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以说为什么我们以前的安世高法师,他要跑到中国来三次,开头两次都是还报来的,这些报如果不受掉的话,后边证果就证不到了,所以说他自己自觉的跑来偿报,这个报偿掉了,以后就再修行的话,果位才能上去。假使你得了永离地业的话,你还有那些果报,你假使果是决定要受的,那么你就现世要受,因为你这一世不受的话,你以后没有机会受了,还要找到你;怨家一样的,你要出国了,非找你不可,把你钱还了再说。

  

  得了不还果的,他欲界以后不来了,那么欲界的业,不定受的就不受了,假使一定要受的话,这一辈子一定要受完,不受完的话,出不了欲界。那同样,阿罗汉果一样,你假使这个果报决定要受的,还没有受,你现在证了阿罗汉果,你下一辈三界再不来,这个果没有办法受了,(所以)这辈子要受。所以说很多阿罗汉,在佛在世的时候,很多弟子都受到果报。人家说:唉,怎么阿罗汉还受报?这是决定的嘛,以前造的业,你想赖掉了?定业,这一辈子就要受的,受了他以后再也不来了,还是便宜的。他以后不来了,以后再也不受了,永远不受了,现在(把)以前剩下的债还了就算了,成了阿罗汉果,还债也不在乎了。在得了永离地业的人,或者离了欲界,或者离了三界,这样的人,那么他假使还没有离染的时候,就是还没有成圣者的时候,所造的善恶业,这些善恶业,假使时间是不定的,而果报决定要受的,那么就在现在受,也是现受。

  

  “谓于此地,更不受生,故招现果。若于此地,有生后定业,彼必定无永离染义,必于生后受异熟果”,因为他这一个地方再也不来受生了,所以说决定要招现果,现世要受。假使这个地方,你说以后还要来的,有顺生受业、顺后受业的,那么你这一辈子,决定不会证离欲的果,决定证不到。因为你以后还要来的,你怎么能够离开了,就不来呢?所以这个业还在的话,果是不会证到的。“必于生后”,假使你顺生受业、顺后受业的话,你来,你这一辈子过了,决定还要受报的,那么你证离染地,就是证不还果、证阿罗汉果,不可能证的。要这些业偿清了,没有了,才能证果。

  

  “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,由永离染故,更不受异熟”,假使这个果报,以前造的报,异熟也不定,受不受不一定,时间什么时候也不定,那么这个果可以不受,证了阿罗汉果,或者不还果,他就这些果不受了。不还果,欲界一些果报,时间、果报都不定的,他可以不受了。证阿罗汉果的,三界里边造的业,时间也不定、果报受不受也不一定的不定业,也可以不受。那么假使决定要受的话,决定是现世受,现法受。

  

  那么这里节就是讲的,什么业决定现世要受报的,讲了几种。再下边更厉害,一个是决定要受,第二是现世受,还有一个当下就受。

  

  

  

   丙六 明业即受

  

  从此第六,明业即受。论云:何田起业,定即受耶?颂曰:

  

  于佛上首僧  及灭定无诤  慈见修道出  损益业即受

  

  “从此第六,明业即受”,明这个业马上就受报的。“论云:何田起业,定即受耶”,在什么福田之前造的业决定是马上要,“即”,很快受报的?

  

  “颂曰:于佛上首僧,及灭定无诤,慈见修道出,损益业即受”,有五种情况之下造的业,损(坏事)、益(做的善业),那马上很快就受报的。哪些呢?就是“佛上首僧”,以佛为上首的僧团,灭尽定出来的人,无诤定出来,出定的人,慈心定(就是慈悲心)出定的人,见道出来的人,跟修道(修道就是阿罗汉果,把三界的修惑都断完的,见道就是把八十八使见惑都断完的),这些从定出来的人,你如果在他们身上培福也好,造罪也好,马上很快就受报,这些业是更重的业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于佛上首僧者,佛于僧中最为上首,名上首僧。佛虽非声闻僧,而是圣僧摄也。

  

  “释曰:于佛上首僧者”,佛在僧团里边是上首,叫上首僧。我们说,佛虽然不是声闻僧,而是圣僧摄,佛也属于僧。所以说《阿含经》里边有,佛在僧中,佛也是僧团里边的一员,但是是上首,僧团里最高的一位。所以说,我们不要看到佛好象是跟僧绝然不是一个,佛也是属于僧团之一。所以三宝不能绝然分开的了。佛法僧,佛法僧,好象是佛宝、僧宝……。当然了,我们从佛宝强调一下,佛是佛,僧是僧,但是佛也可以摄在僧中。有部的说法,三宝都摄在法里边,佛就是成佛的无学法,僧就是成学、无学的那些无漏法,都是法,那么三宝本来是通的。所以以佛为上首的僧,你如果在他面前造了罪,或者培了福,马上受报。

  

