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受业,三种。顺乐受业,从欲界的善业开始,一直到第三禅的所有善业,都叫顺乐受业,它能感乐果的。那么欲界的那些不善业,不善业只有欲界有,色界没有,不善业叫顺苦受业,将来感的果报是苦的。上善就是说,三禅以上,就是第四禅开始,他们所有的善业感的果报,都是不苦不乐受。这是因为第四禅以上没有喜乐那些冲动的受,只有舍受,平稳的,这个是高级的。

  

  那么这就产生个问题:下边就是四禅以下有没有顺舍受的业?一般说第四禅以上是有,那么第四禅以下有没有?考察下来还是有,二种。一种是中间禅,中间禅是舍受,挨着欲界还有,下边的颂就是讲这个。

  

  “论云:非此诸业唯感受果”,这里就是说顺受业,顺乐受、顺苦受、顺不苦不乐受的业,是不是只感一个受的果,就是只感一个苦受、乐受跟舍受呢?

  

  “应知亦感彼受异熟”,这个里边不但是感受的异熟果,也感其它的异熟果,它的受的资粮。什么叫受的资粮呢?跟受一起生起来的那些法,就是包括四个蕴,色、想、行、识,四个蕴都有,这几个蕴是受的资粮,跟受同时生起。

  

  同时,它受的受跟受相似的,假使是顺乐受业的,这些果报都是顺乐受的,假使是顺苦受业感的果报,这整个五蕴都是顺了苦受的,那么顺不苦不乐受的果报,那就是整个五蕴都是顺不苦不乐受的。但是中间受的心所特别强,所以就安一个受,并不是说没有资粮、没有其它的,其它的还是有。

  

  那么普光的论记里边说[1]:什么叫资粮?其余四个蕴,“余四蕴资助受故,名受资粮”,其余四个蕴,就是五蕴里边除了受蕴,“资助受故”,帮助受的,叫受的资粮。相应俱有,这里讲的相应俱有,其实它总的打开,四个蕴都有,就是色想行蕴里边都有它,这些相应的里边就有识蕴,也有心所法的行蕴,还有想蕴,相应心所法里边还有想心所,这个整个五蕴都有,是跟它相应的、俱有的。不相应行也是有,得、四相等等,所以总的来说五蕴都有。这个五蕴行相都是跟受相顺的,那么叫顺受,不一定只是一个受的果,这是把这三个讲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余说下亦有,由中招异熟者,有余师说,第三禅下,亦有第三顺非二业。中谓中间禅也。由中定业,招中异熟故。明知下地有不苦不乐受业。谓生中间,唯有舍受,故彼业感顺非二果。

  

  下边辩论。“余说下亦有,由中招异熟”,这是第一种例外。

  

  其他的论师有这么说,三禅以下(四禅以上都是舍受),就是四禅下边,第三禅开始,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。哪个?就是中间禅。“中谓中间禅也”,中间禅也是顺舍受。“由中定业,招中异熟故”,修中定的业,就是修这个中间定的那个业因,将来感的果报就是生到中间禅,那么“招中异熟”,招中间受的异熟。中间禅,我们前面讲过的,它是舍受,那么它这个业决定也是顺不苦不乐受的业,因为中间禅生它异熟果是舍受。“明知下地,有不苦不乐受业”,那就是说,不但是四禅以上的,下地,第三禅以下,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。

  

   “谓生中间,唯有舍受”,因为生在中间禅,里边只有舍受的。“故彼业感顺非二果”,所以这个业,中间受的那个业,就是中间受的那个定,定就是业因,它也是属于顺不苦不乐受的那个业。这是一个例外,中间禅。

  

  

  

  又许此三业,非前后熟故者,引证,意明下地有舍异熟,此是发智本论说也。彼云:颇有三业,非前非后受异熟耶解云:同一时受,言非前非后也?彼论答曰:有,谓顺乐受业色,顺苦受业心心所法,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,乃至广说。

  

  下边又一个例外。“又许此三业,非前后熟故者”,又,这是《发智论》里边,它允许这三个业,就是顺苦受、顺乐受、顺不苦不乐受,三个业,一时成熟。那么这个一时成熟又顺苦受的,决定是在欲界。那么欲界里边,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。这个就困难一点,引《发智论》里边的原文来证明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,就是说“又许此三业,非前后熟故”,这是一个依据,这个依据“许”是什么?就是《发智论》里边有这个话,属于大家承认的。这个“许”就是承认。

  

  “意明下地有舍异熟”,这个意思就是说下地(上地是定地,下地是欲界),欲界里边也有舍的异熟果,就是有顺不乐不苦受的业,有这个业就感舍的异熟果。这个的依据在哪里呢?《发智论》的说法,这个“许”是根据《发智论》的,“此是发智本论说也”,发智本论,有这么话。他这么说:“颇有三业非前非后受异熟耶?”有没有三个业,非前非后,就是同时感异熟果的这三种业有没有?“非前非后”就是同时,同一时候。

  

