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法斷已,容現行故”,善法斷了之後,是緣縛斷,它體還在,可以現前的。“非自性斷”,自性斷,煩惱斷了之後再也不生了。如果煩惱斷了之後還會生的話,修行白修了。你今天修了阿羅漢,明天又成凡夫了,煩惱又生起來了,那還修啥呢?不要修了。正因爲煩惱斷了之後不會生的,所以說我們才要修行了。如果你不下功夫修行的話,那煩惱也斷不了,煩惱自己不會斷的。自己會斷的話,大家睡覺好了,明天就沒有煩惱了,阿羅漢來了,也不可能的。煩惱斷了之後再生,也不可能的。那唯一的道路就是斷煩惱,煩惱斷了之後,自然不生了,不生之後,自然解放。那麼你要斷煩惱,不是那麼舒服的了,要吃一點苦的;你不要說一點苦都嘗不得,要做老太爺,又要成佛,那這是沒有辦法的。要成佛,必定要修一些苦行的,爲什麼釋迦牟尼佛把法傳給迦葉尊者?迦葉尊者當時頭陀第一,只有他能接法。如果我們要想現世得到好的利益的話,不能太舒服,即使你修不了頭陀行,也要修一些苾刍的行,太舒服的老太爺行,是斷不了煩惱的,也解除不了痛苦的,想安安逸逸地成佛度衆生,或者想安安逸逸地出離叁界,是妄想,一定要下功夫,付代價的。
“斷善法者,不斷善體”,所謂善法的斷,並不是把善法的體斷掉。“但斷善上能緣煩惱,成就善故,故得現行”,只不過把善法身上能夠緣它的煩惱斷掉,叫緣縛斷。因爲善的體還成就,所以可以現行。所以這裏把緣縛斷徹底地講清楚了,如果看了這個緣縛斷、自性斷還搞不清楚的話,那實在成問題了,那就是好好地向前面的人請教一下,一定要在這一次討論當中,把緣縛斷、自性斷搞得清清楚楚,然後學下去才有辦法。如果到這裏,還把這兩個東西搞不清楚得話,下去是沒有希望的,下邊懂不了了。
那麼善法不是斷的體,是斷它能緣的煩惱,這個解釋也很簡單。把善法上的捆的繩子解掉,就叫緣縛斷,這個很簡單的事情,我看也不是難得髙不可攀的。
“言容行者”,這個《俱舍論》裏邊,“容行”這兩個字,就是說不是一切的善法都能現行,也有個別的善法不現行的。“謂善憂根,斷已不行”,我們講二十二根的時候,有個憂根,不要忘記。憂根斷了之後,它不會再行了。“所緣善法,斷已皆行”,其它的一些善法,斷了之後,都可以現行。憂根是欲界有的,色界沒有了,所以說憂根它本身斷了之後,再也不生起來了。所以說憂本來有兩種,也有善的,也有惡的。那麼這是說善的法不是都有現行,有個例外,就是善的憂根,因爲憂根本身斷了就不行的;即使是善的,斷了之後,它也不會再生起來。那麼其它的善法,斷了之後都可以生起來的,所以加個“容”,不是絕對地都能生起來,還有個例外。所以講法相,很嚴格的,一個字差就不行了。你如果說善法能行,那麼憂根呢?善的憂根怎麼說啊?那成問題了,那辯論就要輸掉了,一個例外就會輸的。那麼這裏“容行”,就是這個例外,幫你擺在裏邊了。
這一段就講無漏法如何斷前面叁種業,黑黑業是哪些斷的,雜業是哪些斷的,白業又是哪些斷的。前面說能治彼無漏,無漏法能治前叁個業,怎麼樣子治,就在這裏講。
丙叁 敘異說
從此第叁,敘異說。頌曰:
有說地獄受 余欲業黑雜 有說欲見滅 余欲業黑俱
下邊再說異說,有些其它的說法,那就是很多論師,他們意見不同,這個也擺在那裏,作參考的。“敘異說,頌曰:有說地獄受,余欲業黑雜”,有的說地獄的業是黑,其它的欲界的業是雜的。“有說欲見滅,余欲業黑俱”,有的人說,欲界見道所斷的煩惱是純黑,其它的業是雜,雜就是黑白了。那麼前面說的不一樣了,所以這裏兩個擺在這裏作參考。
釋曰:有說地獄受,余欲業黑雜者,有余師說,地獄受業,名爲黑黑業,余欲界業,若善若惡,皆名雜業,以地獄異熟,唯不善業感故,順彼受名黑黑業。余欲界異熟,通善惡業感故,順彼受名黑白業。有說欲見滅,余欲業黑俱者,有余師說,欲見無“無”字疑衍所斷業,名黑黑,余欲修所斷業,名俱。俱者,黑白也。謂見所斷業,無善雜故,名爲黑黑,余欲修所斷業,有善不善,故名俱業。
“釋曰:有說地獄受,余欲業黑雜者,有余師說”,就是其他的論師,他說地獄受的業叫黑黑。因爲地獄裏沒有樂的,純粹是黑的,所以黑黑業指的是地獄的業。“余欲界業,若善若惡,皆名雜業。以地獄異熟唯不善業感故,順彼受名黑黑業,余欲界異熟,通善惡業感故,順彼受名黑白業”,他的依據在哪裏呢?他說地獄的業是純粹的黑業,沒有善的,純粹是不善業感的。根據它能受,“順彼受”,就是根據它的業來說,叫黑黑業。當然了,地獄受的果,也純是苦,沒有樂的,所以叫黑黑業。而其他的欲界的業,異熟果呢,不管你是黑業也好,白業也好,感的果都叫黑白業。因爲它不像地獄一樣純粹是不善的,它總是有點善、有點惡,雜在裏邊。那麼所以說,除了地獄業叫黑黑業之外,其余欲界的業,管你是善的、惡的,都叫雜業,都叫黑白業。這是跟前面不一樣了。前面欲界的善業叫雜業,這是說地獄的業除外,其余欲界的業都叫雜業,這是一種說法。
