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安稳业就是无记业。这是第一个,三业。
这个不难的,我想一般都可以,一般人只要有一点点脑筋的人,这个讲起来有什么困难呢?
乙二 明福等三业
从此第二,明福等三业。论云:又经中说,业有三种,福、非福等,其相云何?颂曰:
福非福不动 欲善业名福 不善名非福 上界善不动
约自地处所 业果无动故
第二个,“福等三业。论云:又经中说,业有三种”,另外三种业,这也是经上说的,福业、非福业等,还有不动业。“其相云何”,这三种业怎么说呢?
“颂曰:福非福不动”,所谓三种,一种是福业,一种是非福业,一种是不动业,经上有三种业。所以说三业,你去查字典,很多的解释,安稳业、不安稳业、非安稳非不安稳业,三业;善、恶、无记是三业;福、非福、不动,又是三业。先把名字标出来,什么三业呢?这是福业、非福业、不动业,“福非福不动”。
福业是什么?“欲善业名福”,欲界的善业叫福,欲界的不善业叫非福,上界的善业叫不动业。上界就是色、无色界,色、无色界在欲界以上,它的善业叫不动业。为什么叫不动?“约自地处所,业果无动故”,它根据自己的地,它的地方,它的处所,它的业果是不动的,就是说你修禅,得了初禅的定,将来决定感的是初禅的果;你如果生的中间定,生的是大梵天;如果得的是初禅,那就生梵众天、梵辅天,这是不会动的,不会动摇的,所以叫不动业。
释曰:初句标,次下释。福非福不动者,标也。欲善业名福者,招可爱果,益有情故。不善名非福者,招非爱果,损有情故。上界善不动者,上二界善,名不动业。
“释曰:初句标,次下释”,第一句标名字,下边是解释每一个业的不同的差别。
“福非福不动者,标也”,标三种业的名字:一种叫福业,一种叫非福业,一种叫不动业。
那么下面要分开讲了。什么叫福业呢?“欲善业名福”,欲界的善业叫福业,为什么叫福业?“招可爱果,益有情故”,跟善一样的,它可以感可爱的果。那么利益有情的这个业,本身从伦理上是利益有情的,从因果上说它是得可爱的果的,这个就叫善业。
反过来,“不善名非福”,不善业,它感的是不可爱的果,损害有情的,这是福业的对立面,它感的果是不可爱的,在伦理上,它是损害有情的。
这是福业、非福业,很简单,讲好了,我看这个不难的。哪个说不懂的话,不会吧?那么当然,我们说小学生,才来的、旁听的,他们当然也不一定会懂了,真正在这里座上的人,我看哪个人都会懂。佛教里边福业、非福业,就是善业、非善业,这个很简单一句话就解决了。为什么叫福呢?感可爱果的,感的果是可爱的。那么为什么非福呢?感的果是不可爱的,要受苦的果。
不动业,这个一般可能没有听到过,要注意一下。“上界善”,上二界,色界、无色界,在欲界之上叫上界,它的善法叫不动业,“上二界善,名不动业”。
问:岂不世尊说下三定,皆名有动?
“问:岂不世尊说下三定,皆名有动”,这里来一个问题,蛮有趣的。前面我们说了三灾,初禅因为有寻伺,感的火灾;二禅有喜乐,感的是水灾;三禅还有呼吸,感到是风灾。那么四禅不动,他没有灾了,内因没有,外灾也没有,这是不动。那么你说不动,在四禅才叫不动,你怎么说色界、无色界的定都叫不动业呢?不是矛盾吗?你说上二界的善叫不动业,那么初禅、二禅、三禅也是不动,跟前面不是不一样了吗?“问:岂不世尊说下三定”,就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,是有动的,你怎么说都不动呢?
