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亦有。雲何?頌曰:
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
“明二受”,什麼叫二受?“就中:一、明二受”,就是心受、身受,“二、明心狂等”。先說第一個,二受,“論雲:頗有唯招心受異熟,或招身受非心受耶?亦有”,回答:有的。他的問題是什麼呢?異熟報,我們說有身受的、有心受的,有沒有一種異熟報,單是心裏受,沒有身上受的,或者有一種異熟報,單是身受的,沒有心受的,有沒有的?那就是一些智慧的問題,也是阿毗達磨的問題。那麼說,“亦有”,也有。這回答是有。怎麼回事呢?哪一些呢?
“頌曰:諸善無尋業,許唯感心受。惡唯感身受,是感受業異”,這個如果以前的法學得好的,自己也回答得出來。那麼如果你記不住,你看了這個話,應當自己會懂,如果看了這個話還不懂,那你以前就沒學好。
釋曰:諸善無尋業者,謂從中定已上,乃至有頂善,此名無尋業。唯感心受,身受必與尋伺俱生,故無尋業,不感身受。
“諸善無尋業”,善業沒有尋的。什麼叫尋呢?尋伺,粗的叫尋,細的叫伺。無尋業就是簡別有尋有伺,就是包含無尋唯伺或者無尋無伺,所以說中定以上乃至有頂,中定是無尋唯伺,二禅以上都是無尋無伺,這些善業,只有心受。這個道理很簡單。身受,“五識唯尋伺”,五識要起,決定跟尋伺相應。現在沒有尋伺了,沒有尋了,那麼五識不起。五識不起是心受,意識了,意識決定是心受的,所以說沒有尋的業,善的、沒有尋(惡不會有,惡都是有尋有伺的),那麼善的業裏邊,沒有尋的,就是細的了,那麼都是有心受。因爲前五識都是尋伺,所以感的報決定是在心裏受的,這是第一種,唯心受的。
惡唯感身受者,惡唯招苦,苦在五識,故招身受。心俱苦受,決定名憂,憂非異熟,故惡不感心受異熟。
唯身受的。“惡唯感身受,惡唯招苦”,造的惡業,感的果報是苦報。這個苦,我們說身的苦叫苦,心的苦叫憂,這個苦是五識,身受的,所以感身受。
“心俱苦受,決定名憂”,凡是惡業,只招苦報的惡業,決定是身受,因爲假使心受的話,感憂才叫心受。
既然“憂非異熟”,這個前面五類分別門有,憂不是異熟果,那麼感的心受就不會有,那麼決定是身受,苦是身受的。“故惡不感心受異熟”,所以說這個惡業不感心受異熟。心受的異熟是憂,憂不是異熟果,所以說,這個惡業不感心憂的果,而決定感苦果。苦是身受的,在眼耳鼻舌身這五個識受的,這五個識都是身受,所以說惡業決定是身受;而善業裏邊,無尋業決定是心受。
這個就是說,在那麼多業裏邊,去簡別這兩種。那麼這兩種,如果你前面學好的話,自己揀得出來;如果你前面學得不好的話,看了這句話,應當馬上就回憶起來;如果你看了這個話還莫名其妙的話,那你好好把前面再學一下,在界品裏邊,講了很多的分別,都是要用的,這個就是用的時候了。
丙二 明心狂等
從此第二,明心狂等。論雲:有情心狂,何識因處?頌曰:
心狂唯意識 由業異熟生 及怖害違憂 除北洲在欲
再下邊一段,“狂”,這個我們說,精神病,狂亂,也有因素的。爲什麼某些人,他心狂,就是過去有因的,或者是現在的因,這裏他也分析了一下。
“從此第二,明心狂等”,心狂,還有“等”,等其它的事情,就是聖者有沒有的問題。“論雲:有情心狂,何識因處”,有情心狂亂,他是屬于哪一識?什麼原因?什麼地方有?何識、因、處,幾個問題。
“頌曰:心狂唯意識”,解決第一個問題,心狂只屬于意識的,前五識沒有這個事情,所以說狂亂決定是第六意識的事情。“由業異熟生”,他爲什麼要狂的原因,異熟果。感的異熟,能夠很容易使他狂的,就是說他這個異熟果,一下子就是容易狂亂的,這是過去造的異熟業。或者,“怖”,受到極大的恐怖非人害,害怕、狂亂;或者是“害”,非人,那些鬼神,傷害身上的某個支節,也可以心狂;一個是“違”,四大不和、四大不調,也會狂亂的;第五個是“憂”,心裏過分地愁憂,也會狂亂。那麼“處”,哪些地方有狂亂呢?北俱盧洲沒有,“除北洲”。那麼天上有沒有?色界天沒有,無色界也沒有,在欲界,只有欲界有。那麼把這個前面的問題都解決了。什麼識,什麼因,什麼處,都講了。
釋曰:心狂唯意識者,以五識身無分別故,必無心狂。是故心狂,唯在意識。
“釋曰:心狂唯意識”,解決第一個問題:我們六個識裏,狂亂是屬于哪一識?決定是意識。“以五識身無分別故,必無心狂。是故心狂,唯在意識”,心狂,就是分別心錯亂了,五識無分別,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的,它因爲沒有計度、隨念分別,“五識唯尋伺”,沒有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,所以說沒有分別,沒有分別也不會狂,狂就是錯亂地分別,那麼決定在第六意識。“是故心狂,唯在意識”,所以心狂亂只屬于第六意識的事情。
