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治也,无漏能治也。谓无漏业,能尽彼前黑等三业。名非黑非白,不染污故,名为非黑,不招白异熟故,名为非白。
“能尽彼无漏”,“彼”就是前面的所对治的,无漏法是能对治的,能够对治、把它们断掉的无漏法,这是第四种业。“无漏能治”,有漏法是所对治的。“谓无漏业,尽彼前黑等三业,名非黑非白。不染污故,名为非黑,不招白异熟故,名为非白”,这个无漏业,能够把前面的三种业全部断除。你要出三界,当然要把前面有漏的断掉,才能出三界。
如果嘴里嘛说的要出三界,穿的衣服也是袈裟(那就是出离的衣服,这是解脱服,就是出离了),但是做的事情,都是有漏的,那你怎么出离呢?装个样子,装模作样的干啥呢?骗人了,骗名誉利养,那就是地狱的根,这个自己要警惕。出了家之后修行,袈裟披身之后就是要行道,不行道的话,那就欺骗哪个呢?欺骗不了人家,结果还是自己将来受恶报,这个是自己的事情。人家好的、坏的一眼就看出来的,你们看看那些在家人,哪个和尚规矩,哪个不规矩,他们都知道。你们说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,你不说,你的行动就在说嘛,不是人家诽谤你的,自己在告诉人家你是坏人,你做的东西不依戒行事,你就不是一个正规的和尚,那你不是自己在宣传自己不好吗?你不好,人家看到了,当然人家起分别心,这个不是他说你的过失,你自己暴露自己过失。这个责任还在自己身上,不要去推给人家,说人家尽说出家人过失,你自己过失有那么多,人家不说怎么行呢?他有眼睛,他有意识,能分别。所以主要还是自己不要现过失给人家看就对了,也不是藏起来,就是真正地行持,人家是不会说你的。
那么它为什么叫非黑非白呢?“不染污故”,这个无漏业,当然不染污的,无漏业是清净出世的,根本不染污,一点染污的味道没有,不是黑的。但是,它也不招白异熟。异熟果,就是有漏法造的,无漏法出世的,它三界里边不结果的,所以说它也不招白的异熟果,所以说既不是黑又不是白,叫非白。
论云:此非白言,是密意说,谓佛于彼大空经中,告阿难陀,诸无学法,纯善纯白,一向无罪解云:既言无学纯白,故知无漏法,名非白者,是密意说,不显了也。
这个里边非白是有密意的,就是有含蓄的意思的,不是说这个无漏业不是好的。白一般就是说善了,“论云:此非白言,是密意说”,非白的这个话,是有密意的,有秘密的意思的,就是有含蓄的意思在里边的。
“谓佛于彼大空经中,告阿难陀,诸无学法纯善纯白,一向无罪”,这个就是证明无漏法是最干净的白业,这里说非白,有所指的,就是不感白的异熟果,不落于三界,叫非白,并不是说不是好,这个密意要知道。如果不知道它的密意的话,你说无漏法不是白的、不是好的,(92A)那佛明明说过无漏法,在《大空经》里边,佛告诉阿难陀,他说无学法(无学法就是无漏法,无学是已经超过有学,无漏法里边高层次的,二乘的是阿罗汉,大乘的无学法就是佛。这个无学的法是无漏的),是“纯善纯白”,纯粹就是善的,纯粹是白的,一点点黑的点滴都没有的,“一向无罪”,一边倒的是没有罪的,纯粹的是善,纯粹是白,那是佛明明说无漏法是白的了。所以这里说非白是有意义的,这个密意就是说不感异熟果,不感这个三界的可爱的异熟果,并不是说无漏法不是白的。
在印度呢,白就是代表好的,黑就是代表不好的,所以一般的印度人,黑衣服是忌的,黑的鞋、黑的袜子,这些东西都忌的。而汉人偏偏欢喜黑的,尤其是出家人,黑的袈裟、黑的鞋子,什么都是黑的,看过来就是黑黑的一团,看起来这是不大好的。我们袈裟的颜色里边没有黑的,当然说戒本里边好象有黑,这个黑有密意的,也是有密意的,不是真的黑,那么一般就是树皮色了。
“解云:既言无学纯白,故知无漏法名非白者,是密意说,不显了也”,什么叫密意了?不是直截了当地说,就是有含蓄意思的,这个非白,就是含蓄在不招有漏的可爱的、白的异熟,叫非白,并不是说它不是白的。
应知如次第,名黑白俱非者,配上两句,如次言之,前句恶名黑,色善名白,色欲善名俱,无漏名非黑非白也。
“应知如次第,名黑白俱非”,那么这是总结的话,应当知道,挨了它的次第,就是一个是欲界的恶,一个是色界的善,一个是欲界的善,一个是能断除它们的无漏法,这些按了次第说,叫黑白俱非。第一个叫黑黑业;第二个,约色界的善叫白业,就是白白业;欲界的善叫黑白业,俱就是黑白两个都有;“非”,无漏法,无漏的业,无漏就是叫非黑非白,非,两个都不是,“名黑白俱非”。这是总结的话。这四个业是经上经常出现的,应当知道;如果你这个四个业不知道的话,那你看经上讲这些,你就不知道他说什么了。
丙二 明无漏断
从此第二,明无漏断。论云:诸无漏业,皆能断尽前三业不?不尔。云何?颂曰:
四法忍离欲 前八无间俱 十二无漏思 唯尽纯黑业
离欲四静虑 第九无间思 一尽杂纯黑 四令纯白尽
“从此第二,明无漏断”,那么无漏法能断有漏的,怎么断?“论云:诸无漏业,皆能断尽前三业否”,前面说第四个业“能治彼无漏”,能够对治它们的无漏法叫非白非黑业,那么是不是无漏业都能够断除前面三个业呢?就是黑黑业、白白业、黑白黑白业,是不是所有的无漏业都能断前面三种业?“不尔”,并不是这样子。“云何”,那么怎么的断?
