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安穩業就是無記業。這是第一個,叁業。
這個不難的,我想一般都可以,一般人只要有一點點腦筋的人,這個講起來有什麼困難呢?
乙二 明福等叁業
從此第二,明福等叁業。論雲:又經中說,業有叁種,福、非福等,其相雲何?頌曰:
福非福不動 欲善業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動
約自地處所 業果無動故
第二個,“福等叁業。論雲:又經中說,業有叁種”,另外叁種業,這也是經上說的,福業、非福業等,還有不動業。“其相雲何”,這叁種業怎麼說呢?
“頌曰:福非福不動”,所謂叁種,一種是福業,一種是非福業,一種是不動業,經上有叁種業。所以說叁業,你去查字典,很多的解釋,安穩業、不安穩業、非安穩非不安穩業,叁業;善、惡、無記是叁業;福、非福、不動,又是叁業。先把名字標出來,什麼叁業呢?這是福業、非福業、不動業,“福非福不動”。
福業是什麼?“欲善業名福”,欲界的善業叫福,欲界的不善業叫非福,上界的善業叫不動業。上界就是色、無色界,色、無色界在欲界以上,它的善業叫不動業。爲什麼叫不動?“約自地處所,業果無動故”,它根據自己的地,它的地方,它的處所,它的業果是不動的,就是說你修禅,得了初禅的定,將來決定感的是初禅的果;你如果生的中間定,生的是大梵天;如果得的是初禅,那就生梵衆天、梵輔天,這是不會動的,不會動搖的,所以叫不動業。
釋曰:初句標,次下釋。福非福不動者,標也。欲善業名福者,招可愛果,益有情故。不善名非福者,招非愛果,損有情故。上界善不動者,上二界善,名不動業。
“釋曰:初句標,次下釋”,第一句標名字,下邊是解釋每一個業的不同的差別。
“福非福不動者,標也”,標叁種業的名字:一種叫福業,一種叫非福業,一種叫不動業。
那麼下面要分開講了。什麼叫福業呢?“欲善業名福”,欲界的善業叫福業,爲什麼叫福業?“招可愛果,益有情故”,跟善一樣的,它可以感可愛的果。那麼利益有情的這個業,本身從倫理上是利益有情的,從因果上說它是得可愛的果的,這個就叫善業。
反過來,“不善名非福”,不善業,它感的是不可愛的果,損害有情的,這是福業的對立面,它感的果是不可愛的,在倫理上,它是損害有情的。
這是福業、非福業,很簡單,講好了,我看這個不難的。哪個說不懂的話,不會吧?那麼當然,我們說小學生,才來的、旁聽的,他們當然也不一定會懂了,真正在這裏座上的人,我看哪個人都會懂。佛教裏邊福業、非福業,就是善業、非善業,這個很簡單一句話就解決了。爲什麼叫福呢?感可愛果的,感的果是可愛的。那麼爲什麼非福呢?感的果是不可愛的,要受苦的果。
不動業,這個一般可能沒有聽到過,要注意一下。“上界善”,上二界,色界、無色界,在欲界之上叫上界,它的善法叫不動業,“上二界善,名不動業”。
問:豈不世尊說下叁定,皆名有動?
“問:豈不世尊說下叁定,皆名有動”,這裏來一個問題,蠻有趣的。前面我們說了叁災,初禅因爲有尋伺,感的火災;二禅有喜樂,感的是水災;叁禅還有呼吸,感到是風災。那麼四禅不動,他沒有災了,內因沒有,外災也沒有,這是不動。那麼你說不動,在四禅才叫不動,你怎麼說色界、無色界的定都叫不動業呢?不是矛盾嗎?你說上二界的善叫不動業,那麼初禅、二禅、叁禅也是不動,跟前面不是不一樣了嗎?“問:豈不世尊說下叁定”,就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是有動的,你怎麼說都不動呢?
