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白的這樣子四種業。那麼什麼叫黑黑業呢?“惡色欲界善”,第一個,黑黑業是惡業,這惡業當然是欲界的,色界是沒有惡業的。那麼白白業是色界的善法,這裏惡是一個,色善是一個,欲界善又是一個。“界善”是合起的,色界善是一個白白業,欲界善是黑白黑白業。下邊,“能盡彼無漏”,能夠斷除那些業的,無漏。“應知如次第,名黑白俱非”,那麼第四種就是能夠斷前面的有漏業的無漏,那就是第四種。“應知”,像上面那些,應當知道:挨了次第,惡業叫黑黑業;色界的善業叫白白業,欲界的善業叫黑白黑白業,就是俱;“能盡彼無漏”,能夠斷除前面叁種業的無漏法,這個就叫非,就是非黑非白的業。那麼這是把這四個業,每一種都挨了次第講了,那麼下邊是打開。
釋曰:初兩句標,次四句釋。論雲:佛依業果性類不同,所治能治殊,說黑黑等四前叁業果殊,第四所治能治殊也。
“釋曰:初兩句標,次四句釋”,開頭兩句是標四種業;這四個業到底每一種業是怎麼回事,由下邊四句解釋。“論雲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。“佛依業果性類不同,所治能治殊,說黑黑等四”,佛爲什麼在經裏要說這四種業呢?根據業果的性類不同,它的性、它的類不同,那麼另外說前面叁種。“所治能治殊”,所治,前面的有漏業,能治就是能夠對治它的無漏業,這樣子,就說了這個四種。“前叁業果殊,第四所治能治殊也”,前叁業是業果的不同,第四個業,能夠對治前面的所治法,所以分了四種。這還是總說,下邊要慢慢的一個一個說。
惡色欲界善者,惡謂欲界諸不善業,一向名黑,染汙性故,異熟亦黑,不可意故。色界善業,一向名白,不雜惡故,異熟亦白,是可意故。欲界善業,名爲黑白,惡所雜故,異熟亦黑白,非愛果雜故。善性是白,而非是黑,黑來陵雜,立黑白名。故黑白名,約前後間雜,不據自性也。故論雲:此黑白名,依相續立,非據自性。所以者何?以無一業,及一異熟,是黑是白,互相違故已上論文。
“惡色欲界善”,這有叁個業。“惡”,就是惡業,惡業就是黑黑業。“惡者謂欲界諸不善業”,所謂惡業就是欲界的不善業。這個惡業我們一定要記住,色界是沒有惡業的,只有欲界有,欲界的不善業就是惡業。“一向名黑”,這是沒有白的,就是一向的、一邊倒的黑。爲什麼呢?“染汙心故”,本身是染汙。不善嘛,是染汙的。“異熟亦黑”,它的業是黑的,感的果也是不可意,也是黑,就是苦的果,業是染汙的,果是苦的,業是黑,異熟果也是黑,叫黑黑業。“不可意故”,異熟果也叫黑的,因爲不可意的,不好受的果,那就是苦果。所以從業果來說,是染汙的叫黑,異熟果不可意的也叫黑,那麼兩個黑黑業。
第二個白白業,色界的善業,“色界善業,一向名白”,色界裏邊沒有惡業的。“不雜惡故”,它是一邊倒的白,中間不雜任何惡法,因爲色界沒有惡法的。異熟果也是白,都是可意的,色界天上的果都是可意的,那麼沒有一些苦的果在裏邊。所以業是白的,那個果也是白的,叫白白業。
那麼欲界的善業,叫黑白黑白業,“惡所雜故”,欲界的善,總免不了惡,它裏邊決定有惡雜在裏邊。欲界沒有白的,一向的白是沒有的,它多少要攙一點惡在裏邊。它的異熟果也是黑白的,就是感的異熟果,也不是一向好的,“非愛果雜故”,總是加一點不可愛的果在裏邊。
我們大家在世間上的經驗都可以看到,我們所感的果,你說沒有可愛果吧,也有,我們的地上物産什麼東西,但是到後來,總是中間有幹旱、水災,這些都會有出現。就是在善的裏邊,總是夾一點不好的惡業在裏邊。因爲因上善不是一向善,雜點惡,那麼果裏邊,可愛的果裏邊,總是雜點不可愛的成份在裏邊。一向的可愛,像色界天一樣是沒有的。所以欲界裏邊要追求一個理想的、圓滿的,不可能的。因爲我們說因就是那麼雜的,果怎麼可能會得一向的圓滿呢?所以說,任何哲學家,在欲界裏邊要想追求一個理想的世界,照我們佛教的看法是不可能的,除非你把因上改過來。那麼因上改了,如果是純白業的話,那也根本不生在欲界,生到色界去了。所以說欲界,你要想追求這個東西,沒有辦法。每一個人的人生觀,他想追求一個理想的人生,也是個妄想,做不到的。欲界裏就是注定,善業裏邊雜點惡業,所以說果裏邊決定有苦的成份的,你想追求沒有苦的世界是沒有的,那麼除非到極樂世界去。這是娑婆世界的本色,就是這回事情。
“善性是白,而非是黑”,那麼欲界的善,本來善是白了,怎麼叫黑白呢?“善性是白,而非是黑。黑來陵雜,立黑白名”,欲界的善業本來是白的,你怎麼說是黑呢?因爲白的裏邊,總要夾一點黑(黑就是惡業),欲界沒有純粹的善業的,總是夾雜惡業的,“黑來陵雜”,陵就是侵陵、侵略,你的白業,黑業總在強迫地過來,要雜進來、插進來的,所以這個業是黑白的,沒有白的,總是夾了有黑的,那麼立個黑白名。那麼果也是黑白的,所以叫黑白黑白業。