由業異熟生者,已下明狂,總有五因。一由業異熟,謂由彼用藥物咒術,令他心狂,或令他飲藥毒藥酒,或現威嚴,怖禽獸等,或放火燒山,或造坑阱,陷損衆生,或余事業,令他失念,由此當來感別異熟,能令心狂。及怖害違憂者,第二由怖,非人驚怖,遂致心狂;第叁由害,謂惱非人,非人瞋故,傷害支節,能令心狂;第四由違,大種乖違,能令心狂;第五由憂,謂喪親愛,愁憂發狂,如婆私咤等。
什麼原因?“由業異熟生者,已下明狂,總有五因”,狂亂有五個因素,五個原因。
“一由業異熟。謂由彼用藥物咒術,令他心狂,或令他飲藥毒藥酒,或現威嚴,怖禽獸等,或放火燒山,或造坑阱陷損衆生,或余事業令他失念。由此當來感別異熟,能令心狂”,凡是造了這些業的,將來感的果,它的異熟,很容易狂的,稍微一刺激就狂了。那麼造的什麼業呢?“謂彼用藥物”,用一些藥,或者用咒術,使他心狂,使對方心狂,使他吃點藥心狂亂,或者用咒,咒他使狂亂。或者呢,令他飲藥毒,叫他吃藥的毒,那些藥酒。或者呢,現威嚴的樣子,可怕的樣子,恐怖那些禽獸——貓、狗啊,使它害怕。所以說,不要開玩笑,就是禽獸,你去恐怖它的話,將來感的果報,自己要狂亂的。它害怕得不得了,將來你自己的果報就是心裏有狂亂。所以要怕那個果,就從業下手,如果沒有那個業,也不會狂亂。
在文革的時候,很多人因爲受到迫害,狂亂了、瘋了。那麼有些人,他就是怎麼大的、厲害的迫害,他也沒有狂,這個並不是有什麼的。當然有加持也有了,但是呢,主要是業報有沒有的問題。如果以前有那個業的話,幾下子把你一逼、一嚇的話,就會狂亂了。所以說恐怕禽獸等等也不要做。有的人開玩笑,把那些貓了什麼東西嚇得亂跑,把老鼠或者是小鳥那些,你去恐怖它,你是開了個玩笑,結果你害的報就是狂亂,劃不來了。放火燒山,也是使那些野獸起極大的驚怖,也會狂亂。或者是抓野獸,用坑、陷阱,損害衆生。或者其它的事情,令他失念,使他心裏頭錯亂。反正你使人家恐怖,失念的話,將來感的果報,自己就是心狂。所以要怕果報,就不要做造因。
這些事情幹了之後,並不是生下來就狂。“由此當來,感別異熟”,將來你受了這些果了之後,感到異熟果,這個異熟果很容易狂的。這就是人的因素,他的體質,有的人再大的折磨,他不狂,有的人受一點的刺激就狂了,這也是異熟因的關系。你以前造了那些果報的,你這個異熟果就是很脆弱的,一碰就要狂的,假使沒有造那個因的,你怎麼子迫害他,怎麼子恐怖他,他也不會狂。
嚇害人,果報是不大好的。我記得我們小時候,以前一個電影,叫《夜半歌聲》,他做個廣告,在一個廣場上,就是公共車站的站口了有個廣告牌很大,做個立體的一個人,穿了個大袍子衣服,兩個眼睛,電燈點起,搖搖擺擺的。結果,那個時候有個母親帶著小孩子,他下電車,下來一看看到那個廣告,那個小孩大叫一聲就嚇死了。後來這個廣告也去掉了。這些都是把心狂亂的因素了。那麼假使不造這些業呢,也不感狂亂的果,所以因上要注意。這是一個因素,異熟果,果報。
“及怖害違憂”,另外呢,現輩子,“由怖,非人驚怖遂致心狂”,碰到那些鬼神、非人,它現了很可怖的樣子,嚇壞了,心狂亂,這也是一個因素。
“第叁由害,謂惱非人”,你自己惱害他,惱害那些非人,鬼神,結果鬼神也起瞋心了,他把你身上的支節,某些重要的支節傷害之後,能夠狂亂。
第四種,“由違”,四大不調,“大種乖違,能令心狂”,四大不調,迷亂心竅,也會狂。
第五種,“由憂,謂喪親愛,愁憂發狂,如婆私咤等”,他心裏太愁憂了,也會狂。他舉個例,如婆私咤。婆私咤是一個婆羅門的女人,她養了六個孩子,六個孩子前後都死掉了,那麼她心裏是難過得不得了。這樣子因爲太過分的愁憂,心狂;狂了之後,發神經病了,她衣服也不穿,到處亂走。後來見了佛,佛就加持,使她恢複本心。這就是她因爲過分愁憂,也會發狂。
那麼前面講了五個因素,你把這五個因素都避免掉了,那就不會狂。
除北洲在欲者,明處也。欲界五趣,皆容有狂。地獄恒狂,余趣容有。欲界聖中,佛無有狂。自余諸聖,大種乖違,容有心狂。無異熟生,由得聖故;亦無驚怖,超五畏故不活畏、惡名畏、大衆畏、死畏、惡趣畏也;亦無傷害,非人敬故;亦無愁憂,證法性故。
什麼地方有狂?心狂的,“除北洲在欲”,決定在欲界,五趣都有狂。“明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