答:初禅有寻伺动,二禅有喜受动,三禅有乐受动,故立动名。不动经中,据能感得不动异熟,说名不动。
“答:初禅有寻伺动,二禅有喜受动,三禅有乐受动,故立动名”,初禅有寻伺的动,二禅有喜的动,三禅有离喜的妙乐的动,这个叫动。这是从每一个定的特征来说,有动,但是从果报上说不动。
“不动经中,据能感得不动异熟,说名不动”,《不动经》里边,这三个定,上二界的善都叫不动,不是根据它定里边的有动、没有动,是果报来说。修这个初禅定,果报决定在初禅,得到二禅定,果报决定在二禅,从这个方面来说它不动;并不是说它定里边没有寻伺、没有喜、没有乐,这些动是有的,但是果报不动,这个两个不要混淆。从果报上说,上二界的定都是不动业。
问:如何有动定,招无动异熟?为答此问,故颂言约自地处所,业果无动故。虽下三定有灾患动,约处言之,业果不动。如初定业,招初禅果,初禅处定,无容转令二地处受。业果处定,立不动名。然欲界中,有天等业,由别缘力,转人等中受,故非不动。
“问:如何有动定,招无动异熟”,这个他问得很仔细,你明明承认初禅有寻伺的动,二禅有喜受的动,三禅有乐受的动,(四禅舍受是不动),那么你这个因是动,果是不动,有矛盾。有动的定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都有动,那么异熟果怎么不动呢?你这个还是说得不对头。
“为答此问,故颂言”,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所以颂里边,讲了这个,“约自地处所,业果无动故”,所谓的不动,对它自地,它的处所来说,它的感的业跟果是不会动摇的,并不是说它没有寻伺、喜受跟乐受的动。
“虽下三定”,前面我们讲的,下三定有灾患动,内灾就是寻伺,外灾是火;内灾是喜,外灾是水;内灾是乐,外灾是风。那么有灾患的,有动。
“约处言之,业果不动”,根据地方来说,感的果是不动,所以不是说灾的动不动,我们这里说的是业果的不动。修了初禅定,受报的果决定在初禅天,这个不动的,所以叫不动。
“如初定业,招初禅果,初禅处定,无容转令二地处受。业果处定,立不动名”,这个不动名,就是这样子的,初禅的业,就是初禅定,初禅定感的果,初禅的果。“初禅处定,无容转令二地处受”,初禅果在初禅的地方去受报,不可能到二禅里边去受报,这个不会的。我们人间的,欲界的果,却是不定的,也可以在这里受,也可以到欲界天受,也可以人间受,也可以帝王家里受,也可以到北俱卢洲去受,不一定。而这个定业,这个却是决定的,初禅的业一定在初禅天的地方受,不能转到第二禅去受,“业果处定”,这个业感的果,它地方是定的,这个叫不动。我们的不动,是业感的果的地方是定的,叫不动。
“然欲界中,有天等业,由别缘力,转人等中受,故非不动”,那么欲界为什么叫动呢?假使你欲界里边,你造的天的业,这个业当然是不定业,定业是不动了。“由别缘力”,其它的因缘,使这个天上受的业,到人间受了,那么这样子就动掉了,所以有动的。而色、无色界,你只要得了初禅定,决定生在初禅,不会差开的,那么这叫不动。
这里辩论一段,就是下三定,前面说有动,这里怎么说不动?我们说不动是根据业果的处所不动,并不是说它里边有寻伺、喜乐受的不动。(89A)这个寻伺、喜乐是叫动。它业果上的不动,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没有。
这是一个,下边我们再讲一个。
乙三 明三受业
从此第三,明三受业。论云:又经中说,业有三种,顺乐受等,其相云何?颂曰:
顺乐苦非二 善至三顺乐 诸不善顺苦 上善顺非二
余说下亦有 由中招异熟 又许此三业 非前后熟故
顺受总有五 谓自性相应 及所缘异熟 现前差别故
顺三受业,这一门是更困难。有人是预习过,说今天是不好懂的,确实,难就难在这一段。前面的,我感到是可以懂的,不太难的,这一段,是比较难一点。我们今天,这一段把容易的讲了,难的放到明天讲,你们回去再仔细看一看。
“从此第三,明三受业”,三受业,顺苦受业,顺乐受业,顺不苦不乐受业,三种受的业。这是经上有说的,也把它解释一下。
“论云:又经中说业有三种,顺乐受等”,“等”,就是等顺苦受、顺不苦不乐受。根据受来分,业也有三种。这三种业,“其相云何”,到底怎么回事?
“颂曰:顺乐苦非二”,顺苦、顺乐、顺不苦不乐,非二就是非苦非乐,不苦不乐受。这是标个名,下边分开讲。“善至三顺乐”,善法,它一直到第三禅,从欲界到三禅的中间的善法,叫顺乐受业。“诸不善顺苦”,不善,不善的业(上界没有不善业,只有欲界有),欲界的不善业,叫顺苦受业。“上善顺非二”,从三禅以上的善法叫顺不苦不乐受的业。我们知道三禅以上,四禅一直到无色界,都是舍受,没有喜乐,当然非苦非乐。所以说,从三禅天以上的善法,叫顺不苦不乐受的业,这么是很简单的。讲到这里是好懂的,下边困难一点。
“余说下亦有,由中招异熟,又许此三业,非前后熟故”,这是一段辩论。我们这里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、顺不苦不乐受业是讲完了,但是里边产生问题了。有的人说,下边也有顺不苦不乐受业,不但是三禅以上的,三禅以下也有的。“由中招异熟”,中间定也是不苦不乐的,它那里异熟果,也是顺不苦不乐受的业。“又许此三业,非前后熟故”,“又”,还有一个说法,就是说有三种业,它同时成熟欲界的业,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业感的果。那么这就是说,顺不苦不乐受的业不但是三禅以上有,色界的中间定有,欲界里边也有。那就是这个辩论,这个困难就困难在这里,尤其是欲界那个。不过,这个也很简单了,你把原则掌握了,也不是很困难,就是开始看了它一大片的文字来了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