔色的,但是我們一般觀空性,都是用青的色,遍法界的青色,來作空觀的入門。那麼這個地水火風,也是一樣,真的地水火風是身的對象,不好觀,那麼以假的地水火風作個入門,所以說,觀欲可見色,就是假地水火風都是顯形色,都是可以見的。
後二邊53處,如次空識,二善無色,爲其自性,各緣自地,四蘊爲境。
“後二邊處,如次空識,二善無色”,“後二邊處”,挨著次第是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,這是無色界的最後兩個定。善無色,有漏的善,“後二淨無色”,淨就是有漏善,那麼這個邊處可能是遍處寫錯了,不能改,在旁邊注一個。“爲其自性”,它的自性就是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。“各緣自地,四蘊爲境”,各緣它自地的四個蘊,因爲無色界沒有色蘊,只有四個蘊,受想行識。
應知此中,修觀行者,從諸解脫,入諸勝處,從諸勝處,入諸遍處,以後後起勝前前故。謂修解脫,但于所緣,總取淨相,未能分別青黃赤白,後四勝處,雖能分別青黃赤白,而未能作無邊行相。前四遍處,謂觀青等,一一無邊,複思青等,爲何所依,知依大種,故次觀地等,一一無邊,複思此所覺色,由何廣大,知由虛空,故次觀空無邊處,複思此能覺,誰爲所依,知依廣識,故觀識無邊處,此所依識,無別所依,故別更不修上爲遍處。
“應知此中,修觀行者,從諸解脫,入諸勝處,從諸勝處,入諸遍處,以後後起勝前前故”,這裏就是把這個叁個東西,把它連貫起來說,應當知道,這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解脫、勝處、遍處,它的關系是修觀行的,修行的人,修行加行的人,先從八解脫,然後進入八勝處,再從八勝處,進入十遍處。“以後後起勝前前故”,後後的比前面的勝,遍處勝于勝處,勝處又勝于解脫,所以說,它的次第,從前面的解脫進入勝處,從勝處入遍處,這個我們一看也看出來了。
“但于所緣,總取淨相,未能分別青黃赤白,後四勝處,雖能分別青黃赤白,而未能作無邊行相,前四遍處,謂觀青等一一無邊,複思青等爲何所依”,這個我們先說,這個解脫的時候,解脫跟勝處,解脫的時候,于所緣的境,就是第叁淨解脫,它只取淨相,沒有說把它分別是青的、黃的、赤的、白的。那麼到四勝處的時候,青黃赤白就拿出來了;但是青黃赤白是有了,沒有遍一切處,那麼最後,這個十遍處,它就是把青黃赤白觀了之後,還要觀它無邊行相遍一切處,沒有間隙的。這是後後勝前前的行相。
“前四遍處”,十遍處裏邊,前面四個遍處,青黃赤白遍一切處,“一一無邊”,這樣子觀了所造色的青黃赤白之後。然後又觀青黃赤白這個所造色依什麼的?依能造色。“知依大種故,次觀地等,一一無邊”,觀地水火風,一一遍虛空。
“複思此所覺色,由何廣大”,再進一步思惟,這個我們所觀的色,不管能造也好,所造也好,它爲什麼能夠那麼遍一切處的能觀呢?“知由虛空”,因爲有這個虛空容納,它可以遍一切處,所以說再把色舍掉,觀空,“故次觀空無邊處”,觀空無邊處。
“複思”,再進一層,“複思此能覺誰爲所依,知依廣識”,這個空我們說,依什麼來的?依我們的能覺的心,這個心就是識,依這個無邊的識。“故觀識無邊處”,再進一步觀識無邊處。
“此所依識,無別所依”,這個識依什麼?沒有什麼依的!那麼所以再上面沒有了,這個十個遍處到此爲止。一個一個依一個,一個依一個,到最後的識無邊處,無所依了,到此爲止了。“故別更不修上爲遍處”,所以在識無邊處之上,再沒有加一個遍處了。
那麼這個地方,我們把《法蘊足論》的補充一下,他說修這個十遍處的,怎麼修法呢?先是把心收攏來,觀自己身,觀自己身上取一個小的青,稍稍取一個青的顔色,然後使它極清楚,觀這個青顔色,觀的極明白、清楚,好象跟鏡子裏邊照出來東西一樣,那麼清楚。觀出之後,慢慢擴大,擴大到整個的世界,都是一個青顔色,這叫青一切處,青遍處。那麼黃赤白也是,先觀自己身上一個小的黃顔色,然後擴大擴大到全部的法界,赤、白一樣。再觀自己身上的地相,少的,先觀少的,然後擴大擴大到無邊的地。那麼這樣子,水火風也是一樣,這個觀了青黃赤白、地水火風之後,又觀到色都是有它的過失,一切色法都是可破壞的,都是一切過患的依的地方。老子就說,吾有大患,爲吾有身。身是一切痛苦的一個根源,那麼一切色法,也都是一切災患的依住的地方。那麼把識去掉,觀一切空,所以說把識去掉之後,觀空。觀空怎麼觀?先觀自己的鼻子、喉嚨、口等等小的空隙處,然後擴大、擴大,一直到遍法界,整個的都是一個空,叫空無邊處。空還是有所緣,是我們所緣的境,再想這個空是所緣的,也不要它,只留一個能緣的識,反過來觀識,緣空的識,先是觀緣一個空的識,然後把它擴大擴大到無邊,遍一切處。這就是大概地說一下十遍處的修法。
