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不相应行的里边的,一些灭受想定的那些解释。这个灭受想定,它把受想都灭掉了,那就是说,心王心所都灭完了,这样子弃舍受等,这个受等心王心所全部把它弃掉,叫解脱。那就是无心定,能缘的心都没有了。
依婆沙论,此云解脱者,谓弃背义也。
“依《婆沙论》,此云解脱者,谓弃背义也”,根据《大毗婆沙》,这个所谓解脱,就是背弃,就是离开,跟你相背,跟你反其道而行之,你是贪,我就不贪,把你贪对掉。
前三无贪性者,初三解脱,无贪为体,近治贪故。三中初二,不净相转,作青瘀等诸行相故。第三解脱,清净相转,作净光鲜行相转故。此三助伴,皆五蕴性。
“前三无贪性”,前面三个解脱以无贪为性。“初三解脱,无贪为体,近治贪故”,正是对贪的。“三中初二,不净相转,作青瘀等诸行相故”,这三个解脱里边,开头两个,他修的是不净相。不净相是什么行相呢?就是青瘀等想,就是不净观的那个想。
这个九想观,“膀胀青瘀坏,血涂脓烂蛆”,大家要把记熟。那么我们这个《三归依观》,有些人传过了,有的人还没有传,这个都是跟我们的教配得起的。我们这个道场,学修是一致的。我们说阿底峡,“说修一致殊胜阿底峡”,我们就是要学他的。说的、学的跟修的两个要配得成套的。那么《三归依观》,这跟《俱舍》全部配套的。
他修不净想观,“不净相转”,这个用不净想来除贪的。
那么第三的解脱,“清净相转,作净光鲜行相转故”,前面的是除贪,用不净的青瘀等想来除贪的,这个容易。说也容易也不容易,你说青瘀想,你想了半天,你看到马路上看到了, ,不晓得忘掉哪里去了,青的颜色不见了,都看到红的、白的,迷掉了,那么你这个青瘀想,你要多想想了。所以说要串习,再再地修习了,等到你想到,开眼、闭眼来了,像那一个比丘一样,看到一个打扮的跟天人一样漂亮的女人跟他笑,那一般人就迷了,这一笑就昏了,他不但不昏,他看到她的牙齿,笑的牙齿,一看白骨,整个身都是白骨,一下子证阿罗汉了,这样子就对了。所以说这个要串习了,如果你平时不串习的话,打仗也是的,这个兵要练的,不练的兵你去打吧,肯定打败仗。那么你这个白骨观,你不练的话,“我懂了,我知道了,反正不要练习了,我什么都懂了,我讲也讲得来”,你讲吧,讲了半天,你碰到境,你看看,你有没有力量?马上就打败仗。所以这个要修的,你看人家老修行,呆呆的,“尽一样想,去想它干啥嘛?这个简单的很,我一听就会了,你一天到晚白骨、白骨,干啥?”他修行有作用的,你不修没有作用的。
这个清净相,“净光鲜行相转”,最好的行相转了,不起贪心,这个难了!
“此三助伴,皆五蕴性”,那么这是以无贪为性,那么助伴,无贪不能是孤立的,无贪是心所法,有心所法,必定有心王,必定有相应的心所。我们学过《根品》的,大地法十个,一切心都有的,那么你无贪是善法,那你大善地法也都会有,你在欲界的话,还有寻伺等等,前面都讲得很多,没有学的要去看一看了。那么它的助伴一起算起来,五蕴都有,色蕴就是定共戒了。
二二一一定者,谓二二定,一一定也。上二谓初二解脱,下二谓初二静虑,以初二解脱,依初二静虑起,名二二定也。一一定者,一谓第三解脱,此一解脱,唯依第四禅起,名一一定也,以第四禅,离八灾患,心澄净故,有净解脱。
“二二一一定,谓二二定,一一定”,二二一一这个定,实际上要拆开来看的:二,二定,一,一定。那么哪个二二定呢?第一个二是初二解脱,第一个、第二个解脱,这两个二定,依的是哪两个定呢?依初静虑、二静虑。“以初二解脱,依初二静虑起”,叫二二定。这个二二定就是说,开头两个解脱,它依初二禅起,所以叫二嘛,二定。开头两个解脱,二定,依初二禅。
一一定,第三个解脱,“一谓第三解脱,此一解脱,唯依第四禅起,名一一定也。以第四禅,离八灾患,心澄净故,有净解脱”,第四禅一个定,就是第三个解脱,这一个解脱,依的禅只能依第四禅,这么一个定,不能依前三禅。为什么原因?第四禅殊胜嘛,它离开八个灾患,心是最澄净,好象密室里的灯一样,一动也不动,“有净解脱”,力量就强了,有净解脱。这个我们想一想,要修净解脱的人,起码要得第四禅。有的人来不及要修净解脱,你第四禅?初禅都没有,你修什么净解脱?怎么净呢?你看到那个境来了,你昏都昏掉了,你还要解脱了?你还是远离一点,还保险一些。那么所以说,有的人狂了,自己不称一称自己有好大的能力,来不及要修最高的法,你去修吧!修了,你不下地狱,哪个下?这个要一定的能力的人才能修的东西。本来密法,无上密不是随便哪个都能修的,你说一开始就要修无上密,你下边的基础,共同道熟密器才成就,共同道都没有熟,密器也没成就,那么下边四个密,三个密不要,事密、理密、瑜伽密都不要,一开始就要拿无上密,你想想,你不是粉身碎骨,是哪个粉身碎骨?这个想也想起来的。现在的人偏偏都是这样子的,一进入修密法了,马上就要修无上密去了,你去修嘛。
