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,可比知心”,因爲身語沒有惡,就可以推度這個心也是幹淨的。所以我們說心幹淨,你不用身語來表現,怎麼知道你內心幹淨呢?有的人就是反對,佛教很多是什麼形式主義,裝模作樣的幹什麼?你心裏清淨,不是裝模作樣的做,怎麼知道你心清淨呢?你亂七八糟做,難道是好嗎?

  

  我們就感到有的地方講安居,他說:唉,你們安啥個居了?裝模作樣的,叁個月不出去,你們根本沒有用功嘛。你這個,開始做羯磨了,什麼磕頭了,做了半天,你又沒有叁個月用功。叁個月下來,你又沒有見道,也沒有成了什麼果,你不是白白地搞一些事情,這個形式主義不要了。不要了好不好?我們說形式主義當然不好,你要把形式充實內容,並不是把形式也不要。形式是心的表現,沒有形式,心就沒有。形式不夠,要充實,不能把形式抹掉。形式抹掉了,心裏東西也抹掉了,那什麼都沒有了,什麼叫安居也不知道了。這個就是滅佛法的一端了。把佛法裏邊的安居滅掉了,這是滅法的罪有啊!我們不要看到這是小事情,你們好象講得很有道理,“這是形式主義,不要了”。那麼這個袈裟飄來飄去的,走路不方便,不要了,形式主義,穿西裝好了,你去穿吧,穿西裝,以後人培福的袈裟見不到了,和尚也看不到了,都是在家人了。頭發剃得光光的不好看,留起來好了,這些就是在家人,你搞啥東西?你出家人,佛的形象就沒有了,就是滅法了、滅僧了,這是把僧都滅掉了,所以說這都是在滅叁寶了,你還不知道。

  

  身語,就是表現我們心的。心你怎麼拿得出來呢?看不出來,就從你身語上看,所以說看你的人好不好,就從身語上看。我們走路就是要威儀的,說話就是要斯文的,不是粗聲粗氣的。你說:這是形式主義,我只要心好就是了,話隨便點沒有關系,走路也馬馬虎虎,也沒有關系。你這樣子,心怎麼好呢?你行動就這麼差,你心好在哪裏呢?心好,就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,這個道理很簡單。但是一般人就是爲了方便自己,來一些借口:只要心好嘛就好了,這些裝模作樣的不要做了。這是滅法,都是滅法的事情。形式要做,但不單是形式,要把內容充實起來,把心裏建設起來,這才是真正的佛法,離不開形式的。

  

  “謂由身語離衆惡故”,身業、語業沒有惡,都是善的,這個可以推度他心也是善的,清靜的。“故此身語,有比用故,立爲牟尼”,正因爲身語有這個推度的作用,從身語上可以看出他的心,所以身語也叫牟尼。真正的牟尼是心,心你看不到,從身語上來看了。

  

  所以說,“意業非是勝義,複非能比”,勝義是無漏的;意業是思心所,它不是勝義。勝義我們前面講過,是常是善,意業並不是這個東西。“複非能比”,意不同,意是勝義,意業這個思心所,它不是勝義,它也不能比度。你說身語裏邊可以看出你的心殊勝,心清淨,思心所你又看不到,所以說意業不能比度心,不能比度意。勝義牟尼只能從身語上表現出來,所以說意就是殊勝的勝義的牟尼,意牟尼;身業、語業能夠表現意的清淨的,也叫牟尼,身牟尼、語牟尼。而意業,它本身不是勝義牟尼,又不能推度出心的清淨,所以說意業不在叁牟尼之內。這就是爲什麼不是叁個業,就是這個道理。因爲,“意業非是勝義,複非能比”,本身不是勝義,又不能比度出心的勝義牟尼來,所以說“故非牟尼”,意業不是牟尼。那麼這個叁牟尼就講好了。

  

  “又身語業,是遠離體,意業不然”,再講一層,身語業,有表業、無表業,是遠離的體,就是戒的體(遠離是戒),身語業是遠離的體,意卻不是。“無無表故”,意業沒有無表色。“由遠離意立牟尼”,正因爲它是遠離,所以叫牟尼。所以身語業有牟尼,意業沒有無表色的,它也不叫牟尼。這也是一層意思,但是主要的還是前面那個意思。

  

  “是故即心,由身語業,能有所離,故名牟尼”,就這個心,由身語業,能夠有所離的,就是有戒的遠離體的,叫牟尼,心是牟尼,身語業能夠有遠離的,也叫牟尼。

  

  

  

  唯于無學立牟尼者,諸煩惱言,永寂靜故,煩惱喧诤,由如言也。

  

  “唯于無學立牟尼者”,那麼其他的聖者能不能叫牟尼呢?爲什麼一定要無學呢?“諸煩惱言,永寂靜故”,所有的煩惱永遠熄滅了,沒有了。其他的聖者煩惱還沒有斷完,煩惱雖然是斷了不少,但是沒有斷完,還有一點煩惱的喧雜還在。而無學什麼煩惱都沒有,永遠是清淨、寂靜,所以說要無學的意跟身語業才叫牟尼,其他的還稱不上牟尼。那麼釋迦牟尼佛,牟尼,那就是名副其實的,一切煩惱都永遠熄盡,牟尼,這是真的牟尼。

  

  “煩惱喧诤,由如言也”,他這裏說“諸煩惱言,永寂靜故”,爲什麼說“煩惱言”呢?煩惱又不是說話嘛。他說煩惱呢,喧诤,煩惱起來的時候,就像吵吵鬧鬧的說話一樣的,這個比喻,這個“言”是比喻的意思。“由如言”,好象說話一樣。我們到茶館,或者街上去,喳喳喳噪的,聽了都頭痛,這個煩惱就是這麼一回事情。這個煩惱,那個煩惱,一天到晚,把你攪得頭昏腦脹的,所以他用個比喻,叫“言”,這個很恰當。

