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▪P6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快要念“嗡阿ra巴杂那的……”的时候,不是“三门清净心”?这个就是把你心稳下来的,这个调就是一层一层地稳下来,不要来不及念“三门清净心”,这样子你心怎么观想?这个入定,怎么定得下去?这个我们以前教过的,这个调要把心一层一层地沉下去,然后你心,不是微微心,把粗心要细点下去,下面修定中那个观,观那个念咒了,观想才有点气味。真正要入定,那谈何容易?就是有点气味。

  

  微微心之后,才能入灭尽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由自地净心,及下无漏出者,明出灭定心也,出灭定心,或起有顶净心,或起下无所有处无漏心,如是入心,唯是有漏,通从有漏无漏心出。

  

  “由自地净心,及下无漏出”,入灭尽定的心,转过来,要微微心,那么出灭尽定,出灭尽定的心,“或起有顶净心”。自地就是入灭尽定要有顶的地入的,因为它是有漏法,有顶可以入的,有顶的心是微微心。他出定,还是出有顶的净心、善心也可以,或者要起无漏心的话,有顶没有无漏心,不能出有顶的,要起下边的无所有处的无漏的心,就是说无所有处的无漏定的心,出这个灭尽定的心可以。

  

  “如是入心,唯是有漏”,入这个灭尽定的心决定是有漏的,因为是有顶的定,从有顶的定进入这个灭尽定,一定是有漏的,微微心,而且是很细很细的心。“通从有漏无漏心出”,但是出定的心,有漏也可以,无漏也可以,你要有漏的心出定,就是有顶的定,出有顶的心,有顶的净心出定,就是有漏心;假使要无漏心出定,那就是下边的无所有处的无漏定的心出来,也可以。

  

  总结一下,入定的心决定是有漏,出定的心可以有漏,也可以无漏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入定的时候,要缘这个灭尽定,你先要入这个定,先要缘那个灭尽定那个心,决定是有漏的,灭尽定是有漏的。那么你出定,你不缘这个定了,你要做其它事情去了,那可以有漏心、无漏心都能出定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三境欲可见者,初三解脱,唯以欲界色处为境,有差别者,初二境可憎,第三境可爱。四境类品道,自上苦集灭者,四无色解脱,各缘自地上地苦集灭谛,及缘九地类智品道,为所缘境。非择灭虚空者,无色解脱,亦缘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择灭,及缘九地类智品上非择灭,及与虚空,为所缘境。

  

  “三境欲可见者”,三,前面三个解脱,以欲界的色处为境,欲可见,可见就是色。我们前面讲过的:什么叫可见呢?眼睛能见的就是色法。“唯以欲界的色处为境”。

  

  “有差别者,初二境可憎,第三境可爱”,都是欲界的色法,那么有差别,初两个解脱缘的是可憎的境,就是不好看的境,讨厌的境,第三个境却是缘可爱的、鲜净的境,那么这是它的层次不同。

  

  那么这里就附带一个问题,你观的是欲界的色,那么你欲界的色怎么能够除色界的贪呢?初二禅的心也有色界的贪心在里边,那么你观的是欲界的色,那么你厌恶的、除的贪也是离欲界的色的贪,那么色界的贪怎么能除?他就是说欲界的贪,是对治掉了,色界的贪,并不是正面对治,但是因为欲界的色的贪除掉之后,也可以使这个色界的贪远离,因为它们是有连带的关系的,一个除掉之后,那个的心也暂时起不来了,色界的贪也可以除掉。反正都是眼睛所对的色境,有共同之处。

  

  这三个解脱,都是以欲界的色处为境。这是共同的色境为境,但是有差别,初二的解脱,它的境是可厌的境,第三个解脱是可爱的境,这是讲初三个解脱。

  

  “四境类品道,自上苦集灭”,那么下边四个解脱,就是四、五、六、七,这四个解脱,四无色定,这四个无色解脱,各缘自地上地的苦集灭,“及缘九地类智品道,为所缘的境”,那个无色界的善定,我们知道,可以缘上缘自,不缘下的,这是有漏定,缘自地上地的苦集灭,如果无漏的话,九地的类智品道都能缘,能缘九地。无色界,因为下地比他差,他已经离开下地了,下地的苦集灭就不去缘了,自地的没有离开,可以缘,上地的当然更没有离了,也可以缘。那么是无漏道,他就可以缘类智品道。这个前面都讲过的,所以说讲到这里,你如果没有前面的,是困难的,如果有前面的,这里就念过去就行了,因为你一念,前面的那一串,一连串东西都起来了,那以前讲得清清楚楚,类智品道不晓得出现了几次了,法智品道六地,类智品道九地,我们是再三再三地讲了不少了,才来的就吃亏了。那么类智品道九地,缘都能缘了,所以说这个四无色解脱,它无漏的话,这个九品的类智品的道都能缘,那就是九地。这个九地就是未到、中间、四根本、三无色,这个九个地,他都能缘,类智品道。法智品不能缘,法智品道,六地的法智品道不能缘,因为无色界不缘欲界的,法智是缘欲界的,那这个法智品道跟它不相干,这个在前面都讲的。

  

