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受業,叁種。順樂受業,從欲界的善業開始,一直到第叁禅的所有善業,都叫順樂受業,它能感樂果的。那麼欲界的那些不善業,不善業只有欲界有,色界沒有,不善業叫順苦受業,將來感的果報是苦的。上善就是說,叁禅以上,就是第四禅開始,他們所有的善業感的果報,都是不苦不樂受。這是因爲第四禅以上沒有喜樂那些沖動的受,只有舍受,平穩的,這個是高級的。

  

  那麼這就産生個問題:下邊就是四禅以下有沒有順舍受的業?一般說第四禅以上是有,那麼第四禅以下有沒有?考察下來還是有,二種。一種是中間禅,中間禅是舍受,挨著欲界還有,下邊的頌就是講這個。

  

  “論雲:非此諸業唯感受果”,這裏就是說順受業,順樂受、順苦受、順不苦不樂受的業,是不是只感一個受的果,就是只感一個苦受、樂受跟舍受呢?

  

  “應知亦感彼受異熟”,這個裏邊不但是感受的異熟果,也感其它的異熟果,它的受的資糧。什麼叫受的資糧呢?跟受一起生起來的那些法,就是包括四個蘊,色、想、行、識,四個蘊都有,這幾個蘊是受的資糧,跟受同時生起。

  

  同時,它受的受跟受相似的,假使是順樂受業的,這些果報都是順樂受的,假使是順苦受業感的果報,這整個五蘊都是順了苦受的,那麼順不苦不樂受的果報,那就是整個五蘊都是順不苦不樂受的。但是中間受的心所特別強,所以就安一個受,並不是說沒有資糧、沒有其它的,其它的還是有。

  

  那麼普光的論記裏邊說[1]:什麼叫資糧?其余四個蘊,“余四蘊資助受故,名受資糧”,其余四個蘊,就是五蘊裏邊除了受蘊,“資助受故”,幫助受的,叫受的資糧。相應俱有,這裏講的相應俱有,其實它總的打開,四個蘊都有,就是色想行蘊裏邊都有它,這些相應的裏邊就有識蘊,也有心所法的行蘊,還有想蘊,相應心所法裏邊還有想心所,這個整個五蘊都有,是跟它相應的、俱有的。不相應行也是有,得、四相等等,所以總的來說五蘊都有。這個五蘊行相都是跟受相順的,那麼叫順受,不一定只是一個受的果,這是把這叁個講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余說下亦有,由中招異熟者,有余師說,第叁禅下,亦有第叁順非二業。中謂中間禅也。由中定業,招中異熟故。明知下地有不苦不樂受業。謂生中間,唯有舍受,故彼業感順非二果。

  

  下邊辯論。“余說下亦有,由中招異熟”,這是第一種例外。

  

  其他的論師有這麼說,叁禅以下(四禅以上都是舍受),就是四禅下邊,第叁禅開始,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。哪個?就是中間禅。“中謂中間禅也”,中間禅也是順舍受。“由中定業,招中異熟故”,修中定的業,就是修這個中間定的那個業因,將來感的果報就是生到中間禅,那麼“招中異熟”,招中間受的異熟。中間禅,我們前面講過的,它是舍受,那麼它這個業決定也是順不苦不樂受的業,因爲中間禅生它異熟果是舍受。“明知下地,有不苦不樂受業”,那就是說,不但是四禅以上的,下地,第叁禅以下,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。

  

   “謂生中間,唯有舍受”,因爲生在中間禅,裏邊只有舍受的。“故彼業感順非二果”,所以這個業,中間受的那個業,就是中間受的那個定,定就是業因,它也是屬于順不苦不樂受的那個業。這是一個例外,中間禅。

  

  

  

  又許此叁業,非前後熟故者,引證,意明下地有舍異熟,此是發智本論說也。彼雲:頗有叁業,非前非後受異熟耶解雲:同一時受,言非前非後也?彼論答曰:有,謂順樂受業色,順苦受業心心所法,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,乃至廣說。

  

  下邊又一個例外。“又許此叁業,非前後熟故者”,又,這是《發智論》裏邊,它允許這叁個業,就是順苦受、順樂受、順不苦不樂受,叁個業,一時成熟。那麼這個一時成熟又順苦受的,決定是在欲界。那麼欲界裏邊,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。這個就困難一點,引《發智論》裏邊的原文來證明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,就是說“又許此叁業,非前後熟故”,這是一個依據,這個依據“許”是什麼?就是《發智論》裏邊有這個話,屬于大家承認的。這個“許”就是承認。

  

  “意明下地有舍異熟”,這個意思就是說下地(上地是定地,下地是欲界),欲界裏邊也有舍的異熟果,就是有順不樂不苦受的業,有這個業就感舍的異熟果。這個的依據在哪裏呢?《發智論》的說法,這個“許”是根據《發智論》的,“此是發智本論說也”,發智本論,有這麼話。他這麼說:“頗有叁業非前非後受異熟耶?”有沒有叁個業,非前非後,就是同時感異熟果的這叁種業有沒有?“非前非後”就是同時,同一時候。

  

