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断已,容现行故”,善法断了之后,是缘缚断,它体还在,可以现前的。“非自性断”,自性断,烦恼断了之后再也不生了。如果烦恼断了之后还会生的话,修行白修了。你今天修了阿罗汉,明天又成凡夫了,烦恼又生起来了,那还修啥呢?不要修了。正因为烦恼断了之后不会生的,所以说我们才要修行了。如果你不下功夫修行的话,那烦恼也断不了,烦恼自己不会断的。自己会断的话,大家睡觉好了,明天就没有烦恼了,阿罗汉来了,也不可能的。烦恼断了之后再生,也不可能的。那唯一的道路就是断烦恼,烦恼断了之后,自然不生了,不生之后,自然解放。那么你要断烦恼,不是那么舒服的了,要吃一点苦的;你不要说一点苦都尝不得,要做老太爷,又要成佛,那这是没有办法的。要成佛,必定要修一些苦行的,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把法传给迦叶尊者?迦叶尊者当时头陀第一,只有他能接法。如果我们要想现世得到好的利益的话,不能太舒服,即使你修不了头陀行,也要修一些苾刍的行,太舒服的老太爷行,是断不了烦恼的,也解除不了痛苦的,想安安逸逸地成佛度众生,或者想安安逸逸地出离三界,是妄想,一定要下功夫,付代价的。

  

  “断善法者,不断善体”,所谓善法的断,并不是把善法的体断掉。“但断善上能缘烦恼,成就善故,故得现行”,只不过把善法身上能够缘它的烦恼断掉,叫缘缚断。因为善的体还成就,所以可以现行。所以这里把缘缚断彻底地讲清楚了,如果看了这个缘缚断、自性断还搞不清楚的话,那实在成问题了,那就是好好地向前面的人请教一下,一定要在这一次讨论当中,把缘缚断、自性断搞得清清楚楚,然后学下去才有办法。如果到这里,还把这两个东西搞不清楚得话,下去是没有希望的,下边懂不了了。

  

  那么善法不是断的体,是断它能缘的烦恼,这个解释也很简单。把善法上的捆的绳子解掉,就叫缘缚断,这个很简单的事情,我看也不是难得髙不可攀的。

  

  “言容行者”,这个《俱舍论》里边,“容行”这两个字,就是说不是一切的善法都能现行,也有个别的善法不现行的。“谓善忧根,断已不行”,我们讲二十二根的时候,有个忧根,不要忘记。忧根断了之后,它不会再行了。“所缘善法,断已皆行”,其它的一些善法,断了之后,都可以现行。忧根是欲界有的,色界没有了,所以说忧根它本身断了之后,再也不生起来了。所以说忧本来有两种,也有善的,也有恶的。那么这是说善的法不是都有现行,有个例外,就是善的忧根,因为忧根本身断了就不行的;即使是善的,断了之后,它也不会再生起来。那么其它的善法,断了之后都可以生起来的,所以加个“容”,不是绝对地都能生起来,还有个例外。所以讲法相,很严格的,一个字差就不行了。你如果说善法能行,那么忧根呢?善的忧根怎么说啊?那成问题了,那辩论就要输掉了,一个例外就会输的。那么这里“容行”,就是这个例外,帮你摆在里边了。

  

  这一段就讲无漏法如何断前面三种业,黑黑业是哪些断的,杂业是哪些断的,白业又是哪些断的。前面说能治彼无漏,无漏法能治前三个业,怎么样子治,就在这里讲。

  

  

  

   丙三 叙异说

  

  从此第三,叙异说。颂曰:

  

  有说地狱受  余欲业黑杂  有说欲见灭  余欲业黑俱

  

  下边再说异说,有些其它的说法,那就是很多论师,他们意见不同,这个也摆在那里,作参考的。“叙异说,颂曰:有说地狱受,余欲业黑杂”,有的说地狱的业是黑,其它的欲界的业是杂的。“有说欲见灭,余欲业黑俱”,有的人说,欲界见道所断的烦恼是纯黑,其它的业是杂,杂就是黑白了。那么前面说的不一样了,所以这里两个摆在这里作参考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有说地狱受,余欲业黑杂者,有余师说,地狱受业,名为黑黑业,余欲界业,若善若恶,皆名杂业,以地狱异熟,唯不善业感故,顺彼受名黑黑业。余欲界异熟,通善恶业感故,顺彼受名黑白业。有说欲见灭,余欲业黑俱者,有余师说,欲见无“无”字疑衍所断业,名黑黑,余欲修所断业,名俱。俱者,黑白也。谓见所断业,无善杂故,名为黑黑,余欲修所断业,有善不善,故名俱业。

  

  “释曰:有说地狱受,余欲业黑杂者,有余师说”,就是其他的论师,他说地狱受的业叫黑黑。因为地狱里没有乐的,纯粹是黑的,所以黑黑业指的是地狱的业。“余欲界业,若善若恶,皆名杂业。以地狱异熟唯不善业感故,顺彼受名黑黑业,余欲界异熟,通善恶业感故,顺彼受名黑白业”,他的依据在哪里呢?他说地狱的业是纯粹的黑业,没有善的,纯粹是不善业感的。根据它能受,“顺彼受”,就是根据它的业来说,叫黑黑业。当然了,地狱受的果,也纯是苦,没有乐的,所以叫黑黑业。而其他的欲界的业,异熟果呢,不管你是黑业也好,白业也好,感的果都叫黑白业。因为它不像地狱一样纯粹是不善的,它总是有点善、有点恶,杂在里边。那么所以说,除了地狱业叫黑黑业之外,其余欲界的业,管你是善的、恶的,都叫杂业,都叫黑白业。这是跟前面不一样了。前面欲界的善业叫杂业,这是说地狱的业除外,其余欲界的业都叫杂业,这是一种说法。

