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重的烦恼心,或者不是极大的清净心,也不是经常做,但是他们福田殊胜,决定受报。
所以说到寺庙里来,一点头一稽首,乃至一声南无佛,将来决定成佛,也是这个原因,这个果报是决定有的。在三宝面前,得殊胜果位的、得殊胜定的人面前,要好好地尊重、培福,不要造罪。那么我们说我们看不出来啊,看不出来的话,那你对一切人都不要造罪好了,你当他是无学,当他是得了殊胜定的人看,那你不造罪了。如果你把一切人都漫不经心的,即使他是圣者,你在他面前,……。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讲过的,发了菩提心的菩萨,你在他面前造的罪,重得不得了。那么他发了菩提心,脸上并不写出来的,“我是发菩提心的”,你又看不出来的,你要是对一般的人经常地起烦恼心,漫不经心的,诽谤等等造罪的话,碰到那些对象的话,你罪就洗不清了。所以说,一般地说,要自己对烦恼尽量地收敛,照镜子照自己,不要照人家,那么这样子,把每一个众生都当圣者的看,或者当佛的看,当父母的看,你就不会造罪了。如果你把他都当凡夫的看,那你碰巧他是发菩提心的,或者是菩萨化现的,那你这个罪就不可说了,所以说这些经常要注意,提高警惕。
第四,“于父母所随轻重心,行损害事,业果必定”,在父母面前,不管你是极重的烦恼也好,轻的烦恼也好,“损害”,对父母不利的事情做了,甚至于跟他违抗或者对骂,甚至于打,那好了,这个业报决定要受,“业果必定”。那么反过来说,这里是损害了,如果说在父母面前极孝顺的心去承事,对待父母,那你果报也是极大。但是这里没有说善的一方面,单是恶的,因为父母本身是大恩田,应当去孝顺的,这是应当的,所以说这样子做,本分。而你反过来,以轻重的心做损害,那个你罪太大了,恩田里边你去损害了,那个果报就特别重,定业不能转的。
这是说,在这四种情况之下,造的业决定要受,那么下边,在哪一些地方造的罪,这一辈子马上现世受报的,这里也给你讲了。
丙五 明现法果业
从此第五,明现法果业。颂曰:
由田意殊胜 及定招异熟 得永离地业 定招现法果
“从此第五,明现法果业”,现一辈子马上受果的,那是现报了,什么业将来招现报的?
“颂曰:由田意殊胜,及定招异熟。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”,在这些条件之下,要招现世的报的。那么在哪些呢?下边就给你打开说。
释曰:由田意殊胜者,一由田胜,二由意胜。由田胜者,闻有苾刍,在僧众中,作女人语,便变为女。由意胜者,闻有黄门,救脱于牛,黄门事故,转为丈夫。此等传闻,其类非一。
“释曰:由田意殊胜者”,一个是由田殊胜,一个是意殊胜。
什么田?田殊胜,在福田,他这里举两个喻。他说,曾经有这么一回事,一个苾刍,“在僧众中,作女人语,便变为女”,他在僧宝的面前,僧宝是大福田,佛法僧前面讲过的,在僧宝面前,你造的罪,他还不是造罪了,就是开玩笑,在僧众面前,学女人说话,马上就变女人了。那就是说,你在僧宝的大福田面前,你做了一点罪的话,现报,这一辈子就受。
我们以前也讲过一个,大家可能还记得,有一个苾刍他看到阿罗汉在洗澡,阿罗汉长得很好,皮肤很细,他起了一念的烦恼心,当下变女人,成了个苾刍尼了,僧团里不能住了。成了女人之后,人家就问佛了:他这个苾刍成女人了,怎么办呢?佛说送到苾刍尼僧团去,他的戒体还在,但是僧团里边不能容纳。
所以在僧团里边,很多人不知道,你在僧团里边培福,得的果报也极大,反过来在僧团里边偷懒、不想干、享受,人家辛苦、你享受,那么你失的福也很大,所以很多人住不住,这也是一个原因。我们说,以前我们就有一个人,这个人名字就不要说了。他很懒,什么事情都不想干的。结果他第一次,他外边去攀缘了,要钱了,我们想迁他单的,看他苦恼,后来就没有迁他单。毕竟他后来住不住,自己来不及就跑掉了,好象哪个追他一样的。我看那个样子,跑的那个样子,背包飘起,那个走得来急急忙忙的,自己住不住了,没有办法,福报没有了。僧团里边不培福的话,就是自己会住不住,这是自己的果报,现辈子受的。
