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重的煩惱心,或者不是極大的清淨心,也不是經常做,但是他們福田殊勝,決定受報。

  

  所以說到寺廟裏來,一點頭一稽首,乃至一聲南無佛,將來決定成佛,也是這個原因,這個果報是決定有的。在叁寶面前,得殊勝果位的、得殊勝定的人面前,要好好地尊重、培福,不要造罪。那麼我們說我們看不出來啊,看不出來的話,那你對一切人都不要造罪好了,你當他是無學,當他是得了殊勝定的人看,那你不造罪了。如果你把一切人都漫不經心的,即使他是聖者,你在他面前,……。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講過的,發了菩提心的菩薩,你在他面前造的罪,重得不得了。那麼他發了菩提心,臉上並不寫出來的,“我是發菩提心的”,你又看不出來的,你要是對一般的人經常地起煩惱心,漫不經心的,誹謗等等造罪的話,碰到那些對象的話,你罪就洗不清了。所以說,一般地說,要自己對煩惱盡量地收斂,照鏡子照自己,不要照人家,那麼這樣子,把每一個衆生都當聖者的看,或者當佛的看,當父母的看,你就不會造罪了。如果你把他都當凡夫的看,那你碰巧他是發菩提心的,或者是菩薩化現的,那你這個罪就不可說了,所以說這些經常要注意,提高警惕。

  

  第四,“于父母所隨輕重心,行損害事,業果必定”,在父母面前,不管你是極重的煩惱也好,輕的煩惱也好,“損害”,對父母不利的事情做了,甚至于跟他違抗或者對罵,甚至于打,那好了,這個業報決定要受,“業果必定”。那麼反過來說,這裏是損害了,如果說在父母面前極孝順的心去承事,對待父母,那你果報也是極大。但是這裏沒有說善的一方面,單是惡的,因爲父母本身是大恩田,應當去孝順的,這是應當的,所以說這樣子做,本分。而你反過來,以輕重的心做損害,那個你罪太大了,恩田裏邊你去損害了,那個果報就特別重,定業不能轉的。

  

  這是說,在這四種情況之下,造的業決定要受,那麼下邊,在哪一些地方造的罪,這一輩子馬上現世受報的,這裏也給你講了。

  

  

  

   丙五 明現法果業

  

  從此第五,明現法果業。頌曰:

  

  由田意殊勝  及定招異熟  得永離地業  定招現法果

  

  “從此第五,明現法果業”,現一輩子馬上受果的,那是現報了,什麼業將來招現報的?

  

  “頌曰:由田意殊勝,及定招異熟。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”,在這些條件之下,要招現世的報的。那麼在哪些呢?下邊就給你打開說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由田意殊勝者,一由田勝,二由意勝。由田勝者,聞有苾刍,在僧衆中,作女人語,便變爲女。由意勝者,聞有黃門,救脫于牛,黃門事故,轉爲丈夫。此等傳聞,其類非一。

  

  “釋曰:由田意殊勝者”,一個是由田殊勝,一個是意殊勝。

  

  什麼田?田殊勝,在福田,他這裏舉兩個喻。他說,曾經有這麼一回事,一個苾刍,“在僧衆中,作女人語,便變爲女”,他在僧寶的面前,僧寶是大福田,佛法僧前面講過的,在僧寶面前,你造的罪,他還不是造罪了,就是開玩笑,在僧衆面前,學女人說話,馬上就變女人了。那就是說,你在僧寶的大福田面前,你做了一點罪的話,現報,這一輩子就受。

  

  我們以前也講過一個,大家可能還記得,有一個苾刍他看到阿羅漢在洗澡,阿羅漢長得很好,皮膚很細,他起了一念的煩惱心,當下變女人,成了個苾刍尼了,僧團裏不能住了。成了女人之後,人家就問佛了:他這個苾刍成女人了,怎麼辦呢?佛說送到苾刍尼僧團去,他的戒體還在,但是僧團裏邊不能容納。

  

  所以在僧團裏邊,很多人不知道,你在僧團裏邊培福,得的果報也極大,反過來在僧團裏邊偷懶、不想幹、享受,人家辛苦、你享受,那麼你失的福也很大,所以很多人住不住,這也是一個原因。我們說,以前我們就有一個人,這個人名字就不要說了。他很懶,什麼事情都不想幹的。結果他第一次,他外邊去攀緣了,要錢了,我們想遷他單的,看他苦惱,後來就沒有遷他單。畢竟他後來住不住,自己來不及就跑掉了,好象哪個追他一樣的。我看那個樣子,跑的那個樣子,背包飄起,那個走得來急急忙忙的,自己住不住了,沒有辦法,福報沒有了。僧團裏邊不培福的話,就是自己會住不住,這是自己的果報,現輩子受的。

  