第四禅是最厉害,所以他能修净解脱。
四无色定善者,四无色解脱,以善定为体,非无记染,非解脱故,亦非散善,性微劣故,无色散善者,如命终心也。
“四无色定善”,这么三个解脱讲完了,下边还有四个解脱,就是四无色定。四无色解脱呢,依善的定为体。定有三种,味定、净定、无漏定,这个就是依善的,不是味的。“非无记染”,不是无记的,也不是染污的。“非解脱故”,无记的、染污不能解脱了,不是解脱。“亦非散善”,散心的善,力量太弱了,不能解脱,一定要定。所以说我们要真正得到好处,非定不可,一切佛教的功德,都从定中来的,所以大家对定的功夫要重视,但是定也不能凭空而来,要从戒下手。
所以说佛教里边,次第是摆得很清楚,但是我们这个人偏偏就是不量力,要跳,戒也没有,定也没有,就要学慧去了,好象戒也没修,要得定了,这个都是徒劳,甚至有危险性。那么我们说这个散的善法,力量是很微弱,不能起作用。这个我们说很显然的,你说不净观,我也懂了,我也会讲,我也会看,看了很多的参考书。对了,你看懂了,心没有定,你有好大力量?这你自己一问就问到了。你自己不净观看过的,什么都看过的,你上阵去打一仗看,马上就输了,这个我也可以保你的险,除非你得了定的功夫,保不了了,或者你菩萨再来的,我也保不了了,是个凡夫的话,保证你打败。
“无色散善者”,什么叫无色界的散善心呢?你说无色界不是入定的吗?他已经命终的那个心,不是定心,散心。这个心不能起,八解脱不能修,就是要把它除开了,这个四无色解脱把命终的散心要除开。染污的、无记的,更不要说了,要善的。
灭受想解脱,微微无间生者,灭定解脱,有解厌背受想,有释厌背一切有所缘心,有释解脱定障,故名解脱。微微心后,此定现前,入灭定心,总有三种:一者想心,二者微细心,三者微微心。前对想心,已名微细,此更微细,故名微微。从微微心,入灭尽定。
“灭受想解脱,微微无间生”,这个颂是最后第八解脱。第八解脱,“灭定解脱,有解厌背受想,有释厌背一切有所缘心”,这个两个解释,就是说灭受想定的解脱,有的人说是因为受想两个心所最不好,所以要把它去掉。受想为什么厉害,我们前面在《界品》也讲过了,就是受想为什么立两个蕴?一个蕴,我们说色蕴有十一个法,受蕴只有一个法,受心所,想蕴又是一个想心所,一个法,行蕴多得不得了,相应行、不相应行,那么识蕴六个心王。那么为什么受蕴、想蕴要两个法立两个蕴呢?(159A)那就是这两个法特别厉害,前面都讲过的。那么他要厌背这两个东西,就是流转生死,起烦恼,都是这两个东西来的,那么他要把这个除掉,那些就可以解脱很多的苦恼,所以说厌背受想。
有的说,“厌背一切有所缘心”,就是把所有的心都去掉,这两个是一致的,它的重点是厌背受想,你要厌背受想,你把一切心不灭掉,受想怎么灭得掉的呢?当然把所有的心都要灭掉它了,灭受想定,这是说的重点是灭受想,但是你要灭受想,把一切有所缘的心都要灭掉,受想才灭得掉。我们想一想,受想是什么心所?大地法,一切心都有它的,你要么不起心,起心就有受想,那你要它不起受想,你怎么办?心把它灭掉,就完了。所以说,要把能缘的心全部灭掉,才能够灭受想了。所以这两个解释本身是一致的。
“有释解脱定障”,也有的说,灭受想定,是解脱定障的,定里边的障,就是不染无知,不属于烦恼的,他对修定的自在不能有,那么你要解脱定障,要修灭受想定,这个叫解脱。
那么它怎么修呢?“微微心后”,要入这个定,“此定现前,入灭定心”,这个定现前,依有顶的定起,那么入灭定心。“总有三种”,入灭尽定的心,你要入灭尽定,有三种心,就是入定之前有三种心。“一者想心”,开始粗心了,想心;二者是“微细心”,把心把它慢慢地细下去,微细了;最后再细下去,“微微心”,道有没有了,就是若有若无的那个心,微微心。“前对想心,已名微细”,第二个,对有想心,已经叫微细了,这个心比微细心还要微细,叫微微心。“从微微心”,才能入灭尽定,心几乎停下来了,那么才能入灭尽定,如果你心跳得很厉害,你一下子怎么入灭尽定呢?灭不下去的。所以心慢慢地平下来。
我这里想起来一个,你们念《五字真言》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