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么?上界没有苦,既然有苦,三业同成熟,表示这个业决定在欲界,那么欲界里边也有顺非苦非乐受的异熟果,也就证明欲界也有了。

  

  (89B)总的话说,欲界里边也有这个业,“三业之言唯说欲界”,这个三业同时成熟,就是说这是在欲界的业。

  

  

  

  问:岂不业是善恶,受果无记?此业与乐,体性既殊,如何说为顺乐受等?答:业能为因,利益乐受,故约利益,说名顺受;或复此业,是乐所受,谓乐是业异熟果故,果领于因,此即所受顺能受也;或复彼乐,是业所受,由此能受乐异熟故,因受于果,此即能受顺所受也。

  

  “问:岂不业是善恶,受果无记?此业与乐,体性既殊,如何说为顺乐受等?”我们以前讲过,因这个业是有善恶的,但是受的果,异熟果是无记的,大家可能也记得。这个业既然与乐,“体性既殊,如何说为顺乐受等?”他说既然这个果是无记,因有善恶,这个业跟这个乐,本身两个不是一个体,体是相殊、是不同的,那么你怎么叫它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呢?

  

  “答:业能为因,利益乐受,故约利益,说名顺受”,第一个解释,这个因,这个业,它能够利益乐受,就是说能够产生乐受的有利条件,从这个里边来说,它叫顺乐受业。

  

  “或复此业,是乐所受,谓乐是业异熟果故,果领于因,此即所受顺能受也”,第二个解释,这个业是乐所受的,乐就是果,这个业它是这个乐所领纳的。领纳的意思是大家要回忆一下,“受领纳随触”,触的行相像受的,好象孩子像他父亲一样,这个领纳。受是业的异熟果,这个乐本身(乐受),是业的异熟果。业是因,乐是果,这个乐是业的异熟果。“果领于因”,那么所受顺能受,能受的是受(乐受),所受的、所领纳的是业,就是果领纳于因,果就是能受的受,那么所受的是业、因,这个业是所受,这个受的果是能受。那么“果领于因”,就是前面那个话了,业就是乐所受的,果是受,因是业。

  

  “或复彼乐,是业所受”,或者反过来说,这个乐是业所受的,受是领纳的意思。反正两个都是互为因果的。“由此能受乐异熟故”,这个业能够受到,能够领纳这个乐的异熟果,业来领纳果。“因受于果”,因就是业,业来领纳这个果,就是业象那个果。这个说法是能受顺所受,能受的业顺着所受的果。反正受就是领纳的意思,把这个意思掌握住,那就好理解。如果你不知道受是领纳的意思,那这些话不晓得说什么东西了。

  

  那么这里呢,就是三番地说,翻来翻去的。它的问题,业跟乐的果是体性不一样的,为什么说顺乐受业?这什么意思?第一个说,业是因,它是利益乐受,它能够产生乐受的有利条件,它们有关系,能够使乐受利益,就是使它能够容易生出乐受来的,那么这个叫顺乐受业,这是第一个解释。

  

  第二个解释跟第三个解释是互为因果的,这两个要把领纳的意思领会了,也好懂。那么这个你们就要翻界品,讲受心所的时候,“受领纳随触”,把这一段看一看。这业是乐受,乐所受。这个业,乐是果,乐能够领纳那个受,就是乐这个果的行相就像那个业一样的,业是顺乐受的,果就是乐受,好象孩子像他的父亲的脸一样。那么这个所受,此业是乐所受,乐是领纳这个受的,乐是业的异熟果故,乐是果。业,它的异熟果就是乐,这个果的乐能领纳这个因,就是果像它的因,果像那个业。“此即所受能顺能受也”,所受是业,能感受的是受,所受顺着那个(能受),像领纳那个能受的,顺能受,那么这是一层。

  

  或者反过来,“彼乐是业所受”,业是领纳乐的,“由此能受乐异熟故”,因为这个业能够产生乐的异熟果,“因受于果”,因,这个业像那个果,“此即能受”,能受是领纳的业,是因,顺着那个所受的果。那么这是两层都可以说。反正他解释名相,他总是几方面来说,都能解释。我们把这个意思会到了就可以了。

  

  

  

  顺受总有五者,标也。总说顺受,略有五种。谓自性相应者,已下别释也。一、自性顺受,三受为体,自性是受故,自性不违,名为顺受。二、相应顺受,以触为体,谓触与受相应,名相应顺受。如契经说,顺乐受触,乃至广说。

  

  讲到顺受,把它总归纳起来,经里边讲顺受的一共有五种,这个顺受有五种。这是因为讲到顺受了,把经上有顺受的总归纳讲一下,一共有五种。我们这里讲了三种了,实际上有五种,哪五种呢?