  

  那麼這是叁牟尼全部講完。兩層,一層是能夠比用的叫牟尼,真正勝義牟尼是意,沒有問題。身語業叫牟尼,意業不叫牟尼。他它用兩層意思來講。

  

  

  

  叁清淨應知,即諸叁妙行者,諸身語意,叁種妙行,即名叁清淨。此叁清淨,通有漏善及無漏善,有漏暫離垢,無漏永離垢,故皆名清淨。

  

  什麼叫叁清淨呢?“應知即諸叁妙行者,諸身語意,叁種妙行,即名叁清淨。此叁清淨,通有漏善及無漏善”,這個叁清淨,不僅僅是無漏的,有漏的善也在裏邊。

  

  “有漏暫離垢,無漏永離垢,故皆名清淨”,有漏的善法,暫時離開那些垢(煩惱的垢),無漏的善法永遠離開煩惱的垢。只要離垢都是清淨,你暫時離一下也好,比不離總好得多啊。所以說叁清淨範圍就廣了,不像叁牟尼都是無漏的。叁清淨,只要是善的,善的身語意,不管是有漏善、無漏善,只要是能夠離垢的,暫時離也好,永遠離也好,都叫清淨。那麼說了半天,叁妙行叫清淨,什麼叫叁妙行?還沒有交待,下邊跟著馬上就講。

  

  

  

   乙九 明叁惡行等

  

  從此第九,明叁惡行等。論雲:又經中說有叁惡行,又經中說,有叁妙行,俱身語意,相各雲何?頌曰:

  

  惡身語意業  說名叁惡行  及貪瞋邪見  叁妙行翻此

  

  “從此第九,明叁惡行”,叁惡行之後,就反襯出叁妙行來了。“論雲:又經中說有叁惡行,又經中說有叁妙行,俱身語意,相各雲何”,前面講了叁妙行,這裏馬上就給你解釋什麼叫叁妙行。經裏邊講叁妙行,當然跟叁惡行對起講了。經裏邊說有叁惡行,又經裏邊說叁妙行,叁妙行同時生起的身語意,這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

  

  “頌曰:惡身語意業,說名叁惡行,及貪瞋邪見”,惡的身業、語業、意業,就是叁惡行。但是惡的意業裏邊還要加一個貪瞋邪見,所以說意惡行,除了惡的意業之外,再加貪瞋邪見。那麼叁妙行就好講了,“叁妙行翻此”,反過來就是叁妙行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叁業不善,名叁惡行。意惡行中,非直意業,及取貪瞋邪見,亦名意惡行。叁妙行者,翻叁惡行,謂身語意一切善業,及非意業無貪無瞋正見也。

  

  “釋曰:叁業不善,名叁惡行”,身口意叁業,不善的叫叁惡行。“意惡行中,非直意業”,這個裏邊範圍寬一點,身業、語業是不善的,叫身惡行、語惡行,而意惡行卻不但是意業的不善,還要取貪、瞋、邪見,也叫意惡行。意業裏邊,不善的意業,還要加上貪、瞋、邪見,這叁個加進去,都叫意惡行,那意惡行的範圍超出意業。那麼叁惡行講過之後,那麼叁妙行就很簡單了。

  

  “叁妙行者,翻叁惡行”,“叁妙行”是善的。“謂身語意一切善業”,一切善業,那麼再加上非意業的無貪、無瞋、正見。叁惡行裏邊,意業之外加貪、瞋、邪見,那麼叁妙行除了善的意業之外,再加上無貪、無瞋、正見,針鋒相對。一個是叁惡行,一個是叁妙行,知道叁惡行,也知道叁妙行,這裏就是把前面的叁清淨才講透。因爲前面說叁清淨就是叁妙行,那麼叁妙行是什麼還沒有講,這裏就把叁妙行也講了。兩個湊起來,就是把叁妙行、叁惡行、叁清淨,全部講清楚了。

  

  下邊是業道,今天我們不想講那麼多,但開一個端,介紹一下什麼叫十業道。這個大家聽得很多了,殺、盜、淫,貪、瞋、邪見,還有妄語(離間、绮語、惡口、兩舌),這個十業道,我們講得很仔細。這個十業道,基本上講的方式,就是律藏的方式講了。所以說我們第一次在廈門講《俱舍》,他們是二年製,當然學好了就完了。後來他們去考北京,廈門去了兩個人,都考上的。那麼他們考的時候,有些問題出的是戒律方面的,他們都答了。他們那個教務長就問了:你們是不是學過戒律的啊?戒律學得很好。他們說:我們沒有啊。沒有怎麼答得下來?他們說《俱舍》有。《俱舍》裏邊叁藏都講。前面講過的,《俱舍》是論藏,但是並不只講論藏,也有講律藏,還有講經藏,都有。所以這裏邊,律藏的東西講了很多。十業道,我們把科念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 乙十 明十業道

  

   丙一 明業道體性

  

  從此第十,明十業道。就中:一、明業道性,二、明業道名義,叁、義便明斷善,四、明業道俱轉,五、明約處成業道,六、明業道果。就明業道體中:一、正明業道體,二、明業道差別。

  

  “從此第十,明十業道”,這是另外一科。那麼你們複習就到前面爲止。下面的,我們重點在明天說。前面那一些,講了很多業,業裏邊,叁業、四業、五業等等的,又是能治的、所治的,還有其它的名字,叫叁清淨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