  佛面前受报的,我们知道提婆达多了。提婆达多他要害佛,几次害不成,最后他自己已经要受报了,快要死了,但是他临死,人家说死了之后,心要善心,人之将终,其心也善,都是善心了;但是不,他提婆达多从头到尾都是罪,都是烦恼,他临终的时候,还念念不忘要害佛,他就托人带信,在佛面前说,他是他的堂兄弟了,他说他要死了,请佛慈悲来看看他。一面托人去请佛来,一面自己把他的——因为害病了,他的指甲很长,指甲尖尖的,很长——他把十个指甲里边,都沾满了极毒的水,毒的药水了,一碰到皮,皮一破,进入血液,就马上会死的。他把这样子的指甲药水搞好之后,等佛来了。他故意装作亲近,去抓佛,想把他皮抓破,把毒放进去,他自己死了,把佛也害死。哪知道佛是害不死的。他看到佛来了,他坐起来,想去抓佛的时候,就在这个时候,生陷地狱,地就裂开,里边火焰喷出来,他当下下去。现报,而且很快的报,还没有碰到佛的身,他已经下地狱了。

  

  

  

  及灭定无诤者,此下有五:一、从灭定出,谓此定中,得心寂静,以无心故,极似涅槃故,初出此定,是胜上依身。二、从无诤定出,谓此定中,止他烦恼,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故,初出此定,无量胜功德,薫身相续转。慈见修道出者,三、从慈定出,谓此定中,缘无量有情为境,增上安乐意乐随逐故,初出此定,无量胜功德,薫身相续转。四、从见道出,谓此见道,永断见惑故,初出定时,净身续起。五、从修道出,谓此道中,永断修惑,得阿罗汉,故出此道时,净身相续起。此上五种,取初出定,名功德田,若行损益,其业即受。

  

  “及灭定无诤”,灭尽定,无诤定。灭尽定,我们见过面,无诤定下边要说。于佛上首僧,这个里边造的罪、培的福,当下受,我们说造罪是当下受,培福也是当下受,那就翻过来,很明确,“损益业即受”,损的、益的业当下就受。“此下有五”,另外还有五种人。

  

  第一,从灭尽定起来的,从灭尽定才出定的人。“谓此定中,得心寂静,以无心故,极似涅槃故,初出此定,是胜上依身”,灭尽定,我们前面讲过,他的心寂静,心都没有了,寂静得不得了,跟涅槃很相似。所以说,涅槃是殊胜的最高的一个境界,它跟涅槃相近,那么才出这个定的人,他的身是殊胜的依,殊胜的定的依,他这个殊胜定的气氛还在,所以在这个人的身上,培福也好、损害也好,造的业很快、马上受报。这是灭尽定的一种。

  

  第二,无诤定。无诤定,我们后面要讲,《金刚经》里也有,“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”,就是他没有烦恼,什么诤的事情都不会起了。那么这样子的人,从这个无诤定出来的人,“谓此定中,止他烦恼,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故”,对一切有情不起烦恼,他的烦恼都没有了。我们说对一般人,对某些人,他是亲的也起烦恼,起贪的烦恼;对怨的,起瞋的烦恼;对不亲不怨的,起痴的烦恼,反正都是起烦恼的。他现在修这个定,对无量无边众生都不起烦恼,也能制止他的烦恼。这样子,这样的人的功德,才出这个定的人,“无量胜功德,薫身相续”,才从定出来,等于说从薫了香的那个房间里才出来,那身上带着香气,他定的功德身上还很浓厚的。这个人出定的时候,在他面前培福也好,损害也好,马上受报。

  

  第三,慈心定,从慈心定出来的人,修慈悲观,无量无边有情都起慈心。“谓此定中,缘无量有情为境”,在这个定中缘无量的有情。这样,“增上安乐意乐随逐故”,就是使一切众生,使他得最殊胜的安乐,这样子,这个定里边才出定的人,这种增上的意乐在他身上转,气氛还没有散掉,“初出此定”,无量的殊胜的功德增上,相续而转,那么在他身上损益,做损的、做利益的业,都要马上受报。

  

  第四,从见道出。前面我们讲过,为什么三果、二果不说,说初果、四果呢?“谓此见道,永断见惑”,见道里边把见所断的烦恼八十八使断完,这个功德很大,一下子断完,从此见道的烦恼不会起来。“故初出定时,净身续起”,在初出定人的身上,带了那个净身的气氛,所以在他身上造罪、培福,马上受报。

  

  第五,从修道出,修道所断的烦恼,“谓此道中,永断修惑得阿罗汉,故出此道时,净身相续起”,阿罗汉修道所断的烦恼全部断完,九九八十一品,那么这个功德也极殊胜。从这个定里边出来的阿罗汉,在他身上培福、损害,这个业也是马上就受报。

  

  “此上五种,取初出定,名功德田。若行损益,其业即受”,这五种,他在才出定的时候,定中的气氛还在,没有失掉,还在相续而转的。那么这样人的功德田,你去行损害也好,利益也好,这个业当下就受。那就是简别他已经出了定很久,就没有那么厉害了;才出定的时候,你去造业,那是马上受报。

  

  这三层,第一个是定业,第二个是现法受业,第三个是当下受的业,这三个,一层重于一层。下边是第五种。

  

  

  

   乙五 明身心受

  

   丙一 明二受

  

  从此第五,明二受。就中:一、明二受,二、明心狂等。今即是初明二受,论云:颇有唯招心受异熟,或招身受非心受耶?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