  “非择灭虚空者,无色解脱,亦缘自地上地苦集谛上非择灭,及缘九地类智品上非择灭,及与虚空为所缘境”,这里就是说,这个四无色解脱,它不但缘自地、上地的苦集灭,也缘它上面的苦集的非择灭,灭谛不能择灭,无漏法不能择灭,有漏法的苦集二谛可以非择灭。苦集二谛上的非择灭,它也可以缘,九地类智品上的非择灭也可以缘,还有虚空无为也能缘,这是四无色解脱的所缘境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第三静虑,宁无解脱?答:第三定中,无眼识所引显色贪故,又自地妙乐所动乱故,故无解脱。

  

  “问:第三静虑,宁无解脱”,为什么第三静虑没有解脱呢?初二静虑是初二解脱,第四静虑是第三解脱,后边四个解脱就是四个无色定,最后灭尽定又是依有顶定起的,那么第三静虑跳掉了,为什么第三静虑没有解脱?提这个问。

  

  “答:第三定中无眼识所引显色贪故,又自地妙乐所动乱故,故无解脱”,第三静虑里边,眼睛所生的色(显色)的贪没有,第三静虑没有眼识的,无寻无伺地前面五个识都是寻伺,那么没有寻伺,你前五识就不起,前五识不起,眼识不起,你看什么色呢?你不看色,贪也没有了,所以说没有眼识所引起的贪。“又自地妙乐所动乱故”,自地的妙乐,第三禅的乐是三界最大的乐,这个乐是好事,还是坏事?动乱,虽然是乐,对修善品说是动乱,就不能解脱了,你要解脱的话,这个乐把你吸住了,“故无解脱”,所以解脱没有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行者何缘,修净解脱?答:为欲令欣,修净解脱,前不净观,令心沉戚,今修净观,策发令欣。或为审知,自堪能故,谓前所修,不净解脱,为成不成,若观净相,烦恼不起,彼方成故。

  

  “问:行者何缘修净解脱”,为什么修行的人要修净解脱呢?

  

  “为欲令欣,修净解脱”,这是第三解脱了。净解脱修它干什么?我们怀疑,你心的烦恼的贪已经息下去了,还要把它引起来,再把它息下去干什么?第一个原因,“为欲令欣修净解脱”,把心把它举起来。前面的那个不净观,初二解脱修不净观的,“令心沉戚”,修不净观,讨厌东西,心里沉下去了,就是没有劲了,没有劲,把它提起来,要修净解脱,这是一个原因。“今修净观,策发令欣”,前面两个不净观把你的心修得沉没下去,那么现在净解脱把它策发一下,把它举起来,这是一个。

  

  第二个原因,“或为审知,自堪能故,谓前所修不净解脱,为成不成,若观净相,烦恼不起,彼方成故”,第二个原因,就是自己来看看你有没有能力,看看自己力量大小如何。前面你初二解脱修的是不净观,不净解脱,用不净的法把自己的烦恼、贪心息下去,那么现在反过来,你试试看你真的贪心是不是没有了,用净的相来观一观,看你烦恼起不起。这就是密法。密法里边为什么修什么什么东西的呢?那就是要看看你,检查你烦恼还有没有?你靠不净观,你尽观,烦恼看不到了,好象是没有了;但是你净观一现前,会不会起来?这就是看看你这个,所谓大威德的欲钩把你钩出来了,你平时烦恼沉到里边去了,你看不到了,看不到,把你钩了,这么钩了,这个东西给你钩出来了,看看你净相现前烦恼还有没有。如果还有的话,马上钩了把它断掉,如果没有了就行了,那么是净解脱。就是看你前面修的不净解脱到底成就不成就。因为很多的时候,老修行,烦恼是沉下去了,好象是没有了。一般就是说,在水底下边的鱼,不动的鱼,你以为水里没有鱼了,那你怎么办呢?你个鱼钩子把它摆点东西下去,钩在那里看它,它看到东西来了,它贪心来了,又出来了,一动起来,一动你把它抓住了,所以说你要看它,它躲在下边,害怕了,它不动了,你以为没有了,就糟了,它还在里边,那就是要钩了。那么密法为什么要钩?钩就上钩这个东西,你看看你没有事了,什么东西好了,但是你还没有断呢!把它钩出来。所以这个东西,你说你一天到晚在烦恼里,你去钩啊,那你完蛋了。本来已经够呛了,你再去钩他,那你不得了,你下地狱去了。这是煅炼看自己能力有没有到家,试验试验的,不是真地叫你去,一天到晚去观净相,等到观了净相,烦恼不起了,那成功了,这是考验自己。那么我们现在,你们这些人不要去考验自己,还是不净观多修习,这个考验不得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何故经中第三、第八解脱,得身证名,非余六耶?答:以于八中,此二胜故,二界边故,得身证名。第三解脱,唯取净相,令惑不起,名为殊胜;第八解脱,以无心故,名为殊胜。第三解脱,有色界边,第八解脱,在无色界边。

  

  “问:何故经中第三、第八解脱,得身证名”,这里提一个问题:那么多解脱,第三个解脱身作证,第八个解脱是身作证,其它的都没有,为什么原因?

  

  “答:以于八中,此二胜故”,八个解脱里边,这两个特别殊胜,一个原因,特别殊胜是一个原因。第二个原因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