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▪P6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”,所以要真正的正法,到底是住了多少時間呢?只要叁種人,一個是能受持正法的人,一個是能正說正法的,一個是能正修行的人,這叁種人住在世間,他們住多少時候,正法就住多少時候,他們沒有了,正法也沒有了。所以說正法一千年,這是一個大概數字,律藏裏說的,只要五比丘如法行羯磨,正法住世。你就是在末法時期,有五個比丘,如法的正規的清淨比丘,如法地在僧團裏邊作羯磨的話,這個地方就是正法住世的地方,所以正法住世在人,不在這個時間的。我們這個也可以看出來了,宗大師生的時候,宗大師時代是明朝的永樂年間,也不是很早了,但是他發了大願,要正法住世五百年,結果他這個大願,人在法在,這個願一發,他影響了很多的弟子,也教化了很多弟子,教化了很多的四衆弟子,結果藏地的佛法,就是正法住世五百幾十年,那就是人在法在了,這個很確確實實的證據多得是!

  

  那麼我們一定要重視人!那麼人在哪裏去培養呢?就是自己也是,你不要推到人家身上去了,“人在法在,你好好學,你將來成了大法師來度我”,你自己呢?大家都這麼想,哪個來度呢?沒有了,你自己要把自己責任擔起來,就是我要好好學修,將來要起這個作用,自己要求自己高一點,不要是靠人家。

  

  所以說,“聖教總言,唯住千載,有釋證法,唯住千年,教法住時,複過于此”,這是總的,一般的說。一般的說,聖教,佛的聖教住一千年,這是我們佛傳裏邊講的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萬年,這是一般的說法。中間,不是死板的,哪裏有人,正法就在那裏興。總地說,聖教住一千年,有的說正法住一千年,教法還可以長一點,就是像法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甲叁、明造論宗旨

  

  乙一、正明宗旨

  

  從此第叁,明論宗旨。于中分二:一、正明宗旨,二、傷歎勸學。且正明宗旨者。論雲:此論依攝阿毗達磨,爲依何理,釋對法耶?頌曰:

  

  迦濕彌羅議理成  我多依彼釋對法  

  

  少有貶量爲我失  判法正理在牟尼

  

  釋曰:迦濕彌羅毗婆沙師,議阿毗達磨,理善成立,我多依彼,釋對法藏,少有貶量,爲我過失,判法正理,唯在世尊及諸如來大聖弟子。

  

  

  “從此第叁,明論宗旨”,那麼說了那麼多的教,前面講了那麼多的法門,都是爲了要正法住世,那麼我們這本論,世親菩薩,他作這本論什麼宗旨呢?所以說“正明宗旨”,做論的目的。

  

  “傷歎勸學”,當時的時候,在世親菩薩時候,佛法已經雕零了,已經不如以前,所以世親菩薩也是很感歎當時,那麼感歎、歎氣、失望,這個又不解決問題,要勸學,趕快地學,把這個缺補掉它,世親菩薩的目的就在這裏。

  

  “且正明宗旨者。論雲:此論依攝阿毗達磨,爲依何理,釋對法耶”,這個論是依阿毗達磨的,也是把阿毗達磨攝在裏邊的,那麼他以什麼道理來解釋阿毗達磨的?就問這個。

  

  “頌曰:迦濕彌羅議理成,我多依彼釋對法,少有貶量爲我失,判法正理在牟尼”,“迦濕彌羅”,毗婆沙論師結集他們叁藏的地方,《大毗婆沙》就在迦濕彌羅國造的,這個在《俱舍論》的序裏邊早就講過了。迦濕彌羅的五百個大阿羅漢,結集了《大毗婆沙》,把《發智論》裏邊都解釋好了。“議理成”,迦濕彌羅的毗婆沙論師,討論阿毗達磨的事情,這個道理很善巧地成立了,已經把它結集成《大毗婆沙》。

  

  “我多依彼釋對法”,他們這樣子善巧地結集之後,“我多”,基本上依他們的解釋來解釋對法藏。就是根據他們《大毗婆沙》,迦濕彌羅的論師的那些道理,來解釋佛的對法藏。“多依彼”,就是說多數依它的,那麼裏邊還有少數了。“少有貶量爲我失”,但是還有少部分,對他們有點看法的,貶量就是對他們貶低的,認爲他們不對的。這個是我的過失,這是世親菩薩謙虛。世親菩薩,我們在一開始序講的時候就說了,他對有部的阿毗達磨的這個《大毗婆沙》,他是有部出家,也到迦濕彌羅去親自學過四年,大部分呢,對它的道理是贊同的,但是少部分,覺得他們有點過分執著,他以經部的,甚至于其它部的(主要是經部)道理來糾正它。

  

  所以《俱舍論》的宗旨,既不是經部的,又不是有部的,是以理爲宗,只要合佛的道理的,是世親菩薩的宗旨。那麼這裏就是說,基本上依靠的,是迦濕彌羅論師的理論,他們已經結集好的那些,多數依他們的。但少數,他們有些認爲不大對頭的,我是對他們有些貶量,就是有些指出了他們的缺點的,以經部的來補充的。這個世親菩薩很謙虛,這是我的過失,照規矩不能這樣做的,我這樣子做,是我過失。

  