  

  “总说顺受,略有五种,谓自性相应者”,下边解释。一种是自性顺受,就是三受为体,本身就是受,苦、乐、舍三个受,是它的体。“自性是受故,自性不违,名为顺受”,它本身就是受,受就是,它本来是受的自体,这就是受,跟自性没有相违的,叫顺受,自己顺自己,不相违,这是第一叫自性顺受。

  

  第二种,“相应顺受,以触为体,谓触与受相应,名相应顺受。如契经说,顺乐受触,乃至广说”,顺乐受触、顺苦受触等等,这个前面我们讲触的时候讲过了,触跟乐有直接的关系,它是跟受是相应的,叫相应顺受,这说的是触。

  

  

  

  及所缘异熟者,第三所缘顺受,色等六境为体,谓所缘境,顺能缘受,名所缘顺受。四、异熟顺受,谓感异熟业,顺异熟果,故名异熟顺受。如契经所说,顺现受业,乃至广说。

  

  “及所缘异熟”,这是颂词。这是第三个,“所缘顺受,色等六境为体”,所缘,那是所缘的法,是外境——色声香味触法,这六个境,外境是它的体。“谓所缘境,顺能缘受,名所缘顺受”,因为所缘的境可以产生受的,某些境能产生乐受,某些境能产生苦受,这个所缘的境,顺着能缘的受,叫所缘顺受。

  

  第四种异熟顺受,感的异熟果,顺着它的异熟因,就是业,叫异熟顺受,就是我们这里说的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,就是指这个。

  

  “如契经所说,顺现受业,乃至广说”,经里边说的有顺现受业,还有顺其它的广说,这个里边,顺现受业,可能是写顺乐受业的。乃至广说,顺苦受业、顺不苦不乐受业,可能是这个字的笔误,这个你们旁边注一下好了。因为顺现受业,现在还没有讲起,当然,后头顺现受业还是有的,这是时间的问题,不是讲受了。我们这里讲受,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、顺不苦不乐受业,是这三种。

  

  

  

  现前差别故者,第五现前顺受,现谓现在,受正现行,即是受体,现前不违,名现前顺受。言差别者,上说五受,是差别也。此前所说,顺乐受等,于此五中是第四异熟顺受,由业能招受异熟故,虽业与受体性有殊,而得名为顺乐受等。

  

  “现前差别故”,第五种,“现前顺受,现谓现在,受正现行,即是受体,现前不违”,当下,正在受那三个受,叫现前顺受,这是时间上说,现前正在受现行的时候,跟那个受,当体不违,叫现前顺受。

  

  “言差别者”,是一共有这么多的差别,五种。哪五种呢?总结一下,就是有自性顺受、相应顺受、所缘顺受、异熟顺受、现前顺受。

  

  “此前所说,顺乐受等,于此五中是第四异熟顺受”,我们今天讲的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,就是这五种里边的第四种,异熟顺受。“由业能招,受异熟故”,这个业,能招受的异熟果,“虽业与受体性有殊”,虽然这个业跟那个受的果,它的体不一样,但是,因为它能够产生那个乐受、苦受,可以叫顺乐受业、顺苦受业。那么这里就是说,第四种的异熟顺受,就是我们讲的顺苦受业、顺乐受业,这个三种,就属于第四种。那么所以说,从这一点看,他里边举的顺现受业,好象是写错了,该是“顺乐受业,乃至广说”。

  

  这一段文,比较有点麻烦,单是听讲是不行的。我们说,学法要动脑筋的,谛听谛听,善思惟之,这个不要忘掉了。不是单听了解决问题,要善思惟,要好好地去思惟的。我们感到有些人总是“你加持加持我啊”,自己不要用功,靠人家的力量,这个永远不得成就。人家帮助你,只能是加一把力,如果你自己不努力的话,再加持你也得不了什么效果的。

  

  我们说讲经也好,听磁带也好,看参考也好,如果不动脑筋的话,你耳朵里进去了,眼睛里看到那个字,耳朵听那个声音,无论如何不会把法学通的。不动脑筋怎么行呢?我们说一定要动脑筋的。这个是艰苦的脑力劳动,所以说我们学法的人,我们是照顾了,早上不像他们其他的庙二点钟就打钟,我们要三点半,就是你们脑力劳动是需要思惟的,如果不思惟的话,少睡一点问题不大,要思惟了,睡眠要适当地加一点;也尽量地吃营养品什么东西,菜也吃得好一点,奶粉要多吃一点。为什么?就是这个脑力劳动了,要思惟的,如果你吃胀了,你不思惟的话,你胖起来了,没有用的。

  

  所以我们说安居的目的在哪里?什么叫戒蜡?在你安居之前去称一称,你好重?古代因为秤是没有现代那样子,几斤几两了这样子,它就是两个天平秤,一边一个人称在那里边,一边摆蜡,多少蜡了,称好了,你多少蜡摆在哪里;等到你安居完了,再称一称,看你瘦了,胖了。如果你瘦了,你三个月用功,好,赞叹;如果你胖了,三个月吃饭,没有用功,这个蜡反而轻了,你人都胖起来了,那个就呵斥,你没有用功了。所以说这三个月里边,瘦一点不要紧,不要害怕,但是瘦了不要害病,瘦了之后,病倒了,那也不行,失去意义了。用功的时候,可能会瘦一点,但是瘦到你病下来了,你也不能用功了,那这个瘦白白瘦掉了。也不是每一个人一定要要求你瘦,就是说你好好用功就是了。你能够又用功又胖,那更好。那个有禅定的人就行的,他一方面用功,一方面身体不瘦下去。一般的说,普通的人一用功的话,多少要瘦一点,那么这个瘦也不要害怕,有代价的,等到自恣的时候,就给你长功德,有好处,还有自恣的时候,还有供养。(笑)当然我们不要供养,我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