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”,所以要真正的正法,到底是住了多少时间呢?只要三种人,一个是能受持正法的人,一个是能正说正法的,一个是能正修行的人,这三种人住在世间,他们住多少时候,正法就住多少时候,他们没有了,正法也没有了。所以说正法一千年,这是一个大概数字,律藏里说的,只要五比丘如法行羯磨,正法住世。你就是在末法时期,有五个比丘,如法的正规的清净比丘,如法地在僧团里边作羯磨的话,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的地方,所以正法住世在人,不在这个时间的。我们这个也可以看出来了,宗大师生的时候,宗大师时代是明朝的永乐年间,也不是很早了,但是他发了大愿,要正法住世五百年,结果他这个大愿,人在法在,这个愿一发,他影响了很多的弟子,也教化了很多弟子,教化了很多的四众弟子,结果藏地的佛法,就是正法住世五百几十年,那就是人在法在了,这个很确确实实的证据多得是!
那么我们一定要重视人!那么人在哪里去培养呢?就是自己也是,你不要推到人家身上去了,“人在法在,你好好学,你将来成了大法师来度我”,你自己呢?大家都这么想,哪个来度呢?没有了,你自己要把自己责任担起来,就是我要好好学修,将来要起这个作用,自己要求自己高一点,不要是靠人家。
所以说,“圣教总言,唯住千载,有释证法,唯住千年,教法住时,复过于此”,这是总的,一般的说。一般的说,圣教,佛的圣教住一千年,这是我们佛传里边讲的,正法一千年,像法一千年,末法一万年,这是一般的说法。中间,不是死板的,哪里有人,正法就在那里兴。总地说,圣教住一千年,有的说正法住一千年,教法还可以长一点,就是像法。
甲三、明造论宗旨
乙一、正明宗旨
从此第三,明论宗旨。于中分二:一、正明宗旨,二、伤叹劝学。且正明宗旨者。论云:此论依摄阿毗达磨,为依何理,释对法耶?颂曰:
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
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
释曰:迦湿弥罗毗婆沙师,议阿毗达磨,理善成立,我多依彼,释对法藏,少有贬量,为我过失,判法正理,唯在世尊及诸如来大圣弟子。
“从此第三,明论宗旨”,那么说了那么多的教,前面讲了那么多的法门,都是为了要正法住世,那么我们这本论,世亲菩萨,他作这本论什么宗旨呢?所以说“正明宗旨”,做论的目的。
“伤叹劝学”,当时的时候,在世亲菩萨时候,佛法已经雕零了,已经不如以前,所以世亲菩萨也是很感叹当时,那么感叹、叹气、失望,这个又不解决问题,要劝学,赶快地学,把这个缺补掉它,世亲菩萨的目的就在这里。
“且正明宗旨者。论云:此论依摄阿毗达磨,为依何理,释对法耶”,这个论是依阿毗达磨的,也是把阿毗达磨摄在里边的,那么他以什么道理来解释阿毗达磨的?就问这个。
“颂曰:迦湿弥罗议理成,我多依彼释对法,少有贬量为我失,判法正理在牟尼”,“迦湿弥罗”,毗婆沙论师结集他们三藏的地方,《大毗婆沙》就在迦湿弥罗国造的,这个在《俱舍论》的序里边早就讲过了。迦湿弥罗的五百个大阿罗汉,结集了《大毗婆沙》,把《发智论》里边都解释好了。“议理成”,迦湿弥罗的毗婆沙论师,讨论阿毗达磨的事情,这个道理很善巧地成立了,已经把它结集成《大毗婆沙》。
“我多依彼释对法”,他们这样子善巧地结集之后,“我多”,基本上依他们的解释来解释对法藏。就是根据他们《大毗婆沙》,迦湿弥罗的论师的那些道理,来解释佛的对法藏。“多依彼”,就是说多数依它的,那么里边还有少数了。“少有贬量为我失”,但是还有少部分,对他们有点看法的,贬量就是对他们贬低的,认为他们不对的。这个是我的过失,这是世亲菩萨谦虚。世亲菩萨,我们在一开始序讲的时候就说了,他对有部的阿毗达磨的这个《大毗婆沙》,他是有部出家,也到迦湿弥罗去亲自学过四年,大部分呢,对它的道理是赞同的,但是少部分,觉得他们有点过分执着,他以经部的,甚至于其它部的(主要是经部)道理来纠正它。
所以《俱舍论》的宗旨,既不是经部的,又不是有部的,是以理为宗,只要合佛的道理的,是世亲菩萨的宗旨。那么这里就是说,基本上依靠的,是迦湿弥罗论师的理论,他们已经结集好的那些,多数依他们的。但少数,他们有些认为不大对头的,我是对他们有些贬量,就是有些指出了他们的缺点的,以经部的来补充的。这个世亲菩萨很谦虚,这是我的过失,照规矩不能这样做的,我这样子做,是我过失。
