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好象感到毫无头绪,把它的理路搞清了,也是没有什么大困难。
下边另外一个问题。顺受的业分五种,自性顺受、相应顺受、所缘顺受、异熟顺受、现前顺受,分了五种。开始三种,后来又分五种。那么三种里边,先把哪三种、怎么样一回事情讲了,然后辩论,就是中间定、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的受业。今天我们把三种讲了,辩论摆到明天讲。现在我们提个头,下边是辩论,什么焦点问题提出来了,下边你们今天再预习一下,看明天是不是能够自己知道。先把三种受业,顺乐受、顺苦受、顺不苦不乐受,这个很容易讲,讲了再说。
释曰:初一颂正明三受,次一颂引证,后一颂明顺受。
“释曰:初一颂正明三受”,第一个颂,三受的名字,正明三个受,顺苦、顺乐、顺不苦不乐受。顺乐受是什么,顺苦受是什么,顺不苦不乐受是什么?第一个颂四句讲完了,这是四句。后面一个颂,“明顺受”,最后三个受,顺受有五种。那么次一颂,中间那一颂引证,证明中间定跟欲界都有不苦不乐受的业。那么一共三个大科先把它分明。先讲第一个,三种受的业,这个最好懂的。
顺乐苦非二者,标也。一、顺乐受业,二、顺苦受业,三、顺不苦不乐受业等,即非二也。
“顺乐苦非二者,标也”,标它的名词,三种顺受业,叫什么名字呢?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、顺不苦不乐受业,这是它三种的名词。他给你写出来了,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、顺不苦不乐受业,这是三个名字。“等,即非二也”,这个等字,就是不苦不乐,这个不苦不乐受就是非二。颂里边的非二,就是不苦不乐受。
善至三顺乐者,释顺乐受,始从欲界,至第三禅,所有善业,名顺乐受。
下面讲顺乐受业,什么叫顺乐受业。“善至三顺乐”,善业,欲界开始一直到第三禅的所有的善业,都叫顺乐受业,因为它感的可爱的果,叫顺乐受。三禅以上没有乐受,所以不能叫顺乐受。
诸不善顺苦者,释顺苦受,欲界不善业,名顺苦受业。
“诸不善顺苦”,所有的不善业都叫顺苦受。这个我们学过前面的应当要知道,顺苦受业都在欲界的。因为色界没有不善法的,只有有覆无记,没有不善的,所以说一切不善的业都是叫顺苦受业。顺苦受业,欲界的不善业叫顺苦受业,为什么说没有色界的不善业呢?色界没有不善业的,这个我们自己应当明白,前面我们讲过的。欲界的不善业叫顺苦受业,感到不可爱果,就是顺苦的。
上善顺非二者,释不苦不乐受,第三禅上,从第四禅,乃至有顶,所有善业,名为上善,名顺不苦不乐受业。
“上善顺非二”,上界的善就是说,“非二”就是不苦不乐受,在三禅以上,就是我们前面的“善至三”,这个三是三禅,再上边叫非二,顺不苦不乐的。谓不苦不乐受,“第三禅上”,从第四禅开始,乃至到有顶(非想非非想天),所有的善业,从四禅开始到有顶天的善业都叫上善(第三禅以上),这个是顺不苦不乐受业。因为它们都是舍受,四禅到非想非非想天,全部是舍受。舍受,叫不苦不乐受。
论云:非此诸业唯感受果,应知亦感彼受资粮。受及资粮,此中名受解云:此相应俱有名资粮也。
“论云:非此诸业唯感受果,应知亦感彼受资粮。受及资粮,此中名受解云:此相应俱有名资粮也”,这个就是简别一下,顺苦受业、顺乐受业,好象感的果都是受,是不是这个业生了苦的受,感的是苦受呢?不,就是这个“非此诸业唯感受果”,他的意思是说,不是这些业——顺乐受、顺苦受——就感一个乐受、苦受;不但是受那个果,还要“感彼受资粮”,受是一个主要的,同时还有受旁边很多的资粮。
资粮什么东西?就是它的相应的法、俱有的法,跟受相应的,乐受、苦受相应的心王、心所,跟它所有身上的得、四相等等,这一些法都是它感的异熟果之一,中间的都包的,不但是感一个乐受、苦受,就是里边还有一些相应、俱有法。
总的这些业,他们感的果,能够感受(乐受也好,苦受也好,不苦不乐受也好),当然是主要的,但是我们说不单单是感受(“唯感受果”),就是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等等,并不是说这个业只感乐受、苦受,这个果并不单是仅仅局限于受,还有受的相应、俱有法,都在里边。这个资粮,资粮就是相应俱有的法。
这个业感的果是比较宽的,不单是一个受,这是要简别的。因为看了这个名字,以为这个果就感的受的果了,不是那么简单,还有其它的相应法、俱有法,决定是同时感到那个异熟果,都有的。
那么这里我们总结一下。今天我们是讲业,从业开始。
第一个三业,安、不安、非,就是非安非不安稳,这三个业,就是善、恶、无记,这个很简单。
下面福业、非福业、不动业。福业就是说欲界的善业叫福业,欲界的不善业叫非福业,那么上界的(就是色界无色界的)善业叫不动业。为什么叫不动?造那个业,将来受果的地方是不会动摇的,这叫不动业。这又是三种业。