  

  (92B)第二种说法,“有说欲见灭,余欲业黑俱”,另外一些论师说,“欲见所断业”(你们有没有一个“无”?这个“无”字可能是多余的,“欲见所断业”),欲见道所断的业,叫黑黑业。“余欲修所断业”,一个见所断,一个修所断,两个对起的。其余欲界修所断的业,叫黑白业,“俱”就是黑白。“谓见所断业,无善杂故”,见所断的业,纯粹是黑的,没有善的杂在里边,叫黑黑。其余修所断的业,有善有不善,叫黑白,杂业。

  

  这是两种说法,黑业跟杂业的,前面加起来,一共三种说法。当然,前面是有部的正规的说法,后面是其他的论师有这么说法,但是《俱舍论》里边把它引过来,也有参考价值,所以把它也引一下。

  

  这个业品,我的看法呢,不是很难,好象速度是快一点,因为再讲也没有什么讲的了,无漏道的四法忍那一段,讲得我感到已经是太多了。我们以前在福建讲,好象没有讲那么多了,因为我们这里情况不一样。他们都是老的,从开学到毕业都是这么几个人,中间流动的仅仅是一两个人,极少数,所以插进来的人不多。而这里却是一年之后,基本上都变掉了,都是陌生人了,这个东西讲起来,实在是吃力的了。前面都没有听过的,最早的是从沙弥戒开始,沙弥戒听到的,大概只有一个人吧!你们听了没有?你们也听了的。但是中间你们又没有听到,中间也漏了一些。那么其他的,比较早一点的,某某师,他们《俱舍论》跟《印度佛学史》是听了,但是前面又没有听,反正从头听到底的人,恐怕只有一个人。这个是,你想,这个教学是困难的了。那么再过一段时间,又不知怎么回事了。这个教学是困难,出人才难也难在这里,学了一点就跑掉了,没有学的又来了。重教吧,那个时间,你老在这么等,尽等在那里,学了一辈子,还是一个幼儿园,这个就麻烦了。幼儿园不断的新学生来了,尽讲低的也不行,讲高的,新来又没有办法接受,这个只有靠自己补了。

  

  

  

   乙八 明三牟尼等

  

  从此第八,明三牟尼等。论云:又经中说,有三牟尼,又经中言,有三清净俱身语意,相各云何?颂曰:

  

  无学身语业  即意三牟尼  三清净应知  即诸三妙行

  

  “从此第八,明三牟尼等”,经藏里边还有三牟尼,这又是什么意思?我们说释迦牟尼嘛,怎么三牟尼,三个释迦佛啊?这不是那个意思。那么经里边,又是三牟尼。“又经中言,有三清净俱身语意”,有三个清净生起,同时的身语意,“相各云何”?就是一个三牟尼,一个三清净,反正是经里边有这么两个名字,要解释一下。

  

  “颂曰:无学身语业,即意三牟尼,三清净应知,即诸三妙行”,无学,阿罗汉或者是佛,他的身语业,无学的身业、语业,再加上“意”,不是意业,这个不一样。“意”就是意识,就是心王。身业、语业就是业,意业是思心所,一定要搞清楚。无学的身业、语业,跟无学的意,这个加起来就是三牟尼。

  

  下边三清净,三清净应当知道什么呢?就是三妙行。三妙行又是什么呢?下边还要讲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牟尼者,此云寂默。无学身语业者,谓身语二牟尼也。即意者,第三意牟尼也,谓即意名牟尼,非意业也。胜义牟尼,唯心为体,相隐难知,谓由身语离众恶故,可比知心,故此身语,有比用故,立为牟尼。意业非是胜义,复非能比,故非牟尼。又身语业,是远离体,意业不然,无无表故,由远离义,建立牟尼,是故即心,由身语业,能有所离,故名牟尼。

  

  “释曰:牟尼者,此云寂默”,什么叫牟尼呢?寂默叫牟尼,一切烦恼、恶果的喧杂都没有了,最清净的,所以叫牟尼。

  

  “无学身语业者,谓身语二牟尼也”,三个牟尼,身牟尼、语牟尼、意牟尼三个,身语意三个。那么身牟尼是什么?是无学的身业。语牟尼是什么?无学的语业。那么意牟尼什么?“无学的意业”--不对,这不能照搬了。无学的意,不是意业。第三个意牟尼,就是无学的意,心王。“谓即意名牟尼,非意业也”,就是那个意(心王、第六意识)叫牟尼,不是意业。意业是思心所,不能两个扯起说。心王的意就是意牟尼。不要说身业是身牟尼,语业是语牟尼,意业是意牟尼,三个不是这么的。什么原因下边要讲的。

  

  “胜义牟尼,唯心为体”,真正的胜义的牟尼,真实的、最殊胜的牟尼就是心了。“相隐难知”,这个心我们看不出来的,这个相很隐,也不容易知道,由什么表现出来呢?由身语来表现。“谓由身语离众恶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