第二种,“由意胜”,他发心殊胜,发心好的或极坏的,也会感现报。这个也举个例,“闻有黄门,救脱于牛黄门事故,转为丈夫”,有一个黄门,他救了牛,救牛黄门事,他后来转了丈夫了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以前有个国王,因为邻国打仗了,他要到边境去打仗去了,那么宫殿的事情,他就委托他的弟弟,委托他在国内掌管那些事情。不过临走的时候,国王上路的时候,他的弟弟也送他一个金盒子,一个小盒子,他说你这个东西你拿着,以后等需要的时候再打开。那么国王也就没当一回事了,以为送他一个礼了,就拿走了。结果呢,国王在外边打仗了,打了很久,他的弟弟很尽心来治理好他的国家。但是有一些奸臣,因为他弟弟是很公正,他们的一些坏的事情不得逞,就起念头谋害他。等国王回来之后,他们在国王面前说那些闲话。他说国王你走了时间很久,你弟弟很不规矩,在王妃面前做了很多坏事。这个国王就大发脾气了:这个弟弟太不行了,我委托你,相信你了,国家的事情全部委托你干的。结果他的弟弟来了之后,对国王说,国王你现在暂时不要发脾气,我以前送你一个金盒子,你现在打开来看一看。国王就莫名其妙了,他说金盒子在,那打开一看。打开一看,是一个男根。他弟弟说,我早预料到这些事情的,所以在你走的时候,他自己把男根割下来了,摆在盒子里送给你,就保证他不会做坏事。那么这样子,国王大受感动。他说这个弟弟,既然帮了他国王治理国家,又受了冤枉了,同时把自己身体也搞残废了,那就对他特别优待,宫殿里边随他进出,很自由,没有拘束。
(91A)那么这样子过了一段时间,国王的弟弟,有一天看到路上一个人赶了一大群牛在路上走,这个牛好象很垂头丧气的样子。他就问那个赶牛的人了,他说:你这个牛干什么去的?那个赶牛的说骟牛去的,就是去根了,把牛根去掉好做事情了。因为牛、马,它们有根在的时候发起性来它不听话的。那么这个国王弟弟一想,这个骟掉,男根去掉是很痛苦的事情,他自己也受了这个痛苦,那么多牛,也要受这个苦,起极大悲心。他说你这个牛好多钱?我给你买下,你不要去骟了。他就把钱给了他之后,他反正有的是钱了,他国王弟弟么,国王又对他很优待了,就把全部那些牛买下,放掉了。因为这个事情,发的心好,虽然是牛啊,他因为感到自己痛苦,把牛的痛苦也当成自己痛苦看,把它们解放了。结果这个现报,感报,感了报之后,他男根又生起来了。生起之后,他自己感到有危险性了,国王本来是允许他内宫里边随便进出,他不去了。国王就奇怪,他说你怎么现在不进去了呢?他就把这个事情讲了,国王很感动。
“此等传闻,其类非一”,这就是说现报,就是说你发心殊胜,也会感现报。一个是田殊胜,感现报。一个是好的报,一个是坏报。这两个一正一反的喻,就是警惕我们,在殊胜福田,固然要培福,就是对畜生,你起殊胜的心,救护的心,也会感现报,所以说不要轻视畜生,轻视那些不是福田,只要你自己发心殊胜,同样能感大的报。
所以以前有人问我了,到底供养的对象是殊胜的好呢,还是发心的好,这个果报到底怎么决定?都有因素,对象是殊胜的,当然你感报也大,自己发心殊胜的,感的报也大,这几种因果是交叉的,有好几个因素配合起来,才决定你最后受的报是哪些。
那么这里就讲了两个,一个是田殊胜,一个是发心殊胜,都能感现报。现报是定业里边更大的报。定业是决定受报,但是可能现生,可能是来生了。而现生的报是定业当中,当下、现辈就报的,所谓现世报了,这是特别强的业,当生就受的。那么就是发心殊胜,也能得现报。
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者,此显报定时不定业,谓阿罗汉人、不还,随在何地离此地染,名得永离地业。此永离地业,圣未离染时,于此地中,造善恶业,及离染位,所修善业。此等诸业,于异熟定、时不定者,此业必能招现法果,谓于此地,更不受生,故招现果。若于此地,有生后定业,彼必定无永离染义,必于生后,受异熟果。若于异熟及时俱不定者,由永离染故,更不受异熟。
另外,“得永离地业,定招现法果者”,这就是另外一种情况,他说阿罗汉果,还有不还果,一样的。
“随在何地离此地染,名得永离地业”,什么叫永离地业?就是说阿罗汉果,他对三界的烦恼永远离掉了,这个业,他造的这个因素已经有了,以后再也不来三界受生了。同样的,不还果在欲界的烦恼永远离掉了,欲界地的染污永远离掉了,永离地业,他是永离欲界地,一个是永离三界地,都是叫永离地业。
“圣未离染时,于此地中造善恶业,及离染位所修善业。此等诸业,于异熟定时不定者,此业必能招现法果”,就是说这些圣者,假使说阿罗汉,他本来在三界造的业,造的善的、恶的业,他到证了阿罗汉果,他三界不来了,那么这里造的业,假使是不定的,那么就是不受了。假使是决定要受的,而时间不定的,那么现在受,现在把这个业决定要受掉。你不受掉,你跑掉了,再也不来了,怎么受?没有办法,不能受了,那就是赶快现在要受掉。所以说真正证阿罗汉果,后边要讲,证阿罗汉果,证不还果的时候,还没有证果的时候,那些已经在这个地方,该受的果都要来找你,你受了之后才能证果。如果你不受那个果报的话,证不了果的,这些果报你不受,这个果证不了的。
所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