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所治也,無漏能治也。謂無漏業,能盡彼前黑等叁業。名非黑非白,不染汙故,名爲非黑,不招白異熟故,名爲非白。

  

  “能盡彼無漏”,“彼”就是前面的所對治的,無漏法是能對治的,能夠對治、把它們斷掉的無漏法,這是第四種業。“無漏能治”,有漏法是所對治的。“謂無漏業,盡彼前黑等叁業,名非黑非白。不染汙故,名爲非黑,不招白異熟故,名爲非白”,這個無漏業,能夠把前面的叁種業全部斷除。你要出叁界,當然要把前面有漏的斷掉,才能出叁界。

  

  如果嘴裏嘛說的要出叁界,穿的衣服也是袈裟(那就是出離的衣服,這是解脫服,就是出離了),但是做的事情,都是有漏的,那你怎麼出離呢?裝個樣子,裝模作樣的幹啥呢?騙人了,騙名譽利養,那就是地獄的根,這個自己要警惕。出了家之後修行,袈裟披身之後就是要行道,不行道的話,那就欺騙哪個呢?欺騙不了人家,結果還是自己將來受惡報,這個是自己的事情。人家好的、壞的一眼就看出來的,你們看看那些在家人,哪個和尚規矩,哪個不規矩,他們都知道。你們說不要說出家人的過失,你不說,你的行動就在說嘛,不是人家誹謗你的,自己在告訴人家你是壞人,你做的東西不依戒行事,你就不是一個正規的和尚,那你不是自己在宣傳自己不好嗎?你不好,人家看到了,當然人家起分別心,這個不是他說你的過失,你自己暴露自己過失。這個責任還在自己身上,不要去推給人家,說人家盡說出家人過失,你自己過失有那麼多,人家不說怎麼行呢?他有眼睛,他有意識,能分別。所以主要還是自己不要現過失給人家看就對了,也不是藏起來,就是真正地行持,人家是不會說你的。

  

  那麼它爲什麼叫非黑非白呢?“不染汙故”,這個無漏業,當然不染汙的,無漏業是清淨出世的,根本不染汙,一點染汙的味道沒有,不是黑的。但是,它也不招白異熟。異熟果,就是有漏法造的,無漏法出世的,它叁界裏邊不結果的,所以說它也不招白的異熟果,所以說既不是黑又不是白,叫非白。

  

  

  

  論雲:此非白言,是密意說,謂佛于彼大空經中,告阿難陀,諸無學法,純善純白,一向無罪解雲:既言無學純白,故知無漏法,名非白者,是密意說,不顯了也。

  

  這個裏邊非白是有密意的,就是有含蓄的意思的,不是說這個無漏業不是好的。白一般就是說善了,“論雲:此非白言,是密意說”,非白的這個話,是有密意的,有秘密的意思的,就是有含蓄的意思在裏邊的。

  

  “謂佛于彼大空經中,告阿難陀,諸無學法純善純白,一向無罪”,這個就是證明無漏法是最幹淨的白業,這裏說非白,有所指的,就是不感白的異熟果,不落于叁界,叫非白,並不是說不是好,這個密意要知道。如果不知道它的密意的話,你說無漏法不是白的、不是好的,(92A)那佛明明說過無漏法,在《大空經》裏邊,佛告訴阿難陀,他說無學法(無學法就是無漏法,無學是已經超過有學,無漏法裏邊高層次的,二乘的是阿羅漢,大乘的無學法就是佛。這個無學的法是無漏的),是“純善純白”,純粹就是善的,純粹是白的,一點點黑的點滴都沒有的,“一向無罪”,一邊倒的是沒有罪的,純粹的是善,純粹是白,那是佛明明說無漏法是白的了。所以這裏說非白是有意義的,這個密意就是說不感異熟果,不感這個叁界的可愛的異熟果,並不是說無漏法不是白的。

  

  在印度呢,白就是代表好的,黑就是代表不好的,所以一般的印度人,黑衣服是忌的,黑的鞋、黑的襪子,這些東西都忌的。而漢人偏偏歡喜黑的,尤其是出家人,黑的袈裟、黑的鞋子,什麼都是黑的,看過來就是黑黑的一團,看起來這是不大好的。我們袈裟的顔色裏邊沒有黑的,當然說戒本裏邊好象有黑,這個黑有密意的,也是有密意的,不是真的黑,那麼一般就是樹皮色了。

  

  “解雲:既言無學純白,故知無漏法名非白者,是密意說,不顯了也”,什麼叫密意了?不是直截了當地說,就是有含蓄意思的,這個非白,就是含蓄在不招有漏的可愛的、白的異熟,叫非白,並不是說它不是白的。

  

  

  

  應知如次第,名黑白俱非者,配上兩句,如次言之,前句惡名黑,色善名白,色欲善名俱,無漏名非黑非白也。

  

  “應知如次第,名黑白俱非”,那麼這是總結的話,應當知道,挨了它的次第,就是一個是欲界的惡,一個是色界的善,一個是欲界的善,一個是能斷除它們的無漏法,這些按了次第說,叫黑白俱非。第一個叫黑黑業;第二個,約色界的善叫白業,就是白白業;欲界的善叫黑白業,俱就是黑白兩個都有;“非”,無漏法,無漏的業,無漏就是叫非黑非白,非,兩個都不是,“名黑白俱非”。這是總結的話。這四個業是經上經常出現的,應當知道;如果你這個四個業不知道的話,那你看經上講這些,你就不知道他說什麼了。

  

  

  

   丙二 明無漏斷

  

  從此第二,明無漏斷。論雲:諸無漏業,皆能斷盡前叁業不?不爾。雲何?頌曰:

  

  四法忍離欲  前八無間俱  十二無漏思  唯盡純黑業

  

  離欲四靜慮  第九無間思  一盡雜純黑  四令純白盡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無漏斷”,那麼無漏法能斷有漏的,怎麼斷?“論雲:諸無漏業,皆能斷盡前叁業否”,前面說第四個業“能治彼無漏”,能夠對治它們的無漏法叫非白非黑業,那麼是不是無漏業都能夠斷除前面叁個業呢?就是黑黑業、白白業、黑白黑白業,是不是所有的無漏業都能斷前面叁種業?“不爾”,並不是這樣子。“雲何”,那麼怎麼的斷?