“颂曰:四法忍离欲,前八无间俱,十二无漏思,唯尽纯黑业,离欲四静虑,第九无间思,一尽杂纯黑,四令纯白尽”,断除前面三个业,并不是一切无漏业都能断,只有个别的才能断。哪些呢?就是四法忍,离欲,前八无间俱。
四法忍,这个我们知道,见道的时候,苦法忍、集法忍、灭法忍、道法忍,这四个忍,这四个忍就是断欲界的见所断烦恼的四个忍。那么智呢,就是解脱道了,智已经烦恼断掉了。四个法忍,就是苦集灭道四个法忍,不是类忍,类忍是色界的,这是先讲欲界,四个法忍。还有离欲的,“前八无间俱”,离欲的修所断的烦恼,前面八个无间道,它具有的思心所,这个思心所是无漏的思心所。四个法忍,四个思心所,八个无间道,八个思心所,一共是十二个无漏的思心所。这个思心所能够断什么?“唯尽纯黑业”,它能够把恶业,纯黑的恶业断除。
那么白的你怎么断呢?“离欲四静虑,第九无间思,一尽杂纯黑,四令纯白尽”,离欲的第九个无间道,那就是说第九品烦恼正在断的那个无间道,能够一方面断除纯黑业,一方面也断除杂业,就是黑白业,要在第九无间道断。什么原因?下边要讲。那么还有四静虑,四个静虑里边的第九个无间道的思心所,它是能够断除纯白业,把纯白业能够断除。那就是说,不是一切的无漏业都能断,就是这些特殊的无漏业才能断除纯黑业、杂业跟纯白业,有这些才能断。什么原因,下边要广讲。
释曰:四法忍者,谓见道中,四法忍也。离欲者,流入下句,谓离欲前八无间道,即欲修道八无间道也。俱者,此八无间道,及前四法忍,俱行思也。
“释曰:四法忍者,谓见道中,四法忍也”,就是见道的时候,断见所断的烦恼,有四个法忍,是欲界的烦恼,欲界的苦谛下的烦恼,由苦法忍来断,欲界的集谛下的烦恼,由集法忍来断,欲界的道谛下的烦恼,由道法忍断,乃至灭谛下的,由灭法忍断。八忍八智嘛,大家记不记得了?欲界有四个忍,色无色界四个忍;八个智,欲界有四个智,色无色界有四个智,一共是八忍八智,这是见道的时候,断那些见所断烦恼。那么在这个八忍八智中间,四个忍是断欲界的烦恼的,纯黑业,所以说断除纯黑业的是四个法忍。这是见所断的。
修所断的,离欲前面八个无间道。“离欲者,流入下句。谓离欲前八无间道,即欲修道八无间道也。俱者,此八无间道,及前四法忍,俱行思也”,离欲这个两个字,一直要流到下边去,就是接下去了。欲界的烦恼九品,这个先要肯定下来。我们前面讲过的,见所断的八十八使,在苦谛下有多少,集谛下多少,灭谛下多少,道谛下多少,这个我们前面一个表都给过了。那么苦谛下断的烦恼,由苦法忍断,集谛下的,由集法忍断,灭谛下的,由灭法忍断,那么道谛下的,道法忍断。这是欲界的,这些都是纯黑业,因为欲界的烦恼都是染污的,纯黑的。那么欲界的修所断的烦恼,一共九品,前面八品,能够断它的八个无间道,这八无间道断的也是纯黑业。“谓离欲前八无间道”,“离欲”,把欲界的烦恼断掉,一共九个品,每一品,一个无间道,一个解脱道,解脱道是断了烦恼,无间道正在断。前面我们讲过了,解脱道是宣布解放,无间道是正在拼搏的时候,那么断烦恼就是拼搏的时候,能够尽那些黑业,就是无间道正在断的时候,它有能力断。解脱道已经断掉了,不要再断了。
这八个无间道断的烦恼,就是前面八品,都是纯黑的。俱,这个道里边,哪个来断呢?思,思就是意业,在定中,当然是意业了。“俱者,此八无间道,及前四法忍”,四个法忍是智慧,无间道里边也有智慧,但是真正造业的是思心所,所以这个无间道里边,八个无间道跟四个法忍里边,“俱行”,同时生起的思心所,一共有十二个,四法忍有四个,八个无间道八个。
此有十二无漏思,唯尽纯黑业,谓能永断不善业故。
这十二个无漏思,能够断烦恼的。断什么?纯黑业,因为欲界的烦恼是纯黑的,“唯尽纯黑业”,它只断纯黑业,不断白业,也不断杂业。“谓能永断不善业故”,它们是永远断除不善的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