  “彼論答曰”,先這個提問了,他論裏邊自己回答“有”,有的。那麼哪個?舉例了,哪些呢?“謂順樂受業色,順苦受業心心所法,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行,乃至廣說”,一共有叁句,他說了一句。他說有一種業,它是順樂受的業感的色法。那麼色法是什麼呢?下邊要說的。第二種是順苦受的業,感的心王心所法。第叁種順不苦不樂受的業,感的心不相應行,這就是叁個受不同,感的果也是叁個不同。五蘊裏邊,一個是色,一個是心王心所,一個是心不相應行,這樣子,這叁個業可以同時成熟。這個什麼意思?這個慢慢看。這是一種。“乃至廣說”,就是還有兩種,他就沒有說。

  

  

  

  解雲:順樂色者,于人天中,眼等五根,色香味觸。順苦心心所者,謂感人天苦受及相應法。順不苦不樂受業心不相應者,于人天中,命根、衆同分、得、四相,此是第一節文。

  

  “解雲:順樂色者”,順樂色的異熟果是什麼東西呢?“于人天中,眼等五根,色香味觸”,眼等五根,人天的果報是順于樂受的,就是福報了,這是可以産生樂受的,像人天的五根;那麼還有外界的色香味觸,這是好的外境,能夠産生樂受的。那麼聲爲什麼沒有?聲不是異熟果(異熟果任運而起),聲是要作意,你要發聲音,是要加行才能起的,不是任運的,所以不是異熟果,這我們前面講過的。那麼這是第一種,順樂受的色。

  

  順苦受的心心所這個業,就是能夠感到人天的苦受的相應法——心王心所,這個業,將來能感苦受的,跟它相應的心王心所的異熟果的。

  

  順不苦不樂受業的心不相應行,人天當中有不相應行,是命根、衆同分、得、四相(生住異滅)。

  

  那麼第一個。第二個、第叁個這裏不說了,那自己去配好了,一個是色,一個是順樂受的色,那麼順樂受的心、心所法,順樂受的心不相應行,叁個。那麼順苦受的,這裏心、心所法,也可以順苦受的色,順苦受的不相應行。那麼順不苦不樂受的心不相應行,也可以順不苦不樂受的色,順不苦不樂受的心所法。這樣子,叁個叁個配,一共總的是叁句。這叁句裏邊,取它第二句,這是第一節文,這是第一節。

  

  

  

  于廣說中,更有一節文,俱舍略引,但言乃至廣說。第二節文,順樂受業心不相應行,能感人天命根等四。順苦受業色者,謂感人天中色香味觸。順不苦不樂受業心心所法,此業能感不苦不樂受,及相應異熟也。

  

  還有第二、第叁節,于廣說中,“于廣說中,更有一節文”,就是第二節。“俱舍略引,但言乃至廣說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沒有引出來,只是說“乃至廣說”。

  

  那麼這裏第二節文把它引出來了,第二節文什麼呢?順樂受的業,心不相應行,順樂受的心不相應行能感人天的命根、衆同分、得、四相等等這四種。

  

  第二,順苦受的色,“謂感人天中,色香味觸”,爲什麼沒有五根?因爲人天的五根不是屬于苦受的,叁惡道的五根才是苦受,所以順苦受的色只是外境的,外境也許生苦受,使人能夠産生苦受,而人天的五根,卻不是産生苦受的,所以人天五根不說了,這是外境的。

  

  順不苦不樂受的心、心所法,這個業能夠感不苦不樂受及相應的異熟。那麼這個就是取這一點噢,就是說欲界裏邊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,能夠感到舍受跟它的相應法,那就是證明欲界裏邊也有了。所以這段文引了半天,就是證明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。它一個是說,證明它有順不苦不樂的心、心所法的異熟果。那不苦不樂受的心、心所,就是舍受了。那麼它又是叁個業同時成熟,同時成熟的話,有苦受,每一個裏邊都有苦受,那麼決定是在欲界,在上二界,色界、無色界是沒有苦受的。所以這是第一個證明它是欲界,第二個證明它也有舍受跟異熟果。所以,他證明下地也有,就是說在欲界裏邊也有順不苦不樂受業感的異熟果。

  

  

  

  今引彼文,意取第二節文爲證,以說不苦不樂受業,感不苦不樂受異熟。明知欲界有舍異熟,以本論說叁業俱時受異熟果。由此證知,下地亦有順非二業,非離欲界,有此叁業俱時熟故,上界無苦故,叁業之言,唯說欲界。

  

  “今引彼文,意取第二節文爲證”,現在取《發智論》的文,就是要它的第二節來證明。“以說不苦不樂受業,感不苦不樂受異熟,明知欲界,有舍異熟。以本論說叁業俱時受異熟果,由此證知,下地亦有順非二業。非離欲界有此叁業俱時熟故,上界無苦故”,這個裏邊引《發智論》,因爲轉了幾個彎,看起來好象是不好懂,實際上簡單的一句話,就是說《發智論》裏邊引的論文,可以推測到欲界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異熟,感的異熟果,舍異熟也有。

  

  他怎麼證明有呢?“叁業俱時成熟”,這叁個業,一個是順樂受,一個是順苦受,一個順不苦不樂受。下邊的果報,是色、不相應行跟心王心所來互相調換,一共有叁句。那麼既然是叁業俱時受異熟果,“由此證知,下地亦有”,那可以證得下地也有順不苦不樂受的業。

  

  那麼你怎麼知道是下地呢?離開欲界,這叁種業同時成熟是不可能的。爲什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