  “彼论答曰”,先这个提问了,他论里边自己回答“有”,有的。那么哪个?举例了,哪些呢?“谓顺乐受业色,顺苦受业心心所法,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,乃至广说”,一共有三句,他说了一句。他说有一种业,它是顺乐受的业感的色法。那么色法是什么呢?下边要说的。第二种是顺苦受的业,感的心王心所法。第三种顺不苦不乐受的业,感的心不相应行,这就是三个受不同,感的果也是三个不同。五蕴里边,一个是色,一个是心王心所,一个是心不相应行,这样子,这三个业可以同时成熟。这个什么意思?这个慢慢看。这是一种。“乃至广说”,就是还有两种,他就没有说。

  

  

  

  解云:顺乐色者,于人天中,眼等五根,色香味触。顺苦心心所者,谓感人天苦受及相应法。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者,于人天中,命根、众同分、得、四相,此是第一节文。

  

  “解云:顺乐色者”,顺乐色的异熟果是什么东西呢?“于人天中,眼等五根,色香味触”,眼等五根,人天的果报是顺于乐受的,就是福报了,这是可以产生乐受的,像人天的五根;那么还有外界的色香味触,这是好的外境,能够产生乐受的。那么声为什么没有?声不是异熟果(异熟果任运而起),声是要作意,你要发声音,是要加行才能起的,不是任运的,所以不是异熟果,这我们前面讲过的。那么这是第一种,顺乐受的色。

  

  顺苦受的心心所这个业,就是能够感到人天的苦受的相应法——心王心所,这个业,将来能感苦受的,跟它相应的心王心所的异熟果的。

  

  顺不苦不乐受业的心不相应行,人天当中有不相应行,是命根、众同分、得、四相(生住异灭)。

  

  那么第一个。第二个、第三个这里不说了,那自己去配好了,一个是色,一个是顺乐受的色,那么顺乐受的心、心所法,顺乐受的心不相应行,三个。那么顺苦受的,这里心、心所法,也可以顺苦受的色,顺苦受的不相应行。那么顺不苦不乐受的心不相应行,也可以顺不苦不乐受的色,顺不苦不乐受的心所法。这样子,三个三个配,一共总的是三句。这三句里边,取它第二句,这是第一节文,这是第一节。

  

  

  

  于广说中,更有一节文,俱舍略引,但言乃至广说。第二节文,顺乐受业心不相应行,能感人天命根等四。顺苦受业色者,谓感人天中色香味触。顺不苦不乐受业心心所法,此业能感不苦不乐受,及相应异熟也。

  

  还有第二、第三节,于广说中,“于广说中,更有一节文”,就是第二节。“俱舍略引,但言乃至广说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没有引出来,只是说“乃至广说”。

  

  那么这里第二节文把它引出来了,第二节文什么呢?顺乐受的业,心不相应行,顺乐受的心不相应行能感人天的命根、众同分、得、四相等等这四种。

  

  第二,顺苦受的色,“谓感人天中,色香味触”,为什么没有五根?因为人天的五根不是属于苦受的,三恶道的五根才是苦受,所以顺苦受的色只是外境的,外境也许生苦受,使人能够产生苦受,而人天的五根,却不是产生苦受的,所以人天五根不说了,这是外境的。

  

  顺不苦不乐受的心、心所法,这个业能够感不苦不乐受及相应的异熟。那么这个就是取这一点噢,就是说欲界里边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,能够感到舍受跟它的相应法,那就是证明欲界里边也有了。所以这段文引了半天,就是证明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。它一个是说,证明它有顺不苦不乐的心、心所法的异熟果。那不苦不乐受的心、心所,就是舍受了。那么它又是三个业同时成熟,同时成熟的话,有苦受,每一个里边都有苦受,那么决定是在欲界,在上二界,色界、无色界是没有苦受的。所以这是第一个证明它是欲界,第二个证明它也有舍受跟异熟果。所以,他证明下地也有,就是说在欲界里边也有顺不苦不乐受业感的异熟果。

  

  

  

  今引彼文,意取第二节文为证,以说不苦不乐受业,感不苦不乐受异熟。明知欲界有舍异熟,以本论说三业俱时受异熟果。由此证知,下地亦有顺非二业,非离欲界,有此三业俱时熟故,上界无苦故,三业之言,唯说欲界。

  

  “今引彼文,意取第二节文为证”,现在取《发智论》的文,就是要它的第二节来证明。“以说不苦不乐受业,感不苦不乐受异熟,明知欲界,有舍异熟。以本论说三业俱时受异熟果,由此证知,下地亦有顺非二业。非离欲界有此三业俱时熟故,上界无苦故”,这个里边引《发智论》,因为转了几个弯,看起来好象是不好懂,实际上简单的一句话,就是说《发智论》里边引的论文,可以推测到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异熟,感的异熟果,舍异熟也有。

  

  他怎么证明有呢?“三业俱时成熟”,这三个业,一个是顺乐受,一个是顺苦受,一个顺不苦不乐受。下边的果报,是色、不相应行跟心王心所来互相调换,一共有三句。那么既然是三业俱时受异熟果,“由此证知,下地亦有”,那可以证得下地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。

  

  那么你怎么知道是下地呢?离开欲界,这三种业同时成熟是不可能的。为什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