丙五、明得依身
從此第五,明得依身。論雲:此解脫等叁門功德,爲由何得一問?依何身起二問?頌曰:
滅定如先辨 余皆通二得 無色依叁界 余唯人趣起
釋曰:滅定解脫,根品已釋,余解脫等,通由二得。若曾修者,由離染得,未曾習者,由加行得。四無色解脫,空識二遍處,一一通依,叁界身起,余唯人起,由教力故,異生及聖,皆能現起。
“從此第五,明得依身”,這個前面的八解脫、勝處等等,他們是怎麼得的?依什麼身來得?“此解脫等叁門功德”,解脫、勝處、遍處,叁門功德,“爲由何得”,怎樣子得到?依什麼身得?依何身起來?
“頌曰:滅定如先辨,余皆通二得,無色依叁界,余唯人趣起”,滅盡定,《根品》講過了,滅盡定,在阿羅漢這個聖者加行得,佛離染得。佛,都是把煩惱,最後的煩惱、所知障,諸冥、一切諸冥除盡之後,一切染汙離開之後,一切功德自然起來,而其他的聖者就是阿羅漢、聲聞、緣覺,要加行得,因爲滅盡定不是容易起的,一定要加功用行,不經過努力是起不來的,所以一般都是加行得。只有佛,才是萬德具備的,只要離染之後自然會得,這麼前面講過的。
“余皆通二得”,其余的兩個得都有,加行得、離染得都有,因爲滅盡定特別難了,我們前面說過的,滅盡定要從一個明利的想心把它慢慢地息下去,細微的心,起了細微心,細微心還不行,又要微微心,這個心細得來若有若無的樣子,先入無想定,由無想定,再進入滅盡定,所以說要修滅盡定,要入了無想定之後,才能進去。
“若曾修者,由離染得,未曾習者,由加行得”,其余兩個就是其它的,就是說除了滅盡定這個解脫之外,其它的功德,兩種得都有。假使你以前修過的,離染得,煩惱斷掉了之後,自然這個過去的功德就顯出來了,假使你過去沒有修過,那你還得重新修,加行得。所以說佛教裏邊,沒有便宜的,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,突然開悟了,或者什麼功能顯出來了,以前修過的,修過的東西,只要離了染了之後,自然他的功德又重新又顯出來了,得到了。如果你以前沒有修過,那麼你說我跟他一樣,離了染了,你怎麼沒有得了?你沒有修過,怎麼得呢?加行得,還得重新加功用行之後,慢慢才得到。
那麼四無色解脫,跟那個空識兩遍處,這是無色定,“一一通依叁界身起,余唯人起”,這個四個無色解脫,空無邊、識無邊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空識二遍處,叁界的身都能修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都能修。其余的叁解脫、八勝處等等,這個就只有人間能生起來。“由教力故”,因爲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,這些東西,通世間法的,通有漏定的。那麼你沒有佛出世,也可以修,所以叁界的人都能修,但是這個叁解脫、八勝處等等,非要佛教,才能夠修,那麼人間有佛的教,不在人間,沒有佛的教化,那你沒有學的就起不來了,所以只能人起。
“異生及聖皆能現起”,那麼這個卻不限于聖者,因爲這是有漏功德,只要聽了佛的教,你得了禅定之後,凡夫、聖者都能現起這個八勝處、八解脫等等的功德,那麼我們說那個,因爲這是有漏的功德,所以異生也能得到。
那麼滅盡定,是哪個人得呢?滅盡定一定要最初的得是人間,因爲滅盡定是一定要佛說了才能修,沒有佛說,你自己修不來,不像這個四禅八定,有有漏定,世間道也能修,那麼滅盡定沒有佛教的話,修不來的,所以一定要最初的滅盡定得到,人間得,因爲有佛先教了,佛的教授在人間,所以他一定要在人間才能最初生起。如果你已經修到了,後來失去了,生到色界去了,那麼色界也可以再起來滅盡定,再修起來是可以的。第一次起,決定是人間,因爲你沒有教是不會起的。那麼這就是說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