(92B)第二種說法,“有說欲見滅,余欲業黑俱”,另外一些論師說,“欲見所斷業”(你們有沒有一個“無”?這個“無”字可能是多余的,“欲見所斷業”),欲見道所斷的業,叫黑黑業。“余欲修所斷業”,一個見所斷,一個修所斷,兩個對起的。其余欲界修所斷的業,叫黑白業,“俱”就是黑白。“謂見所斷業,無善雜故”,見所斷的業,純粹是黑的,沒有善的雜在裏邊,叫黑黑。其余修所斷的業,有善有不善,叫黑白,雜業。
這是兩種說法,黑業跟雜業的,前面加起來,一共叁種說法。當然,前面是有部的正規的說法,後面是其他的論師有這麼說法,但是《俱舍論》裏邊把它引過來,也有參考價值,所以把它也引一下。
這個業品,我的看法呢,不是很難,好象速度是快一點,因爲再講也沒有什麼講的了,無漏道的四法忍那一段,講得我感到已經是太多了。我們以前在福建講,好象沒有講那麼多了,因爲我們這裏情況不一樣。他們都是老的,從開學到畢業都是這麼幾個人,中間流動的僅僅是一兩個人,極少數,所以插進來的人不多。而這裏卻是一年之後,基本上都變掉了,都是陌生人了,這個東西講起來,實在是吃力的了。前面都沒有聽過的,最早的是從沙彌戒開始,沙彌戒聽到的,大概只有一個人吧!你們聽了沒有?你們也聽了的。但是中間你們又沒有聽到,中間也漏了一些。那麼其他的,比較早一點的,某某師,他們《俱舍論》跟《印度佛學史》是聽了,但是前面又沒有聽,反正從頭聽到底的人,恐怕只有一個人。這個是,你想,這個教學是困難的了。那麼再過一段時間,又不知怎麼回事了。這個教學是困難,出人才難也難在這裏,學了一點就跑掉了,沒有學的又來了。重教吧,那個時間,你老在這麼等,盡等在那裏,學了一輩子,還是一個幼兒園,這個就麻煩了。幼兒園不斷的新學生來了,盡講低的也不行,講高的,新來又沒有辦法接受,這個只有靠自己補了。
乙八 明叁牟尼等
從此第八,明叁牟尼等。論雲:又經中說,有叁牟尼,又經中言,有叁清淨俱身語意,相各雲何?頌曰:
無學身語業 即意叁牟尼 叁清淨應知 即諸叁妙行
“從此第八,明叁牟尼等”,經藏裏邊還有叁牟尼,這又是什麼意思?我們說釋迦牟尼嘛,怎麼叁牟尼,叁個釋迦佛啊?這不是那個意思。那麼經裏邊,又是叁牟尼。“又經中言,有叁清淨俱身語意”,有叁個清淨生起,同時的身語意,“相各雲何”?就是一個叁牟尼,一個叁清淨,反正是經裏邊有這麼兩個名字,要解釋一下。
“頌曰:無學身語業,即意叁牟尼,叁清淨應知,即諸叁妙行”,無學,阿羅漢或者是佛,他的身語業,無學的身業、語業,再加上“意”,不是意業,這個不一樣。“意”就是意識,就是心王。身業、語業就是業,意業是思心所,一定要搞清楚。無學的身業、語業,跟無學的意,這個加起來就是叁牟尼。
下邊叁清淨,叁清淨應當知道什麼呢?就是叁妙行。叁妙行又是什麼呢?下邊還要講。
釋曰:牟尼者,此雲寂默。無學身語業者,謂身語二牟尼也。即意者,第叁意牟尼也,謂即意名牟尼,非意業也。勝義牟尼,唯心爲體,相隱難知,謂由身語離衆惡故,可比知心,故此身語,有比用故,立爲牟尼。意業非是勝義,複非能比,故非牟尼。又身語業,是遠離體,意業不然,無無表故,由遠離義,建立牟尼,是故即心,由身語業,能有所離,故名牟尼。
“釋曰:牟尼者,此雲寂默”,什麼叫牟尼呢?寂默叫牟尼,一切煩惱、惡果的喧雜都沒有了,最清淨的,所以叫牟尼。
“無學身語業者,謂身語二牟尼也”,叁個牟尼,身牟尼、語牟尼、意牟尼叁個,身語意叁個。那麼身牟尼是什麼?是無學的身業。語牟尼是什麼?無學的語業。那麼意牟尼什麼?“無學的意業”--不對,這不能照搬了。無學的意,不是意業。第叁個意牟尼,就是無學的意,心王。“謂即意名牟尼,非意業也”,就是那個意(心王、第六意識)叫牟尼,不是意業。意業是思心所,不能兩個扯起說。心王的意就是意牟尼。不要說身業是身牟尼,語業是語牟尼,意業是意牟尼,叁個不是這麼的。什麼原因下邊要講的。
“勝義牟尼,唯心爲體”,真正的勝義的牟尼,真實的、最殊勝的牟尼就是心了。“相隱難知”,這個心我們看不出來的,這個相很隱,也不容易知道,由什麼表現出來呢?由身語來表現。“謂由身語離衆惡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