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說爲什麼我們以前的安世高法師,他要跑到中國來叁次,開頭兩次都是還報來的,這些報如果不受掉的話,後邊證果就證不到了,所以說他自己自覺的跑來償報,這個報償掉了,以後就再修行的話,果位才能上去。假使你得了永離地業的話,你還有那些果報,你假使果是決定要受的,那麼你就現世要受,因爲你這一世不受的話,你以後沒有機會受了,還要找到你;怨家一樣的,你要出國了,非找你不可,把你錢還了再說。

  

  得了不還果的,他欲界以後不來了,那麼欲界的業,不定受的就不受了,假使一定要受的話,這一輩子一定要受完,不受完的話,出不了欲界。那同樣,阿羅漢果一樣,你假使這個果報決定要受的,還沒有受,你現在證了阿羅漢果,你下一輩叁界再不來,這個果沒有辦法受了,(所以)這輩子要受。所以說很多阿羅漢,在佛在世的時候,很多弟子都受到果報。人家說:唉,怎麼阿羅漢還受報?這是決定的嘛,以前造的業,你想賴掉了?定業,這一輩子就要受的,受了他以後再也不來了,還是便宜的。他以後不來了,以後再也不受了,永遠不受了,現在(把)以前剩下的債還了就算了,成了阿羅漢果,還債也不在乎了。在得了永離地業的人,或者離了欲界,或者離了叁界,這樣的人,那麼他假使還沒有離染的時候,就是還沒有成聖者的時候,所造的善惡業,這些善惡業,假使時間是不定的,而果報決定要受的,那麼就在現在受,也是現受。

  

  “謂于此地,更不受生,故招現果。若于此地,有生後定業,彼必定無永離染義,必于生後受異熟果”,因爲他這一個地方再也不來受生了,所以說決定要招現果,現世要受。假使這個地方,你說以後還要來的,有順生受業、順後受業的,那麼你這一輩子,決定不會證離欲的果,決定證不到。因爲你以後還要來的,你怎麼能夠離開了,就不來呢?所以這個業還在的話,果是不會證到的。“必于生後”,假使你順生受業、順後受業的話,你來,你這一輩子過了,決定還要受報的,那麼你證離染地,就是證不還果、證阿羅漢果,不可能證的。要這些業償清了,沒有了,才能證果。

  

  “若于異熟及時俱不定者,由永離染故,更不受異熟”,假使這個果報,以前造的報,異熟也不定,受不受不一定,時間什麼時候也不定,那麼這個果可以不受,證了阿羅漢果,或者不還果,他就這些果不受了。不還果,欲界一些果報,時間、果報都不定的,他可以不受了。證阿羅漢果的,叁界裏邊造的業,時間也不定、果報受不受也不一定的不定業,也可以不受。那麼假使決定要受的話,決定是現世受,現法受。

  

  那麼這裏節就是講的,什麼業決定現世要受報的,講了幾種。再下邊更厲害,一個是決定要受,第二是現世受,還有一個當下就受。

  

  

  

   丙六 明業即受

  

  從此第六,明業即受。論雲:何田起業,定即受耶?頌曰:

  

  于佛上首僧  及滅定無诤  慈見修道出  損益業即受

  

  “從此第六,明業即受”,明這個業馬上就受報的。“論雲:何田起業,定即受耶”,在什麼福田之前造的業決定是馬上要,“即”,很快受報的?

  

  “頌曰:于佛上首僧,及滅定無诤,慈見修道出,損益業即受”,有五種情況之下造的業,損(壞事)、益(做的善業),那馬上很快就受報的。哪些呢?就是“佛上首僧”,以佛爲上首的僧團,滅盡定出來的人,無诤定出來,出定的人,慈心定(就是慈悲心)出定的人,見道出來的人,跟修道(修道就是阿羅漢果,把叁界的修惑都斷完的,見道就是把八十八使見惑都斷完的),這些從定出來的人,你如果在他們身上培福也好,造罪也好,馬上很快就受報,這些業是更重的業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于佛上首僧者,佛于僧中最爲上首,名上首僧。佛雖非聲聞僧,而是聖僧攝也。

  

  “釋曰:于佛上首僧者”,佛在僧團裏邊是上首,叫上首僧。我們說,佛雖然不是聲聞僧,而是聖僧攝,佛也屬于僧。所以說《阿含經》裏邊有,佛在僧中,佛也是僧團裏邊的一員,但是是上首,僧團裏最高的一位。所以說,我們不要看到佛好象是跟僧絕然不是一個,佛也是屬于僧團之一。所以叁寶不能絕然分開的了。佛法僧,佛法僧,好象是佛寶、僧寶……。當然了,我們從佛寶強調一下,佛是佛,僧是僧,但是佛也可以攝在僧中。有部的說法,叁寶都攝在法裏邊,佛就是成佛的無學法,僧就是成學、無學的那些無漏法,都是法,那麼叁寶本來是通的。所以以佛爲上首的僧,你如果在他面前造了罪,或者培了福,馬上受報。

  