  第二種,“由意勝”,他發心殊勝,發心好的或極壞的,也會感現報。這個也舉個例,“聞有黃門,救脫于牛黃門事故,轉爲丈夫”,有一個黃門,他救了牛,救牛黃門事,他後來轉了丈夫了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以前有個國王,因爲鄰國打仗了,他要到邊境去打仗去了,那麼宮殿的事情,他就委托他的弟弟,委托他在國內掌管那些事情。不過臨走的時候,國王上路的時候,他的弟弟也送他一個金盒子,一個小盒子,他說你這個東西你拿著,以後等需要的時候再打開。那麼國王也就沒當一回事了,以爲送他一個禮了,就拿走了。結果呢,國王在外邊打仗了,打了很久,他的弟弟很盡心來治理好他的國家。但是有一些奸臣,因爲他弟弟是很公正,他們的一些壞的事情不得逞,就起念頭謀害他。等國王回來之後,他們在國王面前說那些閑話。他說國王你走了時間很久,你弟弟很不規矩,在王妃面前做了很多壞事。這個國王就大發脾氣了:這個弟弟太不行了,我委托你,相信你了,國家的事情全部委托你幹的。結果他的弟弟來了之後,對國王說,國王你現在暫時不要發脾氣,我以前送你一個金盒子,你現在打開來看一看。國王就莫名其妙了,他說金盒子在,那打開一看。打開一看,是一個男根。他弟弟說,我早預料到這些事情的,所以在你走的時候,他自己把男根割下來了,擺在盒子裏送給你,就保證他不會做壞事。那麼這樣子,國王大受感動。他說這個弟弟,既然幫了他國王治理國家,又受了冤枉了,同時把自己身體也搞殘廢了,那就對他特別優待,宮殿裏邊隨他進出,很自由,沒有拘束。

  

  (91A)那麼這樣子過了一段時間,國王的弟弟,有一天看到路上一個人趕了一大群牛在路上走,這個牛好象很垂頭喪氣的樣子。他就問那個趕牛的人了,他說:你這個牛幹什麼去的?那個趕牛的說骟牛去的,就是去根了,把牛根去掉好做事情了。因爲牛、馬,它們有根在的時候發起性來它不聽話的。那麼這個國王弟弟一想,這個骟掉,男根去掉是很痛苦的事情,他自己也受了這個痛苦,那麼多牛,也要受這個苦,起極大悲心。他說你這個牛好多錢?我給你買下,你不要去骟了。他就把錢給了他之後,他反正有的是錢了,他國王弟弟麼,國王又對他很優待了,就把全部那些牛買下,放掉了。因爲這個事情,發的心好,雖然是牛啊,他因爲感到自己痛苦,把牛的痛苦也當成自己痛苦看,把它們解放了。結果這個現報,感報,感了報之後,他男根又生起來了。生起之後,他自己感到有危險性了,國王本來是允許他內宮裏邊隨便進出,他不去了。國王就奇怪,他說你怎麼現在不進去了呢?他就把這個事情講了,國王很感動。

  

  “此等傳聞,其類非一”,這就是說現報,就是說你發心殊勝,也會感現報。一個是田殊勝,感現報。一個是好的報,一個是壞報。這兩個一正一反的喻,就是警惕我們,在殊勝福田,固然要培福,就是對畜生,你起殊勝的心,救護的心,也會感現報,所以說不要輕視畜生,輕視那些不是福田,只要你自己發心殊勝,同樣能感大的報。

  

  所以以前有人問我了,到底供養的對象是殊勝的好呢,還是發心的好,這個果報到底怎麼決定?都有因素,對象是殊勝的,當然你感報也大,自己發心殊勝的,感的報也大,這幾種因果是交叉的,有好幾個因素配合起來,才決定你最後受的報是哪些。

  

  那麼這裏就講了兩個,一個是田殊勝,一個是發心殊勝,都能感現報。現報是定業裏邊更大的報。定業是決定受報,但是可能現生,可能是來生了。而現生的報是定業當中,當下、現輩就報的,所謂現世報了,這是特別強的業,當生就受的。那麼就是發心殊勝,也能得現報。

  

  

  

  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者,此顯報定時不定業,謂阿羅漢人、不還,隨在何地離此地染,名得永離地業。此永離地業,聖未離染時,于此地中,造善惡業,及離染位,所修善業。此等諸業,于異熟定、時不定者,此業必能招現法果,謂于此地,更不受生,故招現果。若于此地,有生後定業,彼必定無永離染義,必于生後,受異熟果。若于異熟及時俱不定者,由永離染故,更不受異熟。

  

  另外,“得永離地業,定招現法果者”,這就是另外一種情況,他說阿羅漢果,還有不還果,一樣的。

  

  “隨在何地離此地染,名得永離地業”,什麼叫永離地業?就是說阿羅漢果,他對叁界的煩惱永遠離掉了,這個業,他造的這個因素已經有了,以後再也不來叁界受生了。同樣的,不還果在欲界的煩惱永遠離掉了,欲界地的染汙永遠離掉了,永離地業,他是永離欲界地,一個是永離叁界地,都是叫永離地業。

  

  “聖未離染時,于此地中造善惡業,及離染位所修善業。此等諸業,于異熟定時不定者,此業必能招現法果”,就是說這些聖者,假使說阿羅漢,他本來在叁界造的業,造的善的、惡的業,他到證了阿羅漢果,他叁界不來了,那麼這裏造的業,假使是不定的,那麼就是不受了。假使是決定要受的,而時間不定的,那麼現在受,現在把這個業決定要受掉。你不受掉,你跑掉了,再也不來了,怎麼受?沒有辦法,不能受了,那就是趕快現在要受掉。所以說真正證阿羅漢果,後邊要講,證阿羅漢果,證不還果的時候,還沒有證果的時候,那些已經在這個地方,該受的果都要來找你,你受了之後才能證果。如果你不受那個果報的話,證不了果的,這些果報你不受,這個果證不了的。

  

  所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