答:初禅有尋伺動,二禅有喜受動,叁禅有樂受動,故立動名。不動經中,據能感得不動異熟,說名不動。
“答:初禅有尋伺動,二禅有喜受動,叁禅有樂受動,故立動名”,初禅有尋伺的動,二禅有喜的動,叁禅有離喜的妙樂的動,這個叫動。這是從每一個定的特征來說,有動,但是從果報上說不動。
“不動經中,據能感得不動異熟,說名不動”,《不動經》裏邊,這叁個定,上二界的善都叫不動,不是根據它定裏邊的有動、沒有動,是果報來說。修這個初禅定,果報決定在初禅,得到二禅定,果報決定在二禅,從這個方面來說它不動;並不是說它定裏邊沒有尋伺、沒有喜、沒有樂,這些動是有的,但是果報不動,這個兩個不要混淆。從果報上說,上二界的定都是不動業。
問:如何有動定,招無動異熟?爲答此問,故頌言約自地處所,業果無動故。雖下叁定有災患動,約處言之,業果不動。如初定業,招初禅果,初禅處定,無容轉令二地處受。業果處定,立不動名。然欲界中,有天等業,由別緣力,轉人等中受,故非不動。
“問:如何有動定,招無動異熟”,這個他問得很仔細,你明明承認初禅有尋伺的動,二禅有喜受的動,叁禅有樂受的動,(四禅舍受是不動),那麼你這個因是動,果是不動,有矛盾。有動的定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都有動,那麼異熟果怎麼不動呢?你這個還是說得不對頭。
“爲答此問,故頌言”,爲了回答這個問題,所以頌裏邊,講了這個,“約自地處所,業果無動故”,所謂的不動,對它自地,它的處所來說,它的感的業跟果是不會動搖的,並不是說它沒有尋伺、喜受跟樂受的動。
“雖下叁定”,前面我們講的,下叁定有災患動,內災就是尋伺,外災是火;內災是喜,外災是水;內災是樂,外災是風。那麼有災患的,有動。
“約處言之,業果不動”,根據地方來說,感的果是不動,所以不是說災的動不動,我們這裏說的是業果的不動。修了初禅定,受報的果決定在初禅天,這個不動的,所以叫不動。
“如初定業,招初禅果,初禅處定,無容轉令二地處受。業果處定,立不動名”,這個不動名,就是這樣子的,初禅的業,就是初禅定,初禅定感的果,初禅的果。“初禅處定,無容轉令二地處受”,初禅果在初禅的地方去受報,不可能到二禅裏邊去受報,這個不會的。我們人間的,欲界的果,卻是不定的,也可以在這裏受,也可以到欲界天受,也可以人間受,也可以帝王家裏受,也可以到北俱盧洲去受,不一定。而這個定業,這個卻是決定的,初禅的業一定在初禅天的地方受,不能轉到第二禅去受,“業果處定”,這個業感的果,它地方是定的,這個叫不動。我們的不動,是業感的果的地方是定的,叫不動。
“然欲界中,有天等業,由別緣力,轉人等中受,故非不動”,那麼欲界爲什麼叫動呢?假使你欲界裏邊,你造的天的業,這個業當然是不定業,定業是不動了。“由別緣力”,其它的因緣,使這個天上受的業,到人間受了,那麼這樣子就動掉了,所以有動的。而色、無色界,你只要得了初禅定,決定生在初禅,不會差開的,那麼這叫不動。
這裏辯論一段,就是下叁定,前面說有動,這裏怎麼說不動?我們說不動是根據業果的處所不動,並不是說它裏邊有尋伺、喜樂受的不動。(89A)這個尋伺、喜樂是叫動。它業果上的不動,並不是說這個東西沒有。
這是一個,下邊我們再講一個。
乙叁 明叁受業
從此第叁,明叁受業。論雲:又經中說,業有叁種,順樂受等,其相雲何?頌曰:
順樂苦非二 善至叁順樂 諸不善順苦 上善順非二
余說下亦有 由中招異熟 又許此叁業 非前後熟故
順受總有五 謂自性相應 及所緣異熟 現前差別故
順叁受業,這一門是更困難。有人是預習過,說今天是不好懂的,確實,難就難在這一段。前面的,我感到是可以懂的,不太難的,這一段,是比較難一點。我們今天,這一段把容易的講了,難的放到明天講,你們回去再仔細看一看。
“從此第叁,明叁受業”,叁受業,順苦受業,順樂受業,順不苦不樂受業,叁種受的業。這是經上有說的,也把它解釋一下。
“論雲:又經中說業有叁種,順樂受等”,“等”,就是等順苦受、順不苦不樂受。根據受來分,業也有叁種。這叁種業,“其相雲何”,到底怎麼回事?
“頌曰:順樂苦非二”,順苦、順樂、順不苦不樂,非二就是非苦非樂,不苦不樂受。這是標個名,下邊分開講。“善至叁順樂”,善法,它一直到第叁禅,從欲界到叁禅的中間的善法,叫順樂受業。“諸不善順苦”,不善,不善的業(上界沒有不善業,只有欲界有),欲界的不善業,叫順苦受業。“上善順非二”,從叁禅以上的善法叫順不苦不樂受的業。我們知道叁禅以上,四禅一直到無色界,都是舍受,沒有喜樂,當然非苦非樂。所以說,從叁禅天以上的善法,叫順不苦不樂受的業,這麼是很簡單的。講到這裏是好懂的,下邊困難一點。
“余說下亦有,由中招異熟,又許此叁業,非前後熟故”,這是一段辯論。我們這裏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、順不苦不樂受業是講完了,但是裏邊産生問題了。有的人說,下邊也有順不苦不樂受業,不但是叁禅以上的,叁禅以下也有的。“由中招異熟”,中間定也是不苦不樂的,它那裏異熟果,也是順不苦不樂受的業。“又許此叁業,非前後熟故”,“又”,還有一個說法,就是說有叁種業,它同時成熟欲界的業,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業感的果。那麼這就是說,順不苦不樂受的業不但是叁禅以上有,色界的中間定有,欲界裏邊也有。那就是這個辯論,這個困難就困難在這裏,尤其是欲界那個。不過,這個也很簡單了,你把原則掌握了,也不是很困難,就是開始看了它一大片的文字來了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