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亦有。云何?颂曰:

  

  诸善无寻业  许唯感心受  恶唯感身受  是感受业异

  

  

  

  

  “明二受”,什么叫二受?“就中:一、明二受”,就是心受、身受,“二、明心狂等”。先说第一个,二受,“论云:颇有唯招心受异熟,或招身受非心受耶?亦有”,回答:有的。他的问题是什么呢?异熟报,我们说有身受的、有心受的,有没有一种异熟报,单是心里受,没有身上受的,或者有一种异熟报,单是身受的,没有心受的,有没有的?那就是一些智慧的问题,也是阿毗达磨的问题。那么说,“亦有”,也有。这回答是有。怎么回事呢?哪一些呢?

  

  “颂曰:诸善无寻业,许唯感心受。恶唯感身受,是感受业异”,这个如果以前的法学得好的,自己也回答得出来。那么如果你记不住,你看了这个话,应当自己会懂,如果看了这个话还不懂,那你以前就没学好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诸善无寻业者,谓从中定已上,乃至有顶善,此名无寻业。唯感心受,身受必与寻伺俱生,故无寻业,不感身受。

  

  “诸善无寻业”,善业没有寻的。什么叫寻呢?寻伺,粗的叫寻,细的叫伺。无寻业就是简别有寻有伺,就是包含无寻唯伺或者无寻无伺,所以说中定以上乃至有顶,中定是无寻唯伺,二禅以上都是无寻无伺,这些善业,只有心受。这个道理很简单。身受,“五识唯寻伺”,五识要起,决定跟寻伺相应。现在没有寻伺了,没有寻了,那么五识不起。五识不起是心受,意识了,意识决定是心受的,所以说没有寻的业,善的、没有寻(恶不会有,恶都是有寻有伺的),那么善的业里边,没有寻的,就是细的了,那么都是有心受。因为前五识都是寻伺,所以感的报决定是在心里受的,这是第一种,唯心受的。

  

  

  

  恶唯感身受者,恶唯招苦,苦在五识,故招身受。心俱苦受,决定名忧,忧非异熟,故恶不感心受异熟。

  

  唯身受的。“恶唯感身受,恶唯招苦”,造的恶业,感的果报是苦报。这个苦,我们说身的苦叫苦,心的苦叫忧,这个苦是五识,身受的,所以感身受。

  

  “心俱苦受,决定名忧”,凡是恶业,只招苦报的恶业,决定是身受,因为假使心受的话,感忧才叫心受。

  

  既然“忧非异熟”,这个前面五类分别门有,忧不是异熟果,那么感的心受就不会有,那么决定是身受,苦是身受的。“故恶不感心受异熟”,所以说这个恶业不感心受异熟。心受的异熟是忧,忧不是异熟果,所以说,这个恶业不感心忧的果,而决定感苦果。苦是身受的,在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受的,这五个识都是身受,所以说恶业决定是身受;而善业里边,无寻业决定是心受。

  

  这个就是说,在那么多业里边,去简别这两种。那么这两种,如果你前面学好的话,自己拣得出来;如果你前面学得不好的话,看了这句话,应当马上就回忆起来;如果你看了这个话还莫名其妙的话,那你好好把前面再学一下,在界品里边,讲了很多的分别,都是要用的,这个就是用的时候了。

  

  

  

   丙二 明心狂等

  

  从此第二,明心狂等。论云:有情心狂,何识因处?颂曰:

  

  心狂唯意识  由业异熟生  及怖害违忧  除北洲在欲

  

  

  

  

  再下边一段,“狂”,这个我们说,精神病,狂乱,也有因素的。为什么某些人,他心狂,就是过去有因的,或者是现在的因,这里他也分析了一下。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心狂等”,心狂,还有“等”,等其它的事情,就是圣者有没有的问题。“论云:有情心狂,何识因处”,有情心狂乱,他是属于哪一识?什么原因?什么地方有?何识、因、处,几个问题。

  

  “颂曰:心狂唯意识”,解决第一个问题,心狂只属于意识的,前五识没有这个事情,所以说狂乱决定是第六意识的事情。“由业异熟生”,他为什么要狂的原因,异熟果。感的异熟,能够很容易使他狂的,就是说他这个异熟果,一下子就是容易狂乱的,这是过去造的异熟业。或者,“怖”,受到极大的恐怖非人害,害怕、狂乱;或者是“害”,非人,那些鬼神,伤害身上的某个支节,也可以心狂;一个是“违”,四大不和、四大不调,也会狂乱的;第五个是“忧”,心里过分地愁忧,也会狂乱。那么“处”,哪些地方有狂乱呢?北俱卢洲没有,“除北洲”。那么天上有没有?色界天没有,无色界也没有,在欲界,只有欲界有。那么把这个前面的问题都解决了。什么识,什么因,什么处,都讲了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心狂唯意识者,以五识身无分别故,必无心狂。是故心狂,唯在意识。

  

  “释曰:心狂唯意识”,解决第一个问题:我们六个识里,狂乱是属于哪一识?决定是意识。“以五识身无分别故,必无心狂。是故心狂,唯在意识”,心狂,就是分别心错乱了,五识无分别,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的,它因为没有计度、随念分别,“五识唯寻伺”,没有计度分别、随念分别,所以说没有分别,没有分别也不会狂,狂就是错乱地分别,那么决定在第六意识。“是故心狂,唯在意识”,所以心狂乱只属于第六意识的事情。