  但這個過失,“判法正理在牟尼”,到底那個對不對?這個,你說你的對,他說他的對,真正能夠公正地下判斷的,只有佛。就是說我這個道理,雖然是把有部的修正了一些,到底對不對,只有佛才知道。那是說佛會證明他,他是對的。“判法正理唯在世尊,及諸如來大聖弟子”,在佛或者佛在世的那些得了修證的大弟子,他們有法眼淨,會判斷到底對不對。那麼因爲當時衆說紛纭,世親菩薩你說得再怎麼好,也有人反對了,那麼這個說,你真正這個法是對不對呢?真正能下正確的判斷的,只有佛跟他的大弟子,他們自然有他們的結論。

  

  那麼這裏,他的宗旨就是說他是依有部的,少數依經部的道理來補充,這個就是依佛的道理爲量。佛的道理,到底我講的道理對不對,佛會知道,就是我都是依靠佛的,依佛的原意來這樣子做的。迦濕彌羅符合佛的原意的保留,就是沒有動它的,有些差一點的,不大符合的,以經部的來補充它,這樣子使得佛的完整的原意能夠保留下來,就是佛會證明這個事情。

  

  

  

  

  乙二、傷歎勸學

  

  丙一、傷歎人

  

  丁一、正傷歎人

  

  戊一、傷歎有德

  

  從此第二,傷歎勸學。就中分二:一、傷歎人,二、勸學法。就傷歎人中分二:一、正傷歎人,二、重釋傷歎。就正歎人中分二:一、傷歎有德,二、傷歎起失。且傷歎人有德者,頌曰:

  

  大師世眼久已閉  堪爲證者多散滅

  

  釋曰:叁界大師爲世眼目,涅槃日久,名爲已閉。舍利子等名堪證者,隨佛滅度,名多散滅。

  

  “從此第二,傷歎勸學”,這是當時的一些佛教的情況,世親菩薩看了也很感歎,感歎呢,但是歎氣沒有用了,要勸學,好好地勸人家好好學。爲了什麼?正法住世嘛,還是爲這個目的。

  

  “就中分二”,裏邊又分兩科,一是傷歎人,一個是勸學法,就是兩方面。一方面是感歎,感到這個世間上是差了,很感歎,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要勸修學,單是感歎是消極的,積極的方面,努力,就是勸學。世親菩薩自己修行有成就,但是也是希望後世的人能夠接下去,所以就要勸學。

  

  “就傷歎人中分二:一、正傷歎人,二、重釋傷歎”,再再地傷歎,這個是世親菩薩的悲心也可以看出來了。有些人,“正法住不住世管我什麼事,我吃飽穿暖,大家恭敬我,我有名望就對了”,這樣子的人是不是有悲心?菩提心沒有的,連一個比丘資格恐怕還算不上了,只管自己,不管人家。我們也不要說小乘只管自己的,你去看看,這個斯裏蘭卡、印度,他們利衆生的事情做得很多,甚至于他們死掉之後,眼睛捐獻出來,擺在冷庫裏,將來哪個眼睛壞了,就可以換他眼睛,這些我們大乘佛教的佛弟子,到底有幾個人做到呢?藏地,他們把他們死掉之後,把自己頭捐下來做托巴,當然有的人看了害怕,頭腦殼做個托巴,這個法器看了都害怕。但是這個他們對法的信心,對利益衆生的信心,我們有沒有?而且這個托巴,據說是要才死的人鋸下來的,如果屍體冷掉了,不行了,不能用了。那麼這樣子一口氣咽了,馬上把頭鋸開來,發這個願的人,我們大乘的佛教有幾個人發這個願?藏地很多,所以說,真正這個我們說很可歎了,世親菩薩當時就傷歎的,一歎二歎,再叁地歎。

  

  “就正歎人中”,正歎就是重歎。正歎人裏邊,分二,“傷歎有德”,“傷歎起失”,一個傷歎有德的人沒有了,一個傷歎有德人沒有了,過失就起來了。

  

  “且傷歎人有德者,頌曰:大師世眼久已閉,堪爲證者多散滅”,就是說正法滅掉了,證、教,下邊是說教,這是說證,“大師”,叁界的大師,佛,“世眼”,是我們世間的眼目,大師的世間的眼目早就閉起來了,那就是佛涅槃,在世親菩薩已經九百年了,“大師世眼久已閉”,閉了很久了,就是涅槃。叁界大師就是釋迦牟尼佛,爲世間的眼目,世眼。“涅槃日久”,離開世親菩薩已經九百多年了,所以說涅槃的時間很長,這個世間的眼目閉了很久了。“堪爲證者多散滅”,堪爲證者,能夠依佛的法,依法而正修行,證果證道的人,多數散滅,隨著滅了,跟了佛都滅度了,舍利弗、目犍連,在佛之前滅度,佛滅度之後,也經過那麼九百多年的話,那些大弟子,基本上都散失了,都滅掉了。那麼這個是多,不是全部,還有的少數還在。世親菩薩畢竟還是像法時期,那些有修證的人,在還有少數在。我們這個時候就更少了,不能說一個也沒有,但是比世親菩薩的話,那個是又不曉得少了多少倍。佛的大弟子能夠有修證的,“舍利子等,名堪證者”,這些佛的大弟子,十大弟子等等,都是有修有證的。這些大弟子,“隨佛滅度,名多散滅”,也是多散滅了。

  

  以前講過阿難的故事54,我們也再提一下。阿難因爲受了迦葉尊者的囑咐,佛是囑咐迦葉尊者叫他住持正法的,迦葉滅度之後,托付阿難,阿難活了一百二十歲,住持正法,他是盡心盡力的,因爲他是佛的多聞第一大弟子。他一百二十歲活了之後,有一次就跑到河邊,聽到一個年青的出家人,是沙彌、比丘搞不清楚了。他在念一個頌,“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俱舍大要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