但这个过失,“判法正理在牟尼”,到底那个对不对?这个,你说你的对,他说他的对,真正能够公正地下判断的,只有佛。就是说我这个道理,虽然是把有部的修正了一些,到底对不对,只有佛才知道。那是说佛会证明他,他是对的。“判法正理唯在世尊,及诸如来大圣弟子”,在佛或者佛在世的那些得了修证的大弟子,他们有法眼净,会判断到底对不对。那么因为当时众说纷纭,世亲菩萨你说得再怎么好,也有人反对了,那么这个说,你真正这个法是对不对呢?真正能下正确的判断的,只有佛跟他的大弟子,他们自然有他们的结论。
那么这里,他的宗旨就是说他是依有部的,少数依经部的道理来补充,这个就是依佛的道理为量。佛的道理,到底我讲的道理对不对,佛会知道,就是我都是依靠佛的,依佛的原意来这样子做的。迦湿弥罗符合佛的原意的保留,就是没有动它的,有些差一点的,不大符合的,以经部的来补充它,这样子使得佛的完整的原意能够保留下来,就是佛会证明这个事情。
乙二、伤叹劝学
丙一、伤叹人
丁一、正伤叹人
戊一、伤叹有德
从此第二,伤叹劝学。就中分二:一、伤叹人,二、劝学法。就伤叹人中分二:一、正伤叹人,二、重释伤叹。就正叹人中分二:一、伤叹有德,二、伤叹起失。且伤叹人有德者,颂曰:
大师世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
释曰:三界大师为世眼目,涅槃日久,名为已闭。舍利子等名堪证者,随佛灭度,名多散灭。
“从此第二,伤叹劝学”,这是当时的一些佛教的情况,世亲菩萨看了也很感叹,感叹呢,但是叹气没有用了,要劝学,好好地劝人家好好学。为了什么?正法住世嘛,还是为这个目的。
“就中分二”,里边又分两科,一是伤叹人,一个是劝学法,就是两方面。一方面是感叹,感到这个世间上是差了,很感叹,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要劝修学,单是感叹是消极的,积极的方面,努力,就是劝学。世亲菩萨自己修行有成就,但是也是希望后世的人能够接下去,所以就要劝学。
“就伤叹人中分二:一、正伤叹人,二、重释伤叹”,再再地伤叹,这个是世亲菩萨的悲心也可以看出来了。有些人,“正法住不住世管我什么事,我吃饱穿暖,大家恭敬我,我有名望就对了”,这样子的人是不是有悲心?菩提心没有的,连一个比丘资格恐怕还算不上了,只管自己,不管人家。我们也不要说小乘只管自己的,你去看看,这个斯里兰卡、印度,他们利众生的事情做得很多,甚至于他们死掉之后,眼睛捐献出来,摆在冷库里,将来哪个眼睛坏了,就可以换他眼睛,这些我们大乘佛教的佛弟子,到底有几个人做到呢?藏地,他们把他们死掉之后,把自己头捐下来做托巴,当然有的人看了害怕,头脑壳做个托巴,这个法器看了都害怕。但是这个他们对法的信心,对利益众生的信心,我们有没有?而且这个托巴,据说是要才死的人锯下来的,如果尸体冷掉了,不行了,不能用了。那么这样子一口气咽了,马上把头锯开来,发这个愿的人,我们大乘的佛教有几个人发这个愿?藏地很多,所以说,真正这个我们说很可叹了,世亲菩萨当时就伤叹的,一叹二叹,再三地叹。
“就正叹人中”,正叹就是重叹。正叹人里边,分二,“伤叹有德”,“伤叹起失”,一个伤叹有德的人没有了,一个伤叹有德人没有了,过失就起来了。
“且伤叹人有德者,颂曰:大师世眼久已闭,堪为证者多散灭”,就是说正法灭掉了,证、教,下边是说教,这是说证,“大师”,三界的大师,佛,“世眼”,是我们世间的眼目,大师的世间的眼目早就闭起来了,那就是佛涅槃,在世亲菩萨已经九百年了,“大师世眼久已闭”,闭了很久了,就是涅槃。三界大师就是释迦牟尼佛,为世间的眼目,世眼。“涅槃日久”,离开世亲菩萨已经九百多年了,所以说涅槃的时间很长,这个世间的眼目闭了很久了。“堪为证者多散灭”,堪为证者,能够依佛的法,依法而正修行,证果证道的人,多数散灭,随着灭了,跟了佛都灭度了,舍利弗、目犍连,在佛之前灭度,佛灭度之后,也经过那么九百多年的话,那些大弟子,基本上都散失了,都灭掉了。那么这个是多,不是全部,还有的少数还在。世亲菩萨毕竟还是像法时期,那些有修证的人,在还有少数在。我们这个时候就更少了,不能说一个也没有,但是比世亲菩萨的话,那个是又不晓得少了多少倍。佛的大弟子能够有修证的,“舍利子等,名堪证者”,这些佛的大弟子,十大弟子等等,都是有修有证的。这些大弟子,“随佛灭度,名多散灭”,也是多散灭了。
以前讲过阿难的故事54,我们也再提一下。阿难因为受了迦叶尊者的嘱咐,佛是嘱咐迦叶尊者叫他住持正法的,迦叶灭度之后,托付阿难,阿难活了一百二十岁,住持正法,他是尽心尽力的,因为他是佛的多闻第一大弟子。他一百二十岁活了之后,有一次就跑到河边,听到一个年青的出家人,是沙弥、比丘搞不清楚了。他在念一个颂,“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智品/定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