  

  

  

  由业异熟生者,已下明狂,总有五因。一由业异熟,谓由彼用药物咒术,令他心狂,或令他饮药毒药酒,或现威严,怖禽兽等,或放火烧山,或造坑阱,陷损众生,或余事业,令他失念,由此当来感别异熟,能令心狂。及怖害违忧者,第二由怖,非人惊怖,遂致心狂;第三由害,谓恼非人,非人瞋故,伤害支节,能令心狂;第四由违,大种乖违,能令心狂;第五由忧,谓丧亲爱,愁忧发狂,如婆私咤等。

  

  什么原因?“由业异熟生者,已下明狂,总有五因”,狂乱有五个因素,五个原因。

  

  “一由业异熟。谓由彼用药物咒术,令他心狂,或令他饮药毒药酒,或现威严,怖禽兽等,或放火烧山,或造坑阱陷损众生,或余事业令他失念。由此当来感别异熟,能令心狂”,凡是造了这些业的,将来感的果,它的异熟,很容易狂的,稍微一刺激就狂了。那么造的什么业呢?“谓彼用药物”,用一些药,或者用咒术,使他心狂,使对方心狂,使他吃点药心狂乱,或者用咒,咒他使狂乱。或者呢,令他饮药毒,叫他吃药的毒,那些药酒。或者呢,现威严的样子,可怕的样子,恐怖那些禽兽——猫、狗啊,使它害怕。所以说,不要开玩笑,就是禽兽,你去恐怖它的话,将来感的果报,自己要狂乱的。它害怕得不得了,将来你自己的果报就是心里有狂乱。所以要怕那个果,就从业下手,如果没有那个业,也不会狂乱。

  

  在文革的时候,很多人因为受到迫害,狂乱了、疯了。那么有些人,他就是怎么大的、厉害的迫害,他也没有狂,这个并不是有什么的。当然有加持也有了,但是呢,主要是业报有没有的问题。如果以前有那个业的话,几下子把你一逼、一吓的话,就会狂乱了。所以说恐怕禽兽等等也不要做。有的人开玩笑,把那些猫了什么东西吓得乱跑,把老鼠或者是小鸟那些,你去恐怖它,你是开了个玩笑,结果你害的报就是狂乱,划不来了。放火烧山,也是使那些野兽起极大的惊怖,也会狂乱。或者是抓野兽,用坑、陷阱,损害众生。或者其它的事情,令他失念,使他心里头错乱。反正你使人家恐怖,失念的话,将来感的果报,自己就是心狂。所以要怕果报,就不要做造因。

  

  这些事情干了之后,并不是生下来就狂。“由此当来,感别异熟”,将来你受了这些果了之后,感到异熟果,这个异熟果很容易狂的。这就是人的因素,他的体质,有的人再大的折磨,他不狂,有的人受一点的刺激就狂了,这也是异熟因的关系。你以前造了那些果报的,你这个异熟果就是很脆弱的,一碰就要狂的,假使没有造那个因的,你怎么子迫害他,怎么子恐怖他,他也不会狂。

  

  吓害人,果报是不大好的。我记得我们小时候,以前一个电影,叫《夜半歌声》,他做个广告,在一个广场上,就是公共车站的站口了有个广告牌很大,做个立体的一个人,穿了个大袍子衣服,两个眼睛,电灯点起,摇摇摆摆的。结果,那个时候有个母亲带着小孩子,他下电车,下来一看看到那个广告,那个小孩大叫一声就吓死了。后来这个广告也去掉了。这些都是把心狂乱的因素了。那么假使不造这些业呢,也不感狂乱的果,所以因上要注意。这是一个因素,异熟果,果报。

  

  “及怖害违忧”,另外呢,现辈子,“由怖,非人惊怖遂致心狂”,碰到那些鬼神、非人,它现了很可怖的样子,吓坏了,心狂乱,这也是一个因素。

  

  “第三由害,谓恼非人”,你自己恼害他,恼害那些非人,鬼神,结果鬼神也起瞋心了,他把你身上的支节,某些重要的支节伤害之后,能够狂乱。

  

  第四种,“由违”,四大不调,“大种乖违,能令心狂”,四大不调,迷乱心窍,也会狂。

  

  第五种,“由忧,谓丧亲爱,愁忧发狂,如婆私咤等”,他心里太愁忧了,也会狂。他举个例,如婆私咤。婆私咤是一个婆罗门的女人,她养了六个孩子,六个孩子前后都死掉了,那么她心里是难过得不得了。这样子因为太过分的愁忧,心狂;狂了之后,发神经病了,她衣服也不穿,到处乱走。后来见了佛,佛就加持,使她恢复本心。这就是她因为过分愁忧,也会发狂。

  

  那么前面讲了五个因素,你把这五个因素都避免掉了,那就不会狂。

  

  

  

  除北洲在欲者,明处也。欲界五趣,皆容有狂。地狱恒狂,余趣容有。欲界圣中,佛无有狂。自余诸圣,大种乖违,容有心狂。无异熟生,由得圣故;亦无惊怖,超五畏故不活畏、恶名畏、大众畏、死畏、恶趣畏也;亦无伤害,非人敬故;亦无愁忧,证法性故。

  

  什么地方有狂?心狂的,“除北洲在欲”,决定在欲界,五趣都有狂。“明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