那麼這個黑白要“先後間雜,不據自性也”,你如果說自性的話,欲界的善業是善,是白的,你怎麼說黑白呢?這個善變成黑的,這個不成話。我們說這個是要前後間雜,就是從時間來說,白的裏邊決定有雜點黑;不是從它自己本身來說,本身善業是白的,不能說黑,因爲這個白的等流下去,總有黑的插進來,這樣子呢,叫黑白黑白業。
“故論雲:此黑白名,依相續立,非據自性”,所以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黑白這個名字不是根據自性說的,不是欲界的善業叫黑白,不是。欲界的善業在相似相續地等流下去的時候,總是有黑業插進來,所以說根據它相續的一段時間來說,立黑白的名字。真正根據它自性是善業,當然不可能立黑了,不能雜黑的。因爲它善裏邊,總是不能一向是善、一向是白,不可能,總要黑業插進來,那麼就叫黑白業。根據相續一段時間來說,黑白業。
“所以者何?以無一業及一異熟,是黑是白,互相違故”,爲什麼要根據相續立呢?沒有一個業它本身既是黑又是白,這個是不可能的。黑白兩個東西是違背的,要麼就是黑,要麼就是白,它又黑又白,這樣子的業沒有的。那麼怎麼安立它是黑白黑白業呢?因爲它本身從它的相續來說,相續的一段時間來說,它有黑的雜進來,不是根據它自性,就是它一段的相續中間有黑的雜進來。我們受報的時候,也是在受報的時候,總有苦報雜進來,不會得一向是善報、可愛的報,不可能永遠是這樣下去,中間總是要雜點不可愛的,所以叫欲界的業是黑白業,欲界的果也是黑白的異熟果,叫黑白黑白業。
問:欲界惡業果,善業果雜故,應名白黑。答:不善業果,非必應爲善業果雜。如闡提身,即無善業,于地獄中,無可意果。欲善業果,必爲惡雜,以欲界中,惡勝善故。謂欲邪見,能斷善根,欲界善業,不能斷惡,故欲界惡強于善也。
“問:欲界惡業果,善業果雜故,應名白黑”,他怎麼說呢?他就是說欲界既然是雜的,那麼白業有惡業來雜進來,黑業應當也有白的雜進去了,那麼欲界的惡業呢,不能叫黑了,應當叫白黑業,因爲白的插進去,叫白黑白黑業了,爲什麼你不說白黑白黑業呢?
“答:不善業果,非必應爲善業果雜,如闡提身,即無善業,于地獄中,無可意果”,他說這個情況不一樣,善的裏邊決定有黑的雜進去,而惡的裏邊不一定有善雜進去。他舉個例,他說不善的欲界的果,不一定會有善的果插在裏邊。那就是說,像這個闡提身,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人,一闡提了,他這個身根本毫無善的,一點善都沒有,善根都斷掉了,哪有善呢?所以他純粹是黑的,黑的果裏不一定摻白的,就是可愛的果並不一定有。那麼從業來說,“即無善業,于地獄中,無可意果。欲善業果,必爲惡雜”,闡提來說呢,他身上沒有善,善業沒有,地獄裏邊來說,全是苦,樂果沒有。那就是說,從果來說,地獄裏邊純黑的,從業來說,闡提本身就是沒有善的,也是黑的。所以說黑業不一定善業來雜,可能是全部黑的,而善業卻相反,沒有純粹是白的,一定有黑業雜進去。
那就是在欲界裏邊,惡業是強于善業,善業總是惡業所侵陵,而惡業,卻不一定雜有善業。所以這個樣子,善的一定是黑白黑白,而惡的,不需要白黑,因爲它本身就可以全部是黑的。“欲界善果,必爲惡雜”,而反過來,欲界善業的果,卻是決定有惡果雜在裏邊。“以欲界中,惡勝善故”,主要是這個原因,欲界裏邊,惡的力量大,善的力量弱。
“謂欲邪見,能斷善根,欲界善業,不能斷惡”,那麼這裏怎麼來證明呢?欲界的邪見,就是我們五個不正見裏邊那個邪見——撥無因果。上品的邪見可以斷善根,就是善跟惡兩個交鋒的時候,善打不過惡的,上品的邪見可以把善根全部斷完。而反過來,欲界的善業不能把惡業斷除,欲界的善,再大的善,不能把惡斷除,而惡卻能斷善,這個一比較的話,那就是證明欲界的惡力量是強于善。那麼所以說善裏邊,決定有惡雜,而惡裏邊不一定有善雜進去,所以說善業要叫黑白黑白業,而惡業,不能叫白黑白黑業。
這是把前面叁個有漏業講過了。總結一下的話,欲界的惡業本身是黑的,異熟果也是不可愛的,黑黑。那麼色界的善業,本身是白的,沒有惡插進去的,感的果也是一向是可愛的,所以說是白白業。那麼欲界的善業,卻是因爲欲界的惡的力量強了,它不可能全部是白,總是黑雜在裏邊,那麼同樣感的果,也不可能全部是可愛果,決定也有不可愛的東西雜在裏邊,所以叫黑白黑白業。
這叁個業講完之後,講最後一個無漏業,能夠斷除前面有漏的業的,叫無漏業。
能盡彼無漏者,彼是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