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麼?上界沒有苦,既然有苦,叁業同成熟,表示這個業決定在欲界,那麼欲界裏邊也有順非苦非樂受的異熟果,也就證明欲界也有了。

  

  (89B)總的話說,欲界裏邊也有這個業,“叁業之言唯說欲界”,這個叁業同時成熟,就是說這是在欲界的業。

  

  

  

  問:豈不業是善惡,受果無記?此業與樂,體性既殊,如何說爲順樂受等?答:業能爲因,利益樂受,故約利益,說名順受;或複此業,是樂所受,謂樂是業異熟果故,果領于因,此即所受順能受也;或複彼樂,是業所受,由此能受樂異熟故,因受于果,此即能受順所受也。

  

  “問:豈不業是善惡,受果無記?此業與樂,體性既殊,如何說爲順樂受等?”我們以前講過,因這個業是有善惡的,但是受的果,異熟果是無記的,大家可能也記得。這個業既然與樂,“體性既殊,如何說爲順樂受等?”他說既然這個果是無記,因有善惡,這個業跟這個樂,本身兩個不是一個體,體是相殊、是不同的,那麼你怎麼叫它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呢?

  

  “答:業能爲因,利益樂受,故約利益,說名順受”,第一個解釋,這個因,這個業,它能夠利益樂受,就是說能夠産生樂受的有利條件,從這個裏邊來說,它叫順樂受業。

  

  “或複此業,是樂所受,謂樂是業異熟果故,果領于因,此即所受順能受也”,第二個解釋,這個業是樂所受的,樂就是果,這個業它是這個樂所領納的。領納的意思是大家要回憶一下,“受領納隨觸”,觸的行相像受的,好象孩子像他父親一樣,這個領納。受是業的異熟果,這個樂本身(樂受),是業的異熟果。業是因,樂是果,這個樂是業的異熟果。“果領于因”,那麼所受順能受,能受的是受(樂受),所受的、所領納的是業,就是果領納于因,果就是能受的受,那麼所受的是業、因,這個業是所受,這個受的果是能受。那麼“果領于因”,就是前面那個話了,業就是樂所受的,果是受,因是業。

  

  “或複彼樂,是業所受”,或者反過來說,這個樂是業所受的,受是領納的意思。反正兩個都是互爲因果的。“由此能受樂異熟故”,這個業能夠受到,能夠領納這個樂的異熟果,業來領納果。“因受于果”,因就是業,業來領納這個果,就是業象那個果。這個說法是能受順所受,能受的業順著所受的果。反正受就是領納的意思,把這個意思掌握住,那就好理解。如果你不知道受是領納的意思,那這些話不曉得說什麼東西了。

  

  那麼這裏呢,就是叁番地說,翻來翻去的。它的問題,業跟樂的果是體性不一樣的,爲什麼說順樂受業?這什麼意思?第一個說,業是因,它是利益樂受,它能夠産生樂受的有利條件,它們有關系,能夠使樂受利益,就是使它能夠容易生出樂受來的,那麼這個叫順樂受業,這是第一個解釋。

  

  第二個解釋跟第叁個解釋是互爲因果的,這兩個要把領納的意思領會了,也好懂。那麼這個你們就要翻界品,講受心所的時候,“受領納隨觸”,把這一段看一看。這業是樂受,樂所受。這個業,樂是果,樂能夠領納那個受,就是樂這個果的行相就像那個業一樣的,業是順樂受的,果就是樂受,好象孩子像他的父親的臉一樣。那麼這個所受,此業是樂所受,樂是領納這個受的,樂是業的異熟果故,樂是果。業,它的異熟果就是樂,這個果的樂能領納這個因,就是果像它的因,果像那個業。“此即所受能順能受也”,所受是業,能感受的是受,所受順著那個(能受),像領納那個能受的,順能受,那麼這是一層。

  

  或者反過來,“彼樂是業所受”,業是領納樂的,“由此能受樂異熟故”,因爲這個業能夠産生樂的異熟果,“因受于果”,因,這個業像那個果,“此即能受”,能受是領納的業,是因,順著那個所受的果。那麼這是兩層都可以說。反正他解釋名相,他總是幾方面來說,都能解釋。我們把這個意思會到了就可以了。

  

  

  

  順受總有五者,標也。總說順受,略有五種。謂自性相應者,已下別釋也。一、自性順受,叁受爲體,自性是受故,自性不違,名爲順受。二、相應順受,以觸爲體,謂觸與受相應,名相應順受。如契經說,順樂受觸,乃至廣說。

  

  講到順受,把它總歸納起來,經裏邊講順受的一共有五種,這個順受有五種。這是因爲講到順受了,把經上有順受的總歸納講一下,一共有五種。我們這裏講了叁種了,實際上有五種,哪五種呢?