  佛面前受報的,我們知道提婆達多了。提婆達多他要害佛,幾次害不成,最後他自己已經要受報了,快要死了,但是他臨死,人家說死了之後,心要善心,人之將終,其心也善,都是善心了;但是不,他提婆達多從頭到尾都是罪,都是煩惱,他臨終的時候,還念念不忘要害佛,他就托人帶信,在佛面前說,他是他的堂兄弟了,他說他要死了,請佛慈悲來看看他。一面托人去請佛來,一面自己把他的——因爲害病了,他的指甲很長,指甲尖尖的,很長——他把十個指甲裏邊,都沾滿了極毒的水,毒的藥水了,一碰到皮,皮一破,進入血液,就馬上會死的。他把這樣子的指甲藥水搞好之後,等佛來了。他故意裝作親近,去抓佛,想把他皮抓破,把毒放進去,他自己死了,把佛也害死。哪知道佛是害不死的。他看到佛來了,他坐起來,想去抓佛的時候,就在這個時候,生陷地獄,地就裂開,裏邊火焰噴出來,他當下下去。現報,而且很快的報,還沒有碰到佛的身,他已經下地獄了。

  

  

  

  及滅定無诤者,此下有五:一、從滅定出,謂此定中,得心寂靜,以無心故,極似涅槃故,初出此定,是勝上依身。二、從無诤定出,謂此定中,止他煩惱,謂緣無量有情爲境故,初出此定,無量勝功德,薫身相續轉。慈見修道出者,叁、從慈定出,謂此定中,緣無量有情爲境,增上安樂意樂隨逐故,初出此定,無量勝功德,薫身相續轉。四、從見道出,謂此見道,永斷見惑故,初出定時,淨身續起。五、從修道出,謂此道中,永斷修惑,得阿羅漢,故出此道時,淨身相續起。此上五種,取初出定,名功德田,若行損益,其業即受。

  

  “及滅定無诤”,滅盡定,無诤定。滅盡定,我們見過面,無诤定下邊要說。于佛上首僧,這個裏邊造的罪、培的福,當下受,我們說造罪是當下受,培福也是當下受,那就翻過來,很明確,“損益業即受”,損的、益的業當下就受。“此下有五”,另外還有五種人。

  

  第一,從滅盡定起來的,從滅盡定才出定的人。“謂此定中,得心寂靜,以無心故,極似涅槃故,初出此定,是勝上依身”,滅盡定,我們前面講過,他的心寂靜,心都沒有了,寂靜得不得了,跟涅槃很相似。所以說,涅槃是殊勝的最高的一個境界,它跟涅槃相近,那麼才出這個定的人,他的身是殊勝的依,殊勝的定的依,他這個殊勝定的氣氛還在,所以在這個人的身上,培福也好、損害也好,造的業很快、馬上受報。這是滅盡定的一種。

  

  第二,無诤定。無诤定,我們後面要講,《金剛經》裏也有,“佛說我得無诤叁昧”,就是他沒有煩惱,什麼诤的事情都不會起了。那麼這樣子的人,從這個無诤定出來的人,“謂此定中,止他煩惱,謂緣無量有情爲境故”,對一切有情不起煩惱,他的煩惱都沒有了。我們說對一般人,對某些人,他是親的也起煩惱,起貪的煩惱;對怨的,起瞋的煩惱;對不親不怨的,起癡的煩惱,反正都是起煩惱的。他現在修這個定,對無量無邊衆生都不起煩惱,也能製止他的煩惱。這樣子,這樣的人的功德,才出這個定的人,“無量勝功德,薫身相續”,才從定出來,等于說從薫了香的那個房間裏才出來,那身上帶著香氣,他定的功德身上還很濃厚的。這個人出定的時候,在他面前培福也好,損害也好,馬上受報。

  

  第叁,慈心定,從慈心定出來的人,修慈悲觀,無量無邊有情都起慈心。“謂此定中,緣無量有情爲境”,在這個定中緣無量的有情。這樣,“增上安樂意樂隨逐故”,就是使一切衆生,使他得最殊勝的安樂,這樣子,這個定裏邊才出定的人,這種增上的意樂在他身上轉,氣氛還沒有散掉,“初出此定”,無量的殊勝的功德增上,相續而轉,那麼在他身上損益,做損的、做利益的業,都要馬上受報。

  

  第四,從見道出。前面我們講過,爲什麼叁果、二果不說,說初果、四果呢?“謂此見道,永斷見惑”,見道裏邊把見所斷的煩惱八十八使斷完,這個功德很大,一下子斷完,從此見道的煩惱不會起來。“故初出定時,淨身續起”,在初出定人的身上,帶了那個淨身的氣氛,所以在他身上造罪、培福,馬上受報。

  

  第五,從修道出,修道所斷的煩惱,“謂此道中,永斷修惑得阿羅漢,故出此道時,淨身相續起”,阿羅漢修道所斷的煩惱全部斷完,九九八十一品,那麼這個功德也極殊勝。從這個定裏邊出來的阿羅漢,在他身上培福、損害,這個業也是馬上就受報。

  

  “此上五種,取初出定,名功德田。若行損益,其業即受”,這五種,他在才出定的時候,定中的氣氛還在,沒有失掉,還在相續而轉的。那麼這樣人的功德田,你去行損害也好,利益也好,這個業當下就受。那就是簡別他已經出了定很久,就沒有那麼厲害了;才出定的時候,你去造業,那是馬上受報。

  

  這叁層,第一個是定業,第二個是現法受業,第叁個是當下受的業,這叁個,一層重于一層。下邊是第五種。

  

  

  

   乙五 明身心受

  

   丙一 明二受

  

  從此第五,明二受。就中:一、明二受,二、明心狂等。今即是初明二受,論雲:頗有唯招心受異熟,或招身受非心受耶?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