现在又说一个顺三受的业,顺乐受、顺苦受、顺不苦不乐受,就是说它这个业,将来感的果是顺着乐受的,顺着苦受的,还有一个三禅以上的,顺着不苦不乐受的,因为三禅以上的果报都是舍受。那这又分三种顺受业。这个三业就分了好多种了。下边的,恐怕还有多的三业,那么三个、四个、五个,这么都有,我们先讲了几个三业的样子。
今天把顺乐受、顺苦受、顺不苦不乐受的业讲完了,明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,顺不苦不乐受业不但是三禅以上,就是四禅开始到非想非非想天;色界里边,初禅天里边也有,就是中间禅;乃至欲界里边也有。那么这说有,要拿出依据来;拿依据来的话,就引经据典,引经据典里边,把那个经引出来,这个经根本就不好懂,难就难在这里。实际上也不是很麻烦的事情,就是经上有这个一句话,论上有什么话,我们引过来证明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。因为引这部经,这部经本身就难解,所以一引,反而产生了很多问题。但是你把原则性掌握好了,把这个文看一看,知道它要点在哪里,也不难。
所以说我们看书要看要点。有些地方,不是要点,你纠缠在里边跑不出了,结果把要点忽略掉了,那就是舍本求末,把枝末东西弄了半天,根本的就丢掉了,那是不会学法的,不善巧了。善巧的话,你有智慧的,本末都搞清楚,头等。如果你智慧差一点,或者才来的,前面的基础没有,把本抓住,枝末的就丢掉,这个也是一种善巧,那么当然是二等。头等是全部都抓住了,二等的抓根本。三等的,根本丢了,抓一个枝末,那个没头没脑的东西,不成个体系的抓住了,你说听了懂不懂呢?总算懂了一点点,但是不太好。最差的,根本枝末都不懂,听了个糊里糊涂,这个是最差的。既然要听,总要听到一些东西,我们说即使你根本没有听懂,听到一个公案,坏事做不得,要感地狱的,这个也好啊,总算是抓了一个枝末,我们说也是一个重点,也是因果的一个要点了,听了这个公案,抓住了也好。如果你公案都不知道,听了,人家问你今天听啥东西啊?忘掉了。那就完了,这个等于没有听。我们说听,或多或少都能获益,如果听了一座经什么益处都没有,那就是在开小差,或者在打瞌睡。如果你认真听的话,总会得点好处。那么今天讲这里。
第八十一讲(第231页下第8行-第234页下第3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上一次我们讲到三受业,中间有人提这个问题:约处成就善恶里边,律仪戒,恶律仪,要除掉黄门、二形,“二黄门二形”,不能受恶律仪,也不能受律仪戒。但是前面的舍戒里,假如二形生,不管是律仪也好,不律仪也好,二形生就是舍戒。那这个里边就是黄门跟二形有差别。黄门、二形要得戒都不可能,不管善戒、恶戒。这是盐卤田,不能生嘉苗,也不能生恶草。但是已经得了戒的,假使成了黄门了,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说,舍不舍戒?不舍戒。二形生了是舍戒,黄门不舍戒。本来是黄门的,不能得戒,但是得了戒之后成黄门的,不舍戒,这一个就是差别在这里。那么这是比较微细的,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可以,黄门跟二形差别就是在这里。
再说一遍,二黄门二形都是不能得恶律仪,也不能得别解脱律仪;但是得了律仪的人,成了二形就舍戒,戒体就没有了;成了黄门,不舍戒,这是有差别。二形是男女的烦恼都有,这是特别重,即使得了戒之后,也要舍戒,戒体不能存在。黄门,假使他原来有戒体的,还是可以有,不一定舍,不必舍戒。
黄门,在律藏里边说了有六种。黄门就是没有男根的。一种是生下来就没有的,生黄门。一种是捺破。捺破就是说,一些女人烦恼重,妃子跟那个妾,大小女人,她们养了孩子,妒忌心,小孩子的时候,把他弄掉了,这个男根坏掉了,这又是一种。另外一种就是犯了什么罪,把它割掉的,那是宫刑了。还有一种,他的生理不健康,人家碰到了生起男根,不碰到不起,这个就是平时就没有男根了。那么另外一种,看了人家淫欲,妒忌心一起就生起男根,平时男根就没有。这都是生理上的不健康的变态的一些情况。有的说五种不男,还有说六种不男的,另外再一种,就是半月半月,半月里边能做男的事情,半月里边不能做,叫半月的黄门。总的来说,黄门,有的经上说是五种,有的说加一种,就是捺破,小孩子的时候,大小妻妾有这个妒忌心,把对方的孩子搞坏了,也是算一种,加进去就有六种。这就是关于得戒跟舍戒的问题里边有这么一个。
下边我们还接下去,三受业。三受业上一次我们讲了,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、顺不苦不乐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