  

  “總說順受,略有五種,謂自性相應者”,下邊解釋。一種是自性順受,就是叁受爲體,本身就是受,苦、樂、舍叁個受,是它的體。“自性是受故,自性不違,名爲順受”,它本身就是受,受就是,它本來是受的自體,這就是受,跟自性沒有相違的,叫順受,自己順自己,不相違,這是第一叫自性順受。

  

  第二種,“相應順受,以觸爲體,謂觸與受相應,名相應順受。如契經說,順樂受觸,乃至廣說”,順樂受觸、順苦受觸等等,這個前面我們講觸的時候講過了,觸跟樂有直接的關系,它是跟受是相應的,叫相應順受,這說的是觸。

  

  

  

  及所緣異熟者,第叁所緣順受,色等六境爲體,謂所緣境,順能緣受,名所緣順受。四、異熟順受,謂感異熟業,順異熟果,故名異熟順受。如契經所說,順現受業,乃至廣說。

  

  “及所緣異熟”,這是頌詞。這是第叁個,“所緣順受,色等六境爲體”,所緣,那是所緣的法,是外境——色聲香味觸法,這六個境,外境是它的體。“謂所緣境,順能緣受,名所緣順受”,因爲所緣的境可以産生受的,某些境能産生樂受,某些境能産生苦受,這個所緣的境,順著能緣的受,叫所緣順受。

  

  第四種異熟順受,感的異熟果,順著它的異熟因,就是業,叫異熟順受,就是我們這裏說的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,就是指這個。

  

  “如契經所說,順現受業,乃至廣說”,經裏邊說的有順現受業,還有順其它的廣說,這個裏邊,順現受業,可能是寫順樂受業的。乃至廣說,順苦受業、順不苦不樂受業,可能是這個字的筆誤,這個你們旁邊注一下好了。因爲順現受業,現在還沒有講起,當然,後頭順現受業還是有的,這是時間的問題,不是講受了。我們這裏講受,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、順不苦不樂受業,是這叁種。

  

  

  

  現前差別故者,第五現前順受,現謂現在,受正現行,即是受體,現前不違,名現前順受。言差別者,上說五受,是差別也。此前所說,順樂受等,于此五中是第四異熟順受,由業能招受異熟故,雖業與受體性有殊,而得名爲順樂受等。

  

  “現前差別故”,第五種,“現前順受,現謂現在,受正現行,即是受體,現前不違”,當下,正在受那叁個受,叫現前順受,這是時間上說,現前正在受現行的時候,跟那個受,當體不違,叫現前順受。

  

  “言差別者”,是一共有這麼多的差別,五種。哪五種呢?總結一下,就是有自性順受、相應順受、所緣順受、異熟順受、現前順受。

  

  “此前所說,順樂受等,于此五中是第四異熟順受”,我們今天講的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,就是這五種裏邊的第四種,異熟順受。“由業能招,受異熟故”,這個業,能招受的異熟果,“雖業與受體性有殊”,雖然這個業跟那個受的果,它的體不一樣,但是,因爲它能夠産生那個樂受、苦受,可以叫順樂受業、順苦受業。那麼這裏就是說,第四種的異熟順受,就是我們講的順苦受業、順樂受業,這個叁種,就屬于第四種。那麼所以說,從這一點看,他裏邊舉的順現受業,好象是寫錯了,該是“順樂受業,乃至廣說”。

  

  這一段文,比較有點麻煩,單是聽講是不行的。我們說,學法要動腦筋的,谛聽谛聽,善思惟之,這個不要忘掉了。不是單聽了解決問題,要善思惟,要好好地去思惟的。我們感到有些人總是“你加持加持我啊”,自己不要用功,靠人家的力量,這個永遠不得成就。人家幫助你,只能是加一把力,如果你自己不努力的話,再加持你也得不了什麼效果的。

  

  我們說講經也好,聽磁帶也好,看參考也好,如果不動腦筋的話,你耳朵裏進去了,眼睛裏看到那個字,耳朵聽那個聲音,無論如何不會把法學通的。不動腦筋怎麼行呢?我們說一定要動腦筋的。這個是艱苦的腦力勞動,所以說我們學法的人,我們是照顧了,早上不像他們其他的廟二點鍾就打鍾,我們要叁點半,就是你們腦力勞動是需要思惟的,如果不思惟的話,少睡一點問題不大,要思惟了,睡眠要適當地加一點;也盡量地吃營養品什麼東西,菜也吃得好一點,奶粉要多吃一點。爲什麼?就是這個腦力勞動了,要思惟的,如果你吃脹了,你不思惟的話,你胖起來了,沒有用的。

  

  所以我們說安居的目的在哪裏?什麼叫戒蠟?在你安居之前去稱一稱,你好重?古代因爲秤是沒有現代那樣子,幾斤幾兩了這樣子,它就是兩個天平秤,一邊一個人稱在那裏邊,一邊擺蠟,多少蠟了,稱好了,你多少蠟擺在哪裏;等到你安居完了,再稱一稱,看你瘦了,胖了。如果你瘦了,你叁個月用功,好,贊歎;如果你胖了,叁個月吃飯,沒有用功,這個蠟反而輕了,你人都胖起來了,那個就呵斥,你沒有用功了。所以說這叁個月裏邊,瘦一點不要緊,不要害怕,但是瘦了不要害病,瘦了之後,病倒了,那也不行,失去意義了。用功的時候,可能會瘦一點,但是瘦到你病下來了,你也不能用功了,那這個瘦白白瘦掉了。也不是每一個人一定要要求你瘦,就是說你好好用功就是了。你能夠又用功又胖,那更好。那個有禅定的人就行的,他一方面用功,一方面身體不瘦下去。一般的說,普通的人一用功的話,多少要瘦一點,那麼這個瘦也不要害怕,有代價的,等到自恣的時候,就給你長功德,有好處,還有自恣的時候,還有供養。(笑)當然我們不要供養,我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