  

  “頌曰:四法忍離欲,前八無間俱,十二無漏思,唯盡純黑業,離欲四靜慮,第九無間思,一盡雜純黑,四令純白盡”,斷除前面叁個業,並不是一切無漏業都能斷,只有個別的才能斷。哪些呢?就是四法忍,離欲,前八無間俱。

  

  四法忍,這個我們知道,見道的時候,苦法忍、集法忍、滅法忍、道法忍,這四個忍,這四個忍就是斷欲界的見所斷煩惱的四個忍。那麼智呢,就是解脫道了,智已經煩惱斷掉了。四個法忍,就是苦集滅道四個法忍,不是類忍,類忍是色界的,這是先講欲界,四個法忍。還有離欲的,“前八無間俱”,離欲的修所斷的煩惱,前面八個無間道,它具有的思心所,這個思心所是無漏的思心所。四個法忍,四個思心所,八個無間道,八個思心所,一共是十二個無漏的思心所。這個思心所能夠斷什麼?“唯盡純黑業”,它能夠把惡業,純黑的惡業斷除。

  

  那麼白的你怎麼斷呢?“離欲四靜慮,第九無間思,一盡雜純黑,四令純白盡”,離欲的第九個無間道,那就是說第九品煩惱正在斷的那個無間道,能夠一方面斷除純黑業,一方面也斷除雜業,就是黑白業,要在第九無間道斷。什麼原因?下邊要講。那麼還有四靜慮,四個靜慮裏邊的第九個無間道的思心所,它是能夠斷除純白業,把純白業能夠斷除。那就是說,不是一切的無漏業都能斷,就是這些特殊的無漏業才能斷除純黑業、雜業跟純白業,有這些才能斷。什麼原因,下邊要廣講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四法忍者,謂見道中,四法忍也。離欲者,流入下句,謂離欲前八無間道,即欲修道八無間道也。俱者,此八無間道,及前四法忍,俱行思也。

  

  “釋曰:四法忍者,謂見道中,四法忍也”,就是見道的時候,斷見所斷的煩惱,有四個法忍,是欲界的煩惱,欲界的苦谛下的煩惱,由苦法忍來斷,欲界的集谛下的煩惱,由集法忍來斷,欲界的道谛下的煩惱,由道法忍斷,乃至滅谛下的,由滅法忍斷。八忍八智嘛,大家記不記得了?欲界有四個忍,色無色界四個忍;八個智,欲界有四個智,色無色界有四個智,一共是八忍八智,這是見道的時候,斷那些見所斷煩惱。那麼在這個八忍八智中間,四個忍是斷欲界的煩惱的,純黑業,所以說斷除純黑業的是四個法忍。這是見所斷的。

  

  修所斷的,離欲前面八個無間道。“離欲者,流入下句。謂離欲前八無間道,即欲修道八無間道也。俱者,此八無間道,及前四法忍,俱行思也”,離欲這個兩個字,一直要流到下邊去,就是接下去了。欲界的煩惱九品,這個先要肯定下來。我們前面講過的,見所斷的八十八使,在苦谛下有多少,集谛下多少,滅谛下多少,道谛下多少,這個我們前面一個表都給過了。那麼苦谛下斷的煩惱,由苦法忍斷,集谛下的,由集法忍斷,滅谛下的,由滅法忍斷,那麼道谛下的,道法忍斷。這是欲界的,這些都是純黑業,因爲欲界的煩惱都是染汙的,純黑的。那麼欲界的修所斷的煩惱,一共九品,前面八品,能夠斷它的八個無間道,這八無間道斷的也是純黑業。“謂離欲前八無間道”,“離欲”,把欲界的煩惱斷掉,一共九個品,每一品,一個無間道,一個解脫道,解脫道是斷了煩惱,無間道正在斷。前面我們講過了,解脫道是宣布解放,無間道是正在拼搏的時候,那麼斷煩惱就是拼搏的時候,能夠盡那些黑業,就是無間道正在斷的時候,它有能力斷。解脫道已經斷掉了,不要再斷了。

  

  這八個無間道斷的煩惱,就是前面八品,都是純黑的。俱,這個道裏邊,哪個來斷呢?思,思就是意業,在定中,當然是意業了。“俱者,此八無間道,及前四法忍”,四個法忍是智慧,無間道裏邊也有智慧,但是真正造業的是思心所,所以這個無間道裏邊,八個無間道跟四個法忍裏邊,“俱行”,同時生起的思心所,一共有十二個,四法忍有四個,八個無間道八個。

  

  

  

  此有十二無漏思,唯盡純黑業,謂能永斷不善業故。

  

  這十二個無漏思,能夠斷煩惱的。斷什麼?純黑業,因爲欲界的煩惱是純黑的,“唯盡純黑業”,它只斷純黑業,不斷白業,也不斷雜業。“謂能永斷不善業故”,它們是永遠斷除不善的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